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450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陕西省咸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2021-2022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思孟特别注重“思”,荀子就提出劝学来对抗。

最直接的说法见于《劝学篇》的一段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

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本质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虽然手臂并没有改变,但可以达到见者远的效果,这就是善假于物的结果。

思却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内部,如同翘足而望之所得,终不能与登高之博见相提并论。

在荀子看来,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了解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劝学篇》)

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

因此,外向的见闻就变得非常重要。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

纯粹的思是无意义的。

思孟与荀子确实是主张着两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视学。

如果从成圣的角度来考虑,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类似的,都在肯定普通的人能够成为圣人。

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

对孟子来说,其基础是每个人都有的善性或者良心,工夫则是“反身而诚”的思。

对荀子来说,基础却是人性的恶,以及通过后天学习而能够掌握的化性而起伪的能力。

可以把这两种工夫分别概括为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代表着儒家内部的学思两途。

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内部的善性以及良心:

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去寻找,必须返回到生命的内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相反:

人性是恶的,没有所谓的本心或者良心,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确立其道德的一面,因此需要通过学来了解作为生命之衡的道,进而由此道来规范自己的自然生命。

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

学注重外向的索取,思强调内在的发掘。

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更要紧的是,对两者的侧重关涉到对生命的基本理解:

或者乐观或者悲观的看法。

徐复观说:

“孟子认为人之性善,只要存心、养心、尽心,便会感到万物皆备于我矣;所以孟子反求诸身而自足的意味特重。

但荀子认为性恶,只能靠人为的努力向外面去求。

由小人进而为士君子,由士君子进而为圣人,当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荀子特别注重学,而学之历程则称之为积;积是由少而多的逐渐积累。

”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所以偏重内向的思。

荀子不同,性恶的主张决定了其认为生命必须通过外向的努力才能获得改变。

(摘编自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

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普通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

C.思以致圣把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以学来规范生命。

D.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在多个论述层次中对两派观点都是并列对举,没有明显偏倚。

C.文章以《劝学》中“登高而招”为例,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

D.文章末段引用徐复观的话,不仅有效总结了上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意识到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能看到学习的重要性。

B.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结合荀子和思孟对生命的基本理解。

C.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前者表现的是生命的悲观,后者表现的是生命的乐观。

D.只有多学多积累,小人才可能进而成为士君子,再由士君子进而成为圣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远程办公”彻底火了。

虽然远程办公这个概念早有企业在推广,但真正获得如此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恐怕尚属首次。

虽然是一种应急手段,但远程办公已显示出最直接的好处——突破了空间限制。

在此之前,“人人足不出户,企业单位也能正常运转”简直不可想象。

但远程办公软件的出现,让许多原先组织生产时必不可少的“前提”,如今都变成了“选项”。

其次,远程办公还将释放出一波“人才红利”。

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但在现有模式下,人们在择业时考虑的不只是自己与岗位的匹配度,还要忧心房租贵不贵、交通堵不堵、家人能否适应……这些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造成许多人才与企业失之交臂的遗憾。

而远程办公则可以解除这些“包袱”,让人才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让企业对人才的吸纳突破地域和国界,真正做到“广招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2021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认知调查》)

材料三:

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稳定的商业结构,全民居家、开工开学延后,引发了一系列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纷纷开启线上问诊、远程办公和网络教学模式。

多平台数据显示在线咨询激增。

网上问诊,不仅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交叉感染问题的风险,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

平安好医生称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

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表被推迟了,而家庭办公模式又为之前不温不火的在线办公室注入了活力。

钉钉数据显示,自2月3日以来,全国有超过上万家企业和近两亿人在家工作,以降低集中办公室传播疾病的风险。

企业微信平台也在一天内涌入了百万家企业,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钉钉、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办公软件纷纷进入战备状态,协助企业进行远程办公。

教育部宣布2021年春季将开学延期,并提倡“停课不停学”,阿里钉钉、科大讯飞、腾讯课堂等平台都被纳入了“停课不停学”计划,众多师生“被迫”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

仅在1月29日,数十家知名的在线教育机构,向全国用户提供免费直播课,同时还与各地学校展开合作,开启线上教学。

(新浪网《青峰财经》)

材料四:

“COVID-19”疫情下,教育部于1月27日下发通知,要求2021年春季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不参加集中性活动。

那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的发展概况如何呢?

