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822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6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化学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表现了文物修复者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职业体验,让我们领略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下列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

银器用除锈剂除锈

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

古画水洗除尘

木器表面擦拭烫蜡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银器表面的锈蚀物大多数为氧化银、氯化银、硫化银等,除此外还常会有银合金里所含铜元素的腐蚀产物,对于锈层含较多铜元素锈蚀产物的,可以考虑使用甲酸溶液,甲酸能有效地除去铜元素锈蚀产物,而对银不起作用,对于银器表面变色较深、锈层较厚重的,要考虑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处理,以上过程涉及了化学变化,A项正确;

B.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主要原理是通过施加外力使器物恢复原状,未涉及化学变化,B项错误;

C.古画水洗除尘是用羊毛排笔蘸温水淋于画上,等画完全浸透进水,再用毛巾蘸干画上的水分,如此进行多次,直到毛巾中挤出的水由浑浊变得澄清透明为止,未涉及化学变化,C项错误;

D.木器表面擦拭烫蜡利用了蜂蜡熔点很低的性质,可以用吹风机对固体蜂蜡吹一会,蜂蜡会有稍微软化,此时把软化的蜂蜡大致涂到木头上,再用吹风机的热风吹涂好蜂蜡的木器,使蜂蜡融化并完全覆盖木器,然后用棉布把多余的蜂蜡擦掉,再用热风吹使蜂蜡更好地渗入木头当中,该过程未涉及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B.K2SO4C.MgCl2溶液D.NaOH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

【详解】A.Cu为金属单质,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项错误;

B.K2SO4属于盐,水溶液或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B项正确;

C.MgCl2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C项错误;

D.NaOH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判断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时,严格按照定义判断。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KCl溶液B.蔗糖溶液C.Fe(OH)3胶体D.NaOH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为胶体。

【详解】KCl溶液、蔗糖溶液、NaOH溶液均为溶液,不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Fe(OH)3胶体属于胶体,因而具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选C。

4.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硝酸属于酸B.液氯属于纯净物

C.碳酸钠属于碱D.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硝酸完全电离后所有的阳离子都是H+,属于酸,分类正确,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液氯是Cl2的液态形式,属于纯净物,分类正确,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是金属阳离子与酸根形成的,属于盐,分类错误,C项错误,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是S与O形成的酸性氧化物,分类正确,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5.下图为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2.5B.该市空气质量等级属于重度污染

C.污染物NO2可能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D.CO、SO2均可导致酸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空气质量报告可知,PM2.5指数最大,因此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2.5,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空气质量报告可知,首要污染物为PM2.5,为重度污染,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是氮的氧化物,因此污染物NO2可能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SO2可形成酸雨,但CO不能形成酸雨,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选D。

6.常温下,下列溶液可用铁质容器盛装的是

A.稀硝酸B.稀硫酸C.浓硝酸D.浓盐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用铁质容器盛装

物质不能溶解铁。

【详解】A.稀硝酸可将铁溶解为硝酸盐溶液,因此不能用铁质容器盛装,A项错误;

B.铁可以被稀硫酸溶解,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因此不能用铁质容器盛装,B项错误;

C.浓硝酸能使铁钝化,化学反应只发生在铁表面,但不是将铁溶解,因此能用铁质容器盛装,C项正确;

D.浓盐酸可以将铁溶解为氯化亚铁溶液,因此不能用铁质容器盛装,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时容易被忽略的是浓硝酸能使金属铁钝化,解答时要格外注意。

7.下列关于二氧化氮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色气体B.有刺激性气味

C.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的大D.能与水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NO2为红棕色气体,A不正确;

B.NO2有刺激性气味,B正确;

C.相同条件下,NO2密度比空气的大,C正确;

D.NO2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D正确

选不正确的,故为A。

8.水饺是中华传统美食。

下列制作水饺的主要过程中,包含过滤操作的是

A.和面、饧面

B.剁馅、拌馅

C.擀皮、包饺子

D.煮熟、捞饺子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和面、饧面的过程主要包括搅拌和静置,不包含过滤操作;

B.剁馅、拌馅的过程主要包括粉碎和搅拌,不包含过滤操作;

C.擀皮、包饺子的过程主要包括碾压和包馅,不包含过滤操作;

D.煮熟、捞饺子的过程主要包括加热水煮和过滤,包含过滤操作。

答案选D。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是NO

B.NH4H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C.Cl2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D.浓H2SO4能使蔗糖变黑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只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NO与空气中的O2结合生成红棕色的NO2,因此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是NO,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NH4HCO3不稳定,受热分解为NH3、H2O和CO2,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Cl2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HClO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因此Cl2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浓H2SO4能使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选D。

10.实验室中,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在通风橱内制备有毒气体

B.氯气泄漏的时候,人顺风向低处跑

C.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制备有毒气体及实验中需要使用有毒气体时,均应在通风橱中进行,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氯气泄漏的时候,应该迎风并向高处跑才可以防止中毒,B项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味道时,应使用招气入鼻法,即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散热,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1.下列有关试剂保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需要避光保存B.Na可保存在煤油中

