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510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4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荀子原文及译文.docx

荀子原文及译文

<<荀子》原文及译文

《荀子》

荀子劝学

【原文】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2〕,輮以为轮〔3〕,其曲中规〔4〕,虽有槁暴〔5〕,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则知〔8〕明而行无过矣。

【注解】

〔1〕青:

靛青。

蓝:

植物名,其叶可制蓝色染料。

〔2〕中(zhònɡ):

符合。

绳:

木匠用来测定直线的墨线。

〔3〕輮(róu):

扭使屈曲。

指用火烤使木材弯曲。

轮:

圆如车轮。

〔4〕规:

量圆的工具。

〔5〕槁暴(pù):

晒干,枯干。

暴,太阳晒。

〔6〕金:

金属。

这里指用金属做成的刀或剑。

砺:

磨刀石。

利:

锋利。

〔7〕参:

通"三"。

这里指多。

省:

反省。

〔8〕知:

同"智"。

【译文】

君子说:

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

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就没有过错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1〕,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2〕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3〕,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4〕"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解】

〔1〕谿(xī):

山涧。

〔2〕先王:

指上古帝王。

〔3〕干、越:

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干国小,为吴国所灭。

这里通指吴越地区。

夷:

古代对异族的称呼,多指东方民族。

貉(mò):

古代北方民族名。

〔4〕"嗟尔"六句:

此处引诗出自《诗经·小雅·小明》。

恒,常,总是。

靖共尔位,谨守其职位。

靖共,即靖恭,恭谨地奉守。

介尔景福,帮助你获得大的福气。

介,佐助,帮助。

景,大。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

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

《诗经》上说:

"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原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1〕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2〕也,而闻者彰〔3〕。

假舆马者〔4〕,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5〕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解】

〔1〕跂(qì):

踮起脚。

〔2〕疾:

这里指声音洪大。

〔3〕彰:

清楚。

〔4〕假:

凭借,借用。

舆马:

车马。

〔5〕绝:

渡过。

【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远处的人却看得到;顺着风呼叫,声音并没有加大,闻者却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水性特别好,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原文】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2〕,系之苇、苕〔3〕。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5〕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4〕生麻中〔6〕,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7〕,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8〕。

其渐之滫〔9〕,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10〕,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輥?

輯?

訛也。

【注解】

〔1〕蒙鸠:

即鹪鹁,体型很小。

将自己的巢建在芦苇上。

〔2〕编之以发:

用自己的羽毛编织而成。

〔3〕苇、苕(tiáo):

皆植物名,属芦茅之类。

〔4〕射干:

一种草,可入药。

〔5〕仞:

古代八尺为仞。

〔6〕蓬:

一种草,秋天干枯后,随风飘飞,故又称飞蓬。

〔7〕涅:

黑泥,黑色染料。

〔8〕兰槐:

香草名。

即白芷。

〔9〕其渐之滫(xiǔ):

如果浸泡在臭水中。

渐,浸泡,侵渍。

滫,淘米水,指臭水。

〔10〕游:

指外出交往。

就:

接近。

士:

有知识、有地位的人。

?

輥?

輯?

訛中正:

恰当正确的东西。

【译文】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自己的羽毛做巢,又用毛发细细编织,系于芦苇之上。

大风一来,芦杆折断,鸟蛋摔破了,幼鸟也死了。

这并不是因为鸟巢做得不完美,而是它所依托的东西使它这样的。

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它的干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俯对着百丈深渊;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的干长,而是它所生长站立的地势高。

飞蓬生长在大麻之中,不用扶持自然就能长直。

白沙混杂在黑泥中,自然也会和它一起变黑。

兰槐芳香的根叫白芷。

如果用酸臭的脏水浸泡它,君子不愿意接近它,普通人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美好,而是因为被脏水浸泡的结果。

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乡邻,出游时一定要亲近有品学之士,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接近正确恰当的思想。

【原文】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1〕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2〕,柔自取束〔3〕。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4〕。

施薪〔5〕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6〕,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7〕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8〕。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9〕乎!

【注解】

〔1〕象:

接近,相应。

意思是为善可以获福,为恶则遇祸,祸福与品德相应。

〔2〕强自取柱:

意思是大刚则折。

柱,通"祝",折断。

〔3〕束:

束缚。

〔4〕构:

集结,连结。

〔5〕施薪:

布薪,把柴草放在地上。

〔6〕畴生:

即同类相聚的意思。

畴,俦,同类。

〔7〕质的:

箭靶。

的,箭靶的中心。

张:

张设。

〔8〕醯(xī):

醋。

蚋(ruì):

蚊子。

〔9〕君子慎其所立:

君子对自己的立足之处要慎重。

【译文】

凡一种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

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有对应的关系。

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灾祸就要发生了。

刚强自取摧折,柔弱自取束缚。

自己身上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必然会招致怨恨。

同样是柴草放在地上,火必然先烧那些干燥的;同样是平地,水必然往潮湿低洼处流。

草和树长在一起,飞鸟和野兽总是同群,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

箭靶树起来,弓箭才会射到那儿,林木长得茂盛,才会招来斧头的砍伐。

树林成荫,鸟雀才会栖居其上。

醋变质后蚊虫才会聚生其中。

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致侮辱,君子于自立之所一定要慎重选择啊!

