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611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4 大小:16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4页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4页
亲,该文档总共1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1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docx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

高考能力全程训练历史基础训练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种器物中,可能成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随葬品的是①麻织成的布②玉石制成的串饰③骨制的箭头④黑陶器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2.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当时:

①没有贵贱之分②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③原始社会走向解体④贫富分化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3.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②进入原始农耕时期③创造了著名的彩陶文化④人们会织麻布,制麻衣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①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②出现了陶器新品种黑陶和白陶③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④养蚕缫丝,纺织技术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下列各项关于禹的各项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建立夏朝

C.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治理黄河有功

6.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7.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

8.下列符合西周井田制规定的是

A.奴隶分散耕作  B.奴隶交纳田租

C.诸侯交纳贡赋  D.土地可以买卖

9.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

10.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11.下列哪些符合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

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④以贝作为货币⑤用漆工艺装饰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12.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B.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C.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情况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13.金文、钟鼎文、铭文是指

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金属器上的文字

C.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D.铸刻在黄金上的文字

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于

A.《周易》B.《战国策》C.《尚书》D.《春秋》

15.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落的表现有

①王畿之地大大缩小②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③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④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

17.公元前7世纪,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A.城濮之战B.马陵之战C.桂陵之战D.长平之战

18.下面叙述与战国历史相符的是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D.南方楚王率军到洛阳问鼎

1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C.水利的兴修D.曲辕犁的发明

20.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出现了精巧漆器②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③已能用曲造酒④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其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

22.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23.《史记·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

2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6.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A.王位和权力B.土地、爵位和义务C.贡赋和工具D.工具和奴隶

2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实质是

A.满足新兴地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B.大国兼并小国,促进民族融合

C.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D.给人民带来灾难,是历史的倒退

28.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

29.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积极意义是

①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加强了集权的趋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0.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家分晋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B.社会制度的变革达到质变阶段

C.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仍有相当发展D.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33题14分,共40分)

31.(2003年春季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2(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回答:

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

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32.郭沫若先生认为:

“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试分析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

33.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又说: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回答:

(1)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分)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是否能成为现实。

(6分)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6分)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1答案

一、1.B2.B3.A4.D5.C6.A7.A8.C9.D10.A11.B12.D13.A14.A15.A16.D17.A18.C19.B20.D21.C22.C23.D24.C25.D26.B27.C28.C29.C30.A

二、31.【分析】 此题围绕郑国渠的开凿命题,要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教材的观点进行回答,秦国在关中地区开凿郑国渠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答案】 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

(4分)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4分)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4分)

32.①春秋时期,政治上诸侯国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私田大量开垦;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逐步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奴隶社会逐渐走向崩溃。

(7分)②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人民渴望统一;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经过一个世纪,新的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进一步破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思想上,社会变革引起了百家争鸣。

这样在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6分)③由此可见郭沫若的观点是正确的。

(1分)

33.

(1)“兼爱”“非攻”。

(2分)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6分)

(3)从历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

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6分)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2

基础训练2秦汉史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训练指要

1.秦朝统一的条件、经过和意义。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2.汉初的治国思想与“文景之治”的内容。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3.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使大夫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3.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大发展B.国家实现统一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秦朝推行法治

4.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A.封建国家暂停对农民的剥削B.侧重于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C.通过减轻刑罚安定民心D.将封建剥削降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

5.西汉前期,皇帝提倡节俭的根本目的是

A.体谅民间疾苦B.准备反击匈奴C.恢复社会秩序D.巩固封建统治

6.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

A.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B.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①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②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③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税④减免田租赋税,开放山林川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到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9.据史书记载,西汉自武帝以来统治思想即是“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这反映了当时统治思想的特点是

A.推行仁政B.无为而治C.严刑峻法D.儒法合一

10.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9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11.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B.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1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势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13.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B.乡举里选C.公府与州郡辟除D.举孝廉

14.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C.控制剥削平民D.维持地方治安

15.由于汉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备受重视,因此发展迅速,具体表现在

①开始出现一牛挽犁的牛耕法②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③人们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④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西汉时推广的耕作方式——代田法。

其主要优点是

A.有利于抗旱保墒,休养地力B.便于灌溉和除草

C.提高肥力,增加收成D.方便种植和收割

17.到了东汉,人们用来纺织的原料有

①丝②麻③棉花④羊毛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8.下面有关两汉手工业史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汉光武帝时被列为贡品②西汉煤已成为冶铁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④汉代橹、舵、布帆、锚的发明使用,表明造船技术的成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9.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B.让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C.收揽民心的重农政策D.推行文武并重之道

20.下列有关文景之治的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景之治是封建时代第一个政治清明时期

