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261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docx

高考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说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为课程的目标,并提出“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情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因此,本设计就主要以引导学生从文本实际出发,自主鉴赏精美的语言为主,重点领会语言的精妙。

品味文章的语言是鉴赏的基础。

无论是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赏析其艺术表现手法,都与语言密切相关。

特别是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我们要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在品味中积累,在鉴赏中应用。

正如《语文读本》当中提到的:

山水有神韵,需要体味,需要感悟,也需要表达。

本设计的特点:

1、长文短教,务求实效。

2、重视诵读和品味赏析。

通过学习,提高文学类文本的鉴赏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识记文中的一些字词及作者引用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

①理清本文思路,掌握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

③加强朗读训练,品味作者诗化的语言,体味音乐美,掌握文章在词句锤炼和修辞运用上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雨的描写和特殊感受以及作者在文章中透射出的浓厚的故土之爱。

教学重点:

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教学难点:

深切领会作者通过对雨声雨景的描摹,细致而委婉地寄寓的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方法:

摘录评点法、美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评点;第二课时,赏析、探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通过预习、评点,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导入新课教学: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自称“右手写诗左手为文”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代表作。

本诗从时空的广度上表现了“乡愁”的丰富发展过程,先以母子情、夫妻爱、生死痛作铺垫、作烘托,最后把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格外浓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听听那冷雨》则是他散文的代表作。

二、作家作品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自称“江南人”。

解放前夕赴台,曾任台湾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移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台定居,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余光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文学评论,都表现出很高的学养和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尤其是他的散文,向以美感和韵味著称,本文被称作“可读性散文”的典范之作;他本人亲赴大陆讲演讲学,吟哦自己的诗歌与散文也是必做之事。

三、诵读课文

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积累字词。

2、完成学习活动中《梳理·积累》第4题:

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请从文中再找一些类似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

补充材料

1、原文: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已不再。

相关诗作:

①《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③《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⑤《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原文: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相关诗作: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金·元好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相关链接: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贾宝玉与林黛玉乘着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林黛玉是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姑娘,多愁善感,聪明绝顶,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才会对李商隐这句表达冷寂清幽之美的诗句产生共鸣。

3、原文:

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

相关诗作:

《琵琶行》

4、原文: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相关诗作:

《风入松》虞集(元),此词并不著称,然而“杏花春雨江南”倒是为后人称颂不已,成为千古名句。

5、原文:

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原文: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7、其他写雨的诗词。

柳永《雨霖铃》、杜甫《春夜喜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商隐《夜雨寄北》、王维《山居秋暝》、李清照《声声慢》、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韦应物《滁州西涧》、刘禹锡《竹枝词》、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甫《水槛遣心》、许诨《咸阳城东楼》等。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赏析优美语言,探讨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齐背《乡愁》,营造气氛。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黔首仓颉滂沱惊蛰氤氲偁舐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想入非非:

一般用来形容胡思乱想、不切实际。

现在也多用贬义。

实际“非非”是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识力所达不到的境界”。

用来形容“种种天真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不同一般的”“丰富想象力”可以。

(1995年高考: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②皇天后土:

指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③氤氲: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④凄楚:

书面语,凄惨痛苦。

⑤春寒料峭:

春季出现的寒冷天气。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散文讲求“形散神聚”,那么,你读过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所要传达的“神”,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提示:

①(相关背景)作者1949年随父母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

余光中1974年此文时,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这种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怀念,通过对雨的描写和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简简单单的雨给他写得凄美、动人,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②清·陶澹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诗句,冰心也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问题小说。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也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的。

”可见,自古以来,雨在许多文人笔下就是愁的化身。

本文写凄风冷雨,同样也是在写愁,在写离愁。

但也在用雨来涤荡自己的愁绪,在雨中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③结构分析:

本文沿着作者的人生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听到台湾,听到美国,又回到台湾继续听;沿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古代,从现实听到历史;沿着作者的情感思路,从少年听到青年听到中年,听尽了乡情、友情、爱情、亲情。

明确:

主旨:

通过对冷雨的描写和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年龄阶段听冷雨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

四、题目分析

1、本文题目是《听听那冷雨》,作者从哪一节起写“听”冷雨?

明确:

自第7节始,标志即为“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听”。

2、“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听。

”此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那么“可嗅、可亲”承上文哪一句话?

明确:

第5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3、“听听那冷雨”,其实是:

听听那凄凄切切的诉说。

五、难点突破

1、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

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明确:

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2、那么,题目中的“冷”是否准确,能否换成“寒”“苦”等?

