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96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复习教案.docx

《综合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复习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复习教案.docx

综合复习教案

2、生活是多么广阔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新诗;

2.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读诗句,感受生活的广阔和美好。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教学难点:

1.体会诗句的深刻意义。

2.感悟生活的广阔和美好。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预习要求:

⑴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⑵思考文后要求理解的句子,不懂得记下来。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作者何其芳,写了一首《生活是多么广阔》的诗。

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㈠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⑴自由朗读第一节诗歌,想一想:

“生活是海洋”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怎样读才能把诗读好?

然后小组内交流。

出示课件5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学习效果。

⑴说说“生活是海洋”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活像大海一样广阔)

谁能想象着像广阔的生活读这几句诗?

A注重同学之间评价;B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

⑵朗读了这几句诗,你觉得怎样读才读得好。

总结读的技巧,点击出示读法。

过渡:

大家总结的读诗方法真好,大家能用这样的方法读余下的三节诗吗?

出示课件6

⑶依次出示课件7—11:

学生自愿分节朗读二、三、四小节,同学评价纠正、再朗读。

⑷指名填空。

出示课件12

过渡:

你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真棒!

你们课前的预习是不是一样棒呢!

老师想检验一下,请看学习要求二。

出示课件13

㈡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习要求二:

读下面的几句诗,说说你从诗句中感悟到了什么?

把你的感悟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2.学生自己读文思考,组内交流。

3.检查学习效果。

⑴学生自愿交流,谈感悟。

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一起深情的朗诵一遍。

过渡:

这几句话写得多好啊!

请把这几句话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吗?

1.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句子,仿写几句话:

出示课件18

⑴去参加歌咏队,

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

生活是多么广阔,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

去(),

去()……

生活是(),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

2.学生写话的作品展示。

这节课我很快乐!

你们快了吗?

有什么收获呢?

 

3、《中华一条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知道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填写有关”龙”的成语,找出共同点。

那龙是什么?

2.引入课题:

看来你们还了解得挺多,那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中华第一龙》更深入地研究研究龙。

二、小组学习,感受龙的形象

要求:

a、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字典解决;b、读通课文,思考:

龙是什么?

龙长什么样?

边读边划。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字词,检查读音:

濮阳   粗犷   蜥蜴   游弋   房椽   举世瞩目

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2)交流:

龙是什么?

a.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什么是图腾?

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

交流之后,读一读。

龙长什么样?

b.出示:

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齐读,再读,你发现了什么?

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3.过渡:

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

读读第4自然段

三、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

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

用“因为――所以――”说……

3.师:

说得真好!

我们了解一下龙的想象创造过程。

四、走进龙文化

1.观看影片

2.交流感受:

看完了短片,你了解到了什么?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至今,我们的生活中还处处可见。

指名读第5自然段

五、感受龙艺术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2.交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龙的形象存在?

边交流边欣赏:

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节日里或庆典上、名字、地名、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词语)、故事、诗词、歌曲

六、拓展提升

1.学生交流感兴趣的话题:

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3.课题归类:

(1) 家乡的龙文化

(2) 龙的形象与起源

(3)龙的演变与意义

(4)带龙的地名、人名、商品等

(5)龙的传说、词语、古诗

(6)龙的歌曲

教学反思:

 

 

4、《狱中联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领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中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理解重点词句。

背诵自己感兴趣的对联。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体会课文中对联的含义。

积累自己喜爱的词语,背诵自己感兴趣的对联。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体会课文中对联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介背景。

首都北京将举行开国大典,山城重庆仍然被国民党反动派盘踞。

在那里的中美技术合作所(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仍关押和许多革命者。

他们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后来敌人的确对他们下毒手……。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同请同学开火车朗读课文,出示投影:

  ()——()——()——()

  思考:

你能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吗?

  2、指名完成填空内容。

  三、自读“交换礼品”部分,指出都交换了哪些礼品?

