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4507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二语文教学参考4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整体把握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仅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还有对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描写。

课文节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集中记载了蔺相如的事迹,对廉颇也做了简要的叙述。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之间贯穿两种矛盾。

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而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这种矛盾包括秦赵之间的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始末。

作者在第一部分极为概括地介绍了廉颇的主要功绩之后,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蔺相如身上。

而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这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接着蔺相如向赵王分析了秦赵之间和氏璧事件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毅然出使秦国。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

入秦后他本已将和氏璧献与秦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产生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只能以智巧取。

在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后,他又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先缓和矛盾,“召有司案图”,装模作样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最后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以证明自己“完璧归赵”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取得了与秦王斗争的胜利。

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在“完璧归赵”后,秦赵两国的矛盾得以暂时缓和,蔺相如也得以加官。

第三部分(第14~16段),主要写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

渑池之会是秦王玩弄的又一次阴谋,名曰“为好”,实则欲侮辱赵国,甚至劫持赵王。

蔺相如事先做了周密的部署。

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蔺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

一开始秦王步步进逼,而蔺相如不仅寸步不让,还运用策略逼得秦王步步后退。

对秦王展开的攻势,蔺相如针锋相对,使秦王不得不转攻为守,以至秦王欲侮辱赵王的阴谋不仅没有得逞,自己反而受辱。

渑池之会的斗争以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告终,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在斗争中凸显了出来。

第四部分(第17~21段),这部分由以蔺相如为主转为廉蔺并重,主要记述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表现廉蔺交欢的事件。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体现了蔺相如在对敌斗争中的足智多谋、英勇不屈、毫不妥协,在对待与廉颇之间的内部矛盾时,蔺相如又是另外一种态度,表现出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一面。

在廉颇居功自傲,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时候,相如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正如作者在原传的结尾所写的那样: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虽然有心胸狭窄的缺点,但当他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言论之后,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他的负荆请罪也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因此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廉蔺交欢,将相更加团结,廉蔺二人的精神都得以升华。

在写作特点上,本文在材料的取舍剪裁上是很下功夫的。

作者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

他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进行集中叙述,就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

作者又非常重视详略主次的安排,集中写蔺相如,其间穿插对廉颇的描述。

对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不惜花费笔墨详细描写,对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

而这三个故事,虽然各自首尾完整、独立成章,但故事与故事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是紧紧围绕两种矛盾展开的。

秦赵之间的矛盾使蔺相如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和出不辱国,也使自己的地位提高,位在廉颇之右,这样,秦赵两国矛盾发展的结果,又构成了廉蔺矛盾的前因,秦赵矛盾暂时缓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却得以突出,但为了解决秦赵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了要团结御敌、一致对外,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此外,作者也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如蔺相如在秦廷所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有时咄咄逼人地斥责,充分表现了他的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及善于根据具体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

文中也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以致后人感叹:

“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世说新语·品藻》)在语言文字上,无论叙事、对话,本文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叙事语言简练而生动,对话语言贴切而传神,难怪《史记》会被称赞为“无韵之离骚”。

二、问题探究

1.廉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是公元前283年—前279年所发生的事件,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

其时,秦国经过百余年的变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随着国富兵强,秦国扩张之心也与日俱增,在七雄纷争,战乱频仍的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不断向六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283年,秦军伐魏,燕赵救之,迫使秦军撤退,秦国虽然一直想攻打赵国,但当时正是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一时攻不下楚国,而赵国本身又很强大,所以秦国暂时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

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使得蔺相如在同秦王的斗争中客观上有成功的可能,再加上他的努力,他最终为赵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课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廉颇怎样的性格?

课文除了“廉蔺交欢”这部分是廉蔺二人并重之外,都是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只是穿插一些对廉颇的描绘。

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就表现了廉颇的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战功赫赫,以勇武过人闻名于各诸侯国。

在“渑池之会”前,廉颇和蔺相如为了顾全赵国的荣誉,力劝赵王赴渑池之会,以免被其他国家嘲笑赵国怯懦。

这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为重,甚有大将军的风度;在送别赵王之时,他又和赵王商量应变对策,若赵王三十日不归,就拥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的念头,这表现了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此外,他又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的入侵,也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秦兵最终不敢有所行动,可见他对敌人的威慑力是很大的,又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勇武过人。

“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感到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是惭愧,立即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关于练习

一 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

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设题意图:

本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叙事的脉络,从叙事中概括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课文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进行描写,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

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在“廉蔺交欢”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二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4.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设题意图: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注意细节描写对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本文无论写人记事或对话描写,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整篇文章笔酣墨饱,气势十足。

1.“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3.“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4.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

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

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

三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

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各句中粗体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5.卒廷见相如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设题意图:

本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的情况,并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答案:

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2.急,用作动词,逼迫。

3.舍,动词,安置住宿。

4.衣,动词,穿。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四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题意图:

本题主要要求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在理清古文大意和脉络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理解材料。

参考答案:

太史公曰: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

太史公说:

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

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却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这既是作者对蔺相如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也是作者创作动机和目的的揭示,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参考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

他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

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宦官头目缪贤说:

“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

“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

“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

’我告诉他,我曾跟从大王在我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我就凭这个知道他了,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请罪,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相如说:

“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

”赵王说:

“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相如说:

“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

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

“可以派谁去呢?

”相如说:

“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相如。

相如捧璧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群臣高呼“万岁”。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

“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

‘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

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

为什么要这样呢?

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

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

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

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

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他就对秦王说: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

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

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住宿。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

“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

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

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

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

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

秦王说:

“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

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廉颇、蔺相如商量说:

“大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

”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辞别说:

“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

”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到酒兴正浓时说:

“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

”赵王就弹起瑟来。

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

”蔺相如走向前去说:

“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

”秦王发怒,不答应。

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说:

“在这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众臣说:

“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

”蔺相如也说:

“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

“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

”扬言说:

“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

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

“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

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回答说:

“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相如说:

“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

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

“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高╗考∴试?

题∠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