【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1〕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2〕,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3〕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4〕,功在不舍。

锲〔5〕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6〕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7〕,非蛇鲜〔8〕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9〕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恬恬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10〕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11〕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12〕。

《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13〕"。

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解】

〔1〕神明:

指无所不达有如神明般的境界。

荀子论学,认为成圣在于积善,积善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明之境。

〔2〕跬(kuǐ)步:

半步,相当于今之一步。

〔3〕骐骥:

骏马。

〔4〕驾:

马行一日,夜则休驾,故以一日为一驾。

十驾,十日之程也。

〔5〕锲:

和下文的"镂"都是刻的意思。

木谓之锲,金谓之镂。

〔6〕螾(yǐn):

蚯蚓。

〔7〕跪:

足。

螯:

蟹头上的二爪,形似钳子。

〔8〕鲜:

同"鳝"。

〔9〕冥冥:

与下文的"惛惛"(hūn)皆指专一、精诚之貌。

〔10〕衢道:

歧路。

〔11〕螣(ténɡ)蛇:

古代传说中一种能穿云驾雾的蛇。

〔12〕梧(wú)鼠:

一种危害农作物的老鼠。

五技:

谓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13〕"尸鸠"六句:

此处引诗出自《诗经·曹风·尸鸠》。

传说尸鸠养育幼子早上从上而下,傍晚从下而上,平均如一。

用尸鸠起兴,表示君子执义当如尸鸠待七子如一,如一则用心坚固。

尸鸠,布谷鸟。

淑人,善人。

结,凝结不变。

【译文】

土堆积起来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千里马再快,一跃也不超过十步;劣马十天却能走得很远,它的功劳就在于不停地走。

刻一下就停下来,腐烂的木头也不能断;坚持不断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成形。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上能吃到泥土,下能喝到黄泉,原因就在于它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钳子,离开了蛇、鳝的洞穴却无处存身,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一。

因此没有专一精诚的精神,就没有清明的智慧;没有坚定不移的行为,就不会有巨大的成就。

彷徨于歧路的人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会被两者不容。

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

螣蛇没有脚但却能飞。

梧鼠有五种生存技能却常常处于穷境。

《诗经》上说:

"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公平如一地养育它的七只幼鸟。

善良的君子们,他们的行为仪态多么坚定专一。

坚定专一不偏邪,思想才会如磐石坚"。

所以君子要坚定专一啊!

【原文】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1〕,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2〕。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3〕。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解】

〔1〕瓠(hù)巴:

与下文的"伯牙"皆是古代传说中善鼓琴瑟者。

流鱼:

《大戴礼记》作"沉鱼"。

〔2〕六马:

天子辂车之马。

仰秣:

形容马仰首而听之状。

〔3〕隐:

隐蔽。

形:

有形可见。

【译文】

过去瓠巴鼓瑟,水中的鱼也会浮到水面来听;伯牙鼓琴,六马仰首而听。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小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不被看见。

山里有玉,连草木都会润泽,深渊有珠,连崖岸都不会干枯。

为善而不积的人有,若积善,哪里有不为人知的道理?

【原文】

学恶〔1〕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2〕,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3〕,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4〕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5〕;《礼》者,法之大分〔6〕,类之纲纪〔7〕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8〕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注解】

〔1〕恶(wū):

何处,哪里。

〔2〕数:

数术,即方法、办法。

经:

指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义:

意义。

与上文的"数"相对为义。

士:

志道之士。

荀书中每以士、君子、圣人为三等。

〔4〕没:

通"殁",死。

〔5〕中声:

中和之声。

《诗》本是入乐的,故有中声之说。

止:

犹言极也。

〔6〕大分:

大要,要领。

〔7〕纲纪:

事物之纲要。

〔8〕文:

文明,礼仪。

所谓"周旋揖让之节,车服等级之文"。

【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

在哪里结束?

答曰:

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目的。

学习的意义,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为圣人为目标。

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进去,一直到身死才可以停止学习。

所以从学习方法上说,诵读经典,是可以中止的,但从学习的意义上说,求为圣人的追求,是片刻都不能停止的。

努力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是禽兽了。

《书》是记载古代政治事迹的,《诗》是中和之声的极致,《礼》是法律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纲要。

所以学习到了《礼》就达到了最终目的,可称是道德之极境啊!

