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1020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最重要的节日。

作为民间大节,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十分丰富,包括拜月、赏月等,天上的圆月与人间的团圆、丰收联系了起来,赋予了节日美满、喜庆的气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秋节的食俗也是多种多样,各地的中秋美食令人无限神往。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为晚上的祭月做准备,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

民间童谣唱道: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

”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

月饼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一般的月饼,民间还用一种大的团圆饼以祭月。

中秋节时正逢大量鲜果上市,人们便以之献月,如石榴、梨、枣、栗子、柿子、胡桃等,鲜藕和红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供品,两广地区则多用芋头、橘柚拜月。

祭月的瓜果供品还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上海人家要供四色鲜果,多为菱、藕、石榴、柿子等,寓意“前留后嗣”,还有煮熟的毛豆荚、芋艿,称为“毛一千,余一万”,以讨吉利。

在江苏连云港,讲究的人家必备八大件:

取意团圆的西瓜、取其多子的石榴、寓意事事如意的柿子、寓意长寿的花生(因花生又称长生果)、寓意早立子的枣和栗子,以及谓之“螃蟹爬月”的螃蟹,还有一块特大的“团圆饼”(也称光饼)。

供品中不能有梨,因谐音“离”而不吉利。

北京上供的鲜果有苹果、石榴、晚桃、青柿子、葡萄等,讲究的人家要将柿子和苹果成对供上,取谐音“事事平安”;桃与石榴相对,取“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之意;枣和鲜栗子可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寓意“早早平安”“利市”。

除瓜果、月饼外,在广西崇善,人们要买猪肉、鸡鸭、米粉以供神;在浙江常州的供品中还有染成红色的鸡蛋。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因其形圆似月,故而得名,也称“团圆饼”或“月团”。

月饼既是中秋祭月的供品,又是每家必吃的应节食品,还是节日馈赠中不可或缺的礼品。

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天上的满月,喻意着人间的团圆,寄托着人们追求团圆美满的美好心愿。

除了月饼,吃团圆饭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

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旧时北京中秋节的主食一般为烙饼,因烙饼是圆的,形如圆月,象征团圆;菜品随时令和家境而定,富足之家尽享佳肴珍

馐,贫苦之家至少也要割几斤肉,炒几个菜,买两包月饼,打两瓶酒,把这个大节过得像个样子。

在山东微山湖地区,兄弟中有外出未归者,餐桌上也要给他摆置碗筷,以示对游子的思念与祝福。

中秋节这天,早餐和午餐一般也要加以改善。

在山东济南,早餐吃米饭,中午吃水饺;胶东地区中午蒸饽饽、包子。

江苏地区的人要自做糖饼或烂面烧饼,当作早晚充饥的食物;广西地区则多吃米粉。

“八月十五桂花香”,桂花正当开放,中秋佳节也便有喝桂花酒的习俗。

节日这天,卖桂花酒的店铺生意特别好。

太湖之滨的苏州光福镇盛产桂花,当地有一种名为“桂花聚”的小宴会,邀集亲朋欢饮,席上都是用桂花做成的各式点心,如桂花猪油年糕、桂花酒酿汤圆、桂花栗子糖藕、桂花糖芋艿等,芬芳浓郁,沁人心脾。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特殊的中秋饮食习俗。

在广东增城,人们习惯在中秋之夜剥蕉、分柚、掰芋、嚼螺,皆对月剖弃外皮,名为“剥疵癞”,认为可去除疥癞;在广东始兴,妇女对月剖柚,谓食之目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了纪念教人们编织草鞋的张古老,人们每年中秋节以田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据说可使眼睛更明亮。

四川合川过中秋节,各家多不茹荤,故称之“素节”。

在贵州兴仁,小儿女于月光中炊食,谓之“煮月亮饭”。

皓月当空,美食在前,举杯祝愿,幸福团圆。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秋节祭祀”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为晚上的祭月做准备,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

民间童谣唱道: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

”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

B.中秋节时,正逢大量鲜果上市,人们便以之献月,如石榴、梨、枣、栗子、柿子、胡桃等,鲜藕和红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供品,两广地区则多用芋头、橘柚拜月。

C.除了月饼,吃团圆饭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

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D.除瓜果、月饼外,在广西崇善,人们要买猪肉、鸡鸭、米粉以供神;在浙江常州的供品中还有染成红色的鸡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时,各地根据当地特色,用当地的鲜果来祭月,是普遍现象,但用于祭月的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月饼。

B.祭月的瓜果供品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所以在中秋节时对食物瓜果的选取也是有要求的,比如梨就不能吃。

