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663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

昭通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崔元磊(昭通渔洞水库管理局)

  摘要:

本文就昭通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现状和保护、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水资源环境保护渔洞水库

  昭通渔洞水库是昭鲁坝区唯一稳定和可靠的城市生产生活和农业灌溉供水水源,是昭鲁坝区农业发展的命脉,是昭通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昭通经济社会可续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水库自1996年10月下闸蓄水以来,在昭通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原设计水库功能以农业灌溉为主,正逐渐向以城市生产生活供水为主转变;如何保障水库的正常运行和实现水库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水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昭通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昭通渔洞水库保护条例》,成立了由农、林、水、环保、城建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渔洞水库水资源保护委员会",积极开展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因水资源短缺,入库年径流量逐年下降,水库蓄水量不足,水质污染和水库生态环境仍然在进一步恶化,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突出问题,还需做大量艰巨的工作。

1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状况

  渔洞水库坝高87米,总库容3.64亿立方米;目前担负着昭通市近2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32.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向下游高桥等梯级电站补水和防汛任务;水库径流区面积709平方公里,涉及昭阳、鲁甸、永善三县(区)的10个乡(镇),34个自然村,28576户120029人,农业人口总数45%的农户属贫困人口,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有耕地16.45万亩,陡坡垦植十分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

区内森林平均覆盖率为30%,有的地方水土流失面积达70%。

主要河流30余条,河床比降均大于14‰,80%的地层构造为风化强烈的玄武岩,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泥石流和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

区内信息、交通闭塞,教育、科技基础设施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后劲,抗风险能力差,群众生活困难,生产方式落后,环保意识差,存在着沿河堤堆放垃圾,粪便或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的陋习,加重了水库水体污染。

  2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昭通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多次组织:

"渔洞水库水资源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深入径流区调研,并在径流区实施了"长防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德援项目"等生态项目建设,使渔洞水库水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一些影响水资源环境的因素仍然存在,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径流区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在渔洞水库径流区709平方公里范围内,山高坡陡,土质疏松,气候寒冷,浸蚀突出,植被覆盖率低;河谷深切,水力作用剧烈;人口多、资源缺乏、广种薄收;存在着铲草皮、挖树根、盗砍树木,陡坡垦植等问题,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达496平方公里,占整个径流区面积的70%,年流入渔洞水库泥沙高达108万吨,相当于一年瘀积了一个小

(1)型水库。

  

(2)农业农村面源已成为水库的主要污染源。

径流区内村镇居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死禽死畜乱扔河里库内,其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均排入水库,严重影响了水库水质。

径流区每年的氮肥使用量为3770吨、磷肥2950吨、钾肥750吨、有机肥80600吨、地膜132吨、农药12.5吨,因施肥技术落后,施用量失衡,流失严重,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据环保、卫生部门的监测资料显示,水库经过近10年的运行,目前的水质已开始从一类变成二到三类之间,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总磷、总氮和大肠杆菌。

说明渔洞水库水体被污染程度在继续加重,水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3)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治理经费还未落实。

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居住在一级保护区人口的搬迁问题,涉及二级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治理问题,涉及改变径流区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做保障。

昭通是一个贫困、落后的不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相当困难,难以筹聚资金来搞保护治理工作,资金筹集成了保护治理工作的难题。

  3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治理的建议

  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般的行政行为和措施是不够的,要以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工程治理措施相互配合的办法来进行。

(1)在径流区源头鲁甸县的水磨镇、龙树乡和昭阳区的苏甲乡,逐步对62公里长的龙树河进行河道疏浚、河堤加固;对龙树河两岸35000亩低产田地,逐年进行坡地改台地、水田改旱田;推广科学耕作方法,提高农业耕作水平,逐步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控制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在径流区使用,有效控制龙树河沿岸的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

对海拔1985米以上100米以内的517户(1889人)采取后靠搬迁,减轻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对水体的直接污染;制止在1985高程线以下进行返耕复种,影响水库水质安全的行为。

(2)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县(区)部门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文明村"及"整村推进"、的机遇,在径流区的水磨镇、龙树乡、苏甲乡、乐居乡、洒渔乡的村组农户中,全面进行"十个一工程建设",即(每户建一口沼气池,一个卫生厕所,一间卫生畜厩,一间卫生厨房,一口节柴灶,一条小水泥路,一个屯粪坑,一户整洁住房,一则乡规民约,一条增收致富路)。

逐步改变库区群众原始的生产、生活习惯,处理好环境卫生问题,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环保舆论氛围,市、县(区)相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对《云南省昭通渔洞水库保护条例》进行全方位宣传,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保护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的重要性。

尤其要把学习宣传的重点放在径流区的各乡(镇),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提高保护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禁止燃油机动船在库内行驶,减少燃油机动船排异物对水库水体的污染;禁止网箱养鱼和区域集中的养鱼方式,散养与水库水体比例适中、密度适量,能净化水质的鱼类,改善水库水质。

