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033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docx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

中考化学强化班复习指导讲义(面向中等以上学生)

第一讲。

中考化学能力型试题例析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国家要求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这一要求已反映到中考中来,现对有关这方面的中考试题举例加以分析。

  一、信息给予题

  这类习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利用信息定向解决未知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

电石是灰色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

焊接金属(水焊)时使用的乙炔(C2H2)气体,就是由电石发生下面反应生成的:

CaC2+2H2O=Ca(OH)2+C2H2↑

  通常使用图1所示简易装置。

图1乙炔发生器

  

(1)根据上述推断乙炔有哪些重要性质?

(2)若在实验室用电石制乙炔时,可采用制取氧气、氢气中哪种装置?

采用哪种收集方法?

(标准状况下乙炔的密度为1.161g/L)

  分析:

根据信息,发现反应物有水,显然生成的乙炔难溶于水,且能在空气中燃烧。

因为两种原料是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反应生成一种气体,所以可以用制氢气的装置,根据其密度、溶解性可选择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试题

  这类习题将已有的课内和课外知识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横向渗透,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

例:

在一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如图2所示。

往烧杯中加少量某种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假设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图2浮力问题

  A.Fe  B.Cu  C.Ba(OH)2  D.Ba(NO3)2

  分析:

木块浸没在液体中的部分受到向上的浮力,对于漂浮在水中的物体浮力的大小恰好与物质所受的重力相等。

当木块不变时,浮力不变。

木块排开液体体积越大,该液体的密度越小。

加入某固体后引起木块下沉,即液体的密度变小,在液体体积不变时,密度减小就是溶质的质量减小,根据发生的化学反应,确定应选C。

  三、培养创造能力的试题

  例:

要验证Fe,Cu,Ag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应选用哪些试剂?

进行几步操作?

设计一个可行方案。

  思路: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Fe,Cu,Ag的相对位置为Fe,(H),Cu,Ag要验证该顺序须证明:

(1)Fe比(H)活动性强;

(2)Cu比(H)活动性弱;(3)Cu比Ag活动性强。

对此解题思路,可行方案不止一种。

  解1:

选用试剂:

铁片、铜片、稀盐酸、硝酸银溶液。

  步骤:

1.将铁片放入稀盐酸中,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并验证为氢气。

     2.将铜片放入稀盐酸中,观察是否发生反应。

     3.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取出,观察铜表面是否有银附着。

  解2:

选用试剂:

铁片、稀盐酸、Cu(NO3)2溶液、AgNO3溶液。

  解3:

选用:

铁片、银片、稀盐酸、Cu(NO3)2溶液(解法2,3步骤略),比较上述方法,方法2,3都需要反应产物铜参加下一步实验,操作步骤多,因此,解法1最简单、最理想。

这类习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创造能力。

  四、应用试题

  这类习题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的一类试题,如环保应用题,工业生产、生活应用题等,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

如图3,在河边有A,B,C,D四家工厂向河中排放废水,若每个工厂的废水中含有NaOH,HCl,MgCl2,Na2CO3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某中学环保小组对该河流的污染状况进行检测,发现:

A处河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B处河水出现白色浑浊;D处河水有大量气泡产生;E处河水澄清,经测定pH为7。

  

(1)试推断B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污染物是____。

  

(2)F处河水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____。

图3河流示意

  分析:

此题是利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试题。

D处产生大量气泡,由题知C,D两厂排放的废水各含HCl和Na2CO3中的一种。

它们反应后生成NaCl,CO2和H2O,而A处河水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A工厂排放的废水中一定含NaOH,而B处出现浑浊,说明B工厂排放的废水含MgCl2,它们反应后产物为Mg(OH)2和NaCl,但E处河水澄清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NaOH有多余,而F处河水澄清且Ph=7可知C,D两厂废水反应后HCl多余且与NaOH恰好完全中和,反应后产物为NaCl和H2O,由此推断F处河水中主要溶质是NaCl。

第二讲.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一、物质的分离和除杂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含有少量的杂质,分别用什么试剂可以将括号内的杂质除去(只要求写所加物质的名称或方法及化学方程式)

(l)CO(CO2)      ;           

