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253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深味与妙悟是研究诗歌艺术的特殊要求。

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

那言外的韵味,尤其需要细细咀嚼。

所以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二字,并用以说诗。

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

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决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也常为此感到困惑。

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曰:

“余尝问诗于圣俞。

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

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

”我们研究古人的诗歌艺术,如果拘于字句的表层意义,而不能品尝出声吻之间字句之外更多的滋味,就无法深入。

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泳的重要,在吟诵涵泳之际可以深深品味到诗的意蕴情趣,得诗人之用心。

诗歌的品味,既不能穿凿附会,也不能停留在字句上。

可以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于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

品味到风格,就达到了对诗人的总体把握。

妙悟二字出自《涅槃无名论》,是指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悟觉、悟性。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把妙悟用到了

诗歌的创作上。

妙悟并不是甚么神秘的东西,我们不妨也借用一下,并赋予它以特定的涵义。

我们可以说妙悟是对诗歌的一种超常的感受能力和共鸣效果。

诗歌创作需要妙悟,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诗歌艺术研究也需要妙悟。

这和诗的特点有关。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读者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同的心理期待和不同的接受方式。

我们有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诗集来读,有时抽出一本小说来读,有时抽出一本回忆录来读。

抽取不同的书,我们的心境不同,心理期待也不同。

诗和读者的关系是心灵间直接的呼唤与应和,无须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以读者有时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诗人。

我们登上庐山,情不自禁地吟诵“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此时自己仿佛成了李白。

我们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时,信手引了陶渊明的“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仿佛这两句诗是从自己肺腑中自然流出的。

当然,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但那是小说家让他所创造的人物去叩打读者的心扉。

而诗人却是亲自前来,并把自己的心直接贴在读者心上。

所以当读者沉浸在诗里的时候,和诗人已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了。

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需要感受,都可能产生共鸣。

而诗的特点规定了诗歌鉴赏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感受能力和共鸣效果。

诗歌艺术的研究也是这样。

妙悟虽可得之于天赋,但主要还是得之于后天的培养,是由于反复的实践而获得的敏捷性。

在正确指导下多读多思,并练习写作,是很有好处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篇幅虽然短小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所以,深入品味更能体会到它的言外之意,从而进一步领会它的精妙之处。

B.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尤其讲究炼字,但是,语言的精微之处,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都为难和困惑。

C.读者品味诗歌,容易穿凿附会或停留在字面表层,所以要向长于诗词的前辈学习,通过反复吟诵,就可品味到诗的意趣。

D.诗歌的品味,要讲究渐进性,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力求能读懂诗歌,而后理清意象、把握意境,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风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妙悟本用于禅道,是指一种非同寻常的领悟,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把妙悟移用到诗歌创作上,现代研究者进一步拓展它的涵义。

B.文章引用李白和陶渊明的诗作,意在说明,阅读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需要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妙悟的修为,才可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C.小说戏剧要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和读者交流,而通过妙悟,读者可以和诗歌进行直接的心灵交流,把自己当成了诗人。

D.“妙悟”很容易被神秘化,似乎只有天资聪颖的人才能获得。

作者指出,多读多思多写,掌握方法,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达此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游指出“功夫在诗外”,和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表达的意思大体一致,都是强调诗歌艺术是极其高致的,难以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妙之处。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品读诗歌另一种方式——顿悟,是无师自通式的领悟,妙悟则更强调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效果。

C.“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用得好,在于它有声音,而且用了比拟的手法,很生动——这样的分析,就是从语言入手。

D.民主革命时期,战士们看完歌剧《白毛女》,高喊着口号走向战场;时隔近百年,人们还在寻觅“荷塘月色”的踪迹,所以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可能产生共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挥手

欧阳明

刚到九点半,老李就转动轮椅,艰难地向窗口移去。

  窗外阳光很好。

老李的心情也很好,不等气喘均匀,就抬头朝对面顶楼的窗口望去。

窗口什么也没有,老李一看表,还差10分钟。

  老家伙,耐性比我好啊!

老李说。

  老李望的人是老刘。

老刘和他同庚,与他同一学校毕业,同一天到同一单位报到上班,同一天结婚,也同一天退休。

不同的是,老李住的A幢一楼,老刘住的是对面B幢的顶楼。

二人关系一直很好。

为什么好?

局外人说不清楚,都认为是有同样的爱好。

  老李和老刘共同的爱好者是围棋。

两人对弈了几十年,也难分伯仲。

退休后,二人闲来无事,就天天下棋。

棋,让两位老人干瘪的日子,像成熟的稻谷一样饱满起来。

  棋上分不出输赢,只有看谁先去见阎王了。

老李说。

  谁先去谁就是输!