4结语

渔洞水库是未来昭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唯一可靠的水源,是昭鲁农业发展的命脉,是昭通工业发展的支柱,是昭通市委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事关昭鲁两县(区)城乡居民能长期饮用安全水、放心水的大事。

保护好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造福昭通人民,确保昭通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析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孙雅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随着世界进入工业化社会,人口迅速增长,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不断加速,这些使得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对于地处我国西南的云南省而言,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云南生态环境恶化已趋于明显,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云南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现状,为促进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云南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实践摸索与理性反思后,在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人类开始意识到不能一味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最终导致社会面临种种危机。

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当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构成的系统运转良好时,它所提供的各种环境要素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反之,则会出现人类防不胜防的各种灾害,如洪水、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因此,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使其向着良好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直是经济上的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云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云南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曲芳艾学者就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认为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人为破坏严重,应以健全制度构架,完善法律法规来加以约束,同时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和研发合作来加以解决。

郝润梅学者就内蒙古西鄂尔多斯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人为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重,主张全民行动,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式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翟伟峰、李晓波、杨洪军等学者就黑龙江省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资源浪费严重、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等原因造成了黑龙江省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并认为解决途径在于有计划开采,加强管理。

还有的研究者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协调发展度来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

一、云南生态环境优势及问题1.云南省生态环境优势。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

有学者把统计学中的增长指数法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线性加权和法结合起来,通过等权处理和逐级汇总,获得了云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值,见表一:

表一云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能力评价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居全国位序生存支持系统105.014发展支持系统108.329环境支持系统106.717社会支持系统99.930智力支持系统105.929可持续发展能力105.227数据来源:

《20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可持续发展的五大支持系统中,云南在与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直接相关的发展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分别处于全国的29、30、27,明显处于落后位置。

但是云南省的环境支持系统明显处于较优的状况,相比于其他支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价,在全国都处于较为考前的位置。

这表明环境支持系统是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最具优势的一个系统,对云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贡献最大。

也就是说,对于云南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相对落后的的地区,环境资源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保护好环境,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对于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云南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云南省生态环境在全国相比较具有一定优势,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2.1自然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云南高原山区生态环境特点和脆弱性的认识不足,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产生的压力,使得人们对森林过度开垦和开发,导致林地大面积被破坏,地表植被也被破坏。

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在云南部分地区成为影响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

2.2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云南省每年的工农业废弃物总量较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在云南省每年的工农业废弃物中,危险废弃物、工业废气、废水等的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非常低,其中生活污水已经占废水排放量指标的半数以上。

大量的污水排放量导致了云南省水体环境的全面恶化。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滇池、星云池、杞麓池、异龙湖的水质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水体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云南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云南省也在重灾行列,使得云南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2.3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频发。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在迅猛增长,各种能源物质的使用使得云南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频发。

其中,昆明、曲靖、玉溪、个旧、开远、楚雄、昭通七个城市尤为严重,已经被列入全国酸雨控制区。

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使得云南省不得不加大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的费用,同时导致云南省原本拥有良好资源的产业,如渔业等逐渐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在云南省部分地区,如滇池流域,经济产值的增长远远无法弥补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对该地区造成的损失,这样就使得部分地区由于生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多年来,为使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云南省各界都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大力实施江河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工程,做了大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中取得了一定了成绩。

1.污染控制。

为了遏制环境污染,云南省从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废物处理率、推行排污收费制度、清洁能源开发和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云南省先后对100家工业污染企业进行治理,同时大力兴建"三废"处理设施,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城市噪音等建立了监管制度。

同时,云南积极倡导开发使用优势低污染的环保能源,由此有效减少了污染气体、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2.生态破坏控制。

生产、生活都可能对植被进行破坏,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云南省采取了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严格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环境影响的监管等措施控制生态破坏,同时开展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用以减少植被破坏。

除此之外,云南省还在农村推广能源建设,开发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等优质能源,并推广节能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3.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云南省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稳步发展。

据2008年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统计资料,云南省新增自然保护区77个,总数达到198个,总面积35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比2000年提高了2.9%,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保护区网络,国家级保护区、75.5%的省级保护区成立了管理机构,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强化,生物物种资源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初步构建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迁地和就地331实证分析保护网络。

同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取得初步进展,在完成全省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三、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云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

要想让生态环境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建立排污标准,加大排污控制。

云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排放大量污染物。

尽管近年来云南省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但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没有减少。

在排污标准的建立和排污收费的规定方面,云南省也略显欠缺。

因此,要实现云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明确的排污标准,作为衡量污染物排放的准绳,同时,对于排污收费标准进行细化规定,特别要在一些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进行严格的排污收费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2.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尽管云南各界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但生态保护并非一蹴而就,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基石。

