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156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docx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2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宇宙中的地球

(2)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4.地球的运动。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地球运动概况。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自转运动。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沿纬线自西向东的运转。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方向。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间隔。

由于所选的参照点不同,地球自转的周期也不同。

恒星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

即天空中某一颗恒星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太阳日:

一天24小时,地球自转36059所用的时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表9-3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表9-3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项目恒星日太阳日

参照物除太阳外的天空中的某一颗恒星太阳

自转角度36036059

时间间隔23小时56分4秒24小时

反映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

地球上的一点,围绕地轴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除地球的南北两极点无角速度外,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15,每当分钟转过1。

线速度:

地表上的某一点在单位时间内移过的弧长(距离)。

赤道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1670千米/小时),到南北纬60,自转线速度缩小为赤道处的一半。

到南、北极点自转线速度为零。

2)公转运动。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是自西向东的逆时针运行。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

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③地球公转的周期:

地球沿公转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日48分46秒。

④地球公转的速度。

角速度: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每日东进1。

线速度:

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平均30千米/秒。

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快;每年的七月初,地球运行到远日点,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黄赤交角的现在值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决定了在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是2326S,即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

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时,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称为晨昏线(圈)。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

晨昏线的特点:

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晨昏线(圈)的判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对面的直线为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对面的直线为晨线。

二分日时,晨昏线与地轴重合,全球各纬度的地区昼夜等长;二至日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2)产生东、西方向上的时间差。

①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

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判读:

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

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其他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②时区和区时。

时区:

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

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一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为西时区,分为西十一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

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

区时: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

区时也叫标准时。

每一时区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

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

如:

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

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a.求时区:

(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或者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b.求时区差:

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

简言之:

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区相加。

c.求区时:

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区时差;若以知区时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

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

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③北京时间。

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我国领土辽阔,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

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时早约15分钟。

④日界线。

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上各处因东西位置不同,日出时刻不是同一瞬间,而是有早晚的差异。

在海上航行的人,如果迎着太阳向东航行,绕地球一周后,会发现多过了一天;如果背着太阳向西航行,绕地球一周后,会发现少过了一天。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将经度180的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因此,作为180经线的两侧日期不同,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比东侧的西十二区早一天。

由于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所以在日界线两侧的东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开始的地方,也是一天结束的地方,故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日界线并不是完全同180经线重合,因为要避免经过陆地,实际上有两处向东凸出。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会产生与初始运动方向发生偏向的现象。

偏向的规律是:

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

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赤道上无偏向。

3)对地球形状的影响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分力指向地球的赤道,使地球的物质由赤道向两极运动,使地球形成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对于地面的交角(既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②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运动,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发生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是随纬度的不同和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处,向南北两方降低。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的两方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一年内,除了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以外,正午太阳高度都以所在半球的夏至日为最高,以冬至日为最低。

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南的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的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的最小值。

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地带,每年太阳直射两次。

除赤道每年有两次最小值外,其他地区每年有一次最小值。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高;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低。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H=90-I式中的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取正值;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所以,某地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处纬度差值的绝对值。

5)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晨昏线:

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地球上的大圈。

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为晨线,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为昏线。

②昼弧和夜弧: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长短表示昼、夜的长短。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同一时间,昼夜长短因纬度而异;同一地点,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异。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纬度相同的各地昼夜长短相同;纬度不同的各地昼夜长短不同。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见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表(表9-4)。

6)四季更替。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各地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就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四季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表9-4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表

日期北半球南半球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昼夜长短相等昼夜长短相等

春分日后至夏至日前昼长于夜;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向南扩展。

昼短于夜;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夜范围由南极向北扩展。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昼长夜短,是一年中昼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长;是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北极圈上及其以北为极昼。

昼短夜长,是一年中昼最短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短;是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南极圈上及其以南为极夜。

夏至日后至秋分日前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开始向北缩小。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开始向南缩小。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昼夜长短相等昼夜长短相等

秋分日后至冬至日前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开始向南扩大。

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南极开始向北扩大。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是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北极圈上及其以北为极夜。

昼长夜短;是一年中昼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长;是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南极圈上及其以南为极昼。

冬至日后至春分日前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开始,向北缩小。

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开始,向南缩小。

我国传统上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

西方国家划分四季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起点。

北温带的国家划分四季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气候统计工作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划分为冬季。

7)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根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

热带: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的纬度范围;寒带:

位于极圈和极点之间、有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温带:

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该范围内既无阳光直射现象,也无极昼和极夜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