老刘哈哈大笑。

没过几年,老李和老刘的腿就不利索了,身体都放进了轮椅。

老李再也没法爬上顶楼,老刘再也没法下到一楼。

电话里见!

每天上午10点,我给你打电话。

老刘说。

  每天上午10点一到,老李的电话就会丁零零响起。

他们一边说棋,一边嘘寒问暖,有时也说说那些遥远的国际国内大事。

还经常相互戏谑,说阎王在等你!

但每次挂电话时,又相互叮咛,能吃就吃,啥事都别往心里去啊!

  有一天,老李突然没按时接到电话,就打过去。

那边接了,却没有声音。

反复打

,都一样。

老李忐忑不安,晚上又打了过去。

哪位?

老刘儿子的声音。

  

李叔,叫你爸说话。

  

他哑了。

 

哑了!

怎么会?

今天早晨起来,突然就说不出话了。

   

耳朵没聋吧?

把话筒给他,我要跟他说话!

老李说。

  怎么哑了呢?

肯定是前辈子嘴臭了吧!

不说话,想闷死我?

这样吧,时间不变,我给你打过来,听见我说了,就拍桌子。

老李对老刘说。

  第二天10点,老李准时打电话。

话筒里就传来了啪啪的响声。

  老家伙,手力不小嘛!

看来除了说不出话,其他零件还正常嘛。

老李说。

啪啪!

又是一阵响声。

   

我怕你闷死!

老李又说。

  

啪啪啪啪!

响声更加大了。

突然有一天,老李电话打过去,却没人接。

反复几次,都一样。

晚上,老李打电话问老刘的儿子,你爸还在吧?

在啊。

 

在,怎么不接电话?

 

哦,他聋了,昨天晚上,突然就听不见了。

  老李心里咯噔一下,像落进了冰窖,整整一天,都闷闷不乐。

  老李写了张纸条给儿子,叫他送给老刘。

纸条上说:

到窗户边挥手,时间不变!

10点终于到了,老刘的头也终于冒出了窗户。

老李赶忙举起右手,不停地摇晃,一脸孩子般的笑容。

老刘也兴起右手,不停地挥动。

   

岁月如风,在两位老人的指缝间悄悄溜走,转眼就到了秋天。

老李的手也开始有些不利索了,每次举动,都感到很吃力,每次挥手过后,都会酸痛难忍。

眼睛更不中用了,看老刘,除了见手在挥动,其他的一片模糊。

但老李依然坚持每天按时挥手,每次挥过之后,心情都会十分愉快。

等到天空撕下雪花的时候,老李彻底不行了,早晨醒来,就感到呼吸困难。

儿子说去医

院。

老李说,来不及了,我的命自己清楚,答应我一件事,我走后,你要每天10点向对面顶楼的窗户挥手,记住,不能露头,不能间断!

说完,老李头一歪,就走了。

儿子泪如泉涌。

  半月之后,老李的儿子挥完手又赶出去忙别的事,无意间撞上了老刘的儿子。

你爸身体还好吧?

老李儿子问。

 

还好,刚才还和你爸挥手呢!

老刘的儿子说完,慌忙走开了。

老刘半年前临走时交代过,千万不能让老李知

道他先走了。

他怕说多了,漏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了两位退休老人在电话中谈棋、问候与调侃,虽然好胜心切,意图压倒对方,但他们重承诺、相互牵挂,结成了至死不渝的情谊。

B.小说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直接描摹二老,同时

还从两个孩子的角度侧面写老人,两者相结合,展现了两位老人的心灵世界。

C.小说叙事平实冷静,收放自如,到结尾,“老刘半年前临走时交代过”,把谜底一下点穿,创造出言约旨远的审美效果。

D.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没有抑扬交错的情节,但真情感人。

5.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6.小说以“挥手”为题有何意蕴?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雨后青山铁铸成

吴为山

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潘天寿先生,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战争频发、文化冲突中度过一生。

适逾而立之年,潘天寿便对“书画同源”古训有着不同以往的理解并践行于创作中,形成极富个性张力的艺术风格。

熊秉明先生将此风格称为“基于楷书的静态造型美学”。

楷书可谓最具儒家气质的文化符号,其中刚毅之道德意味和执着之生命情态恰与儒家的人格精神同构。

元代以降,主流绘画的审美品格一直属于道、禅一路,而潘天寿意在表达“道力苍茫”的美学特质,正应和了晚清以来中国画重拾儒家美学的文脉走向。

儒家知识分子的自强、弘毅、历史感和使命担当,则成为他“强其骨”的精神支撑。

纵观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其儒家风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潘天寿从不认为绘画是闲暇的遣兴之举,而将其视为可比肩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事业。

