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44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 精品导学案.docx

13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版精品导学案

序号26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4课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审核班级姓名第小组

编制:

高一历史备课组操慧老师使用班级:

高一(1、2、9、10、11)时间:

2016、12、6

【学科指导意见】①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②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④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落实学案中的基本知识点:

1、“市”的发展概况:

①代的法律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②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代,草市形成,并设“草市尉”一职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④代草市普遍(“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夜市繁荣(“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⑤代的“市”突破了时空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⑥﹎时期,都市的商业区繁华(“千街错绣、灯火连昼”)。

2、战国时期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和_的发展,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3、明清王朝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此项政策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

它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状态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总结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1、发展: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时空限制;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为主;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骨贝,再出现金银货币,北宋还出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2、主要特点:

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夜市、晓市、乡村中的草市等;

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更有工商业市镇

③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北宋时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

⑤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

⑥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总结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2、具体原因——

生产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地主和商人将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国内市场狭小: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极度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国际市场缺乏:

“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自由劳动力不足:

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国家政策不利: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落后:

传统科技未能完成向近代自然科学的转化。

【合作探究1】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方面:

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方面:

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2】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点(要理解)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时间

目的

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建立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的作用

闭关锁国政策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巩固练习】

1.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2.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3、据《都城纪胜》一书记载,南宋临安城的东、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百经行不尽”。

材料放映了临安城

①热闹繁华②城中“坊”“市”错杂③城中“坊”和“市”在空间分布上有严格限制④城中人烟稀少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4、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映成趣。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5、“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6、某影视公司拍摄了一部发生在北宋末年的电视剧,从历史角度看下列情景不应该出现的是

A、剧中人在宅屋之间开了一家店铺B、主人公在某地草市饮酒游玩

C、剧中人的店铺由于晚上经营被勒令关门D、剧中人物相约在开封逛夜市

7、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私营手工业发达B.官营手工业兴盛

C.雇佣关系出现D.家庭手工业普及

8、乾隆时人说: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自耕农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D.土地兼并加剧

9、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10、北宋初年,假如你到汴京游玩,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可在夜市逗留到三更半夜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白天可到城郊购买瓷器D.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11、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市场狭小B原料不足C劳力缺乏D资金短缺

12.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

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

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晋商兴起于

A.唐代B.北宋C.明代D.清代

13.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文教娱乐业

14、明清时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中,属于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新情况是

A.外国侵略者骚扰东南沿海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奉行“重农抑商政策"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15、“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此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6、客家名谣:

“龙田墟,二五八(注:

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

”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B村落C草市D夜市

17、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岸风光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明清之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9、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0、“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

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21、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往往大兴土木,置田买地,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大地主,并留下诸如右图所示的一些建筑。

这种现象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在

A使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C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D影响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22、右边漫画反映了清代商帮的一些特点。

下列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代商帮是清政府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B清代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C清代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D清代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3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审核班级姓名第小组

编制:

高一历史备课组操慧老师使用班级:

高一(1、2、9、10、11)时间:

2016、12、

【学科指导意见】①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②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③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④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落实学案中的基本知识点:

1、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

①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方针;②政治路线:

果断停止“”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做出了﹎的重大决策;③组织路线:

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它正式开辟了的新道路,揭开了的序幕,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2、中国的改革首先从起步,内容是实行“”、“”的。

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农村的改革推动着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

按照分开、权和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4、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开始的,最早设立的有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后来又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它们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1993年中共﹎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会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制度。

6、1997年9月,中共召开,确立为中共指导思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方面的论断,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世纪。

【巩固练习】

1.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表2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5.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6.安徽凤阳县长期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1斤粮食,倒吃国家3.8亿斤粮食。

但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

这一历史巨变主要得益于

A.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C.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D.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7.旧上海有一句谚语: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种情形的彻底改观得益于下列哪一事件A.新中国的成立B.坚持“一国两制”

C.1978年后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D.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实行按劳分配

9.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初步改变人们这一传统观念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视察南方谈话”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0.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A.以市场调节为主B.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

C.完全由市场配置D.通过政府计划实现

11.“又出新车了!

”“又有车降价了!

”这是近来人们见得多的一类消息。

进入2008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超过十款的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北京现代索纳塔等多款轿车下线。

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材料中的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①靠近港澳,华侨多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③资源比较丰富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3.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C.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1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16.下列关于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B.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C.其特点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D.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经济基础

17.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18.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在农村地区我国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2分)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的作用如何?

(4分)

经济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作用: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回答其中2点得4分)。

2、据材料二可知,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然后推进到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分)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2分)

3、1979年,随着“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第一批“崛起”的“座座城”具体指哪些城市?

(4分)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分)

城市: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分);

历史事件:

邓小平南巡(或邓小平的南方谈话)(2分)

4、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如开了一次会议,并且在这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这次会议及目标分别是什么?

(4分)

会议: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四大)(2分);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合作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南方谈话”

阅后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有何重大举措?

(4分)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分)

实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分;答产权制度改革也可得2分,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1分)

(2)材料二中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是什么?

(2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分)

(3)概述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有何继承和发展。

(4分)

继承: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制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2分)。

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分;或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的构想等均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