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0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潮汕音乐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3)预期成果:

论文,调查报告

表达形式:

课件展示、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活动过程】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潮汕音乐

观看、聆听相关著作

大家一起讨论相关问题

【研究成果】

潮州音乐是别具特色的地方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品种多样、美妙悦耳,是潮州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学习和了解潮汕音乐对于了解潮汕文化,促进汕头文化事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此我们小组借助学校此次举行的课外研究活动进行了本次探究,我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本活动的资料进行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亲自学习本地的音乐等,从中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本地音乐文化,加深入了解了家乡的音乐文化与历史。

(一)潮汕音乐的历史渊源

潮州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绵远的源流,是个多乐种、多形式的音乐大家庭,其中每个乐种有每个乐种的历史,各乐种中的每一种形式又有每一种形式形成及延续的历史。

(1)潮乐乐种的历史渊源

1.潮州弦诗乐,可以说是潮州音乐的母体音乐形式。

潮州锣鼓乐、佛乐、笛套乐都接受了整个(除二弦外)的弦诗乐队;

细乐、外江乐等也是在弦诗乐队的土壤中成长的。

可以说,弦诗乐是潮州音乐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它与唐宋的古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2.潮州锣鼓乐,从其牌子套曲来说,都是宋元及明代的戏剧音乐。

潮州锣鼓经的出现,完全可以推及宋代。

但是宋元及明代的戏剧音乐,还不等于大锣鼓。

因为戏剧的锣鼓乐,没有大锣鼓这么多的大锣、大钹及大笛,也没有上街游行的形式。

所以也没有现在大锣鼓这种“长行套”的乐曲形式。

大锣鼓的形成,既有戏剧音乐的主要成分,又吸收了原来潮州的游行花灯锣鼓,增加乐器、提高器乐的表现力而形成的。

就大锣鼓这种形式的形成,现在能追溯的,只能追到清末的欧细奴,他是清朝潮州戏园的监管官,成天都听戏,把所有的戏出都听到熟透。

辛亥革命之后,他的监管官就当不成了,于是转而教习戏剧锣鼓。

经过几代人的补充发展,就成了现今的潮州大锣鼓。

据潮州著名的锣鼓师陈松先生自述,他是大锣鼓的第五代传人。

陈松先生是1898年出生,1963年去世,照此推算,真正形成潮州大锣鼓这种形式,也就是清末民初的事了。

3.潮州细乐,就形成三弦、琵琶、古筝这三件乐器的合奏形式,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洪沛臣先生。

他是潮州一名古董商人,音乐素质极高,善琵琶、瑟、笙等多种乐器,他常到国内各地及南洋做生意,也到处以乐会友。

自他始,在潮州与筝家郑祝三、三弦名家陈子栗三人以三弦、琵琶、筝合奏。

各乐器有各乐器的句逗和奏法,但合起来却非常好听,所以深得其趣,众称“三友”。

洪与郑还把他们合奏的首本乐曲《古调劲套》,分别制订琵琶和古筝详订谱,并各自收徒教习,于是在潮州传下来这种三弦、琵琶、古筝的合奏形式,近人把这名为“细乐”。

就细乐这种形式在潮州推广的年代来说,也是清末民初的事。

但就他们所演奏的《古调劲套》及其他“劲套”、“软套”等乐曲而论,却都是一些古曲。

就三弦、琵琶、古筝三件乐器的合奏形式来说,在国内也不是自洪沛臣先生始。

北方早有“弦索十三套”的演奏形式,其中三弦、琵琶的演奏法,与洪先生所教有相似之处,洪先生可能曾涉足过弦索十三套。

4.潮阳笛套古乐,比较明确是宋末和明代传来潮阳的宫廷音乐。

就其中的乐曲、乐器和演奏技法来看,则可能与唐朝大曲有渊源关系。

5.潮州的道乐,据传古代也有潮州自己的道乐。

但此后潮州的道教衰微,道观及田产有的变卖,有的被占,有被官占的、也有被民占的。

道观既没有了,出家道人也没有了,只有一些在家的道教弟子,道教意识慢慢淡薄,逐渐与佛教融合蜕化成一些专做功德、追荐亡灵的经师,名叫“司(潮语读西)工”,为了谋生,佛经、佛乐、民间歌谣之类,拿来照用。

