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88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docx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们天天都在上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课,大家看到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

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上好能上好一堂数学课。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一副表情无不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思想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起着导向的作用,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不是财,也不是物,而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观念是统帅,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在下面几个方面更新观念。

1、关于学生的观念。

(1)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

(2)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3)学生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4)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2、关于教学的观念。

(1)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情境。

(4)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

(5)提倡合作与交流的课堂气氛。

3、关于教师的观念。

(1)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

(2)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4)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要以“发展学生为本”为核心。

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的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才能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认识教师、重新认识教学,我们就不能悟出教学新理念的真谛,就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全班学生照老师的示范画唯一的苹果”的“复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能是一句口号,“素质教育”的雨点永远落不到封闭式的课堂教学里。

二、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大家知道备课历来就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这一,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要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深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他把教学目标定为“传授人类千百年来实践所形成的稳固的知识”而传授知识的过程便出现了五个环节: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五环节有了新的变化,但总体精神没有改变,并且又给予了时间限制。

新授课的基本模式是:

1、铺垫--强力度(3分钟)

2、导入--高速度(2分钟)

3、新授--大密度(15分钟)

4、巩固--多角度(10分钟)

5、作业--重效度(8分钟)

6、小结--抓重度(2分钟)

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缺乏生动性,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开会式的教学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枯燥呆板,无可奈何。

所以国外有人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总结成教学四部曲:

第一部是“赶鸭子”,把我们的学生从教室外面像赶鸭子式的赶到教室,板板正正坐在座位上,当观众、当容器。

第二部曲就是“填鸭子”,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学生不懂装懂。

第三部曲就是“考鸭子”,到了期末,要进行考试,以学生的考分定学生的好坏。

这样考来考去,学生就成了“板鸭子”,学生双基得不到落实,能力得不到发展。

这些就是我们过去教学的弊端,当然,不可否认,这一教学结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毕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应该从中吸取精华,赋予它一种与时俱进的内涵。

那么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究竟怎样备一节课,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呢?

我想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下面的三个问题作出回答: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确立以下三个观念:

1、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在情感和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从这一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不再以“传授数学知识为核心”,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良好怀古态度的形成等。

因此,我们在备课中要备主体参与过程,要备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

2、学生是怎样进行数学学习的?

构建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都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那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该怎样学习呢?

①让学生“做”数学

现在数学课程实现的目标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所以,我们要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用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学习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

这里所说的做数学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上面有这么一句话:

“听了就会忘记,看了就会记住,做了就会运用”。

这说明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才是有效的学习。

②让学生“玩”数学

新的课程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是学生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过程的策略形态。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③让学生“问”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丢 发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解决问题。

④让学生“用”数学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的能力。

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好课的标志就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衡量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是看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而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看是不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看是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看是不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看是不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看有没有创新点。

创新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点子,点子是流,创造是源,创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大家还记得牛群、冯巩在相声《点子公司》中总结的很好:

一个点子可以创出一个名牌,一个点子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个点子可以使一个国家昌盛,中国12亿人每人一个点子,咱们老百姓富得,还不得在家天天数钱玩。

毛主席的一个点子:

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创造了新中国的历史,邓小平的一个点子:

“一国两制”收复了香港、澳门,结束了一个历史。

知识用为生产点子的材料必须是广博的。

知识贫乏,创新只能是“无米之炊”、“无孕之育”。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拂,眼望天空,温柔的点子也始终不会光顾他,创新需要知识的长期积累,才能偶然得之。

(二)怎样设计一堂课呢?