在疫情影响下,线下机构纷纷取消课程,但学生的学习需求依然存在,在线教育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学生可通过直播课程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及时查漏补缺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在线教育机构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青睐,优势进一步凸显,将迎来重大发展。

同时,随着线下课程取消,大量学习需求涌入在线教育平台,头部企业积累了海量优质教师资源、完整课程体系和先进教学方法,具有品牌优势和口碑优势,更容易受到用户青睐。

用户优先选择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拓展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加速马太效应,促进巨头企业崛起。

另外,传统线下机构线下课程取消,现金流可能受到影响,而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及技术,面临较大挑战,中小企业线下机构将难以度过疫情寒冬。

随着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在线教师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愈加得到家长和学生认可,在线教师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艾媒网)

4.下列对材料中“远程办公”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程办公能够摒除所有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让人才在择业时,能够选择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B.受工作地点影响小、办公安排较为灵活、节省了通勤时间与交通费用、方便快捷,这些是当下人们选择远程办公的主要原因。

C.依赖软件、易受硬件条件影响、办公环境易受干扰和协作对象难以协同等客观外力因素,成为影响人们远程办公体验的重要因素。

D.在疫情影响下,阿里钉钉、科大讯飞、腾讯课堂等平台都被纳入了“停课不停学”计划,学生开始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突破了空间限制,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不再成为组织生产时的必要前提,因此远程办公对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B.对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差异性感受,是当下人们被迫接受远程办公的客观体现,也说明人们对远程办公还需适应和磨合。

C.各类远程办公的企业宜提升远程办公产品的服务能力,贴合用户需求,培养用户习惯,帮助传统企业办公模式等进行转变。

D.网上问诊,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效舒缓了医疗资源的问题,让用户体验到了互联网医疗的免费、安全和便捷。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在疫情影响下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情况。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两棵香椿树

李桂芳

春天来了,屋后两棵香椿树都萌出了嫩嫩的绿芽,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清香。

过些日子,就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了。

香椿树旁,就是村里的核桃园。

此时,村主任刘光明带着一行人,正站在树下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

“歪嘴儿,你来一下。

”刘光明对着我吼。

我埋头在屋侧的菜园里忙活,举起锄头拼命挖,一下又一下。

耳边是锄头捎带的呼呼风声。

我假装没听见。

“歪嘴儿,喂,你聋了?

赶快来一下!

”刘光明大吼。

我依然埋头挖地。

“刘主任,你叫人家绰号,仿佛不太妥当哟。

”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我抬头好奇地看一眼。

那女人四十来岁,瘦瘦的,戴副眼镜,秀里秀气的,不像农村女人。

女人和刘光明三两步来到了我的菜园边。

我依然假装没看见。

“歪嘴儿,哦,不,张大财,这是县上派来的扶贫第一书记张书记。

”刘光明和那女人转到我的正面,站在地边,看着我。

我不得不停下飞舞的锄头。

“张大哥,您好!

”女人朝我伸出手。

我很诧异,从来没有村组干部跟我握过手。

我没理她,拄着锄把站着,冷冷地说:

“找我有啥事?

“是这样的,张大哥,你屋后是村里规划的核桃园,这两棵香椿树呢,有点……”

“有点啥?

树长在我家屋后,碍谁的事了?

”我冷冷地说。

“遮着集体核桃园了,你没看见吗?

”刘光明又暴跳如雷。

“刘主任,好好说话嘛。

是这样的,张大哥,希望你配合一下,把地边那两棵香椿树砍了,好不好?

”女人和颜悦色,语气温柔得像猫叫,又像轻拂的春风。

我淡淡地说:

“香椿树贵重,我不砍!

“我看你是狗坐箢篼——不识抬举。

香椿树值几个钱?

好嘛,你不砍,我找人来!

”刘光明像只疯狗,凶巴巴地对我龇牙咧嘴。

“你敢!

谁敢砍,我就要谁的命!

”我霍地举起锄头。

一生气,嘴巴就更歪了。

“好了,好了,刘主任,我们走吧,让张大哥先想想,以后再说,再说。

张大哥,您别生气,您先忙着。

”女人柔声细气的话,让我高举的锄头缓缓从空中落下。

傍晚,挖地刚回家,院门口站着个女人,似曾相识,老远朝我笑,才想起是上午所说的啥第一书记。

我依然阴着脸。

她笑眯眯地说:

“我知道你对村组干部有意见。

不过,我了解了一下,不给你评定低保,村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啥道理?

他们当官的亲戚都能评,为啥我就不能?

我腿不好,嘴巴歪着,打工没人要,好不容易贷款买个农用四轮,给人拉点货赚点小钱,他们就说有车就不符合评定标准。

为啥?

你看我这木头房子,风吹雨淋的,年久失修,歪歪倒倒的都要垮了,女儿读大学,老娘去年得癌症才去世,给她看病花了不少,还……说起老娘,我就心酸。

她老人家含辛茹苦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就去了,我无能,对不起她呀。

“这样吧,我再到上面咨询一下,争取给你最好的回答。

你这房子的确该维修了,关于资金,我尽量给你争取。

”女人慢条斯理,说得字字恳切。

女人还询问了女儿上学的地方,家里的经济情况,我们父女俩的身体情况。

末了说:

“张大哥,那我先走了,你慢慢忙。

临走,她只字未提砍树的事。

打开虚掩的破旧厨房门,我猛然看到乱糟糟的厨房地上赫然摆着两样东西:

一件方便面,一件酸奶。

正迷糊着,女人打电话来了:

她咋知道我的号码?