近些年来,有些道观又恢复了,但用的已经不是原先潮州的道教音乐。

而是引用些外地道观的音乐了。

6.潮州的佛教音乐,有两套唱腔,一套是明以前就从福建传入潮州的香花板。

此套唱腔有忏板、赞偈、佛曲、金刚卷及焰口等类,乐曲近300首。

由于在潮州流传的年代久远,其范围又广阔,遍及粤东和闽南,所以分支较多。

各支唱板的乐曲有同有异,主要有潮安腔、潮阳腔及惠来腔等。

另一套是禅和板。

此唱腔是清代乾隆元年(1736),延请罗浮山华首台密因和尚来潮州主持开元寺时,他把此唱腔带来开元寺传唱的。

于清咸丰年间,此唱腔又传到民间的念佛社和善堂。

此唱腔有近百首乐曲,可以完成各种大小法会。

7.潮州外江音乐,是指自江苏、浙江、淮河流域一带流传到潮州的音乐。

戏剧称“外江戏”,音乐称“外江音乐”,锣鼓乐称“外江锣鼓或苏锣鼓”,佛乐称“外江板佛乐”。

外江音乐之传来潮州,不是某一年代、某一历史事件而成其事,应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迁移事件。

其起始应在南宋年间。

南宋时杂剧和民间百戏、民间音乐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福建、广东沿海富庶的地方是南宋的大后方,也随着苏杭的发展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自然要比北宋方便些、频繁些。

北宋时产生于温州的南戏,至南宋时盛行于临安等城市,并且向南方传播。

据《漳州府志》卷三八载,南宋时,朱熹的门生陈淳(1153—1217)给漳州知府傅伯成的一封信,建议禁止当地农民结集演戏。

这封信,除了说明当时南戏空前发展之外,也提供南宋时,南戏从苏杭经福州南下,播及漳潮的有力佐证。

外江戏及外江音乐在潮州于清末民初一直盛行,到20世纪50年代才渐告衰落。

现在,除个别地方还有外江乐存在之外,大多数的外江乐已经溶化在潮州音乐乐种的各种形式之中。

(2)绿色的旋律-潮州音乐

缘于一种共识——潮州音乐乃华夏正声,是中国民间音乐之精粹,中国音乐界有识之士对潮州音乐的认同, 

已经从视听层面的欣赏,走向文化内涵的探求。

2002年,潮州音乐进入北京国际音乐节,掀起了“潮乐热”;

2003年早春天气,潮州音乐绿色的旋律又在首都的晴空振林木、遏行云,令中国音乐界叹为观止。

潮州音乐魅力何在?

潮州音乐是潮汕民间音乐的总称,包括锣鼓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音乐、弦诗乐和汉调音乐等六大类,流行于粤东、闽南、沪、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上潮人聚居的地方。

据考证,潮州音乐的渊源直可上溯隋唐,唐宋是形成期,明清是成熟期,迨至清末,演变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丰富性、多样性、普及性浑然一体。

尤为可贵的是,悠久的历史、绵远的源流没有成为创造的桎梏,潮州音乐始终在汲取、在借鉴、在融会,甚至在嫁接。

经典名曲《抛网捕鱼》便改编于正字戏《二度梅》,七十年代的《春满渔港》、《欢庆》和世纪之交的《跨海长虹》更是横空出世的新制作。

人们出于思古情怀,陶然于隋唐绝响,或者豪情盈胸,欣然于华夏正声,都乐意将潮州音乐称作“活化石”。

事实上,潮州音乐具有两种文化形态:

它是古典的,它有着与山河共在、同日月齐辉的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它又是鲜活的,它以不断创新成就了寒松霜竹般的生命力、朝华夕秀般的清新感。

可以说,潮州音乐溯古涵今,经久弥新,兼有历史感与现实精神,既是千秋遗韵,又是一代新声。

考察潮州音乐的人文品格,我每每惊叹它的博大与兼容。

有专家认为,潮州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品种最丰富、器乐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乐种。

此言不虚。

潮州音乐中有六大类又诸多分类,门类繁多,品种齐全,调体丰富,变奏复杂,手法多样化,是为博大;

而内容不同、载体迥异,犹能共枝同林,是为兼容。

据归纳,其一、雅乐和俗乐共处。

就来源而言,有宫廷的,有庙堂的,有草野的;

就内涵而言,有典雅的,有宗教的,有俚俗的,几经演变居然熔为一炉,雅乐俗化,俗乐近雅。

其二、室内乐和广场乐并存。

寻常时节,乡村“闲间”、城镇巷头弦诗合奏,逸情雅致;

节日喜庆,庭院小锣鼓、广场大锣鼓,熙熙然群体社会行为。

二者并行不悖,更相得益彰。

其三、独乐和众乐俱乐。

潮州音乐融化了潮人对审美的独特理解,孟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潮人答,“俱乐!

