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46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docx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2010年5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新高考新题目

2010-05-241918

5cc149a20100irzi

浙江省镇海中学、绍兴一中2010年5月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0年高考模拟试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嫔妃/濒危     重创/创痕      懊丧/婚丧嫁娶

B.说服/游说     尽头/劲草      陵迟/模棱两可

C.场合/场院     强迫/勉强      择菜/择善而从

D.复辟/媲美     供奉/供认      为难/为虎作伥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大自然赋与女性双倍的感知红色光谱的基因,这个惊人的发现表明,女性眼中的世界的确比男性眼中的更加美丽。

B.朋友送给我们一条名贵的蝴蝶犬,女儿欢呼鹊跃,先生却嫌它吵,而我则因为它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而非常苦恼。

C.她把海南的荔枝、芒果,新疆的哈密瓜、紫葡萄等珍果和自家产的黄澄澄的菠萝放在一起,装满了一篮子。

D.他的这部新作,对人性丑陋一面的揭露、剖析和挞伐,鞭辟入理,发人深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

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B.现在不少大款,认为钱是自己赚来的,怎么花谁也管不着,常常挥金如土,一

饭千金,他们还觉得这才有派,这才叫潇洒。

C.在国产动画电影《风云决》的首映典礼上,任贤齐坦言配音过程“很困难”,

无独有偶,其他演员也表达了“比演戏更难”等相似看法。

D.老李已年近六十,但年富力强,干起活来不亚于年轻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位前世界冠军说,当今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一些顶尖选手的实力非常接近,决赛时往往只差一分,甚至两分。

B.三年前这里的房子每平方米还只有8000多元,今年已涨到每平方米15000多元了,包括原来靠近北环大道的房子也随之水涨船高。

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D.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

5.按要求在下文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3分)

抗战时期,在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由于物价暴涨,导致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不例外。

《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              ,            ,           ”。

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6.阅读下面一段对季羡林大师的回忆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4分)

  季先生经常参加北大国学研讨会,被学生们称为“每会必到、每到必发言、每发言必有新意”的“三必先生”。

季先生得知后说,前两“必”封之无愧,但后一“必”实在担当不起。

  从这段材料中你读出了季老的哪些特点?

                                                                              

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点评。

(5分)

基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会给地方带来巨大文化旅游收益的考虑,与围绕《红楼梦》引发的曹雪芹故里之争类似,另一部名著《金瓶梅》引发了“西门庆故里之争”,具体涉及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

近十年来,三地都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竞争不息,西门庆也被一改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ks5u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

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ks5u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

如地狱、轮回等。

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

“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

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C.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9.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10.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2分)

                                                                         

11.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消失的壁画

凌鼎年

确切地说,小佛山的壁画是四十年代中期发现的。

是一位业余摄影家发现的。

这位业余摄影家叫林三锡。

他是因贪拍大漠落日风光,错过了住宿,偏又逢突然间的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漠中无处藏身躲雨方无意中闯进了小佛山的这个山洞。

进山洞本也很平常,因他衣服湿了,想烧堆火烤烤衣服,这火一点燃,他突然瞥见了洞壁的壁画,他举起火把细看,竟有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直把他惊得目瞪口呆,喜得连掐三次大腿,才敢相信这不是梦境。

林三锡不是画家,对佛教也谈不上有多深的研究,但他毕竟是吃文化饭的人,他自然掂出了这些壁画的价值,他决定把这些壁画全拍摄下来,可惜的是胶卷已剩下了没几张,已不可能一一拍个遍。

林三锡以他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认为其中一幅《礼佛图》最为精彩,他借用火把的光亮把这幅画拍了下来。

由于洞内的光线较暗,拍摄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小佛山《礼佛图》壁画照片一发表,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专家根据壁画的绘画风格、人物的服饰等,初步考证为北魏时的作品,有识之士认为此乃国宝,当好好保护之。

林三锡作为小佛山壁画的发现者,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有人通过转弯抹角的关系来找他,要他带路再去一趟小佛山。

林三锡已感觉到想去小佛山的,有真正爱好壁画的,也有心术不正做着发财梦的。

林三锡谢绝了某些所谓好心人的赞助,他决定倾其家财,再去一趟小佛山,好好拍一拍,争取回来出本壁画集。

谁知林三锡一切准备妥当,行将上路时,抗日战争爆发了。

日本人的炸弹一响,就此炸毁了林三锡雄心勃勃的计划。

解放后,林三锡从一篇报道中得知,小佛山的《礼佛图》被美国人约翰根盗走了……

林三锡的心顿时如堕入冰窟窿中一般,他甚至生出了如果自己当年不发表那照片的话,说不定这小佛山壁画依旧养在深闺人不识,《礼佛图》也不会因此而被盗出国。

一种内疚的感觉在林三锡心头挥之不去。

林三锡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声讨约翰根的文章,痛斥他为无耻的文化盗贼,诅咒他子子孙孙将良心不安……