C.中国人崇尚佳节亲人团圆,月饼以其圆满的外形契合了人们对“团圆”的追求,寄托着人们追求团圆美满的美好心愿。

D.中秋节也有一些特殊的食俗,如广东增城,人们习惯在中秋之夜剥蕉、分柚等,都要对月剖弃外皮,认为可去除疥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令人神往的美食,所以说,中国的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其实正是一个个食节。

B.先人在选取供品的时候通常从瓜果食物的形状、名称等来考虑,最大程度的满足吉祥,以表达美好的愿望。

如圆圆的月饼、多子的石榴、与“利市”谐音的栗子柿子等。

C.每当节日来临,不管是富足之家,还是贫苦百姓都会尽可能将食物备得更加丰盛,以示对节日的重视。

D.中秋节各地拜月、食俗形式有同有异,但不外乎追求团圆美满,祈求平安幸福,表达美好愿望,消除疾病痛苦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

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

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

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

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

“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

是不可不赏!

”乃以闻。

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

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

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

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

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①增餐钱,而州不时给。

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②色,公不为动,徐曰:

若辈欲反,必先杀我。

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

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臵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

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

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

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训词曰:

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

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

有言于丞相者曰:

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

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

命下,八郡耸然曰:

此真监司也。

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

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②,是岁乾道六年也。

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

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

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③内者,公曰:

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注】①居者:

家里人。

②猘zhì,狂犬,猛犬。

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郡僚有沮格者沮:

败坏

B.故事戍者既行故事:

旧例

C.为糜粥药饵,赒路界赒:

救济

D.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顾:

反而

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B.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C.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D.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判吴建认为林孝泽平定贼人,保全了城邑,立下大功应该奖赏,于是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B.贼人想要侵犯城邑,林孝泽不跟同僚商讨,不请求援助,独自谋划,在贼人发动袭击前突袭敌人并一举擒获,表现得有勇有谋。

C.林孝泽年轻时喜欢词章,卓越不凡,一时间同辈人纷纷上奏表举荐他。

宣和六年,林孝泽考中了进士。

D.

林孝泽处事详整,果断精明,爱护百姓,不贪图小利,廉洁自律,是官员学习的楷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

(2)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

(1)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

(2)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1)子规:

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2)贪夫,客居他乡之人。

8.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6分)

(1)《逍遥游》中的“,”,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

(苏轼《赤壁赋》)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两句,描写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时淳朴的民风。

(陆游《游山西村》)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刻碑名手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

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

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

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

“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

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

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

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

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

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

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

“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

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

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

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

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

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

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

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

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

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

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

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

“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戍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

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

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

“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

“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

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

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

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

“爹,您还没

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

“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采,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

听完范玉成的话,说:

“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

“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

”陈主任问。

“你放心。

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

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

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

“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

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

“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贵州人民出版社)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E.文中范玉成对老书法家的字的赞叹和人死墨稿无法再改的情节,为下文写范玉成的补写埋下了伏笔,烘托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2)作品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品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2

(1)——(4)题。

伊辛巴耶娃:

“撑杆跳高女皇”的传奇

凡是喜爱田径运动的人,对布勃卡这个名字都不会觉得陌生。

这位被称为“撑竿跳高沙皇”的运动员是田径史上唯一赢得六次世界冠军的超级明星。

无独有偶,“田径迷”们对撑竿跳高女选手伊莲娜·伊辛巴耶娃也同样非常熟悉,因为这位业绩非凡的田坛高手有着“女布勃卡”的美称。

俄罗斯女运动员伊辛巴耶娃是当今世界体坛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

她是全球撑竿跳高女选手中唯一一个在室外比赛中跳过五米大关的人,她还曾二十八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室内十三次,室外十五次),赢得过两次奥运会和三次世锦赛冠军。

在不久前结束的莫斯科卢日尼基世锦赛上,被誉为“撑竿跳高女皇”的伊辛巴耶娃用一枚金牌结束了自己堪称传奇的职业生涯。

格林童话里灰姑娘的故事广为人知,而伊辛巴耶娃的经历则被众多媒体认为是“俄罗斯版灰姑娘”的范例。

由于父母工资微薄,伊辛巴耶娃孩提时代过的是勉强可以满足温饱的生活。

她和妹妹因为衣着简陋,经常要面对同学的嘲笑和羞辱。

成名之后伊辛巴耶娃曾这样回忆以前贫寒的生活状况:

“当时在学校里,我的许多同学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抹着口红,但是我却只能穿着有洞的破衣服。

这不能怪我的父母,他们诚实而勤勉地工作,给予了我和妹妹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

伊辛巴耶娃之所以走上体育之路,与她的母亲娜塔莉亚的经历有关。

娜塔丽亚年轻时曾是毕业于大学体育系的业余篮球运动员,她希望通过体育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