1、创设情境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编者头脑里所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以现数学问题。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以动力。

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奥秒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创设情境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本上的结论转化为问题,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

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以下“五性”:

(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

(2)趣味性——富有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

(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

(5)实践性——以小组或个人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解决方法。

对于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

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更贴近思维实际,更能引起探究。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地淘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

与其学会,不如会学。

②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

因此,在教学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支解释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如“购房中的数学”、“铺地板砖问题”、“包装问题”、“租车问题”、“购物问题”、“物品的堆放”等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③创设大课堂情境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相结合。

如“分数概念”教学,可以在课后发现超市中的分数问题。

又如教学应用题,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应用题题材。

④创设利用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方面是指上刘的题材应尽量来自学生。

如教学平均数。

这样教学题材不是来自教材,而是来复原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更加亲切,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⑤创设开放题情境

开放题是开放式教学一种最好的操作手段。

让学生在对开放题的探索中促进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

设计开放性练习,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解题策略的开放——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2)题目条件的开放——让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根据不同的条件驿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所求问题的开放——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4)题目答案的开放——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上五个方面创设的主要情境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思考的结果,彼此之间可以是重复和交叉的。

2、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中科院张梅玲教授说得好:

“在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它富有哲理,对我们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启发。

3、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二是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使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达到了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三是体现了学生的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担任、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以下合作技能的培养:

(1)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

(3)交往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取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4、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将先前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用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吏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体验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

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评价要突出全面性、自主性和激励性。

评价内容要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反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②评价方法多样化,扩大学生展示学习成功的空间。

除书面考试外,可利用学生喜欢的开卷考试、整理知识、讨论问题、师生谈话、检查作业、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交流学习经验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③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培养上。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面对新问题学生应该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的知识。

知识掌握后又能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机制,培养学生向未知挑战的习惯。

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有了生机,数学教学就有了活力。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形成,才能落实到实处。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构成了新的教学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开放的,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三、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

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

在新的世纪,中国在世界上将占一个位置,其核心是国民的创新精神。

因为没有了创新,就谈不上前进和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手段来实现。

开放式的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和切入点。

1、开放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只能用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这就告诉我们教条示是圣书,它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客观地分析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再加工。

处理教材时要体现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要打破教材不能改变的神话,要改变那种“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过于划一的教学要求和僵化的教学方法,教师有权改变教材,要把保守的教材变活,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要不断吸收有价值的素材,使教材成为一篇含有“复合营养”的、“高度浓缩”的、“非常实用”的课堂活动计划。

其次,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现成的结论变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机会。

再次就是关于教参使用问题,文革以前,教师是没有教参的,为什么?

因为叶老反对,他一怕教参成为“鸦片烟”,二怕教参成为“紧箍咒”。

他认为教学参考书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不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研究教材,也不利于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既然有了教参,就有个对教参的清醒认识和正确使用的问题。

只能把教参作为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只可参考,不可只信不疑,否则,因信而迷,迷失自我。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外乎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和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种就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教师钻研教材,设计一连串的问题,然后来到课堂向学生提问,学生像瞎了眼的牛,被牵着鼻子走,像打昏了的犬,乱碰乱撞。

第二种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体现。

教师重在创设学生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到教材中求解。

我们常以“教师像蜡烛”的比喻来讴歌教师的无私奉献: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像蜡烛”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值得提倡;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却不值得称道。

教师应该是火源,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激情。

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致力于“点燃”,最起码要引导学生同自己一起“燃烧”。

否则,纵然教师“蜡烛成灰泪始干”,出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出只是无价值的牺牲。

第三种就是学生带着教材走进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点,有了理解的障碍和自己的想法,于是带着教材向老师请教,与老师交流、探讨,问题是学生提的,提问是智慧的体现。

人们已知的是圆圈内的东西,知道的东西越多,圆圈就越大,圆圈越大,触及到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大,提的问题也就越多、越深刻。

现在我们的教育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是被动的。

学生进校时是问号,出校时是句号。

问号是前进的一面旗帜,人们在问的引导下前进发展。

“句号”是脚下的“陷井”,人们陷入井中,自我陶醉,自以为是,看不到发展方向,原地打圈,停止不前。

我们应该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2、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数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好师傅不一定手把手可以教出好徒弟,现在有的老师总是改变不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思想,当然学生就出现了“师云我云”的现象。

由此我相到了《王大妈》的故事,老师们也应该老师们也应该换换思维,把以教师为本的思想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规道上来。

如何为学生创设空间,我想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不明白的问题挑战。

数学家保罗·艾尔迪什小的时候,妈妈告诉他“150-100=50”,他反问妈妈说:

“那么100-150等于多少?

