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47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5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4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六大题23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尴尬(gà)笃(dǔ)行煞(shà)有介事

踉(liàng)踉跄跄

B.狡黠(xié)繁锁(suǒ)饥肠辘轳(lù)若无其是(shì)

C.运筹(chóu)愚(yú)鲁手不释(shì)卷众目睽睽(kuí)

D.揣摩(mó)领(lǐng)略聪慧(cōng)余音绕梁(liá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记住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记住教训,知耻后勇,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B.与《小时代3》赤裸裸地张扬物质主义的“青春梦想”不同,《后会无期》是用看似散淡随性、实则觊觎名利之术,裱新着上世纪后期以来的陈腐的“青春叛逆”。

C.不曾被任何外在的力量裹胁,内心的焦燥不安将裹挟着随之而来的反应向着未知的将来绵延而去。

D.消息人士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以最后通碟形式要求军方在7日的就职典礼前彻底清除当地民兵武装。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山东半岛经济协作区,拥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我长久地凝视“清明上河图”,想象着宋朝时春天的开封城,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柳荫茅舍、木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C.“冰心墓碑涂字案”开庭了。

原告方说提起诉讼的初衷是“找到对墓碑有比较好的处理办法”。

如果被告方能找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清洗,那也很好。

D.不是承诺顾客就是上帝吗,

只是说说而已吗?

银行机构高姿态与差服务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前某知名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室内灰尘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四大类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B.去云南不全是为了那玉龙雪山,还为了那被誉为“第一美味”的过桥米线和独具特色的“汽锅鸡”。

据说,品尝这两样美食最好是在秋末初冬较为合适。

C.今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南方周末》曾发表文章《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认为公民的围观、民意的关注,可以“让良知默默地、和平地、渐进地起作用”,最终会促进公权力的合理使用。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

B.雨果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他的《炮兽》集中刻画了人与炮兽之间的殊死搏斗,表现出队长的勇敢,更衬托出神秘老人的智勇双全。

C.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南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D.《红楼梦》充满诗情画意,既表现在黛玉葬花、湘云卧石等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例如黛玉纤弱清丽的倩影、幽怨含恨的眉眼、哀婉缠绵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走向个性化

大众文化的流行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

它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并赋予大众文化经验和价值的话语以合法性,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

基于大众文化的流行,精英文化日渐式微。

大众文化并非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负载并传达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活化石。

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

作为商品生产,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

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大众文化的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

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善、美于一身。

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

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

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

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

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

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

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

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

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

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

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

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转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

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读”、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

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并非是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合。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

当然,作为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

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6.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

B.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

C.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

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

7.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

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B.过去,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

现在,文学已经泛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

C.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

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D.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

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B.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

C.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

D.精英文化追求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赋予现代性文学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金圣叹先生传(节选)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

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

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

“君以此权子母①,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

”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

“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②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

“《论语》有两‘喟然叹曰’③,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则为圣叹。

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

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义、《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

“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先生遂以为戒。

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

临刑叹曰:

“斫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

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呜呼!

何其贤哉!

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

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①权子母:

“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

②鼎革:

指明清易代。

③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排:

批驳

B.善衡文评书衡:

平衡

C.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兀:

独自

D.已挥霍殆尽殆:

几乎

10.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金圣叹先生“倜傥高奇”的一组是()

①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②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③甫越月,已挥霍殆尽④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⑤予其为点之流亚欤⑥效先生所评书者,至今学者称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金圣叹先生在贯华堂招收学生讲授经书,每次开讲,声音洪亮,神采卓异,所有的经史子集、笺疏训诂等都曾被他引述评论。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都有独到的眼光,与《易》乾、坤两卦相关的著述多达十万余字,但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刻本流传于世。

C.金圣叹虽然遭受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是有德行的人伤害了他。

也有人说,先生的灾祸,也许与触犯鬼神的忌讳有关。

D.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序始、徐而庵、吴见思、许庶庵等人,他们至今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3分)

(2)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

(3分)

(3)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3分)

13.请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请简要首句分析“残”字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4分)

(2)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离骚》)

(2)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3)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

(4),举杯断绝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

(5)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6),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7)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①陈信是上海知青,在新疆插队十年。

从新疆回到上海后,过惯了独自一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

第二天是厂礼拜,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

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

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②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他买了门票进去了。

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

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

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

他看个没完没了,便赖着不肯走。

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

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

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过了。

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

有一次刮龙卷风,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

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却又兴奋。

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咒诅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这个开关被刚懂一点电知识的哥哥视若虎豹。

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

是的,暖融融的。

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③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

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

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

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④商店开门了。

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

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

这是他的童年,他的少年,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的一片金色的记忆。

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

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

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⑤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下了人行道。

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的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新疆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

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

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

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⑥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

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

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

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

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

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

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⑦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

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⑧“阿信!

