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5431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练习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含答案

第五单元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曾经说:

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他所说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是指(  )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D.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答案A

2马克思、恩格斯曾说:

“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

”这里的“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解析根据“社会乌托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指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答案D

3“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蕴含了(  )

A.阶级斗争理论

B.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C.资本全球扩张的理论

D.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解析《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即阶级斗争的理论,也就是题干材料蕴含的理论。

题干材料不单单指的是无产阶级斗争,故排除B项。

答案A

4斯大林曾这样评价某一历史事件:

“(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

”斯大林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英国宪章运动

D.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D

5史学界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

“客观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

A.法国无产阶级政党不成熟

B.巴黎公社领导者没有建立可靠的工农联盟

C.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社会发展没有达到要铲除资本主义的水平

答案D

6“普法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和小资产阶级的破产,资产阶级的卖国行为及其加重人民苦难的措施——这一切便是推动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B.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解析根据材料,可判断出发生在巴黎的革命指的是巴黎公社革命。

巴黎公社革命在政权建设上,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国家机器,故A项正确。

B、C两项都是十月革命的意义,D项是指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答案A

7有人认为,世界近代史可以以巴黎公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这种分期所体现的史观应该是(  )

A.革命史观B.现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D.全球史观

解析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以此为界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运用的史观应是革命史观。

答案A

8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

这些女工在游行中高呼的口号可能是(  )

军警驱赶示威妇女

A.“打倒战争!

”“要面包!

B.“打倒资产阶级!

”“打倒战争!

C.“要和平!

”“要社会主义!

D.“要面包!

”“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答案A

9列宁曾指出: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比其他国家爆发早的原因之一是(  )

A.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

B.沙皇制度腐朽透顶

C.战争加剧了俄国的困难和矛盾

D.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

答案C

10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之后,某政府表态“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协约国签订的协定”。

据此判断该政府应当是(  )

A.沙俄政府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工兵代表苏维埃D.苏俄政府

解析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掌握着实际权力,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11“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

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这一决议是由于(  )

A.沙皇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灾难

B.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D.七月流血事件使革命失去和平发展的可能

答案D

12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

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13“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列宁的主张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

B.十月革命是社会矛盾演变的必然产物

C.当时两个政权并存,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严峻形势

D.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断激起人民群众的反对

解析可以结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时的历史背景理解其主张不被认可的原因。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形势十分严峻。

分析各选项,C项正确。

答案C

141920年1月2日,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一声令下,一夜之间,全美33个城市中竟有4000人被怀疑为激进分子,以“激进分子”的罪名被逮捕。

一向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国出现这样的“红色恐惧”的原因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遭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C.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美国之所以出现“红色恐惧”,主要是因为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美国反共情绪的爆发。

答案A

15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同为无产阶级革命,都建立了政权,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

A.十月革命比巴黎公社晚了近半个世纪

B.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巴黎公社是马克思领导的

C.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巴黎公社失败了,十月革命因未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而取得了成功

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则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项不是最大不同点;B项中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领导的;D项中十月革命“未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与史实不符。

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2016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5周年,巴黎公社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语)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在1871年3月28日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材料二 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会到来,无产阶级终将获得最终胜利。

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1)材料一中的“尝试”指的是什么?

巴黎公社是怎样“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观察这一问题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4分)

(3)有人认为巴黎公社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是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结合法国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尝试:

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显示:

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这充分“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2)根本原因:

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

着眼点: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这种观点错误。

①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发展时期,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法国的资产阶级统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主要是因为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卖国,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即民族矛盾引发阶级矛盾,才导致发生革命。

③19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仍然继续发展,也说明了巴黎公社并没有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3月(俄历2月),彼得格勒的女工举行游行示威,各工厂的男工也加入游行队伍。

参加示威和罢工的人数不断增加。

沙皇政府派军警开枪镇压,工人们奋起反抗。

起义工人得到士兵的支持,起义迅速发展,革命的红旗代替沙俄的白、蓝、红三色旗在首都上空飘扬。

正在前线指挥俄军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于3月15日宣布退位。

材料二 代表大会决定:

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判断它的性质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的三个文献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的?

各有什么作用?

(8分)

(3)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关系如何?

(2分)

参考答案

(1)事件:

二月革命。

性质: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背景:

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8日完全占领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也相继起义成功。

在革命胜利之际,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

作用: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和平法令》通过后,苏俄政府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生政权获得了喘息之机;《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体现了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农民的支持。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为十月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即年薪6000法郎;等等。

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1)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

(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革命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

(4分)

(3)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相比有哪些主要的进步性?

(4分)

参考答案

(1)都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剥夺了资本家的资本,交给工人监督管理,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趋势,其经验教训对苏维埃政府是十分宝贵的。

苏维埃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将巴黎公社的理想加以充实完善,变成现实。

(3)将银行收归国有,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农民阶级,形成工农联盟,有利于巩固政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基础巩固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A

2“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这个宪法”指的是1954年宪法。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D项正确;A、B、C三项均属于1954年宪法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继承,可排除。

答案D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在政权组织形式上的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政协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A

4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解析根据“1954年”“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等信息,可知政治协商会议已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其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C

5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答案C

6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治协商会议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治协商会议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7周恩来说: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C

8以下是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根据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解析所谓“主题”,即三幅图片共同涉及的内容,A项只适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项只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只适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均排除。

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故选C项。

答案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

我们的会议包括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

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毛泽东(1949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

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

……共产党也是党派,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但它的价值并不因此而有所降低。

——毛泽东(195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

该会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该会议在我国政治建设的历程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2)材料二中毛泽东讲话的背景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前后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1)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最大特点:

代表的广泛性。

地位和作用:

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协会议体现的各党派政治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背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责结束。

性质变化:

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B.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答案B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担任了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士担任。

这(  )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说明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新型政权

答案C

3《人民日报》评论员曾经发文指出: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答卷。

”这份答卷的“成功”之处不包括(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安定

C.彻底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

D.奠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答卷”,可知题干材料评价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B、D三项都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

C项说法错误,民族差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只要有民族存在,民族差别就必然存在。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1)图1反映了中国的哪一项政治制度?

如何认识这一政治制度?

(2)为实现图2的目标,新中国正式确立了哪一项制度?

这一制度怎样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3)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1)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认识: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民主实质的根本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形式,是人民把国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各族各界,具有广泛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体现: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