”明月在天,海风送爽,谁家庭网络版院古筝悠扬,一曲《粉红莲》超凡脱俗,独乐之乐甚矣!

而佳节新春,万人空巷争看锣鼓班游行,《八仙庆寿》的锣鼓点分明敲击着奔突的心,众乐之乐亦甚矣!

其四、乐类乐曲中自我兼容。

潮州音乐令世人惊诧的是那雄浑粗犷的大锣鼓居然同雅澹温柔的弦丝乐融合得如此巧妙神奇,豪放时奔雷动地、激浪掀天,婉约处花明月暗、燕啭莺啼,真是刚柔相济,动静得宜。

潮州音乐的博大与兼容,时或透露出一种中庸的哲学意味。

潮州音乐虽然门类丰富多样,而旋律无大迭宕,似乎遵循着“允执其中”的原则;

虽然调体表现性格,有宣叙咏叹,有哀乐悲欢,而情感的把握则讲究“中和'

虽然手法灵活多变,吟、揉、绰、注,流畅如行云流水,起伏若骇浪惊涛,却似乎规避着“过与不及”。

这种哲学品位大概与潮人的总体文化相关,譬如潮州菜、工夫茶,不就讲究“德食”、“和饮”么?

我以为潮州音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自然和谐。

无论乐曲本身,还是演奏格调,无不以天趣为最。

于是乎万类尽在其中,又各自独立,露往霜来,回黄转绿,浩然如风,沛然如水。

据称,通常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和而不同”。

合奏,尤其是弦诗乐合奏时候,自然和谐既表现在各种乐器之间的默契,也表现在协调的同时各自保持不同的特色,即在音准、节奏、板数、音乐情绪一致的前提下,各种乐器可以通过“加花”手法显示自身独特的存在;

另一种是“即兴变奏”。

合奏之际,追求的是群体配合的流畅和谐,而不强调技术层面上的高难度,即兴变奏使金石丝竹从某种戒律中解脱出来,比如演奏《景春萝》乐曲,由于该曲较为简约,普及率较高,乐手兴之所至,得灵于心,寓曲于手,获取参与之乐,自娱之乐。

自然和谐的天趣最终染就潮州音乐的颜色——绿!

这是自然的颜色,生命的颜色。

潮州音乐之所以出绿,盖因它不曾有过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怪诞不经、狂躁冲动。

演奏者淡泊名利,优雅平和,常处太极态,讲究“神”、“气”、“韵”、“味”,操弦促柱,一音三韵,雅而不矜,丽而不俗,味足神完。

当今音乐界的专家惊呼民间音乐的植被正在“荒漠化”,呼唤着“绿色音乐”春天的到来,音乐界之于潮州音乐,有厚望焉!

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绿色的潮州音乐正在走向世界。

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潮州小锣鼓《画眉跳架》和唢呐小锣鼓曲《粉蝶采花》均荣获金质奖章,潮州音乐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了。

半个世纪以来,潮州音乐多次访问台湾、港澳、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地,海内外频频“惊艳”。

事实证明了老舍先生四十年前的预言,潮州音乐“将来在国际上可以有地位的”。

据称,世界著名作曲大师潘德列茨基透露,他为2007年音乐节谱写曲目时,要把潮州乐器列入其中;

我国音乐界的行家们也酝酿着将潮州音乐推荐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

”我同天下潮人一样,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潮州音乐情结。

一个热爱家乡的潮人,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如何孤苦无依,潮州音乐亲切的曲调,让他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二)独具特色的潮汕音乐

漫谈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是潮汕民间最普遍的乐种之一,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

潮州大锣鼓,以大鼓为中心,配之各种铜器,以唢呐领奏,配之管乐、弦乐。

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艺术,最早流传于潮州,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唐宪宗时,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就有关于击管乐的记述。

明宣德七年(1432年)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有“三棒鼓”和“得胜鼓”关于锣鼓的文字记述。