《礼》之敬重文明礼仪,《乐》之中和,《诗》《书》之广博,《春秋》之精微,将天地间所有的道理都包括进去了。

【原文】

君子〔1〕之学也,入乎耳,箸〔2〕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3〕。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4〕,问一而告二谓之啧〔5〕。

傲,非也;啧,非也;君子如向〔6〕矣。

【注解】

〔1〕君子:

有德、精进之人。

在荀子书中,君子常常与小人相对而言。

小人指无德而见利忘义之人。

〔2〕箸(zhù):

刻。

指心中领会得十分深刻。

〔3〕禽犊:

赠献之物。

这里比喻卖弄。

〔4〕傲:

急躁。

〔5〕啧(zá):

多言,语声繁碎的样子。

〔6〕向:

通"响",回响。

即所谓"善待问者如撞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不叩不鸣"。

【译文】

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外散于身体仪态之中,而表现于一举一动之间。

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人的楷模。

小人为学,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口耳之间不过才四寸,怎么能够对七尺之躯有补益呢!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获取其他东西。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只是想用所学的东西向他人显示。

所以别人不问,你告诉了他,这是急躁,问一而告二,这是啰嗦。

急躁是不对的,啰嗦也是不对的。

君子当如钟的回响,问什么答什么。

【原文】

学莫便乎近其人〔1〕。

《礼》《乐》法而不说〔2〕,《诗》《书》故而不切〔3〕,《春秋》约而不速〔4〕。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5〕,则尊以遍〔6〕矣,周〔7〕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解】

〔1〕其人:

指通经之士,贤师。

〔2〕不说:

没有说明、解说。

〔3〕故:

过去的典故、事情。

不切:

不切合于时世。

〔4〕"《春秋》"句:

《春秋》文辞简约,褒贬难明,所以不能速解。

〔5〕方:

效仿。

习:

讲习,积贯。

〔6〕尊以遍:

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全面的知识。

〔7〕周:

周到,通达。

【译文】

为学,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简便的了。

《礼》《乐》有大法但没有详细的解说,《诗》《书》记载了古代的故事,而未必切于实用。

《春秋》文辞简约,意旨遥深而难以速解。

效仿贤师而聆听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诸经之传,而合于世用。

所以说:

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简便的了。

【原文】

学之经〔1〕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2〕,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3〕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4〕,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5〕,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6〕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7〕也;不隆礼,虽察辩〔8〕,散儒〔9〕也。

【注解】

〔1〕经:

通"径",道也。

〔2〕安:

此处解作"则"。

特:

但也。

杂:

指杂记之书、百家之说。

识、志:

都是记的意思。

〔3〕经纬蹊径:

纵横道路。

〔4〕诎:

同"屈"。

顿:

抖动而使整齐。

〔5〕道:

由。

礼宪:

礼法。

〔6〕壶:

古代储饭的器皿。

〔7〕法士:

守礼法之士。

〔8〕察辩:

明察善辩。

〔9〕散儒:

不守礼法的儒士。

【译文】

为学的要道,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直接快速的了,其次才是遵守礼法。

如果不能师法有道君子,又不能尊崇礼法,而只是学习、杂记百家之说,记诵一些《诗》《书》的条文,那么就算学到老,也不免只是浅薄之陋儒而已。

如果能溯源先王之道,推究仁义之本,那么学习礼就是其正途了。

这就好像用手握住皮衣的领子,用力抖动,皮衣的毛自然都顺了。

若不由礼法,而只致力于《诗》《书》,就无异于用手指测河,用戈戟舂米,用锥子进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所以,尊崇礼法,即使不十分明察善辩,也不失为守法之士;不尊崇礼法,即使聪明善辩,终究也是不守礼法的儒士。

【原文】

问楛〔1〕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2〕;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3〕。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4〕"。

此之谓也。

【注解】

〔1〕楛(kǔ):

恶也。

荀子这里说的"恶"指的是与礼无关者。

〔2〕方:

术,方法。

〔3〕瞽(ɡǔ):

盲人。

〔4〕"匪交"两句:

此引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为天子答诸侯诗。

匪,非。

交,急迫。

舒,缓慢。

【译文】

凡所问非关礼者,不必告诉他。

所告非关礼者,不要再去多问。

有人说到与礼无关的事,也不必听。

有意气求胜而无益者,不要同他辩论。

所以抱着求道之心而来的,才能与之交往,不是为求道的就回避他。

礼貌谦恭的,才可以告诉他达道的方法;言辞和顺的,才可以告诉他道的理论;脸色表现出从善之诚意的,才可以和他谈道的极致。

不可以和他说却和他说叫急躁,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叫隐瞒,不看脸色而说叫盲目。

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顺其人之可与言否,小心谨慎地言说。

《诗经》说:

