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4721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平民

B.诸侯

C.贵族

D.官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先行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姓氏的有无即是其中的表现之一,根据材料可知宗法制盛行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阶级内部,“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因此只有比平民地位高的社会阶层即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后世百姓的姓氏多以其所居的封国为姓。

可见,春秋以前的“百姓”应该是指贵族,C符合题意,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说明与平民无关,A错误,诸侯属于贵族的组成部分,B错误;官僚政治是在秦朝出现的,D错误。

2.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

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

其意在表达

A.民族主义的思想

B.民族平等的愿望

C.国家一统的理念

D.孝亲敬祖的情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

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可知,乾隆皇帝通过扩大五族文字应用范围,彰显五族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强调本民族或本国利益与地位的信息,无法得出民族主义的结论,A错误;五族排序有讲究,以满族为先,B错误;孝亲敬祖的情感不是材料主旨,材料的主旨是五族文字并用的政治意义,D错误。

3.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

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

……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

”材料最能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B.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

D.平民的斗争是罗马法发展的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

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

……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

”可知,是社会进步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完善,而社会进步主要就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A正确;据材料“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说明罗马法的公民法适用范围在扩大,但并不是说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B错误;古罗马属于奴隶社会,保护的是奴隶制下的私有制,而不是封建私有制,C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罗马公民法的发展,没有体现平民的斗争是罗马法发展的动力,D错误。

4.1832年英国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867年、1886年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

由此可知英国议会改革的实质是

A.消除阶级和性别的差别

B.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

C.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D.享有民主的主体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32年英国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

”可知,英国议会改革使享有民主的主体范围扩大,D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消除阶级和性别的差别,A错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没有涉及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B错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但不是议会改革的实质,C错误。

5.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表:

邦国

普鲁士王国

巴伐利亚

萨克森

符腾堡

巴登

黑森

梅格棱堡—许威林

票权

17

6

4

4

3

3

2

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A.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

B.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

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普鲁士王国票数最多来看,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德意志政治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故CD项排除。

6.民国初年,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

康有为力辞道:

“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

”康有为认为袁“首为罪人”,主要指袁世凯

A.出卖维新派人士

B.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C.逼迫宣统帝退位

D.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不主张推翻清王朝皇帝制度,所以认为“则袁世凯首为罪人”是因为逼迫宣统帝退位,故C项正确。

材料不是说明康有为对于袁世凯出卖维新人士信息,故A项错误。

康有为不赞同实行革命方式,故B项错误。

此时袁世凯还没有进行复辟活动,故D项错误。

7.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对于青年学生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私宅、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公开质疑:

“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

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

”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是

A.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从事爱国活动

B.反对五四运动

C.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外从事国民运动

D.维护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

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可知,国民公众的举动应该是理智的,应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从事爱国活动,A正确;据材料“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对于青年学生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私宅、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公开质疑”可知,这是对于青年学生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私宅、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公开质疑,不能断言其反对五四运动,B错误;据材料“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对于青年学生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私宅、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公开质疑”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特指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事件,而不是泛泛的国民运动,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D错误。

8.“至今军阀作恶如故也,列强横行且有加而无已也……中国革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

吾辈死者,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摘自张秀章《蒋介石日记揭秘》)该日记内容反映出蒋介石

A.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赞成国共两党合作

C.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D.已经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涉及对象是“军阀”和“列强”而非日本帝国主义,排除A;根据材料“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在其中矣”“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可知当时的蒋介石认为面对旧军阀和列强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和共产党应该联合革命,选B。

材料只表明蒋介石认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合作,但不能证明蒋介石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排除C;当时是国民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排除D。

9.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

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A.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B.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答案】B

【解析】

【详解】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准备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普利汉诺夫等人以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得到高度发展为理由,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

十月革命胜利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是早产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中当时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A错误;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0月,与材料不符,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无产阶级力量强大,而不是依靠资产阶级,D错误。

10.“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D.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可知,这一时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时间是1949~1956年,此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还没有完成,所以可以判断出是1954年宪法,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D正确;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A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B错误;“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C错误。

