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5479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docx

最新上海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

七年级(下)古诗文整理

春寒

(指冬天刚过,春天刚刚来临时的余寒。

此时北方多霜、雪,南方多雨。

宋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

1 选自《简斋集》。

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

宋代诗人。

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2 巴陵:

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3 园公:

诗人自注:

“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4 胭脂:

一种红色颜料。

也泛指红色。

【译文】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

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

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

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

叫人担心害怕!

那边短篱旁,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简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

借海棠写自己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hè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词释】

1 甘露僧舍:

甘露寺。

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2 松声万壑(hè):

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

壑:

山谷,山沟。

3 银山拍天浪:

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译文】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

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1]

【鉴赏】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

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

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

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

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第一句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

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

第二句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第三、四句写远景。

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

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

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

[1]

偶题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①。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注释】

1 幅巾:

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东观汉纪鲍永仁》:

“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

”崔嵬:

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2 不道:

犹不知。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底处:

何处。

【译文】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哪里会想到云是从哪里来的呢?

 

【鉴赏】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

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诗通过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

第一首说凡事都有根源的道理;

 

赠刘景文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 刘景文:

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 擎:

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

喻指向上托举荷叶)

3 傲霜:

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 君:

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5 盖:

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6 橙黄橘绿时:

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

【译文】荷叶已经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根茎与荷叶再也不再亭亭玉立;菊花也已经枯萎,但是它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挺立。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要结束,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春晚二首(选一)

北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译文】

晚春三月,残破的花儿落下了,但同时,又有新花争相开放,在小小的屋檐下,每日都有燕子飞来飞去,半夜了,杜鹃鸟还在泣血悲鸣,似乎不肯相信春天已经逝去,还痴痴地幻想着春风一定能将春天唤回!

【注释】

1 子规:

杜鹃鸟

2 东风:

春风

3 檐:

屋檐

【赏析】

 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

给人以凄凉之感。

【作者简介】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

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

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

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生平经历】

万里常为客孤愤自潸:

shān然——北宋青年诗人王令的一生 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集中度过的,他自称志在贫贱而不愿屈就科举功名,有时生活无着,常陷于极度窘迫的境地。

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lu  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1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

后也用为词牌名。

2 迁客:

指被贬职调往边远地区的官。

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4 淘、漉:

过滤。

【译文】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低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

【作品鉴赏】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

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

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谏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

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

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

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

至节即事元

马臻(zhēn)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注释】

1 选自《诗歌通典》

2 至节:

夏至或冬至的节气。

3 名纸:

名片。

古代发明纸以前,削竹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或叫名刺。

纸发明以后,书名在纸上,称名纸。

4 绣幕:

装饰很漂亮的窗帷或帘幕,这里指大户人家。

5 浑:

简直。

6 呼卢:

古代一种赌博游戏。

共有五子,五子全黑的叫“卢”,得头彩。

掷子时,高声喊叫,希望得全黑,所以叫“呼卢”。

【译文】

到了冬至节,京城中的天色还是刚刚拂晓,浓浓香烟已经弥漫京城了。

人们互传名片道贺节日。

大户人家的绣幕完全敞开着,都在冬至节的时候,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家家趁着假日,从容地玩着。

【作者介绍】

马臻(1254-1318),字志道,号虚中,钱塘道士,元代人。

仇远序是集,称其隐约西湖之滨,士大夫慕与之交,不过习清虚,谈淡泊,无一言及势力声利。

【赏析】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写出了冬至节的平常生活,有一种画面感。

先从大的环境写起,给读者以全景,然后再从细部描绘,抓住一个特有镜头。

这种大小结合,全景和细部统一的写法,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并写出百姓过节的热闹景象。

特别是第一句:

描写冬至热闹的场面,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诗人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

【注释】

1 十五夜: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

官名。

2 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

歇,休息。

3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 落:

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睡香,夜深了,秋露无声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高悬,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3]

【评述】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兰溪棹歌

唐代诗人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⑵,越中山色镜中看⑶。

兰溪三日桃花雨⑷,半夜鲤鱼来上滩。

[1]

【注释】

1 兰溪:

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

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 凉月:

新月。

3 越:

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4 桃花雨:

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3]