C.浓硝酸要保存在棕色瓶中D.保存FeCl3溶液时需加入少量Fe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新制氯水中存在Cl2易挥发,存在HClO见光分解,因此新制氯水需要避光保存,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Na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不与煤油反应,因此Na可保存在煤油中,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浓硝酸易挥发且硝酸见光分解,因此浓硝酸要保存在棕色瓶中,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保存FeCl3溶液时加入少量Fe粉,Fe与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会使FeCl3溶液变质,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选D。

12.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Na+、CO32-、NO3-B.Na+、Cl-、H+、OH-

C.Na+、Fe3+、Cl-、SO42-D.H+、K+、CO32-、SO42-

【答案】C

【解析】

【详解】A.Ca2+与CO32-发生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共存,A项错误;

B.H+与OH-发生离子反应生成难电离的水,不能共存,B项错误;

C.Na+、Fe3+、Cl-、SO42-均能大量共存,C项正确;

D.H+与CO32-发生离子反应生成H2O和CO2,不能共存,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判断多种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归纳起来就是:

一色(有色离子在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二性(①在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不能大量存在;②在强碱性溶液中,H+及弱碱阳离子不能大量存在)、三特殊(①AlO

与HCO

不能大量共存:

②“NO

+H+”组合具有强氧化性,与S2-、Fe2+、I-、SO

等还原性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③NH

与CH3COO-、CO

,Mg2+与HCO

等组合中,虽然两种离子都能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但总的水解程度仍很小,它们在溶液中仍能大量共存)、四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常见类型有复分解反应型、氧化还原反应型、水解相互促进型和络合反应型4种)。

13.吸入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它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服用含硒元素(Se)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由此判断Na2SeO3的作用是

A.作还原剂B.作氧化剂

C.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D.作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氧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因此亚硒酸钠具有还原性,与O2反应时,亚硒酸钠作还原剂。

答案选A。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CO32-+2H+=CO2↑+H2O

B.氯化亚铁溶液与氯水反应:

Fe2++Cl2=Fe3++2Cl-

C.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Fe3++3OH-=Fe(OH)3↓

D.铜与稀硝酸反应:

Cu+4H++2NO3-=Cu2++2NO2↑+2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酸钙为难溶物,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成离子,因此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aCO3+2H+=CO2↑+H2O+Ca2+,A项错误;

B.氯水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离子方程式为:

2Fe2++Cl2=2Fe3++2Cl-,B项错误;

C.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棕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Fe3++3OH-=Fe(OH)3↓,C项正确;

D.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3Cu+8H++2NO3-=3Cu2++2NO↑+4H2O,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氧化物、过氧化物、弱电解质、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沉淀、气体、非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均不能拆分,易电离的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可溶性盐)拆成离子形式。

15.自然界的氮循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B.雷电作用下N2与O2发生化学反应

C.在氮循环过程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含氮无机物与含氮有机化合物可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给出了自然界中氮循环的示意图,注意从基本概念角度对本题进行分析;人工固氮是人为的条件下将氮元素的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

【详解】A.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故A正确;

B.雷电作用下N2与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故B正确;

C.N2与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在氮循环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由氮循环的示意图可知,通过生物体可以将铵盐和蛋白质相互转化,实现了含氮无机物与含氮有机化合物可相互转化,故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反应中,不属于HNO3类别通性的是(  )

A.4HNO3(浓)+S

SO2↑+4NO2↑+2H2OB.HNO3+NaOH=NaNO3+H2O

C.2HNO3+CuO=Cu(NO3)2+H2OD.2HNO3+CaCO3=Ca(NO3)2+CO2↑+H2O

【答案】A

【解析】

A.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硝酸表现氧化性;B.发生中和反应,硝酸表现酸性;C.与CaO反应生成盐和水,硝酸表现酸性;D.发生复分解反应,硝酸表现酸性;则不属于HNO3类别通性的是A;故选A。

17.纳米级Fe3O4可用于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水制H2,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的反应:

2Fe3O4=6FeO+O2↑

B.过程Ⅱ的反应:

2H2O=2H2↑+O2↑

C两个转化过程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整个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程Ⅰ为Fe3O4分解生成FeO与O2,反应方程式为:

2Fe3O4=6FeO+O2↑,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过程Ⅱ为FeO与水反应生成H2和Fe3O4,反应方程式为:

3FeO+H2O=H2↑+Fe3O4,B项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过程Ⅰ和过程Ⅱ可知,两个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两个过程的图示可知,整个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6gH2O的物质的量为1mol

B.常温常压下,1molCl2的体积是22.4L

C.0.5mol·L-1NaCl溶液中含有0.5molNa+

D.1molC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的物质的量n=

=

=2mol,A项错误;

B.标准状况下,1molCl2的体积是22.4L,B项错误;

C.题干中没有给出溶液的体积,不能根据n=cV计算出含有的Na+的物质的量,C项错误;