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荔镜记》、《看灯》对潮州元宵节的描写有诸如“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文字。

潮州民间戏曲活动鼎盛,每逢节日活动,大锣鼓班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进行演奏比赛。

潮州大锣鼓的传统曲目有18套:

这18套分为文套和武套。

文套以哨呐和小锣鼓为主要乐器,有文静温柔的特点。

如《捕鱼》、《掷钗》等。

武套则以大锣鼓和大哨呐为主要乐器,具有气势雄伟的特点。

如《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等。

潮州大锣鼓的演奏形式,一种是坐定演奏,一种是行进中演奏。

第二种演奏形式主要配合化装游行、节日欢庆、游神赛会,称为“长行套”。

这些演奏形式,司鼓通过鼓的音响、节奏,鼓的不同部位敲击不同音色、响击、闷击、强弱变化等,配合各种动作手势,指挥整个乐队。

大鼓发出的音响品色有三十多种,动作手势表演也有三十多种,演奏技术比较复杂。

乐器配置有斗锣、深波、苏锣、大钹、钦仔等,各种铜器有一定的音律,彼此协和。

管弦乐器有大哨呐、小哨呐、秦琴、横笛、椰胡、三弦、扬琴等。

潮州大锣鼓脱胎于戏剧,有表现重大题材、气势磅礴、节奏明快的特点,而且每套锣鼓的标题都来自它所脱胎的同名戏剧的剧名。

潮州1953年成立了潮州民间音乐团,在各级文艺汇演中,潮州大锣鼓这一节目,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并成为保留节目,先后参加中南地区和全国首届艺术会演,其中《抛网捕鱼》和《彩花牌》2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

1957年潮乐代表队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获金奖。

随着潮州大锣鼓这一民间乐种的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大锣鼓师。

如谢奴仔、吴德润、欧细奴、陈松、林运喜、黄义孝等。

并出版了许多关于潮州大锣鼓的书籍。

如陈天国、苏巧筝,还有陈镇锡于1987年编写的《潮州大锣鼓》。

浅谈潮州二弦演奏艺术

潮州二弦属于中国民族弓弦乐器,是民族器乐这个百花园中一支独特的奇葩。

所谓独特,它的构造独特。

筒小线硬,弓毛粗长。

琴筒的出音口内径仅为四点五厘米,弓的长度达到八十五厘米;

它的发音独特。

音量高吭尖脆;

它的定弦独特。

它的演奏姿势独特,可用两脚盘起,屈膝而坐,将琴筒放置在右脚掌上,脚指起到固定调节作用。

它是潮州音乐和潮剧伴奏乐队的领奏乐器。

二弦的前身是竹弦。

据史料记载,唐代就出现了拉弦乐器,当时被称为"

奚琴"

,用一根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

到了宋代,奚琴又名"

嵇琴"

,开始出现用马尾拉奏,被称为"

马尾胡琴"

,至元朝、明朝、清朝时期,拉弦乐器有了很大发展,"

胡琴"

一词成为拉弦乐器的总称。

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擅于表达地方传统特色的拉弦乐器。

潮州音乐是唐宋遗韵,潮州拉弦乐器也伴随着漫长岁月逐渐沿革,从竹弦到潮州二弦,它的音质、音量、技艺等都有了很大提高,更加适合潮州音乐和潮剧的领奏。

潮州二弦经过历代名师的精心研究,逐渐形成一套严谨的传统演奏方法。

二弦的弓法运用二弦与其他拉弦乐器一样,左手指法主技巧,右手运弓主感情。

因此,运弓对二弦的发音好坏和表达乐曲情感起着决定作用。

传统的弓法有"

文武病狂,长半碎顿"

八字运弓法。

在慢弓的演奏上,采取从弓头拉起的方法,尽量发挥二弦弓毛长的特点,增强了音乐的力度和厚度。

在潮剧舞台的伴奏中,分别用连弓、带音头长弓、连顿弓、切顿弓、抖弓、跳弓等弓法进行演奏,取得了较好的音乐效果。

在换弦和换弓的时候,运用中指和无名指在弓杆和弓毛之间作椭圆形的动作,使弓在换弦时有一个过渡而圆润连贯,同时防止狼音出现。

二弦的力度控制二弦是高音乐器,由于二弦的特殊构造,二根弦线绷得非常紧。

因此,在抒情性、歌唱性方面很难表达。

如何使二弦的发音达到柔润、甜美的效果,除了运用吟弦、压弦、滑弦、揉弦等技法外,弓和指的力度配合至关重要。

二弦的气度情感潮州乐曲源远流长,保留了古代音乐典雅古朴的韵味,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随着民间艺人不断再创造,古老的民间音乐已经是丰富多彩,风格独特。

