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120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docx

中国近现代史掌握了8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综述)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2.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第一章)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偿,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3.《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评价(第二章)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第一个农民革命的土地纲领,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不可实行;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推动作用。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二,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5.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有腐朽性。

教训:

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制压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制度。

2.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与商人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干预不要太多。

委派技术人员,以营管理,对现代企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6.洋务运动加速了还是延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既加速又延缓)

加速:

军事企业被外国人控制、依赖洋人

只能够镇压国内人民革命,不能抵抗外侵

企业多为官办,具有封建性,买办的官僚资本主义性质

延缓:

学习西方,新式军队,企业出现

在遏制西方军事,经济侵略上出过力

7.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8.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第三章)

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9.三民主义的含义、局限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是防止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一种社会政策,它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群众的恳切同情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孙中山后来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

局限: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盟会的纲领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

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0.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1.五四运动的特点、意义(第四章)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一方面,工人阶级运东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

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12.中国共产党的特点(第五章)

一是最彻底的革命的党,二是群众的党,三是武装的党,四是有理论的党,五是团结的党.

1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经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有: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

反革命势力的分化瓦解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援助

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1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冰以此为标志,全世界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战胜外来势力,特别是结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说明弱国可以打败强国,是以弱取胜的典型战例

3.抗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必须团结与强盛,否则,就要受到外来势力的欺负.这也是我们目前谋求发展的动力与原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国土大,引诱日军深入以后,日军力量被分散,后勤供应线拉长,越来越吃力,单这一条就可注定日本必败。

第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经验越来越丰富,战斗力越来越强,而巨大的兵员储备(人口),也是让日本陷入泥潭的因素之一。

第三,美军的全面参战,是加速日本失败的原因之一。

就这场战争而言,打到1941年的时候,日本失败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了,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当时日本的后勤供应已经出了问题。

1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15.中国革命新道路是什么?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6.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

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18.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革,但每一次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

只有1956年底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次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所以,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9.说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20.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2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使他们在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探索失败,说明他们都不能完成反封反帝的认务

2.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

3.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掠夺和社会主义俄国对中国的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

22.实际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2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2、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3、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4.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25.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功大于过,“毛泽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是就毛泽东一生的主流而言的。

近代中国矛盾极其错综复杂,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无数仁人志士纷纷求索,但都未成功。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探索者,以其独创性完成历史使命,谱写历史新篇章,这是他一生的主流;毛泽东的错误,尤其晚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严重失误是一生探索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偏差,不是主流,不能因其错误抹杀历史功绩。

这种从主流上对历史人物做出的全面评价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功过观”。

第三,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对毛泽东“功过”都是政治的本质分析。

毛泽东是政治家,功绩是政治的,错误性质也主要是政治错误,包括理论错误、客观判断的错误,决策的错误和领导实践的错误,都是政治家所犯的错误。

导致错误的根源,主要是毛泽东在理论探索上的失误而不能归咎于个人品质。

其次也应该看到当时国际形势以及我党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的客观因素。

这种从本质上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仍然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功过论。

综上所述,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评价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认识到:

有功有过,功大于过是真实的伟人毛泽东;中国和中华民族需要毛泽东这样的真正的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