【译文】

  春夜雨后,一弯新月挂在枝头,两岸细柳荡漾在水面上,兰溪江之水清澈如镜,在月光下映出如画的山色。

  连下了三天的桃花雨后,兰溪水暴涨起来,喜欢新水逆流的鲤鱼在夜深人静之时便纷纷游上溪头浅滩嬉戏。

[2-3]

【创作背景】

戴叔伦于公元790年(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

【鉴赏】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题中“兰溪”,即婺wù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

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

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

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

【主题】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

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注释】

1 鲁山:

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

恰好。

惬(qiè):

心满意足。

2 野情:

喜爱山野之情

3 随处改:

(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4 幽径:

小路。

5 熊升树:

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6 何许:

何处,哪里。

7 云外:

形容遥远。

一声鸡:

暗示有人家。

【译文】

  译文一: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大熊星座爬上树梢),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

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望江南 

唐温庭筠wēntíngyún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①脉脉②水悠悠.肠断白苹③洲。

【注释】

1 斜晖:

偏西的阳光。

2 脉脉(mòmò):

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

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3 白苹(pín)洲:

开满白色苹花的水中小块陆地。

古代诗词中长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白苹,一种水中浮草。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文为“白苹州”。

【译文】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鉴赏】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其内容为: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此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的内心感情。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②。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③。

人语驿④边桥。

[1]

【注释】

1 兰烬:

因烛光似兰,故称。

烬:

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2 暗红蕉:

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3 萧萧:

同潇潇,形容雨声。

4 驿:

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

[1]

【译文】

  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梦江南》又名《忆江南》,唐人用此调而咏此题的作品,今仅传白居易三首、皇甫松二首。

王国维辑《檀栾子词》(檀栾子为皇甫松自号)后记中称皇甫松二首“情味深长”,在白居易之上。

平心而论,其“楼上寝”一首未必能超过白乐天,但这阕则的确做到了不让白氏专美于前。

皇甫松以《梦江南》为题,共写了两首词,这里所选的这首,是一首记梦之作,主要写作者在某个夜晚所做的一个梦,一个和江南有关的梦

咏怀古迹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注释】

1 荆门:

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 明妃:

王昭君.名嫱(qiáng)

3 去:

离开.

4 紫台:

紫宫,宫廷.

5 朔漠:

北方的沙漠.

6 省:

曾经

7 春风面:

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wēiyí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kuí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 乌江亭: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

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 不期:

难以预料。

3 包羞忍耻:

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 江东:

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

【鉴赏】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 都:

国都,指唐时的京城长安。

2 人面:

一个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 笑:

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

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

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题都城南庄是诗人崔护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被世人喻为佳作。

此诗为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何处去,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因此,写下了此诗。

崔护(?

-831)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县)人。

贞元十二年(796)时登第(即进士及第)。

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终岭南节度使。

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蝶恋花·春景

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夏日的街头,吊带装、露背装、一步裙、迷你裙五彩缤纷、争妍斗艳。

爱美的女孩们不仅在服饰搭配上费尽心机,饰品的选择也十分讲究。

可惜在商店里买的项链、手链、手机挂坠等往往样式平淡无奇,还容易出现雷同现象。

【注释】

1 蝶恋花·春景:

元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春景”: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很有名的小令

2 

3 “碧芝”的成功归于他的唯一,这独一无二的物品就吸引了各种女性的眼光。

花褪残红:

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

4 

5 二、资料网址:

子:

毛本误作“小”。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6 

7 

(二)创业弱势分析绕:

元本注“一作晓。

8 柳绵:

即柳絮。

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

“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9 何处无芳草:

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离骚》: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10 “墙里秋千”五句: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

“恼,犹撩也。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

”又卷一:

“却,犹倒也;谨也。

”“却被”,反被。

唐·胡曾《汉宫》诗: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一)对“漂亮女生”饰品店的分析【译文】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三、主要竞争者分析 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加拿大beadworks公司就是根据年轻女性要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需求,将世界各地的珠类饰品汇集于“碧芝自制饰品店”内,由消费者自选、自组、自制,这样就能在每个消费者亲手制作、充分发挥她们的艺术想像力的基础上,创作出作品,达到展现个性的效果。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会到来的)

朋友推荐□宣传广告□逛街时发现的□上网□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所辖的“促进就业基金”,还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最高上限达到5万元。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意境】

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