二弦如何把舞台音乐和潮州乐曲的借物喻情,悲欢离合等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乐曲进行艺术处理。

在演奏慢板时,乐句的抑扬顿挫没有标明,

二弦的演奏风范二弦在潮州乐曲和潮剧伴奏中起领奏作用,演奏者的风范会直接影响到乐队的演奏质量。

我在演奏的过程中,首先是认真研读乐曲的旋律和曲词,理解和掌握乐曲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征。

然后进行艺术处理和情感设计,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情绪和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

从乐曲的起承转合,强弱快慢,二弦都必须起主导作用。

潮州音乐和潮剧伴奏属于合奏音乐,需要其他乐手配合默契,团结协作。

因此,演奏者的文化素养,人品修养,音乐阅历深浅等关联甚大。

 

二弦虽刚,却能奏出人间至柔至悲的乐曲,琴弦虽细,却能蕴含无穷的真情。

二弦的学问是精深的,它是潮乐演奏的精粹。

学无止境,民间艺人,民间文化是艺术生命源泉。

艺无止境,乐有知音,我们应当不断完善和充实潮州二弦演奏艺术。

(三)潮汕音乐的发展及意义

构建和谐团体增进友谊

(1)潮州音乐在上海的流传

人们常用“凡海潮到处就有潮人”来形容潮汕人的足迹遍四海,而潮汕人自己又加了一句:

“有潮人处即有潮乐”,以喻潮人视潮乐为魂魄的感情。

潮乐“天时地利”与“人和”

潮州音乐早在18世纪近40年代时就已在上海“出现”。

据介绍,当时,由于有潮州会馆,潮人在沪从事工商各业,居留人数达近20万,在上海租界内外,也已形成多处潮人相对集中的所在。

人数众多,住地相近,又同为“天涯沦落人”,这为潮州音乐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些潮乐爱好者相邀聚合演奏交流技艺的民间音乐组织纷纷出现。

有位“老潮人”说,著名的潮州音乐乐曲《过江龙》、《海棠花》正是在此时由百代公司灌唱片发行。

而潮籍著名筝家、原上海潮州国乐团团长、上海筝会会长郭鹰(已故),自1934年来沪后,就一直从事着与潮乐发展相关的工作。

据了解,潮州音乐在上海得以超越地域局限而赢得不少非潮籍人士的喜爱,是因了潮乐丰富多样的变化,以及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潮乐的一个特点就是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三四人到20人均可表演,是最具群众性的“室内轻音乐”。

潮乐处处有知音

据介绍,沪上潮乐民间的组织“新潮潮乐丝竹会”活动时期,正当国难当头,丝竹会中有不少乐手沦为失业人员,生活困顿。

在收入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不计得失地坚持下来,终使潮州音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知音。

郭鹰大师还将不少乐曲整理成可以独立演奏的筝曲,如《寒鸦戏水》、《平沙落雁》等。

另一支比较有名的民间潮乐组织,是当时活跃在十六铺一带的锣鼓班。

这支锣鼓班全由潮籍小工自发组成,他们身为码头装卸工,起初,他们也只是于工余吹了弹唱自娱自乐。

每年正月初一、初五,就出动潮州大锣鼓和舞狮队去码头演出,在外滩一带巡游。

喜庆盛典,有时也有友人相邀,但锣鼓班也从来只是作无偿演出。

与此同时,一位澄海人在上海创办了一家搬运公司,全部工人都系潮籍。

酷爱音乐的领班就召集会乐的人成立丝竹会,称元兴里丝竹会,后来,逢年过节,开工庆典,更是热闹非凡,这个丝竹会还吸收了当时声名卓著的谢声、谢焕生两位乐师,有了两位乐师的参加排演,一时丝竹会如虎添翼,成为了上海远近知名的锣鼓乐班。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爱好潮乐的潮人,都是“儒家风骨”在,他们在外传播潮州音乐和潮汕文化,都是从来不曾考虑到金钱的。