"不急迫,不缓慢,就会受到天子的赏赐"。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1〕,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2〕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3〕。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4〕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5〕。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6〕。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7〕。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解】

〔1〕一:

纯一,专一。

〔2〕涂:

同"途",道路。

〔3〕桀:

夏朝最后一个君主。

纣: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

都是荒淫无道之主。

跖(zhí):

传说春秋末年的一个大盗。

〔4〕诵数:

诵说。

这里指只能诵说其文,不能通知其义。

〔5〕"目好"四句:

这几句中的"之"都作"于"解,表示胜于的意思。

〔6〕德操:

守道不变之情操。

〔7〕成人:

即前文所言"全之尽之"之学者。

【译文】

射一百支箭,有一支没射中就不能叫善射。

驾车行千里,而差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善御。

学者为学,而不能尽知其伦类,不能专一于仁义,就不能叫善学。

学,就是求其专一。

一会儿出、一会儿进,那就不过是一般人了。

从善者少,从不善者多,就是桀、纣、盗跖之流了。

完全、彻底地学善,才可以称得上是学者。

君子知道不全不纯不足以为美,所以诵说经典,以求贯穿其大义,研读思索以求其精旨,设身处地,以古人所做的事情为楷模,而求其所处之法,根除一切害道之事,以保持学之所得。

使眼睛非所学不想看,耳朵非所学不想听,嘴巴非所学不想说,心非所学不愿意想。

等到喜爱到顶点的时候,眼不好五色,所好远甚于五色,耳不好五声,所好远甚于五声,口不好五味,所好远甚于五味,心中所好,则远甚于拥有天下。

因此权力和利益不能打动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之大也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志。

生执于此,死由于此,这就叫道德操守。

有德操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应变外来事物。

内有定,外有应,才可称为全人。

天之所贵在其大,地之所贵在其广,君子所贵就在其全啊。

【评析】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

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

需要注意的是,荀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

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

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

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荀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荀子修身

【原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1〕;见不善,愀然〔2〕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3〕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讖然〔4〕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5〕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诗》曰:

"噏噏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6〕"。

此之谓也。

【注解】

〔1〕修然:

整饬的样子。

存:

察,审查。

〔2〕愀(qiǎo)然:

忧惧的样子。

〔3〕介然:

坚固的样子。

〔4〕讖然:

意思是如同有灾害在身。

讖,同"灾"。

〔5〕贼:

害。

〔6〕"噏噏(xī)"六句:

此处引自《诗经·小雅·小吴》。

噏噏,附和的样子。

呰呰(zǐ),诋毁、诽谤的样子。

呰,同"訾"。

孔,很,十分。

臧(zānɡ),好,善。

具,俱,都。

【译文】

见有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

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恶它如同灾祸。

所以批评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誉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献媚阿谀我的人,是害我的谗贼。

所以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对于谗贼则深恶痛绝。

爱好善而永不知足,听到规谏而能戒惕,即使想不长进也做不到啊!

小人正好相反,极为悖乱而厌恶别人批评自己,极为不肖却希望别人认为他贤能,心像虎狼一样,行如禽兽一般,却厌恶别人视他为谗贼。

亲近阿谀奉承之辈,疏远直言相谏者,把修正规劝的行为视为讥笑,把直谏忠诚的人视为谗贼,这样的人想不灭亡也做不到啊!

《诗经》说:

"同那些阿谀之徒一拍即合,对那些谏诤者厌恶诋毁,这是多么可悲啊!

好的意见统统不听,不好的意见却全部听从"。

说的就是这种人。

【原文】

扁善之度〔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2〕;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3〕,礼信是也。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侵〔4〕;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5〕,不由礼则触陷生疾〔6〕;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7〕。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诗》曰:

"礼仪卒度,笑语卒获〔8〕"。

此之谓也。

【注解】

〔1〕扁善:

无所往而不在之善的法则。

扁,通"遍"。

度:

道。

〔2〕后:

这里是追随的意思。

彭祖:

传说中的老寿星,年八百岁。

〔3〕穷:

困境。

〔4〕勃乱:

昏乱。

勃,通"悖"。

提侵:

松弛缓慢。

〔5〕由:

遵循。

和节:

合适,协调。

〔6〕触陷生疾:

意思是一举一动都会发生毛病。

〔7〕夷固:

傲慢。

僻违:

偏邪不正。

〔8〕"礼仪"两句:

此处引诗出自《诗经·小雅·楚茨》。

卒,尽,完全。

获,得当。

【译文】

君子有无往而不善之道,用它来治气养生,则寿命可追随彭祖;用它来修养品德,那名声就可同尧、禹相比。

既适宜于通达之时,也适宜于窘困之时,只有礼和信。

大凡血气、志意、思虑,依礼就和谐通畅,不依礼则悖乱弛怠;饮食起居、言谈举止,依礼行事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