”,妈妈惊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并耐心地解释正数与负数的问题。

大家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其次,要赋予学生标新立异的权力。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与众不同”时,老师要给予赞赏,这样就能再次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就是树梢,标新就是超过前人,独创新意,立意就是阐述与另人不同的观点,没有标新立异的人就是唯命是从的人。

3、开放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的思考、探索状态。

请看下面的教例:

师:

皮球掉进山洞里,可以采取哪种方法弄出来呢?

生:

齐答用水灌进洞,皮球就会浮上来了。

这显然是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牟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教师满足于有了答案,就此完结,这种教学就太没有价值了,跟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没多大区别。

教学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学生的探索精神。

师继续问:

如果水灌进山洞里,都漏掉了,始终灌不满,怎么办呢?

生:

用钳子夹上来。

师:

洞特别深,夹不着又自私办呢?

生:

用长竹竿掏。

师:

洞是拐弯的,咋办呢?

生:

用锄头挖开。

师:

洞的周围全是石头,怎么办呢?

教师采用了“八面受敌”思维的方法,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

“八面受敌”指多方面为自己“树敌”,对自己的设想“否定”、“非难”,从而迫使自己周密地、多方面地创造地思维。

只有一种方法是最危险的,因为它没有选择的余地,或许是“死路一条”。

“八面受敌”思维的方法,可使思维活跃起来,想出许多办法。

生:

用吸气方法吸出。

生:

用吹气方法托出。

……

生:

让妈妈另外买一个皮球算了,何必花那么在力气去弄一个皮球,太不划算了。

师:

讲得好,办事讲究效率。

现在我们搞社会建设就是要花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办更多更好的事情才对。

我们许多人的思考都被问题的前提所限制,必须弄出掉进洞里的皮球,我们就只要这一个皮球。

最后这个学生就回避了是否一定要弄出的问题,超越了只要这个皮球的前提,思维也就豁然开朗,想到了效益问题。

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取出皮球,这些精神可嘉,但形为不值得提倡,因为这些缺乏头脑、盲目蛮干,也不全算,一个人把一根铁棒拿来磨啊磨,头发磨白了,眼睛磨花了,一辈子的价值就值一根针,太不值了。

愚公移山,要不是感动上帝,派两神仙把山背走,恐怕那山现在还在那里。

为何不搬家,选择投资环境呢?

至于皮球掉进洞,当然是另买一个更合算。

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这是教学的关键。

只要积极探索,奇迹就在自己身边。

学生就是伟人,就是发明家。

美国有一位生物老师引导学生作解剖蚯蚓实验。

学生胆小,教师便刺激:

告诉我蚯蚓的内脏是什么颜色的,加1分;告诉我是什么味道的加2分。

学生纷纷解剖观察,用舌头舔。

有一个大胆的男生,用线栓住蚯蚓,吞到胃里,五分钟后拉出来,观察蚯蚓在胃酸中的生理变化。

据说这个创举还填补了美国所有大学关于这项实验的空白。

4、开放学生的思想,促进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创造,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

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

没有个性的教育是悲哀的教育,没有个性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千人一面的教育是亡国的教育。

美国的强大和它的教育体制的先进性有着密切关系。

它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也没有一个强大到无所不管的教育局。

相反它把自主权下放到每一个教育主体。

这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在美国的小学,教室里有许多不同形状的书架,摆放着适合这个年级学生阅读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

一个班20左右的学生足有500多本书,恰似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把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随时可以翻,随时可以看,这决不是做法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这与我们的学校仅几千本书,还整天关在图书室里睡大觉,不让学生自由的借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室都是有门无窗,室内靠灯光照明,温度靠空调调节,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外面的干扰,教室虽然是封闭的,但他们的教育却是多元的、开放的。

发达国的学生不看家长的眼色,不顾老师的脸色,不管考试分数,他们无拘无束地生活着,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面我们的国人崇尚相同、相似、整齐划一,不喜欢差异、出头,否则,枪打出头鸟。

如:

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甚至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你敢同床异梦,那就是被贬的对象。

在这种长期文化积淀的惯性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