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891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docx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主要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皮层——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半球皮质,简称皮层。

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

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个案法——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做专门观察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

产品分析法——研究者从被试的作业、日记、考卷或艺术任其作品中分析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或兴趣、能力、性格等特点的一种心理研究方法。

其它概念:

交往活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客观现实、反应、反映、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等。

二、【知识点】

1.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2.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1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3.人的心理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规定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

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识记:

1、人脑的结构:

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

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三、【图表】   感觉、知觉   认识过程记忆、想象    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  个性倾向性系统:

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   个性心理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能力、气质、性格四、【复习题】填空: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_______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

2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_______有关,颞叶与_______有关,顶叶与_______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和_______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学家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如德国的_______、英国的_______、中国的_______等。

8.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种。

9.实验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

选择:

1.皮层_______个脑细胞分蘖6层组成。

亿亿C.22亿亿.2.神经信息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公里每小时。

  C.3603.“谈虎色变”属于_______。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

.判断并说明理:

1.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2.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一种交往活动。

3.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是否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区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

4.贯彻“死记硬背”的原则,是学好《心理学》的关键。

5.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6.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也就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按科学办事。

简答与分析: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3

答:

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条件,又依赖于主观的条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于人脑,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形式来讲,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总是一定的人进行的。

一定的反映者于已经形成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态度、观点、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不尽相同。

以以,归根到底,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已发现野生儿四十余例。

第一类是刚出生不久,即被失去幼仔的动物叼去喂大的野生儿;第二类是很小的时候,因种种原因被人遗弃,或迷入荒原和森林,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的野生儿;第三类是被人野蛮地残忍地关闭起来,在与人类社会隔离、极端恶劣困难的环境中勉强生存下来的野生儿。

野生儿共同特征是:

不会说话,感觉异常,感情贫乏,运动机能异常,没有人类吃食的习惯,智力迟钝落后。

这类事例能说明什么?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一、【概念】主要概念:

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2.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

4.错觉——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6.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

其它概念: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4

感受性、明适应、暗适应、同时性对比、相继性对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视敏度、空间知觉、观察力

二、【知识点】

1.注意时的外部表现有哪些?

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3.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客观条件: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

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③人的知识经验。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间接兴趣。

5.注意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

5

注意的分配。

6.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注意的能力①提高活动的目的性;②激发学习动机;

③训练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7.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感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8.适应的规律:

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

一个持续的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的下降。

9.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般变化规律:

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强烈的刺激能降低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

10.发展观察力的意义:

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12.观察的品质: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顺序性

6

观察的深刻性

13.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14.怎样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15.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

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三、【复习题】填空:

1.注意的特性是注意的_______和_______。

2.视敏度即_______,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_______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3.入小学后_______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_______水平。

4.空间知觉包括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

选择:

1、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

状态。

A、真正的注意  B、表面上的不注意  C、表面上的注意  D、真正的不注意

2、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3、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7

5、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A、视觉  B、听觉  C、肤觉  D、运动觉7、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成人。

A、不如  B、接近  C、已达  D、超过

8、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阶段。

A、个别对象  B、空间联系  C、因果关系  D、对象总体

判断并说明理:

1.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

2、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3、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就能有感知觉。

4、人的感觉能力的高低是天赋的,训练是无济于事的。

5、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6、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7、近视眼的人,视敏度比正常人低。

8、人有适应能力,因此视力差的人若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有助于视敏度的提高。

9、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记时工具等有关。

简答与分析:

1、试述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

2、你若是低年级的教师,将怎样考虑到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好教学工作?

3、试从观察品质方面举列说明小学底年级学生的观察水平。

4、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确认,而且总是多判,这是为什么?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一、【概念】主要概念:

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2.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3.想象其它概念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遗忘、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再认、再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过度学习、过度疲劳:

8

二、【知识点】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才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哪四种?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3.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哪三种?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概括性5.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6.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

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继影响而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量的变化主要指内容的减少。

质的变化是指内容的加工改造。

①有的概括了、简略了;②有的更完整、更合理了;③有的更详细、更具体了;④有的夸张了;

⑤有的某些部分突出了。

7.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9

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8.遗忘受什么因素的制约:

那些不重要的、没有趣味的、不符合人的需要的东西,首先被遗忘;过长和过难的材料易被遗忘;排列在国间位置的也容易被遗忘。

9.再认的两个条件:

识记的巩固程度;

当前呈现的事物同经验过的事物及环境条件相类似的程度。

10.再认和再现的关系:

能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

领会: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至今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学说。

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

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

先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记忆

领会: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校晌疃退伎嫉闹苯佣韵蟆?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10

5、小学儿童入学的头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6、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7、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政治志向上。

(四)、论述

1、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

3、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

请简述之。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一、【概念】主要概念:

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识记:

1、自我意识:

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3、自我意识是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

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包括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和失败感。

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4、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5、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低到高的。

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发展又出现了加速现象。

第二节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领会: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过高的评价。

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

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过低的评价。

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

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适当的评价。

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第三节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识记:

1、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

26

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

2、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取命题作文、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

领会与应用: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提倡“自我竞赛”。

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不当的儿童,通过交往中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变得比较客观、比较恰当,从而对自己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

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与人难于相处的特征。

原因:

一是经常得到周围人们不适当的肯定评价;二是他们确实具有某些能力。

对策:

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

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

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

原因:

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往往有着多次交往。

三、【复习题】

、填空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  。

2、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包括  、  和  。

3、儿童的  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  的特征,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则通常有着  的特点。

(二)、选择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

A、潜意识  B、自我意识  C、无意识2、自我意识的主要心理成分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3、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A、晚  B、同步  C、早

4、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动力功能(三)、判断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

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主导作用。

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

27

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评判自我的技能。

(四)、问答

1、为什么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2、你认为是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

第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概念】主要概念:

1.能力2.气质3.性格

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能力识记:

1、能力:

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的去完成某种活动。

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3、能力的种类:

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叫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可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

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智力发展水平可通过智力测验获得。

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比奈智力测验”与“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领会与应用: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

区别:

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

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也是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联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相连,于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才使人们得以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

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B、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

28

运用。

C、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激发兴趣。

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3、小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规律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绝大多数儿童的能力发展正常。

但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低于常态,所以这种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

它的特点为处于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于极高或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这一能力分布现象,对于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提醒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响。

在一般学校中施行英才教育只会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

二是要有效的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

但不可把学业成绩的高、中、低分布与能力水平简单挂钩。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不统一的,尤其当学生在对所学内容兴趣及努力程度上有差异时更是如此。

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科学测量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结论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气质识记:

1、气质:

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2、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3、气质类型:

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领会: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证明: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这一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

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它们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不同的类型,最典型的有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

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有着一一对应关系:

即兴奋型一一胆汁质、活泼型一一多血质、安静型一一粘液质、弱型一一抑郁质。

因此,可以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揭示了人的气质类型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性格识记:

1、性格:

是人对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