1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提到:

“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

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开始结盟对抗苏联

B.国际形势影响美国对华态度

C.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D.利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中美没有结盟,只是改善关系,排除A;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而此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也试图与美国改善关系,故选B;1979年年中美才实现关系正常化,排除C;中国在1971年就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D。

点睛:

本题需要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972年”、“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

12.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B.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美苏“冷战”的开始

D.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影片名可知1943年美国拍摄的苏联电影,反映了美苏之间友好的关系,1948年的则体现了美苏之间关系的紧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美苏有战时的盟友走向战后对抗,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好莱坞拍摄影片是否需经政府同意,B错误;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的开始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发表,C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拍摄的苏联电影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志,而不是大众审美观,D错误。

【点睛】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也是美国有局部扩张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13.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王道和民主政治

B.仁政和道德教育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

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故选B。

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

加强专制是法家思想,不符合孟子的主张,故排除C。

D项法治不符合孟子和苏格拉底的主张,故排除D。

14.“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

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C.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的影响

D.政治文明完全由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

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的小国寡民的自然地理环境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C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和只能导致民主制度,A、B绝对化;据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政治文明一定程度上受地理环境影响,D错误。

【点睛】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民主制度形成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15.1956年1月,党中央就知识分子问题召开专门会议,周恩来强调应给知识分子更多的权利,对他们的观点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

B.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促进文学艺术工作的发展

D.纠正在以前工作中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伤害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其主要目的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B正确;1956年我国召开知识分子会议,表现对知识分子的关怀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结合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实际,主要不是仅仅促进文艺的发展,C错误;我国对知识分子形成伤害主要是在1957年及文革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D错误。

16.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

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依据材料可知,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地球遭到木星引力的吸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因此D选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不是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因此A、B、C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

“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B.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D.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可知,新文化运动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C正确;A违背题意;据材料“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尽管引进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但因为民众的觉悟没有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秩序的混乱,D错误。

18.孙中山指出:

“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此处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主张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的科学社会主义

B.采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D.“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循进化之理”即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

类比到国家和人民就是“凡强弱国家之战争,人民贫富之悬殊”弱者都会被淘汰,因此孙中山倡导国家是平要平均地权,土地国有,D正确;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代表,不可能主张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社会主义,A错误;采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与社会民生无关,B错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是政治方面,C错误。

【点睛】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阐述,其内容主要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

19.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D.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在1958年和1959年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体现了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D正确;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我国的教育等各个领域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人才匮乏,A错误;材料体现的并不是左倾冒进的结果,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欧美等国家的比较,C错误。

20.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作家们描绘

美好的景象是“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

因此可以看出作家们对现实相当失望,但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属于浪漫主义。

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故选D。

A项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B项是现代主义文学;C项是描述知青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西方近代文学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

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最后,1787年宪法规定:

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黑人按人口的3/5计算。

——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与王权妥协的表现并分析这种妥协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两对矛盾。

指出1787年宪法调和这些矛盾的表现。

【答案】

(1)表现: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

(或答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影响:

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维护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2)矛盾:

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

方法:

①中央与地方:

采用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大州与小州:

设参众两院。

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③南方与北方:

南方黑奴按3/5折算计入人口比例(或承认奴隶制度)。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可推出表现为1689年颁布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并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

第二小问,由材料“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可归纳影响。

(2)第一小问,材料“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可知存在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等矛盾。

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和结合所学,关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可从联邦制原则方面思考;关于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可以从参众议员的名额方面考虑;关于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可从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等内容思考。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

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摘编自(意大利)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

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

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摘编自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自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

(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的主要贡献。

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语言革新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观点:

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好的语言应由才识兼备的人掌握;提倡使用俗语。

(2)意义:

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否定、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以及对欧洲精神、文化的支配权;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新教的传播,解放了思想。

(3)贡献: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当议》,并提倡使用白话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作用: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推动思想解放;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有利于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变革。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