不知是否《礼佛图》被盗一事刺激了林三锡,他决计把儿子培养成画家,让儿子有朝一日也画幅传世的《礼佛图》。

儿子林清晖没有按照他父亲林三锡为他设计好的路走,林清晖迷上了艺术评论。

这林清晖很新潮很前卫,他的评论里那些张力、语言的弹性、话语权、语态、膨胀系数、思辨的穿透功效等等,常令他老子林三锡脑子发胀发晕。

这也罢了,更让林三锡伤透脑筋的是林清晖时常会发表些离经叛道的怪论文章。

最最让他伤心的是林清晖在一篇《艺术无国界》的文章中谈到要对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英美文化盗贼的行为一分为二,说他们有破坏中国敦煌文物的一面,也有保护的一面。

他还举例说像小佛山的《礼佛图》,因了约翰根的盗卖,现仍在美国的博物馆保存得好好的,我们通过英特网就能近距离欣赏,真正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如果不是约翰根的话,说不定这美轮美奂的《礼佛图》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就毁去了……

——这是什么话?

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林三锡气得直想揍儿子几下。

怎么生了这样一个混帐儿子,说出这样混帐的话来。

可惜自己年岁大了,腿脚不便了,要不然无论如何要再去趟小佛山,再去看一眼小佛山,去拍一些照片,也好了却自己压在心底的一桩心事。

最近,林三锡偶然翻读一位作家的游记散文集,内中有一篇《痛哉小佛山》,读了这篇散文林三锡才知道,小佛山的壁画因画有帝王、妃子、以及胡人等,在文革破四旧时被造反派用红漆、墨汁等涂得面目全非,后来因没人管理,任其荒败。

近年,文物值钱了,有些文物贩子、文物盗贼就打起了小佛山壁画的主意,仅一两年功夫,小佛山壁画已荡然无存,仅空留一个洞窟而已……

林三锡读到此,气愤而伤心地猛一拍桌子,那玻璃台板也给他拍碎了,这一拍,林三锡想说的话还没说出,头向后一仰,带着无限遗憾,去了。

去时,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

林清晖合了几次也没能把父亲林三锡的眼睛合上。

12.联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4分)

(1)文中说林三锡想再去趟小佛山“了却自己压在心底的一桩心事”,他要了却的是什么“心事”?

                                                                        

(2)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林三锡想说的话还没说出,头向后一仰,带着无限遗憾,去了。

”林三锡想说什么话呢?

                                                                    

13.简要分析林三锡的形象特点。

(4分)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消失的壁画”的理解。

(4分)

                                                                   

                                                                  

15.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深化了悲剧主题。

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4分)

                                             

                                          16.对于“文化盗窃”这一历史问题,林三锡与他儿子的看法截然相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

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

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

撤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①,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慆慆(tāo)长久不绝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修德以厘之             厘矫正

B.则总百官                 总统领

C.奸人附势,我将陟之       陟提拔

D.构巧词以悦之             构图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朝廷自国初因旧制        因人之力而敝之

   B.于焉以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相君其有思乎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则死下狱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抓住宰相待漏片刻时的思想活动,剖析灵魂,并运用对比手法,歌颂公忠体国的宰相,鞭挞祸国殃民的奸贼以及无所作为的庸人。

B.认为,天不说话,而万物生长,收成良好,是因为四时五行在宣导阴阳之气。

皇帝不说话,而百姓亲和、万国安宁,是因为三公六卿在施行教化。

C.写作本文的用意是在规劝执政的君主,要任用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宰相,切不可任用那些窃位拥权,谋私自利的人。

D.本文重点在说理,在记情叙事方面,篇幅有限,着墨不多,但仍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和生动的形象性,使之读起来不觉得枯燥无味。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3分)

                                                                                                   

(2)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6分)

江城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

爱吾庐,惬幽居。

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

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

月边渔,雨边锄。

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

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③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

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

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

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

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

③游即宦游,外出做官。

22.词的上阙运用          修辞描写出了                  的环境。

(2分)

23.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4.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2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

(李白《蜀道难》)

⑵             ,              。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琵琶行》)

⑶              ,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⑷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⑸鹤汀凫渚,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⑹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诗经》)

四、作文(60分)

26.请你用下面四个词语写几句话,构成一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作文。

摊贩、环境、尊严、公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