”他站住了,似乎有人叫他,嗯?

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

他背后还有大嫂。

他们脸上的表情很怪,似乎是十分惊慌恐惧。

⑨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

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

他心里一酸。

大嫂也伸手抓住他:

“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她又哭了。

⑩“你们想到哪儿去了?

”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

⑪“回家吧!

”哥哥说。

⑫“好的,回家。

”回家,家毕竟是家,就因为太贫困了,才会有这些不和。

亲人,苦了你们了。

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

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

当然,人生中,不仅是这些。

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真的,欢乐!

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

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

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⑬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

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是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

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

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错选的给0分)(4分)()

A.本文从小处着手,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推及到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回城知青的融入家庭、个人定位、心理状态等问题。

B.陈信离开上海,在新疆生活了十年,岁月能改变他的容颜,却不能改变他对上海的眷念,最根本的原因是上海代表了先进与文明,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C.陈信回到上海,回到了他思念的亲人身边,可是在经历了复杂的家庭生活之后,他感到茫然和失落,尽管如此,他仍然坚信,自己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归宿。

D.本文语言质朴流畅,情节简单,将陈信回到上海后找不到归依感的失落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E.陈信为了哥哥奉献了十年青春,返回上海后,却因为房子问题与大哥大嫂产生了裂痕,这一情节尽显人性的自私自利,由此也也揭示了文章的另外一个主题——批判人性的冷漠。

17.小说第二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8.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七段的作用。

(4分)

19.小说以“本次列车终点”为题,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是否矛盾?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解。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

,。

,,。

①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②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徽州文化

③崇山峻岭的屏蔽又使徽州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④“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

⑤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⑥在这里中原文化、

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我的排序:

21.请借助联想和想象将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中的选段改写成一个场景。

要求想象丰富,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22.当今社会生活变化迅疾,异彩纷呈,随之也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新语。

这些新词新语既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词汇宝库,也形象地反映了一种文化心态——生活观念和文化追求。

请从下面新词新语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谈谈你对该词的看法。

要求表达连贯,说理充分,不超过50个字。

示例:

保卫汉字——该词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而诞生。

借“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引导大家关注母语,保卫汉字。

备选词语:

中国梦光盘行动马上有钱

十面霾伏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于风过时,心动,感悟万物之生命;于喧嚣中,心静,坚守自我之本真。

这一动一静之间,可以窥见人生的走向、人性的差异。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届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八中高三4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6

答案

B

B

C

D

C

C

B

A

B

A

C

BE

6.C(“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错,大众文化流行并不意味着精英文化不复存在,原文是“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

7.B(A项属断章取义,原文说“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C项表述片面,原文说“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D项原文说“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纸媒的书写空间依然存在。

8.A(“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于文无据。

9.B(衡:

评论)

10.A

11.C(原文“君子伤之”意为“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感到伤心”。

12.

(1)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得意,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长叹,他也不理会。

(“抚掌”“攒眉”“不顾”各1分。

(2)那么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招致它的原因吧。

(“则”“其”“有以”各1分)

(3)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

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因为”、“吊”、句意各1分)

13.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14.

(1)“残”写出暮春时节景物特点,与“稀鸟”“飞花”一起营造出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抒发了暮春大好时光即将逝去所引起的愁绪。

(4分)

(2)一、二句诗中,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表达出对它们不能自立于世的感慨之情;三、四句诗中,诗人以“怜幽竹”表达出对幽竹“不改清阴”的欣喜和赞美之情,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

15.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举匏樽以相属

(3)梦回吹角连营(4)酌酒以自宽

(5)玉盘珍羞直万钱(6)山肴野蔌

(7)翱翔蓬蒿之间(8)凄凄惨惨戚戚

16.BE(B、根本是对亲情的眷念;E、批判人性的冷漠错)

17.该部分运用了插叙。

(1分)作用:

①插叙了陈信原来家庭虽然贫困,但非常温馨的种种生活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