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001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docx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5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5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

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

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

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

标题、导语、主体。

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

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

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

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

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

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

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

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

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

如:

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

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

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结果是:

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

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

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中国特级教师.教案精选》初中三年级语文分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5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沙漠中心教案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2、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辐()射筛()糠打嗝()禁药()犁铧()

  

  虫豸()协()奏躯壳()真谛()噎住()

  

  jié()毛lí()明口干舌zào()遮bì()遗hàn()

  

  2、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

  

  4、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人物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并运用合作的方式,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预习诊断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是国作家。

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等。

  

  

(二)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谈谈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行动描写颂扬了哪些精神。

  

  预习质疑

  

  二、课中实施:

  

  ㈠、预习交流:

  

  1、小组内交流:

检查上述练习答案,解决上述疑问。

  

  教师帮扶并注意收集,解决问题。

  

  2、提出小组内预习疑问:

  

  3、组间交流,预习展示。

  

  ㈡、精讲点拨:

  

  1、我在沙漠中遭遇了哪些险境,面对险境我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3、在这种险境中,我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达我心情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情绪。

  

  4、请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生命热爱或生活思索的句子,(教案 )有感情的朗读,品味其中所蕴涵的哲理。

  

  5、文章在写法上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同时注意行动描写,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谈谈作者通过这些描写颂扬了哪些精神。

  

  ㈢、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中外探险家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㈣、系统总结:

(对照教学目标,看你学到了什么?

还存在哪些不足?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综合能力训练》1—13题

  

  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第一课时限时作业

  

  (总第47课时)

  

  班级姓名得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分)

  

  禁药()虫豸()硌()犁铧()()

  

  脐带()真谛()噎()筛糠()()

  

  二、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

(2分)

  

  

(1)指死亡的期限。

()

  

  

(2)虫子。

泛指虫类小动物。

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

  

  (4)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

  

  三、本文节选自,作者是(国家)作家(人名),

  

  其代表作有、、等。

(3分)

  

  四、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

  

  “,”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

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3分)

  

  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第二课时限时作业

  

  (总第48课时)

  

  班级姓名得分

  

  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

  

  2.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分)

  

  3.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中国成语概括,请你写出这个成语。

(2分)

  

  4.文章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

(2分)

  

  5.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2分)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

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

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 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   烈士   暮年   不已   盈缩之期   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

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

诗人写这诗时53岁。

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

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

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

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不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

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

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 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   前致词   新战死   长已矣   无完裙   逾墙走   语声绝   泣幽咽   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

指导学生看注释⑦。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

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

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

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 煜

  一、解题:

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

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

“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

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 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

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

“寂莫”者,非梧桐深院。

乃人也:

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

如何能锁住!

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

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

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

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

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

以“剪不断。

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

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清平乐

  辛弃疾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

壮志难酬。

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范读课文。

  三、指名口述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明确:

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

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

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

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

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30诗词五首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短文两篇

 

课文说明

《金黄的大斗笠》似一篇散文诗。

它描绘一幅风雨图,图画中贮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

在这些描写中显示出姐姐和弟弟的手足之情。

课文在描写风雨中把故事点出来,记人记事只是轻轻点染,让读者发挥联想,把故事连起来想。

这篇作品写了三个风雨镜头。

第一个:

风小,雨稀;第二个:

风疾,雨急;第三个:

风雨交加。

写第三个镜头时,连说“风来啦!

雨来啦!

”表达上与前两个镜头有所不同,在于加强语气,渲染氛围。

在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之后,这篇作品写了在金黄的大斗笠下,姐姐、弟弟欢乐的形象,他们的笑语。

概括来说,大斗笠遮着一个温馨的春天。

最后写斗笠的外观,雨后天晴的氛围,构成一幅美丽的充满勃勃生机的远景图。

这篇写景散文,充满诗情画意。

要从画面中看故事,领悟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手足情义。

这篇作品的不少地方用拟人手法。

例如,“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生动形象。

课文不少地方用了比喻。

例如,文章最后用“大蘑菇”比喻斗笠,形象、贴切。

《散步》写家庭生活,没有铺开来写,只选取了“散步”这生活的一角。

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也没有铺开来写,只写了几个细节,然而写得深沉动人。

课文一开头就点题:

全家人一起散步;然后分六个层次来写。

①缘由。

第二、三段,写母亲。

“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很信任“我”。

②过渡。

第四段,写新绿、嫩芽、冬水:

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

写景饶有诗意。

③入题。

第五段,儿子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生活情趣。

④波澜。

第六段,写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

着重写“我”,祖、孙一笔带过。

⑤一波又起。

第七段,“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

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⑥收拢,作结。

最后一段,写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这篇散文,就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来说,与《背影》比较相似。

但是,由于时代不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背影》却是悲凉、沉郁的。

关于练习

一、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

要在朗读中增强感受,帮助记忆。

略。

二、《金黄的大斗笠》用三个镜头表现风雨的变化。

试根据下列提示,从课文中找出这三个镜头来,指出它们的起讫。

第一个镜头:

风小,雨稀。

第二个镜头:

风疾,雨急。

第三个镜头:

风雨交加。

本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第一个镜头:

从“风来啦!

庄稼的叶子翻过背”到“似乎能数得清”。

第二个镜头:

从“风来啦!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到“光着脚丫跑得噼里啪啦的”。

第三个镜头:

从“风来啦!

雨来啦”到“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三、领悟下列句子表现的情意。

1.──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

   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

可惜……

   啪(是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一些优美、深刻的句子所蕴含的情意。

1.写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写得含蓄,有情致。

又写出弟弟的天真,可爱。

最后写出姐弟的友爱之情。

2.写出作者的使命感。

四、△把下边这篇文章同《散步》比较,看看它们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送小龟回家

杨进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

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

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

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

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

“小龟不吃饭,饿吗?

”我想了想回答:

“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

”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

我们站在河岸。

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

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

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

他们在喝酒哩。

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

”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

“是的。

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

“小龟回家吧。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

我们耐心地等着。

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

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的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

“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

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

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精神。

《送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思家、团聚之情。

教学建议

一、要注重朗读。

《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主要通过朗读,从图画中看故事,感悟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情义。

《散步》一文,从朗读中,体会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二、对含意深刻的句子,优美精彩的句子,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

《散步》一文中,“我”对于生活的使命感,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适当加以点拨。

三、本课不必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等等,着重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全文,进入作品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