2010年云南大旱,云南部分地区由于民众早已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很多年前就开始重视绿化山林,涵养水源,在大旱来临之际依然有水源。

但森林破坏面积较大的地区就遭遇了彻底断水的危机。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宣传力度,在民众中树立起牢固意识,共同努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降低排污,才能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云南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异质性非常强,因而在退耕还林等工作中非常需要技术投入。

同时,在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工作中,也需要大量科技力量做为支持。

因此,做好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重视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针对性地引入关键技术,用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推行多元化投资模式。

在以往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

依据以往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投资需占GDP的2%以上才可能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来保护云南生态环境,资金有限,效果自然也不明显。

云南在以往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投资相比较东部发达地区而言,显得十分不足。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推行多元化投资模式。

例如引入国际环保投资,企业环保投资,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

综上所述,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云南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在以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主义推行多元化投资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转变民众观念,明确排污标准,严格排污收费,才能真正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昭河,徐小勇,戴波.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案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2〕张向晖,高吉喜,董伟,宋存义.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1月.〔3〕国家林业局网站:

http:

//www.forestry.gov.cn〔4〕荣金凤,闵庆文,郑林.云南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人口因素与对策.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年2月.〔5〕徐旌,付保红.云南生态环境评价〔J〕.生态经济,2002年7月.〔6〕王长云,程振煌.云南民族贫困地区生态坏境保护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2年2月.〔7〕翟伟峰,李晓波,杨洪军.黑龙江省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黑龙江环境通报.第30卷第3期.2006年9月.〔8〕曲芳艾.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行政与法.2009年1月.〔9〕胡阳全.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7年5月.〔10〕杨林泉.云南脆弱生态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5年3月.〔11〕彭建,王仰麟,叶敏婷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5年5月.〔12〕余小东,沈镭,周维琼.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云南省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矿业,2007年6月.〔13〕庄强.云南环境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7年1月.〔14〕童彦,华红莲,张碧星等.云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计量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7年1月.〔15〕赵继杰,杨廷锋,张允锋.云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11月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下接第135页)2000年至2005年5年时间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就业增加了524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非农就业人数1049.4万人;非农就业的比例增加了8.9%,非农就业的比例每年增加1.8%,农民非农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大。

以这样的趋势和速度,到2020年,中国农村的非农就业比例降达到76.5%,中国的城乡差距会大大下降,中国将彻底告别农村社会,实现现代化。

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的进程会逐步加快,在工商业领域的就业份额还会逐步增加。

直到有一天,中国农业部门就业的比例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目前西方国家农业就业比例在1%一10%之间)。

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社会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

农民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会也改变农民的收入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而且也是社会结构进一步变化的推动力量。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专家呼吁书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建设对于减少自然灾害,实现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尽管长江流域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为生态保护做了大量努力,但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仍然呈加速趋势,遏制生态退化、恢复生态平衡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流域生态治理中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区域的利益。

为此,"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呼吁,应借鉴国外大江大河治理的经验,尽快建立全民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体系,实现区域间利益协调与平衡,加快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第一,尽快制定、完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规划,加大力度实施全流域宏观调控和管理。

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上游地区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制止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逐步恢复上游生态平衡;长江下游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带,是实施长江全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经济社会支撑,要实现全流域生态安全,必须建立全流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机制,对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实施利益补偿,通过宏观调控与管理,强化全流域生态治理。

为此,我们建议成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全流域管理机构,对全流域的生态治理实施宏观调控,形成集财政、税收、产业扶持、社区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等规划与措施为一体的管理体制。

建立长江流域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对话机制,形成以生态保护目标为中心的对口支持,建立有效遏止长江污染源的合作机制。

第二,尽快建立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监控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的适时监控、评价和考核。

要按照流域各个地区生态功能保护的工作性质、作用和要求,落实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措施和任务纳入各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全流域监测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长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分解任务,定期考核,统一规划与管理。

为此,要高度重视专家咨询系统的作用,建立专家咨询评估的日常工作体制,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实施有效的专家监控。

第三,尽快建立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三个区域合作与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全流域共同发展的局面。

根据不同区域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环境成本与利益的比较,制定出合理的区域间利益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使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建设能够协调一致。

建议成立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共同基金,支持上游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形成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满足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需要,为中上游居民提供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为实现上游区域的产业退出和产业替代,与会专家呼吁下游地区的企业积极参与上游地区替代产业的开发,对所需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给予大力支持。

第四,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动员全民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形成生态治理大众参与机制。

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大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持下才能实现。

与会者倡导成立"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公众行动促进会",呼吁各级政府积极构建广泛吸纳政府官员、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各族群众、科技教育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与利益的公众参与体制;形成公众认可,体现公众共同发展关系和利益,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全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机制。

第五,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要与上游地区的扶贫攻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长江上游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贫困程度深,涉及人口多、分布范围广,当地居民的生存方式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生态退化是构成当地居民深陷贫困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