请结合全文回答。

明确:

本文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而“寒”只能形容冬雨,所以,用“寒”不恰当。

用“苦”也不恰当,因为“苦”,指愁苦、痛苦,更多地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

而“冷”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

六、赏析语言,进一步理解课文

摘录与评点中国传统的一种读书方式,就是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或语段摘录下来,进行个性化的评价鉴赏。

比较著名的有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脂砚斋评《红楼》。

毛主席就深得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的真味,他读书时一本10多万字的书,在上面所做的批语达1xx多字。

《听听那冷雨》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请选取摘录自己感触最深的语段进行评点赏析,重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好在哪里,形成文字后与同学交流。

示例:

1、(原文)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赏析)这里的“湿”本是诉诸触觉的,布谷的啼声是诉诸听觉的。

但作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别出心裁地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

这种转位通感的妙用,深曲传情,可谓通感技法的奇创笔,写出了奇异之趣,别开新境,曲尽其致地表现了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内心缠绵悱恻的感受。

2、(原文)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了,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赏析)文学性的描述道出了汉字文化的真谛:

汉字是我们这个民族美丽不灭的灵魂,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百科全书。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汉字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和瑰宝。

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学生谈感受、交流。

小结:

散文,美在情感,美在语言,特别是对散文语言的考查,历年高考的重点。

读懂各个名家、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用优美的语言写作,不仅是高考的要求,也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所在。

让我们在散文中多汲取营养,多鉴赏、积累、运用语言,相信定会使自己的语言生辉,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七、拓展应用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借用或化用古诗词入文,既拓展了文章内容,也给文章平添了几分诗意。

其实,在历年来的高考作文中,有许多同学就很注意对这点的运用,在考场上拿到了高分。

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媚媚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大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

”(《冷香飞上语文》)

我们平时的考试中也常常考到仿写句子,有时就考查引用、化用或借用古诗词。

我们下面就进行一次这方面的训练。

仿照例句,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家乡屋檐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仿写:

(参考答案)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飘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了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八、小结:

作者听的是冷雨,胸中涌动的却是对故土和人生的感怀。

从大陆写到台湾,从历史写到现实,用冷雨串联,把二十多年的思乡之情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断肠曲,把我们带入到苍凉凄迷的意境之中。

让我们在诵读中再现这种意境美,结束这一节课。

九、作业:

作文片断练习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学习的这一单元,主题就是“山水神韵”,xx年江苏卷高考作文也涉及到了“山水”,话题是“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我想,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山与水”的认识会更深一层。

学习完课文后,从自然中选取一个意象,写一篇散文,要寄托某种情思,表现出一种意境。

可以试着或化用或借用或引用一些古诗词。

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冷     凄凉      思乡之情

  雨     缠绵      思慕传统文化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必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

一、何谓说课 

    所谓说课,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

说课活动由解说和评说两部分组成,重点在解说,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研讨。

 

    说课是一种教研活动,具有教研活动的一般性质。

首先,它具有群体性,即由众多教师、同行参与。

其次,说课具有交流性,即说课者与听讲者要彼此进行意见交流。

再次,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即交流的内容是各自经过一定研究的结果。

最后,还具有可操作性。

 

    二、说课怎么说 

    说课在点明课题后分为三个层次来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

陈述学习需要;分析教学;描述教学环境。

 

    1.陈述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就是我们的教学需要。

在教学中的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

通过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了解三点:

(1)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分析产生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回答“为何教的”的问题。

 

    在教学需要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者起点分析,另一便是学习者的终点认识。

 

    学生起点分析,即关注学生进入教学前的学习状态,即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

学习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问题。

 

    2.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的分析,是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重点,这与“教什么”“学什么”相关。

另一则是揭示教学内容中各项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打下基础。

 

    3.教学环境描述。

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二层次:

教学展开分析:

解说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教学策略制定。

从宏观上,教学策略中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

从微观上,教学策略必须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和认识过程进行选择。

另外,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再者,反馈调控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实施,即教材、教法、学法的解说与教学过程的叙述统一起来。

媒体的选择主要从任务、学习者、教学管理、经济、技术和管理这六个因素去考虑。

板书的设计应该加以陈述。

板书设计的合理、科学、经济和美观,应作为信息呈现的主要媒体。

 

 

    第三层次:

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 

    说课可以是课前或课后进行。

课前的说课,一般是对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策略方面而进行的交流,而课后的说课,侧重于运用教学策略后的效果的报告。

因此,说课中这一活动环节也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内容。

若课前说课,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如课后说课,则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的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做一番比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对原有设计。

 

    三、怎样评价说课 

    好的说课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突出教学理念。

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

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说课便没了分量。

 

    2.诠释教学思想。

从说课表达形式看,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

 

    3.体现教学能力。

从说课过程看,说课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

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观,展现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的预测或现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升华教师的教学境界。

 

    4.展现教学境界。

教学具有创造性。

体现在说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5.展示演讲才华。

从说课技能上看,它具有演讲特点。

它集中体现在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演说的技巧。

让听者明白你所要进行的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及其效果的评价,明白你的教学思想及行为所引起的效应。

说的好的课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