弦歌和乡情的凝结

解放初,潮音国乐社在成立的当年就参加了在中山公园举行的国庆游园晚会,把潮州音乐的魅力在上海展示出来。

接着,上海的潮籍乡亲成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上海潮州国乐团,旗下达到了50多人,那时,多届“上海之春”音乐会,都少不了潮乐团的乐声。

195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为乐团录了音。

乐团的精彩节目《龙摆尾》、《蜜蜂忙》、《倒骑驴》、《一点红》、《画眉跳架》、《掷钗》、《寒鸦戏水》均灌制了唱片广为发行。

其中,郭鹰演奏的《寒鸦戏水》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英、法越南、泰国等36种语言介绍和播放,反响很大。

据记载,1960年到1961年间,上海音乐学院和南京音乐学院先后聘请郭鹰和谢声为兼职教授,潮州音乐杰出的乐师从此步入高等学府讲坛。

据介绍,著名音乐家闵惠芬就曾向郭鹰学习过潮州椰胡,并将郭鹰以椰胡演奏的《寒鸦戏水》改编移植为二胡演奏曲。

在1986年秋,上海潮乐团假座市文联礼堂举行恢复活动大会时,老一辈音乐家贺绿汀欣然为潮乐团题词:

“天涯存知己,四海有潮音。

”著名画家、时任市文联副主席的沈柔坚题词:

“潮音天下扬。

(2)让潮乐之声远播海外——海外潮人乐队满怀热情赴盛会

在2003汕头国际音乐花会中,活跃着一支由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潮乐爱好者组成的乐队——马来西亚柔佛新山镇安古庙锣鼓队。

这也是本次花会中唯一一支来自海外的参赛队伍。

全队20多名乐手怀着对潮州音乐的挚爱和回乡寻根的满腔热情,不远千里来到汕头参与盛会,期望将所闻所学带回“星马”,让潮州鼓乐之声远播海外、发扬光大。

“看到来自全国各地众多锣鼓乐队云集汕头的盛况,深感振奋;

在潮乐之乡聆听潮州大锣鼓铿锵的乐声和昂扬的鼓点,心里更是分外激动。

”领队黄来天和鼓师陈硕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语中依然流露出激动之情。

他们告诉记者,乐队是首次来汕头参加这样的音乐盛会。

接到本届汕头国际民间音乐花会的邀请函时,乐队上下都感到欢欣鼓舞。

为了以最佳的状态亮相花会,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中专门挤出两周时间,集中“锤炼”,还于9月14日在当地举行了一场“潮州古艺乡音晚会”,当作莅汕赴会前的“热身”、彩排。

9月29日晚抵达汕头,第二天一早就前往潮州请教潮州名锣鼓师陈镇锡,“先请老师‘考试’,通过了才敢来参赛”。

他们还告诉记者,如今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有着大大小小100多支民间锣鼓乐队。

两地乐手常有联系交流,每逢庙会或庆典活动时就会聚集演出。

乐队成员多是一些在新、马出生的潮人后代,怀着对潮乐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自发组成乐队,演奏水平却仍属“业余”状况。

他们也着力栽培潮乐演奏的新秀,时下跟着乐队学大锣鼓的有一批从5到15岁的儿童、少年,使潮乐在身处海外的潮人新一代心中也开始扎根、萌芽。

此次前来参加音乐花会,全队都抱着一种观摩学习的心态,希望能够进一步领会潮州锣鼓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采,提高乐队的演奏水平,让潮乐成为联结海外潮人的纽带和弘扬潮人精神的载体。

学习潮乐、健身养生

吹拉弹拨十指连心

所谓十指连心,有资料研究表明,捏拽十指可调节五脏六腑,因为十指之间各主管一定器官。

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分类,大拇指为土,主脾胃;

食指为木,主肝胆;

中指为火,主心脏和小肠;

无名指为金,主肺和大肠;

小指为水,主肾。

由于吹拉弹拨各种乐器,都需要运用手掌十指操作,通过按压刺激手部的穴位,促进微循环的改善。

因为手指处于肢体的末端,如果血行不畅,就会影响心脏血流的顺利回流。

经常活动十指,也有利于骨关节的功能调适,减慢神经细胞的退化,进而提高和调节内分泌代谢、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生理功能。

吹拉弹拨是做手指运动的好方法,因为人的一双手最为灵活,也是用得最多的器官之一。

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管手指运动的区域远远大于其他器官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