在潘天寿看来,中国画能够保存民族精神、体现爱国情绪、彰显国家实力,甚至发挥“救赎”功能。

其次,潘天寿始终抱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省意识。

在上下求索的艺术征程中,潘天寿理性地审视着自己的探寻方向和方式,以对图式的极端性钻研考究,日益纯化绘画语言,使画面秩序丝丝入扣,图式与思想渐臻统一,在深刻的省思和勇猛的实验过程中形成独具一格的矜重超迈。

最后,潘天寿笔下的花鸟草虫作为人格之投射,远远超出普通玩赏范畴的审美意蕴。

他独辟蹊径,运用如椽之笔开启巨幅花鸟画创作的先河。

可以想见,当画家面对擎天立地的画幅,屏息敛神,挥斥方遒,将不起眼的花鸟草虫放大到令人惊骇的地步,若非有雄视千古的大格局、海纳百川的大胸襟、俯仰天地的大观照、澄怀味象的大体悟、悲悯众生的大境界,绝不能为之也!

  他创造性地融合“奇美”与“壮美”两个审美范畴,既拓展了中国传统“阳刚之美”的内涵,也确立了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新视觉形式。

潘天寿作品中的“奇美”,虽源于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贤大师,却没有他们的悲情愤懑,而是充满了“思接旷古而入于恒久”的高华古意和“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气。

古意,是对时间的纵深度与秩序性的表现,或言对宇宙感和历史感的传达。

浩然之气,则是由创作主体存、养、充、扩而直通于天地之间的凛然生命力。

两者涵映生辉,与“壮美”共同玉成了人格符号的价值取向。

画品

源于人品,技艺进于大“道”。

潘天寿还从似断非断,似续非续,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的指画线条和斑驳烂漫、凝重浓郁的指画墨色中,窥见指画生拙的审美品格与自己朴崛的人生情调之间的深层对应。

当艺术选择经由人生态度的萃沥,自然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哲性感悟。

因此,潘天寿钟情于笔情指趣的相互参证,显然是其“运笔为常,运指为变”观点的外化,助他切身体会“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的辩证关系,进而将中国传统指画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透过一幅幅雄肆苍古的指画作品,我们看到画家“使墨如使指,使指如使意”,在身体直接面对纸墨并与之扑搏的过程中意参造化,左右逢源,通过积、泼、冲、破,点、涂、勾、勒,把本真自我最大限度地融化于无蔽的世界,更加直观地用生命去体悟大“道”的深湛节奏。

潘天寿的一生,凭悲悯之心参悟世相,借理性目光洞彻人间,恃非凡天赋铸就艺魂。

面对来自西方、来自现代的冲击,他坚持发乎内心的真诚选择,坚信民族艺术的普遍意义,以对传统精华的自觉自给,对造化生活的拳拳之心,身体力行,守经达权,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创造出极富生命意志的心灵图式,用匹配时代的陈述方式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化。

如今,当我们再次面对他那些极具创造性和启示性的作品,必将重见澄澈的内心世界,又闻深沉的文化心语,复感刚健的人生意识,再品高蹈的人格理想,使生命退场之后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暌隔,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为我们回归精神家园指明方向!

(选自2017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潘天寿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

(选自人民网评)

②潘先生始终置身于社会上的因循守旧和学院的西化倾向的双向涡流之中,感受中国画学传承与出新的重任。

一方面,他研究历史后得出了对于外来文化结合的肯定;另一方面,他对中西混交的态度又逐步趋向审慎。

他在对域外绘画流入中土分期考察之后指出:

“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

”进而尖锐地指出:

“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均足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

”在那样一个时代,处在艺专的氛围中,这种识见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选自许江《立最高峰唱大江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潘天寿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基于楷书的静态造型美学”,这体现了他对“书画同源”之古训的理解与实践。

B.晚清以来,儒家美学成为中国画所追求的一种重要审美品格,潘天寿的创作正应和了这样的文脉走向。

C.与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贤大师不同,潘天寿的作品充满了宇宙感、历史感及通于天地之间的凛然生命力。