想象这些礼品都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

说明什么?

然后交流。

  四、学习“贴对联”部分。

  1、分小组朗读课文。

  2、在进行讨论后,在每一副对联旁注上或在书上画出含着的意思。

  3、讨论交流:

(1)“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含义  

(2)“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含义  

(3)“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含义

(4)“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含义

(5)“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两个天窗”含义

  4、教师小结:

总之,狱中的革命者运用对联这一形式,抒发了革命情怀,同敌人进行了既巧妙又坚决的斗争。

  五、学习“表演节目”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监狱里的革命前辈都表演了哪些节目?

他们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这么快乐?

  六、感情朗读整篇课文,选择你认为意义深刻的对联或句子背下来。

 作业设计:

  1、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2、抄写课文中的对联。

  3、感情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板书设计:

  4*、狱中联欢

  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

 

5.《名碑荟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词博采众长、骨气劲峭、遒劲郁勃、碑、荟萃。

   2、知道各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能用通顺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3、了解书法名家的书法艺术特色,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各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能用通顺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2、了解书法名家的书法艺术特色,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

  课前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法是我国艺术的精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游览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那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刻石的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

想不想看看。

(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生一读课文,解决生词。

   1、出示生词。

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使用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学。

   3、反馈。

   4、小结。

  三、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的方式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个书法家,他们的字就有那些特点?

哪一个书法家给你的印象深呢?

为什么?

批注,读完以后小组讨论交流。

     要求:

1、抓住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话归纳地说。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反馈结果。

学生反馈答案,老师板书,书法家及时代、书法特点。

(及时纠正错误)

   4.小结。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不同朝代的书法名家,艺术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有潇洒清秀的,有骨气劲峭的,有端庄雄伟的,有结构严谨的,真可谓名碑荟萃啊!

  五、介绍这四个书法家。

   1、学生思考:

向大家介绍书法家。

(可以打草稿、列提纲)

   2、让学生向大家介绍。

(对每位学生给以鼓励的评语)

   3、小结。

我们祖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一下把吧!

  六、播放西安碑林的录像。

   1、学生观看。

(要求学生能留心自己喜欢的)

   2、找学生说一说,收集到什么?

   3、总结。

我们祖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希望大家下去多了解,能喜欢我们祖国的书法。

  七、作业。

(选作:

至少做一题,做两题的更好)

   1.搜集一下你喜欢的书法家的资料,和同学交流。

   2.有人说:

“现在电脑太发达了,不用练字了。

”你对这种看法怎样认为?

 

6、《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

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读

   1.揭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

(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

)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

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

随之板书课题。

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

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

  

(二)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

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五)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

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

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六)质疑问难

  (七)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

 

 

7《智慧之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2.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3.了解玛丽亚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出伙伴,靠的是知识和勇气,东北的小姑娘江雪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并学习课文主要人物的爱心、勇气和智慧的品质。

  教学重点:

   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内容:

学会生存、自我保护。

   2.简单交流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事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类似的故事——智慧之花。

(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

说说什么是智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预习时你把课文分成几段?

为什么这样分?

   2.反馈交流:

第一个故事:

第1——7自然段;

     第二个故事:

第8——19自然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

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

  三、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具体内容和人物特点

   1.带着课后第1题:

思考课文讲了两个姑娘的什么事?

是怎样的故事?

   2.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要素,提示:

用六要素法来概括故事内容。

   3.反馈交流:

   4.再读课文,想一想:

你从两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什么?

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

从第一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要记住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从第二个故事中受到启发:

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

  四、深入了解故事内容,提炼成为小标题

   1.逐个读故事,试着给两个故事编写小标题。

   2.思考:

怎样编写小标题?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小标题。

     第一个故事:

遇险;救助;脱险。

     第二个故事:

上当;劝阻;胜利。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

   收集自己知道的自我保护或救助他人的其他故事,当小练笔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