因为从小患小儿麻痹症,我腿瘸了,嘴巴歪着,只得打光棍。

我习惯了独来独往,更没多少人知道我的电话号码。

女人在电话里说:

“张大哥,那些东西,是我的一点心意。

我听大家说,你一个人在家,又忙着搞运输,经常是饱一顿,饥一顿的,那可不行。

有方便面和牛奶,你凑合一下也好啊,一定要注意身体。

挂了电话,我顿时傻了。

长这么大,除了自己的老娘,仿佛还从来没人这样关心过我。

领养的女儿呢,正在读大学,也是鞭长莫及,顾不上我,除了隔三差五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我想对她说谢谢,却半天不知她姓啥了,抓抓乱糟糟的头发,只得声音颤颤地说:

“书记,谢谢您!

当天夜里,正辗转反侧,女儿来电话了。

她说:

“爸爸,我们村新来的第一书记真好啊。

她让我叫她张阿姨,说我们是本家呢。

爸爸您知道吗,张阿姨说,她刚来,很多工作刚刚理出点头绪,她会想办法解决我们家的困难,包括我后面三年的学费,就不用再贷款了,她认识一个爱心企业家,愿意赞助我读完大学。

爸爸,我们碰到好人啦,您在听吗?

我说:

“她怎么知道你的电话?

女儿说:

“张阿姨是从村里统计表上看到的。

她还发给我一个200元的微信红包,说我快过19岁生日了,到时去买件新衣服,爸爸,我……”女儿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的眼眶也湿了。

那个夜晚,我做了个美好的梦,梦见破旧的房子变成了砖房,白墙红瓦,真漂亮啊。

第二天一早,我含着笑,举着雪亮的斧子,朝两棵香椿树走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香椿树的描写,既开门见山呼应标题,又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还暗示了故事情节中“我”不愿砍树的原因,有一石三鸟之妙。

B.“我”对“第一书记”的态度,从抵触、冷漠到后来的充满感激,表现了“我”个性倔强、淳朴,而同时也是一个通情达理、懂得感恩的农民。

C.小说的结尾再次写到两棵香椿树,与开篇呼应。

“我含着笑”,是因为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更是在党的关怀下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真实流露。

D.小说以小见大,围绕“两棵香椿树”的故事来表现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的作风,结尾以“美好的梦”来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老舍说:

“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

”以刘主任、女儿为例,赏析小说如何在对话中凸显出人物个性。

(6分)

9.与《祝福》中的“我”不同,本文中的“我”在表达上有独特的功能,请结合作品评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李牧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B.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C.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D.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七雄分别是:

秦、楚、齐、燕、赵、魏、韩。

B.乘,车,兵车。

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襄王,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驻守边境。

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时,规定匈奴来犯,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过了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

B.李牧坚持己见。

李牧退守不战,匈奴人与守边官兵都认为他不肯出战是胆怯,李牧我行我素,赵王一怒之下把他召回。

C.李牧战绩斐然。

李牧复出后,立刻精选兵马、积极备战,后采取诱敌策略,灭了襜褴,打败东胡,收降林胡,单于逃跑。

D.李牧抗命被杀。

秦将王翦进攻赵国受到抵御,秦国使用反间计,赵王中计,撤换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就杀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

(5分)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秋兴八首•其六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①,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②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瞿塘峡:

三峡之一,在夔州东。

曲江:

在长安南。

②花萼:

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内。

唐玄宗为方便游赏,自兴庆宫筑夹城复道,直通曲江芙蓉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与地点,“风烟”既指自然风烟,也指国家的战火风烟。

B.颔联暗含史实,“入边愁”指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震动了玄宗。

C.颈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与游船装饰的华美。

D.整首诗虚实结合,中间两联是实写,景色优美,色彩艳丽,对偶严整。

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曾经沉迷于美好的梦想和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北伐一代兵强马壮,则“______”,北伐二代志大事疏,只能“___________”。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_______,________”的从师观和《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提倡的观点相悖。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

_______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悲剧《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史》,已经流传多年,复仇也是舞台上风行一时的情节俗套。

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焕发出了新意,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迷惘的年轻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

莎士比亚写戏()。

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能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_______;他的喜剧和悲剧不是单纯的,而是错杂的混合体。

莎士比亚在表达他对历史、现实及人性的考察和认识时,以正面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也常常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_______。

举个例子,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的情节交错发展,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现都包含很多彼此抵牾的复杂成分,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局限。

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以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_______的感情和思想。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革故鼎新起伏跌宕众说纷纭扣人心弦

B.推陈出新波澜壮阔众说纷纭振聋发聩

C.推陈出新起伏跌宕百家争鸣扣人心弦

D.革故鼎新波澜壮阔百家争鸣振聋发聩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太介意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拘泥于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B.不拘泥于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c.不太介意“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拘泥于划分悲喜雅俗

D.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太介意划分悲喜雅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

B.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

C.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浓墨重彩地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

D.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_①。

人的生命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

生命是有尊严的,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

第二,②。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

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

没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所有的活动。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③,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21.学校举办关于“学生发现老师上课出错是否要当场指出”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的发言,请针对正方的观点,替反方拟定一段辩词。

要求: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并能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80~100个字。

(5分)

正方: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亚里士多德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们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仅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