D.1molCO2中含有的分子数N=nNA=1mol×6.02×1023mol-1=6.02×1023,因此1molC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忽略了气体所处的条件,常温常压和标准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气体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能计算其物质的量。

19.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不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C

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D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先变红,随后褪色

氯水中含有酸性物质和漂白性物质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A项正确;

B.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CO32-或HCO3-等离子,B项错误;

C.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溶液中存在NH4+,C项正确;

D.氯水中存在H+和HClO,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先变红,随后褪色,D项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根据离子性质不同而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现象不同,可把检验离子的方法归纳为三种类型:

①生成气体,如NH4+、CO32-的检验;②显现特殊颜色,如Fe3+、K+的检验;③生成沉淀,如Cl-、SO42-的检验。

20.某同学探究金属Na与CO2的反应,实验如下:

实验I

实验II

操作

将点燃的金属钠伸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

将实验I的集气瓶用水冲洗,过滤。

取黑色滤渣灼烧;取滤液分别滴加酚酞和氯化钡溶液

现象

①火焰呈黄色

②底部有黑色固体,瓶壁上附有白色固体

①黑色滤渣可燃

②滤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含有CB.白色固体是Na2O

C.实验说明CO2具有氧化性D.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实验I可知钠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含有钠元素、氧元素、碳元素;由实验II中黑色滤渣可燃可知,反应物中黑色固体为碳,由滤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知,瓶壁上附有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则钠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酸钠和碳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3CO2

2Na2CO3+C。

【详解】A项、钠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酸钠和碳单质,则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含有C,故A正确;

B项、碳酸钠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显碱性,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则由滤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知,瓶壁上附有白色固体为碳酸钠,故B错误;

C项、钠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酸钠和碳单质,反应中钠为还原剂,二氧化碳为氧化剂,实验说明CO2具有氧化性,故C正确;

D项、由实验I可知钠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则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应用沙土覆盖灭火,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探究,注意反应现象、实验现象和反应产物的分析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21.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FeCl3)

Fe粉

B

NaCl溶液(MgCl2)

NaOH溶液、稀HCl

C

Cl2(HCl)

H2O、浓H2SO4

D

NO(NO2)

H2O、无水CaCl2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反之,不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FeCl3与Fe反应生成FeCl2,2FeCl3+Fe=3FeCl2,此过程中Fe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MgCl2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MgCl2+2NaOH=Mg(OH)2+2NaCl,过量的NaOH溶液可用HCl除去HCl+NaOH=NaCl+H2O,此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符合题意;

C部分氯气与H2O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应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除杂方法不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

反应过程中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考查,注意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题目难度不大。

22.“以废治废”是基于“绿色化学”观念治理污染的思路。

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为Na2CO3)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亚硫酸钠(Na2SO3)粗品。

其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①、④均为过滤

B.步骤②中发生了置换反应

C.步骤③发生的反应为:

NaHSO3+NaOH=Na2SO3+H2O

D.亚硫酸钠粗品中不可能含有Na2SO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工业废碱渣溶于水,过滤可得碳酸钠溶液和废渣,将含有SO2的烟气通入碳酸钠溶液中,形成了亚硫酸氢钠溶液,加入烧碱中和后得到亚硫酸钠溶液,隔绝空气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可得亚硫酸钠粗品,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操作①为溶解、过滤,④均为隔绝空气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A项错误;

B.步骤②中发生的反应为:

Na2SO3+SO2+H2O=2NaHSO3,,属于化合反应,不是置换反应,B项错误;

C.步骤③是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发生的反应为:

NaHSO3+NaOH=Na2SO3+H2O,C项正确;

D.亚硫酸钠中S为+4价,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6价,即生成了Na2SO4,因此亚硫酸钠粗品中可能含有Na2SO4,D项错误。

答案选C。

23.应用连线

物质及其用途的连线

物质

A.稀硫酸

B.氧化铁

C.过氧化钠

D.二氧化硫

E.碳酸氢钠

F.亚铁盐

用途

a.生产硫酸

b.除铁锈

c.作红色颜料

d.作供氧剂

e.作膨松剂

f.作补铁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

(2).C-d(3).D-a(4).E-e(5).F-f

【解析】

【分析】

氧化铁为红色,常用于制造红色颜料;过氧化钠与水或CO2反应生成O2,常作供氧剂;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常用作膨松剂;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与水反应可生成硫酸,因此常用SO2生产硫酸;Fe2+可被人体吸收,常用作补铁剂,以此作答。

【详解】氧化铁为红色,常用于制造红色颜料,即B-c;过氧化钠与水或CO2反应生成O2,常作供氧剂,即C-d;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常用作膨松剂,E-e;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与水反应可生成硫酸,因此常用SO2生产硫酸,即D-a;Fe2+可被人体吸收,常用作补铁剂,即F-f。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有黑火药、特效药剂等。

黑火药由硝酸钾(KNO3)、硫黄(S)和木炭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