B.文帝景帝重视农业,我国重农抑商的思想由此开始

C.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D.这一时期没能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21.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铲除异姓王,欲借此确保刘家天下。

但后来却出现了“七国之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违背历史潮流B.休养生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经济自身的分散性D.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2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

A.人定胜天B.劳心者治人C.独尊儒术D.君权神授

23.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24.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

A.越族地区B.河套地区C.四川、云贵地区D.西域地区

26.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27.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28.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D.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记录

29.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A.开创中医传统的“四诊法”B.最早提出病理学说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D.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30.关于两汉盛行的乐府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由民歌加工而成②笔法铺张③描绘人民生活④揭露官府残暴⑤语言清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晁错说:

“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

”——《汉书·晁错传》

材料2董仲舒说:

“至秦则不然,……力役三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材料3主父偃说:

“昔秦皇任战胜之威,……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4班固说:

“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书·食货志》

材料5贾谊说:

“及至秦王,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

(1)汉朝人为什么非常重视总结秦亡的教训?

其政治动机是什么?

(3分)

(2)以上材料从哪些方面总结了秦亡的原因?

(3分)

(3)对材料5中“焚百家之言”应如何认识?

(3分)

(4)西汉政府以秦亡为训,实行了什么政策?

实践效果如何?

(3分)

32.汉朝时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结合典型史实说明上述结论,并简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33.从战国到秦汉,中国思想界异彩纷呈。

统治阶级在采用哪家学说治理国家问题上举棋不定,法、道、儒家先后登场,试分析秦朝用“法家”学说,汉初用“道家”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2答案

一、1.C2.B3.B4.D5.D6.A7.A8.D9.D10.A11.B12.C13.B14.C15.D16.A17.D18.D19.A

20.【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然后逐项进行分析。

【答案】 B

21.C22.D23.A24.D25.D26.B27.D28.D29.D30.D

二、31.

(1)因为汉朝是在秦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同时汉高祖和大臣们也亲自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此很重视吸取秦亡的教训。

其政治动机是确保刘家天下长治久安,避免重蹈秦亡覆辙。

(3分)

(2)刑罚酷、徭役繁、兵役繁、赋税重、文化专制五个方面揭示秦亡原因。

(3分)

(3)既要看到它在当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又要看到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的消极作用。

(3分)

(4)休养生息政策(或宽舒政策)。

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分)

32.说明:

①中国广泛同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安息和欧洲大秦进行友好往来;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②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10分)

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②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③中外交通发达,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4分)

33.秦朝用法家学说的原因:

①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符合法家的主张,秦国因此日益强盛,最后统一全国。

②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教训,采纳法家中央集权思想,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③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强化对人民的专政。

(5分)

汉初用道家思想治国的原因:

①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其败亡的主要原因,因而轻刑薄赋,休养生息,实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

②刘邦等认为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也是秦败亡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地方推行郡国各半的制度,分封同姓王,扩大了地方的权力。

(5分)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①道家无为而治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有条件解决王国问题和匈奴的威胁问题,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③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权思想,“大一统”的主张又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4分)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3

基础训练3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基础训练3

●训练指要

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和影响。

2.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包括

①江南迅速开发②中原经济发展停滞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⑤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A.①②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①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④农作物品种增多⑤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3.当时,江南重要的产粮区不包括

A.三吴地区B.洞庭、鄱阳湖流域C.成都平原D.岭南和闽江流域

4.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

①充实了江南劳动力②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③导致南方人观念更新④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

5.创制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的是

A.郑国B.赵过C.贾思勰D.马钧

6.水碓、水磨的主要作用在于

A.谷物加工B.灌溉提水C.清除粮食杂质D.提高谷物质量

7.曹魏的著名纺织中心城市是

A.襄邑、洛阳B.襄邑、长安C.洛阳、相州D.洛阳、长安

8.培育出一年内八次出茧的蚕新品种的是

A.蜀汉B.东吴C.曹魏D.东晋

9.北魏时以制造军刀著称的地方是

A.平城B.相州C.长安D.洛阳

10.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西汉B.东汉C.魏晋D.南北朝

11.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

A.西汉B.东汉C.魏晋D.南北朝

12.这一时期南方有名的造纸中心是在

A.建业、扬州B.建业、益州C.扬州、荆州D.荆州、益州

13.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原则的是

A.裴秀B.郦道元C.沈括D.贾思勰

14.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的是

A.东汉张角B.东晋葛洪C.三国曹不兴D.萧梁时陶弘景

15.范缜的思想与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

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B.更深刻认识并阐述精神和肉体的关系

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16.范缜与竟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