此外,伊辛巴耶娃所处的环境也很有利。

她的故乡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西南部的名城,原名察里津,又称斯大林格勒,二战期间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全城有近百座纪念碑和雕像以及数十处供人们凭吊和瞻仰的纪念地。

因为那段历史,伏尔加格勒的人们都相信,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大多是不可战胜的。

伏尔加格勒又是俄罗斯体育的圣地,2004年的奥运会,有五名俄罗斯冠军是伏尔加格勒人。

伊辛巴耶娃的童年时代在伏尔加格勒第五少年体校度过,少年时代则在伏尔加格勒中心区的奥林匹克后备学校度过。

在整个伏尔加格勒,类似的体校有七十多家。

伊辛巴耶娃始终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伊辛巴耶娃年龄虽小,却能体谅父母的苦心,她在少年体校里学习训练都很自觉(成名之后,伊辛巴耶娃也没有忘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她用获得的奖金给父母在伏尔加格勒买了公寓和轿车,并让父母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除了上课之外,伊辛巴耶娃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体操馆里,下腰、倒立、跳跃、翻腾,训练非常刻苦。

这种生活持续了十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酷爱运动的女孩从一个纤细瘦弱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十五岁时就已长到一米七○。

此时,恰逢负责培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教练特罗费莫夫前来选苗子,这位独具慧眼的著名田径教练一眼就看中了身体素质优良的伊辛巴耶娃。

就此,已苦练体操十载的伊辛巴耶娃改换门庭,师从特罗费莫夫,改练撑竿跳高。

当然,她的教练及她本人最初也不曾想到,这一练就练出了一位后来震惊世界田坛的撑竿跳高女皇。

伊辛巴耶娃在从撑竿跳高的“门外汉”成为佼佼者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这个倔强的女孩确实具备运动天赋,领悟能力极强,且不怕吃苦,所以进步十分迅速。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初始阶段一遇挫折就哭、最多只能跳二米八的新手很快入门,并逐渐熟练掌握了撑竿跳高的技术动作,而在改练撑竿跳六个月后,伊辛巴耶娃便从同她一起训练的运动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秀。

她初登赛场即崭露头角,夺得了全国青年冠军。

回到学校,她发现人们向她投来尊敬和仰慕的眼光,这愈发增强了她继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在特罗费莫夫的调教下,伊辛巴耶娃一步步成长和成熟起来。

她所面对的第一个大赛是1998年法国阿内西的世界青年锦标赛。

在这次赛会上,初出茅庐的伊辛巴耶娃一鸣惊人,越过四米大关,这一成绩让她登上了领奖台。

1999年,伊辛巴耶娃在波兰比得哥什的世界青年运动会上

,以四米一○的成绩夺得了她国际舞台的首枚金牌。

一年之后,在卢日尼基世界青年锦标赛上,伊辛巴耶娃又越过四米二○,从而力压德国名将安妮卡贝克尔,首次获得世锦赛女子撑竿跳冠军。

此后,伊辛巴耶娃可谓顺风顺水,进步神速,并逐渐达到了

个人的巅峰状态,这些成绩的背后自然少不了恩师特罗费莫夫的栽培。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4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伊辛巴耶娃小时候家境贫寒,她母亲便想通过体育来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体现了她功利的一面。

B.伊辛巴耶娃用在莫斯科世锦标赛上获得的金牌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令人惋惜与不解。

C.伊辛巴耶娃很有孝心,她还在体校的时候就能体谅父母的苦心,每天自觉训练,还用

奖金给父母买公寓、轿车等。

D.伊辛巴耶娃能够走上“撑杆跳高女皇”之路,与她倔强的个性、艰苦的努力、良好的天赋不无关系。

E.伊辛巴耶娃夺得全国青年冠军后,没有陶醉在人们尊敬和仰慕的眼光之中,而是从中获得了信心和勇气,这为她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写伊辛巴耶娃,为什么一开头就写布勃卡?

(6分)

(3)伊辛巴耶娃的成功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哪些?

请分条陈述。

(6分)

(4)伊辛巴耶娃由练体操转练撑杆跳高,获得了巨大成功。

飞人刘翔由练跳高转练跨栏,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你如何看待他们二人的“成功转身”?

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丙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B.“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C.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D.新技术为照明产业注入了移动互联网基因,具备WIFI芯片的灯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室内定位系统,弥补了GPS信号无法穿透到室内的不足。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

当的一项是()(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②⑤①④⑥③B.⑥③④①②⑤

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

16.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

(5分)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②,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

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③,以便能更快地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