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669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docx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1840-1919)

1840年6月28日—8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开展反侵略战争。

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结果:

英国胜利。

  

直接原因: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

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胜利以后的要求:

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赔款2100万银元。

  

3.割让香港岛。

4.与英国协商关税  

影响:

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842年8月29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

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

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

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5、中国海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

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

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危害:

  

1、破坏中国主权,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2、对中国人民的无耻掠夺,开创侵略者勒索赔款的先例;增加财政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4、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5、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7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于1853年颁布,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政治纲领,要求废除旧有土地所有制。

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核心思想: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它是天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放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但却没有真正实行过。

从客观上讲,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从主观上讲,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评价:

(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背景:

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目的:

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核心:

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内容:

政治:

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

经济:

发展工矿、交通、邮政、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

对外: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文教:

奖励科技发明,兴办学馆。

  

评价:

1.性质: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2.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处于战乱环境,且未得到农民阶级支持(没有涉及农民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性和生产积极性),故未真正推行。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

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

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6月13日,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先进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求民族独立而做出的尝试,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直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兴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产生。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当时人称:

“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1885年6月9日,签订《中法新约》。

《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或《越南条款》,又称《中法和约》、《李巴条约》,共10款,主要内容有:

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在条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2.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3.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4.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5.以后中国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9月15日),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9月17日)。

第二阶段: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4年11月24日,二十多个赞同孙中山主张的进步华侨,在檀香山聚议成立兴中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标志兴中会成立,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旧)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旧)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

(旧)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马关条约》对亚洲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首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再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

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

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失败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

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

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

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

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戊戌变法另一个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的告密是关键情节,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帝封他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

他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

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

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变。

八月初六日晨,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捕拿维新派,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十九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知识界和各阶级民众,即而分起,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代的紧迫要求,一些在华教会势力依据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的袒护,为非作歹,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反抗,山东冠县的反洋教就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1)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2)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的自发性。

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199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3)意义: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3)失败原因:

主观上:

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只凭“传单一出,千人立聚”;④利用迷信手段,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⑤对封建统治认识不清,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1900年,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6月11日至1901年9月7日  

地点中国  

结果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  

参战方义和团对方:

英,美,德,法,俄,日,意,奥。

  

指挥官慈禧太后对方:

爱德华·西摩尔(英)阿尔佛雷德·冯·瓦德西(德)  

兵力义和团1500人对方:

50000人,50艘军舰  

死伤义和团1500人对方:

600人

附:

  1900年7月16日,俄国沙皇政府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

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

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

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

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

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

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

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

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四、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确立了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下诏变法,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开始实行“新政”。

在“新政”推行的最初三年里,比较突出的有三件事。

第一是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

第二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设立学堂,提倡出国留学。

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一律从学堂选拔培养人才。

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从此结束。

第三是改革政制与军制。

光复会

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龚宝铨在上海建立暗杀团,蔡元培闻讯要求参加,于是,龚宝铨、蔡元培等于十月在上海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由蔡元培任会长。

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以暗杀和暴动为革命手段。

由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先后入会,光复会在江浙会党中迅速扩大势力。

次年其主要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同盟会内部分裂加剧,陶成章在日本成立光复总会,以章太炎为会长,在江浙组织光复会。

辛亥革命后,陶成章被暗杀,该会遂解体。

华兴会

1903年9月黄兴决定成立反清的革命组织“华兴会”,并进行准备工作。

12月30日在长沙正式举行华兴会成立大会,一致推举黄兴为会长。

“华兴会”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宗旨,确定先雄踞一省,发动各省响应的反清革命策略,并以“华兴公司”为该会总机关,另设东文讲习所联络学界,设兴汉会联络军界,设同化会联络会党。

1903年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3-1904年,英国再次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

1903年6月,英少校荣赫鹏率兵200人,以谈判为名进入西藏干坝(今岗巴)。

西藏地方政府派兵700人赶赴干坝设防。

12月中旬,英军2000余人在司令麦克唐纳指挥下,越过则利拉山口,占领春丕(今亚东南)、帕里(今亚东东北)。

4月13日,英军占领江孜。

5月4日,日喀则民军得悉江孜英军大部东犯卡罗拉,立即以1500人直插江孜,控制市区,并对英军营地发起围攻。

6月26日,英援军4000人抵达江孜,与民军展开逐村逐屋争夺战。

7月6日,英军攻占民军坚守的宗政府,江孜重沦敌手。

8月3日,英军进入拉萨。

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签订《拉萨条约》,使西藏实际上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后迫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压力,1906年4月,中英重新签约,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变西藏为其殖民地的阴谋未能得逞。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

1904-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904年2月8日,日军向旅顺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

10日,日俄正式宣战。

经过一系列的恶战,俄军沙俄军队战败向北败退。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

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

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

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日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