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437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docx

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附详解

 

1.[2015·全国卷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所给语段中,“入贡”“过”“调”“治”“言”“索”“谓”“同”等可为谓语,“高丽”“使者”“宰相”“蕲州”等为专有名词,同时要注意文句意思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根据这些内容,便可以准确判断各句间的层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杀二宦者……误伤太子之人”错误,文中是说杀了两个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死囚,献上首级,说这十几个人是误伤太子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②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①句,“唯”“帝”“苟”“死”为关键词,其中“帝”是名词作动词,“称帝”;“死”是为动用法,“为……而死”。

②句中,“不吾索”“酋”“庶或”“济”为关键词,其中“不吾索”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成“没有点名要我”;“庶”是副词,“可能”“希望”,“或”译为“或许”。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

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担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赶快做些更改,否则一定会失败。

蔡翛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孙傅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之处,调发民夫备办舟船,引起骚动且费用又颇多。

孙傅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对于中国却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的相同,上奏贬他到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的相同,也没有其他意思,依据职责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免职。

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

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孙傅,孙傅说:

“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时的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时的法度有利于奸臣。

”当时的人认为这话是名言。

十一月,孙傅担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冒着箭石督战。

金兵分别从四面鼓噪而攻,孙傅的军队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

当天,金兵就攻进城里。

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去,安排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孙傅仍然兼任少傅。

钦宗二十天还没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请求放回钦宗。

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

“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

秘密谋划把太子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囚,拿着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

“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之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

于是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来献上其首级。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

”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

孙傅说:

“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与太子同生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从太子出城。

守城门的金兵说:

“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

”孙傅说:

“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师,应当随他去死。

”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

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

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定。

 

2.[2015·全国卷Ⅱ,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及句子成分,如,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主语的情况。

画线句中的所字结构“所住”为名词性词组,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A、B两项;护儿、宇文忻为人名,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所以,“引发炀帝大怒……没有设法保护”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②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解析 ①“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

②“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不记事便成了孤儿,后被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关怀养育他,给予他许多慈母般的教诲。

(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超绝出众,初次读《诗》,便放下书感叹道:

“大丈夫在世,一定要为国家消灭贼寇以求取功名!

”周围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并感叹他志向的远大。

长大以后,(来护儿)具有非凡的谋略,志向气量非常人所及。

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来护儿因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立下战功,晋升为上开府,被赏赐缣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擅长理政闻名,多次受到慰问勉励。

隋炀帝即位,被征入朝,当地百姓拽住他恋恋不舍,以至于几天后他还没有离开这里,上书朝廷挽留他的前后有几百人。

隋炀帝对他说:

“过去国家没有安定时,你是名将,如今天下无事,你又是好郡守,可以说是样样擅长啊!

”大业六年,隋炀帝到江都,对来护儿说:

“衣锦还乡,这是古人所看重的,你今天就是这样。

”于是赏赐他缣帛两千段以及牛和酒,叫他到先人的墓前祭拜,宴请同乡父老。

又叫三品以上的官员一齐到他的住宅,畅饮一整天,朝野上下非常羡慕他。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

“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希望陛下暂留在洛阳,趁机休息一段时间。

陛下如今去江都,那是臣的家乡,臣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谋划。

”隋炀帝听后,发怒而起,几天都没让来护儿晋见。

后来隋炀帝怒气消散,才叫人领他进来,对来护儿说:

“你既然想要这样,朕还有什么指望呢?

”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

等到宇文化及造反时,他对来护儿十分忌恨。

那天早晨将去上朝,(来护儿)被叛贼捉住了。

来护儿说:

“陛下现在在哪里?

”旁边的人说:

“如今被捉住了。

”来护儿叹息说:

“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于是被杀害。

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

至于出征用兵,计谋特多,每次阅览兵书,说:

“这难道也是异于人的想法吗?

”他善于安抚士兵,裁决严明,所以士兵都愿为他效力。

 

3.[2015·四川高考,8-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祕,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

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汉氏失御御:

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渝:

违背。

C.夫工人之染染:

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叹:

赞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渝”由“改变”之义引申,解释为“后退、退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如《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中的“以”的用法与意义同此。

B.介词,都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如《师说》“生乎吾后”中的“乎”用法与意义同此。

C.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引出对象,“从”。

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2)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极高的山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重要实词意义与常见虚词用法的落实,如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也应准确把握。

(1)中“患”译为“担心”,“骥”译为“骏马”,“伦”译为“类”。

(2)中“极”译为“更”,“匪”译为“不”,“济”译为“成功”,在翻译时不能忽略。

(4)第Ⅰ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习目标:

立业,立德;②学习态度:

立志,勤奋,执着,专心;③学习方法:

正心修行,循序渐进,积累,贯通。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简要概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据此在原文里搜罗(主要在诰的内容部分),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

父虞祕,是偏将军,镇守陇西。

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

郡中察举他为孝廉,他被封为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

他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

“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

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常人的性情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那么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

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用教化来培养习俗,改变人的品性!

自从汉氏失去统治能力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

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广大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纯朴的德行,广开学业,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

”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

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

虞溥便写文告来勉励训诫他们,文告中说:

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进入学校,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是树立道德的基础。

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

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阔,专心学习,和朋友相处融洽,不觉间教化已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

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

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白布处理好,然后用染料上色,布处理好了,颜色积淀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完成了。

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

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

而美名流传,声望一天比一天好,朋友钦佩而高兴,朝中大夫敬佩而赞叹。

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

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雄、班固收起笔来,董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人的。

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极高的山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各位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成功)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

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

15.[2015·四川高考,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画8处)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答案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注意句中一些常放于句首的关键虚词,如“乃”“因”“遂”,以及常表言说、希望、结果的用来引出下文的文言实词,如“言”“冀”“卒”等;其二,注意题中的要求“限画8处”;其三,要通读几遍材料,确保语意贯通。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贤臣叫屈原,遭受小人谗言而被流放,于是写下了《离骚》等八篇诗文,述说自己的离别和思念的愁苦,申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表明自己的清白,凭借这些文章来委婉地讽谏君王,希望君王能觉悟过来,但最终君王也没有反省觉察过来,于是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去。

 

4.[2015·安徽高考,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御史梁晳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