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096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故事两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内容:

1、使学生能正确认读25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28个生字和49个词语。

2、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背诵并默写古诗。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6、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7、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朗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5、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措施:

1、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布置学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名山大川的资料。

4、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5、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本组课文,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6、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7.耐心辅导后进生,做到堂堂清,抓好单元过关。

课时安排:

共10课时

1《古诗两首》    2课时

2《桂林山水》    2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时

4《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敬亭山、洞庭湖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独坐敬亭山〉,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

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

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谁来告诉大家?

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

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

独坐敬亭山。

   3、解题:

“独坐”是什么意思?

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

播放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

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

(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

(孤单寂寞)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

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

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

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

(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望洞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

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

相互和:

和谐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

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

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

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桂林山水的风光片。

2、学生画一画或写一写自己所见过的最美的山和水,也可以背诵描写山水名家名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自学要求

1、结合课前准备,给大家描述你心中最美的山水。

导语:

这节课,我们就到广西桂林游览一番,看那的山水因何而号称“天下第一”,(教师相机板书:

桂林山水甲天下)

2、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想想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可以在文中圈画批注。

(3)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并试着说说好在哪里。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1、同桌间以自然段轮读方式,互相检查并指正,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由组长主持交流其他自学题。

三、检查自学

1、以“开火车”轮读自然段方式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2、汇报第二题,要结合具体语句说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3、汇报第三题,要先读出认为优美的语句,再说好在哪里、可以说语言美,也可以说山水美。

(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理解,体会到一点说一点。

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并特别突出漓江水的与众不同,让我感到很美;读了这句,我仿佛看到了大海的波涛汹涌、西湖的宁静,也让我想快一点看一看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所以我觉得这句很美。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一句句式很工整、结构相似,读起来有音乐回旋的美感;这一句读起平让我感到漓江的水非赏静、非常清、非常绿,真是令人神往。

全文语句简练,节奏感强,读起平琅琅上口。

……)

四、以读代讲第四自然段

1、导语:

静、清、绿的漓江的水犹如一面大镜子,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奇、秀、险的桂林环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

请同学们看风光片,听教师朗读最后一段。

2、如果你也有了和老师一样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多读几遍,并试着把如画的美景留在记忆中。

五、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生字,落实训练。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待学习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自学和交流,已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初步感受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以读为主,全班交流

1、个人练读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试着通过你的朗读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

你觉得自己能把桂林山水的哪一部分读活,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

挑战的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3、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到桂林山水神游一番。

三、指导背诵:

1、思考并讨论:

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2、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四、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学生自由地读读生字,看看每个生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如: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尺”。

攀:

注意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3、在练习本上把每个生字加拼音写2遍。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

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2、选做题:

选自己家乡的一处风景,想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话,最好用上本课的句式和词语。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3个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突兀森郁”、“稍微”、“依据”、“蜿蜒”、“额角”、“擦伤”、“仰卧”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

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3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1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

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⑴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⑵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⑶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⑴“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A对小船大小的描写。

(读有关句子)

B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读有关句子)

C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

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眼前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带点的词语要重读,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如:

外洞:

宽敞

内洞:

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感悟“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欣赏。

”时,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7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像:

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

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的移动: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

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

“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

镜头循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

(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师:

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

(途中见闻)

师:

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像,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四、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2、学写生字,落实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本篇课文,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游览的顺序)

3、小结:

写游记时,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叙述,会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三、学习生字:

1、自由分析记忆字形。

2、教师讲解几个疑难生字的书写,如“簇”中间的“卧人旁”不要丢掉。

3、在练习本上把生字每个加拼音写两遍。

四、巩固练习:

1、做〈语文基础训练〉第3课的“我会写”、“我会做”。

2、集体订正答案。

五布置作业:

必做:

本课生字加拼音连词3遍。

选做: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点的主要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3、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4、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

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布置作业: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布置作业:

必做:

熟读课文,写写本课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选做: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