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0702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docx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三篇精选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口算算理。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

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

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预伏铺垫

1、口算练习,要求直接说出得数,并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6×4=9×3=5×3=9×7=

2、口答练习

1)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2)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二、创设情境,复习表现乘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主题图。

师:

3个小朋友来到了游乐园,你瞧,这么多的游玩项目!

有过山车,碰碰车……不过这幅图中还蕴藏着许多数学信息,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找出价格信息:

旋转木马5元,激流勇进10元,过山车12元,登月火箭15元,碰碰车20元。

人数信息:

3人)

2、课件出示问题:

玩旋转木马每人5元,3人要多少元

3、指名列式计算。

(口答)

师:

在计算5×3时只要用我们二年级学的乘法口诀就能顺利解决,你也能像老师这样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反馈,贴图呈现问题:

问题一:

玩激流勇进每人10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二:

玩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三:

玩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四:

玩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三、探究口算方法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解读题意,列出算式。

师:

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四个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谁来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师:

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

求3人坐碰碰车一共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是几)

3)探究20×3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师:

这个乘法可不能直接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了,你会计算吗看谁的方法介绍得清楚,让人家一看就懂!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反馈:

方法一:

20+20+20=60

方法二:

2×3=620×3=60

ƒ投影出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自己介绍想法。

教师小结方法一:

这位同学将20×3利用乘法的含义转化成20+20+20来计算,将不会的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真是一个好办法!

教师引导交流方法二:

和这位同学计算方法一样的学生举举手,你们是怎么想的这里2×3中,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方法三:

(若学生没有呈现这种方法则教师呈现)

结合小棒图与算式,师生交流理解:

2表示2捆小棒即2个十,3表示有3个20,6表示有6捆小棒,即6个十。

④指生说计算含义。

(引导学生:

20×3,20表示有2个十,2个十乘3就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

教师小结:

通过将20×3看作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从而找到正确的得数,这个方法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3)沟通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解决问题一:

玩激流勇进生人10元,3人要多少钱

师:

谁能用我们刚学过的方法来说说怎么计算10×3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10×3就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

‚课件依次出示:

20×7=200×7=2000×7=

师:

直接说出得数,并说怎么想的

ƒ归纳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

老师发现有几个学生算得特别快,看来他已经找到计算这类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诀窍了,谁愿意把好方法跟大家分享呢

(交流讨论得出:

计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将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整千数中的第一个数相乘,再看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解读题意,列出算式。

师: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

玩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谁来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3)探究12×3的计算方法。

师:

你是怎么来计算12×3的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或图形来告诉我们,看谁的方法介绍得清楚,让人家一看就懂!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反馈:

方法一:

12+12+12=36

方法二:

10×3=302×3=630+6=36

方法三:

12×3=36

ƒ投影出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自己介绍想法。

教师小结三种方法

④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⑤指名说计算含义。

师:

在计算12×3时,我们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10×3=30,再算2×3=6,合起来就是36)

4)尝试计算,归纳算法。

课件依次出示算式,学生抢答,归纳算法。

12×4=21×4=23×2=

(交流讨论:

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中的个位和十位相乘,把乘得积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四、巩固内化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和第4题。

【篇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

例1中求2时等于多少分,由1时=60分,就可以推导出2时等于多少分了。

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境,图上提供下列信息:

7:

30离家,7:

45到校,要求算出:

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培养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认知规律,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时间单位的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应用,内容较为重要,所以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点,能正确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和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

由于这几个相邻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与以前学习的十进不同,以前的学习经验对本课有负迁移作用,同时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也给本课教学加深了难度,因此教学难点也是时分秒间的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用尝试法、直观演示法、观察法、图示法等教学方面有机结合。

本节课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

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尝试计算经过的时间,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

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

如求经过时间,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钟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

本课教学的学法培养方面主要做到二点,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会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掌握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本课放手让学生能够学会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中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聪聪学习时的情景)

师:

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后,聪聪比以前更加珍惜时间了。

1、学习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师:

这是聪聪数学日记中的一段话:

“学习了时间的知识,我发现时间真的很宝贵,我决心改掉做作业磨蹭的坏习惯。

原来周末完成家庭作业需要2小时,现在完成同样多的作业,用了110分。

”聪聪有进步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

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难发现聪聪有进步,学生都是看她完成同样多的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是否少了。

怎样判断他所需的时间了呢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并板书。

可以先把2小时与110分化成相同的单位,也就是先进行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板书:

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再进行比较。

①1时=60分,2时=60分+60分=120分>110分;②1时=60分,110分等于1小时多50分,还不到2小时。

从中都可以看出聪聪现在做家庭作业的速度快了。

【创设“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聪聪比以前更加珍惜时间”这一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珍惜时间。

同时以“聪聪有进步吗”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关注引向比较两个时间量上来,进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

刚才同学们应用时分之间的进率进行了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请同学们快速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62页做一做第1题。

3时=()分4分=()秒

(2)63页第2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请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

2、学习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师:

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一天的学习、生活,聪聪还特意制订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聪聪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

6:

30——6:

45起床、洗漱

6:

45——7:

00晨读

7:

00——7:

20吃早饭

7:

20——7:

35去学校

上午7:

40——下午3:

45在校学习、吃午饭、午休

下午

3:

45——4:

00回家

4:

00——4:

30自由活动

4:

30——5:

30做家庭作业

5:

30——6:

00吃晚饭

6:

00——8:

00课外活动

8:

00——8:

10洗漱、睡觉

师:

聪聪每天早上起床、洗漱要用多少时间你是怎样知道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以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为素材,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聪聪每天早上起床和洗漱需要多少时间,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时间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预设:

在具体计算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学生可能会借助钟表推算,也可能直接计算。

无论学生想到了哪一种方法,都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再鼓励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钟表.

如第一题是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也可以直接计算:

45-30=15分

师:

看看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从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中任选一件事,算一算他完成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

(2)你是在何时做这件事的你用了多少时间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法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聪聪每天做的事是三年级学生所熟悉的,他们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积极组织学生交流,在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计算经过时间的同时,了解他们各自的时间安排,并适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二、巩固内化,应用新知

师:

在聪聪的生活中常常需要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时间的计算),例如;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等,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让我们一同看看。

1、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1)请学生说说:

图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若学生没提出书上所说的问题,老师提出来,请学生帮忙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2、64页第5题

请学生独立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解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直观演示。

3、66页第9题

请每个学生填写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时间安排得比较合理。

【从模拟的情景回归现实生活,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1、课堂总结

师:

这节课是从8:

20开始,现在时8:

56,这节课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

这这三十多分钟时间里,你学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这节课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这样一个问题,紧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反思自己还存在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提出的疑问可采取同伴交流当堂解决,也可课后查找资料。

2、出示有关古代计时工具的资料。

课本6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