D.潘天寿并不否认中西文化结合的意义,但他在创作中仍恪守中国画传统,对中西混交的态度逐步趋向审慎。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潘天寿从未把绘画当作遣兴之举,他的作品也远远超出玩赏范畴,笔下的花鸟草虫皆体现其爱国情绪,悲悯情怀,发挥着“救赎”功能。

B.潘天寿作品中的高华古意与浩然正气涵映生辉,构成了其作品“壮美”的审美内涵,玉成了其人格符号的价值取向。

C.指画的审美品格符合潘天寿的人生情调,这使他选择笔画指画相互参证,深谙其间的辩证关系,意参造化,左右逢源。

D.面对来自西方和现代的冲击,潘天寿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摧陷廓清,以极具创造性和启示性的作品完成了古典向现代的转化。

E.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基础存在本质不同,中西融合会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因此潘天寿反对社会上的西化倾向。

9.在文化冲突的涡流中,潘天寿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

请结合材料,谈谈他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继承中创新的?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

“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

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准谥为过,宜谥曰缪。

”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

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艾言于冏曰:

“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

冏曰:

“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

”绍对曰: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

“此嵇侍中血,勿去。

”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B.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C.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D.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之父嵇康,和阮籍、山涛、向秀等七人被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派遣苦闷的心情。

B.起家,谓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晋书·杜预传》:

“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

”“起家”一词,当属此意。

C.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缪”属恶谥,有“奸诈”之意,如秦桧的谥号缪丑。

D.唐是唐尧,这不是指后来的唐朝,而是尧帝的唐,因为尧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尧、帝舜这两位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身世坎坷,颇有才能。

他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

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嵇绍坚持原则,敢于直言。

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因为嵇绍对太常所定谥号坚决不从,朝廷惧怕他而不得不改谥。

C.嵇绍面对权势,刚直不屈。

董艾怂恿齐王冏让嵇绍弹奏音乐,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认为身居官位,身穿朝服,不可以做伶人之事。

齐王冏非常惭愧。

D.嵇绍忠心护主,皇帝感念。

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事后,皇帝交代衣服上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小题

5分)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

(2)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列的诗歌,完成第14-15题

千秋岁引①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漫留华表语②,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一般认为本词可能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退居金陵后所作。

②指向皇帝进谏的奏章。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别馆寒砧,孤城画角”写砧上的捣衣之声及孤城号角之声,皆以典型秋声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

B.燕子与大雁的迁徙为秋日常景,有久别思家的寓意,此处以景衬情,表现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C.“楚台风,庾楼月”,指昔日游赏之乐,“宛如昨”蕴含着今昔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人事已非的惆怅。

D.“可惜风流总闲却”写词人自负风流才名,可叹不能为朝廷重用,终遭闲置,表达了抑郁难舒的悲愤之情。

E.本词上片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岑寂冷清的秋光图;下片即景抒怀,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词人独特的人生体悟。

15.就“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结合全词内容,说说词人梦阑酒醒后的“思量”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体悟。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说明“逍遥”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才能够“无所待”。

(2)《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描写居于陋室不受打扰的安静生活,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高雅情趣。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那座清末盐商以重金修建的园林,迄今保存完好,那雕梁画栋,错彩镂金,实在令人惊叹。

CNN主播卡弗蒂在媒体上大放厥词,信口开河,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该报消息比较灵通,常有一些独家新闻;大块文章较多,在中上层知识分子中颇有市场。

他的儿子在华为担任高管,女儿是小有名气的记者,堪称椿萱并茂,做父母的还有什么奢望呢?

以事论,则现在的教育界中实无豺虎,但有些城狐社鼠之流,那是当然不能免的。

虽说佛门广开,但这座华严寺作为佛门净地,藏之名山不为人所知,还是

自有它的道理的。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型列车具有再生制动功能,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回馈电网或者被相近的车辆吸收,实现环保节能。

B.2016“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在杭州开幕,会议围绕“新互联、新供给、新体验”的旅游热点话题为目标进行研讨,共谋行业发展新篇章。

C.为充分发挥人民政府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的作用,即日起,政府面向全市征集八届一次会议提案线索,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建言献策。

D.他原本对本次画展充满期待,但发现大多数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还基本上差强人意。

19.春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从家乡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一段有几个词语运用不得体。

表达都存在不得体的一组是(3分)

我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

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

①②

感谢您!

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儿子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尽力而为,不会让您失望。

③④

过几天我将托人赠送给您一件礼物……

A.①④B.②⑤C.②③D.④⑤

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与上下文协调一致。

每句不超过2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