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648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docx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3、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

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

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

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板书文题)

2.文体常识

说明文简介

说明文:

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文的分类

A、以说明对象为标准:

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B、以表达方式为标准:

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

议论文:

以理服人,富于哲理性;

记叙文:

以情动人,富于形象性;

说明文:

以知识喻人,富于知识性。

说明的顺序:

1.空间顺序2.时间顺序

3.逻辑顺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

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

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

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

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

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

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

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但二者又有区别。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

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

“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

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比如,有人说: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

为了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文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

说明语言:

准确(平实、生动)

3.作者

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

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

1

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多年从事语文教学语言研究,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应国家教委聘请,先后参加起草、拟订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

1959至今,已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

语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tā)预兆(zhào)绸幕(chóu)

(2)释义:

峰峦:

山峰和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

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

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

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

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

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

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

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

“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承上启下)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

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

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概括说明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的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同时也自然过渡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

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

(“姿态万千”(形态)、“变化无常”(特征)。

)第2段是3、4、5段的“纲”: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1)、本文写的是:

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是天气的标志。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1)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3)、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是:

总\分\总的结构。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看云识天气

第一部分

(1):

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

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1、

(2)总写

第二层(6):

写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来推测天气的变化

第一层(2-5):

可以通过观察云的

形态来判定天气

卷云高

(3)写能带来晴卷积云薄

朗天气的云积云美

高积云丽

2、(3-5)分写卷层云低

(4-5)写能带来高层云厚

阴雨天气的云雨层云阴

积雨云沉

晕里红外紫是大风雨的征兆

霞云层红光

华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晴

华环由大变小——阴

虹七彩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新课:

(一)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

(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

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

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

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平实说明: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

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二.小结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第1段、第3段、第4、5段。

作诠释:

第3

段、第4、5段、第6段。

摹状貌:

第1段、第3、4、5段。

列数字:

第3段。

分类别:

第3-5段。

作比较:

第3-6段。

2.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按云和天气的不同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云和云上的光彩

(由现象到本质)→与天气的关系

总分结构:

(1)——分(2-6)——总(7)

3.本文的说明语言:

(1)准确;

(2)生动。

4.精彩句讲解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而形象。

本句也是第一段的中心句,引出说明的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此句在文中承上启下。

“薄云”和“低而厚密的云层”,承上说明云的多种形态。

“晴朗的象征”和“阴雨风雪的预兆”,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句中加点词语使说明更准确。

C、“(卷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前一句作者用描写之法说明“卷云”的薄;后一句用“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绫纱”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形状及其洁白、轻盈的特点。

D、“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先解说什么是虹,然后引用谚语,准确而生动地说明虹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E、“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

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三.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棉花云,雨快临”:

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

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高压气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

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

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 推断 推测)天气的情况。

(1)常常 

(2)往往 (3)有时 (4)一定(5)推测。

(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

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     )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     )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  )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     )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     )

(1)下定义 

(2)拟人 (3)分类别 (4)引用 (5)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

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天气:

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a.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比喻)

b.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引用)

c.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排比)

d.大小

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进入了梦乡。

(拟人)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