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5997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docx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话的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素材配上适合的童画。

2、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学习资源

1、学生:

彩纸、剪刀、糨糊、彩色水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收集选择好自己喜欢的童谣。

2、教师:

配有童谣的童画课件。

配有童谣的童画课件等。

3、学生:

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情况,

4、教师:

准备编排童话集。

过程设计

本课文教学时间为:

2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打出一则童谣:

踢脚绊绊,

绊过南山。

南山有雨,

雨止沃官。

新官上任,

旧官请进。

1、教师:

请同学们把这首儿歌读一边遍。

这是一首童谣,是老师和你们一样年纪是常常边玩边唱的一首童谣。

是这样玩的,几个伙伴并排坐在一起,同时深出一只脚,有一个人站着,一边念这首童谣,一边用脚点同伴的脚,当念到最后一个字进的时候,点到哪一个人,就有这个人站起来边念边点,而刚才点的那个就坐到这个新的空位子上去。

就这样互相轮流着玩。

同学们,你能说说老师当时和他的伙伴们玩这个游戏是的情景吗?

如果要我们为这个童谣配一幅童画,你能吗?

你所画的将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2、播放课件《荡秋千》。

教师:

请同学们把《荡秋千》读一遍。

教师:

同学们荡过秋千吗?

荡过秋千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

荡过秋千的同学哪一位来说说你在荡秋千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教师:

如果老师要请同学们为这首童谣配上一幅画呢,同学们能画吗?

老师相信同学们能画好。

哪一个同学能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画《荡秋千》?

注意要和题目相配合的呀。

教师:

要不要老师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呢?

教师:

好!

现在老师就画一遍给同学们看看。

但老师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画得很仔细了。

(教师在黑板上或较大的画纸上用简笔画示范作画《荡秋千》。

教师:

同学们看清楚了吗?

3、教师小结:

教师:

《荡秋千》画得是一个女孩子正在秋千上玩,而且是只有他一个人。

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还是玩得很开心的。

画面上,这个女孩子两只手紧紧地抓着秋千架上的绳子,没有人帮她推送秋千,她就自己推送。

开心的荡着、笑着。

旁边的狗和猫也都被女孩子高兴的心情给感染了,也高兴的跳着、叫着。

只有一个人,为什么画面上有好几个人呢。

是因为秋千是从下面往上荡漾的,也就是她从下往上荡的一个过程。

所以就有好几个人了。

同学们说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再来看画面上的色彩。

由于画的是开心热烈的场面,所以画家用了以橙色为主的色调,是画面更加具有热烈的气氛。

所以。

我们在画画的时候,要根据所画的内容的要求来选择颜色。

4、教师:

(打出课件):

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遍:

童谣和童画有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

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

《童谣童画》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说说和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学生们体会和理解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初步理解给童谣配画的要求,懂得给童谣配画要选择童谣中最能表现全部意境的且又容易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的一个场面来进行描绘,。

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童谣的诗意和音乐之美,又能充分运用绘画的手段来感染人,使人享受到音乐美、语言美和色彩美。

二、欣赏作品,再悟相通之美。

1、交流欣赏

小组内互相交换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1)朗读自己收集到的自己喜欢的童谣。

(2)说说自己收集童谣的方法和朗读后的体会。

2、欣赏课本中的童谣、童话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1)播放课件《采藕》等或课本中范画的挂图。

(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教师:

同学们,你们看,在《采藕》这幅童画中作者画了怎样的一个场面?

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

教师;是呀。

画面上是一个女人正在莲藕丛里采莲藕,她的怀里抱着满满的一筐莲藕,喜气洋洋。

她身边的小鸟和蝴蝶也正在欢快的飞舞。

教师:

下面我们来看看童谣是怎样写的?

请同学们把这个童谣读一遍。

(学生齐读《采藕》。

教师:

谁来说说童话写了什么?

教师:

对呀。

很多人都出来采莲藕了,而且每个人都采了两筐。

但画家为什么在画面上只画了一个人呢,而且只画了她怀里抱着的一筐呢?

教师:

是呀。

画多了反而会使画面显得乱而不好表现。

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也要选择最能表现内容的一个场景进行描绘。

这样才能更好地描绘童谣中的主要内容,又能使画面更加集中而富有表现力。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画家运用了

哪些色彩来表现描绘的对象的。

教师:

谁能来说说画家运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对象的吗?

教师:

对。

这幅画画家主要用了红色和绿色,这样使画面的色调既有强烈的对比感,又给人一种热烈的感觉。

这样说来。

我们在画画的时候,也要根据需要描绘的对象和内容选择好色彩,才能是画面既能很好地表现出需要描绘的场景,又能有丰富的色彩,能很好的感染人们。

教师;好,下面我们在来看看其他的童画和老师的童画是怎样来描绘童谣的。

教师:

现在,你们知道了童谣和童画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

教师;童谣是用富有节奏感的,押韵的具有音乐美的语言来描写一个场景的,童话是用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想象的画面来描绘童谣的。

这就是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

三、尝试创作

1、教师提示;同学们你们要选择适合的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来进行描绘,同时,要注意如何来更好地表现自己喜欢的童谣。

就是采用哪一种方法来画,还要注意色彩的统一。

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又使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2、学生创作《荡秋千》,教师巡视指导,

四、评价作业

小组内交流创作思路。

五、小结与拓展

1、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给童谣配画,同学们学习了给《荡秋千》这首童谣配画。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给童谣配画。

2、课后延伸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童谣产生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情况,并把自己收集到的童谣熟读成诵。

当然可以请你们的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帮忙了。

第二课时:

1、朗读童谣。

2、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1)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收集到的喜欢的童谣,说说这首童谣表现了什么内容。

(2)请个小组的代表到讲台上朗读自己小组内有代表性的童谣,比说说每首童谣表现了什么内容。

3、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1)小组的代表到讲台上说说自己喜欢的童谣和自己准备如何来画这些童

谣所表现的内容。

(2)教师小结;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根据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而创作的一种短小的诗歌,这种诗歌很适合儿童少年的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富有表现力。

因此,把这种诗歌叫做童谣。

(3)教师提供创作建议:

同学们在创作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还要考虑好不同画种的特点,根据不同画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描绘方法。

还要为你的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4、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

(2)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一幅的或连续多幅的都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交流。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色彩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自己运用的方法是否恰当。

全体学生已举手表决的方法给他们评分。

6、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画集。

(2)请同学们利用时间收集更多的童话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教学评价

(1)小组内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色彩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自己运用的方法是否恰当。

全体学生已举手表决的方法给他们评分。

作业练习

1、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

(2)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

2、尝试创作

(1)教师提示;同学们你们要选择适合的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来进行描绘,同时,要注意如何来更好地表现自己喜欢的童谣。

就是采用哪一种方法来画,还要注意色彩的统一。

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又使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2)学生创作《荡秋千》,教师巡视指导,

一幅的或连续多幅的都可以。

教学反思: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带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

童画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

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在教学准备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的童谣插图和同年龄学生的童谣童画作品,进行欣赏、分析,能让学生更直接的去感受童谣、童画的历史特点和艺术特点,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诠释童谣,只为了完成作业而做,很多同学都是依样画葫芦。

在学习态度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点是在以后需要我特别重视的。

这课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因此在评价作业的时候,在作画上色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童谣的意境,有创意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