(2)KCl(KClO3)    ;           

(3)KNO3(KCl)    ;            

(4)NaCl(Na2CO3)   ;            

(5)FeSO4(CuSO4)   ;            

(6)NaOH(Ca(OH)2)  ;            

(7)Cu(NO3)2(CuSO4)  ;           

二、物质的签别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物质,在横线上填所加试剂的化学式或名称

(l)BaCl2 NaClK2CO3               

(2)NaNO3 MgCl2(NH4)2SO4               

(3)CaCl2 NaNO3  H2SO4             

(4)NaCl H2SO4 Ca(OH)2               

三、综合实验装置型试题

(1)装置对答型试题

3.如下图,某气体X可能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X气体燃烧后

生成的气体通过A、B两个洗气瓶,试回答:

(1)若A洗气瓶的质量增加,B洗气瓶的质量不变,则X气体是(填化学式,下同)  

(2)若A洗气瓶的质量不变,B洗气瓶的质量增加,则X气体是   

(3)若A、B两个洗气瓶的质量都增加,则X气体可能是     

4.硫化氢(H2S)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

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混合,在常温下通过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得硫化氢气体。

试回答:

(l)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②若用C装置收集硫化氢气体,进气口应为   ,原固是     

③为了验证硫化氢的水溶液呈酸性,可以将该气体通入装置D,D中所盛的试剂应该是     ,现象是      

④做上述实验时,为了防止多余的硫化氢逸出污染环境,可以将其通入装置E吸收,E中的试剂应该为             

5.利用纯净、干燥的氢气还原灼热的氧化铜来测定水的组成。

实验装置由A、B、C、D组成(氢气发生装置省略未画出)。

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某学生用锌和较浓的盐酸制取氢气,他用装置A、B是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氢气,在装置A中通常放     溶液,其作用是       ;在装置B中通常放       溶液,其作用是           。

(2)若实验前后,称量结果如下,装氧化铜的玻璃管的质量减少6、4克,装氯化钙的U型管的质量增加了7、2克。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写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质量比的原始计算式                        

(3)在装置D中,将CaCI2改换为    ,才能检验出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

6.如下图所示,该装置有洗气、检验及储气等多种用途。

(1)若用此装置来除去氢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时,在锥形瓶内应该盛放的试剂是  

(2)若要验证氢气中是否混有氯化氢气体,锥形瓶内应该盛放的试剂是    

(3)若用来收集气体,当气体从b端通入时,能收集到的气体可以是    。

7.实验室用含有少量碳酸镁杂质的块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l)通过长颈漏斗向放有块状碳酸钙的大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在大试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2)反应完毕,欲从反应液中制取少量纯净的氯化钙晶体,拟进行下列几项操作:

①蒸发  ②过滤  ③加入适量的X溶液  ④加入足量的氯化钙

X的化学式是     ;上述几项操作正确的是      

(3)在下图所示的仪器中,进行蒸发操作要选用的有(填仪器编号) ,其中,(填仪器名称)     是进行过滤和蒸发时都要使用,但使用目的各不相同的玻璃仪器。

(4)过滤时,某同学向漏斗倾倒液体,不小心使漏斗的液面超过了滤纸的边缘,这时,该同学应进行的操作是          

(2)装置连接型试题

8.实验室仅提供下列五种装置,请根据装置图回答:

(1)将上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的名称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2)实验室制取氢气应该选用装置     ,制取氧气应选用装置    ,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装置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室用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并用生成的氢气还原氧化铜。

为了验证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在全部的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装置有    ,导气管接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依次为              。

10.用锌与盐酸反应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

现有以下装置:

(1)制氢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填装置对应的字母号,下同)     。

(2)证明并同时除去氯化氢气体,应选    装置;证明并同时除去水蒸气,应选用       装置。

(3)所选的几种装置各导管的连接顺序从左到右依次是(填导管序号,下同)   

(4)如果要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各装置的导管连接顺序是      

第三讲.实验装置设计习题课专题

学生基础知识:

 已复习过实验的基本操作、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过一些综合性练习,对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够系统化,不够完整,也不够深刻。

教学内容选择:

 仪器连接综合练习,通过习题练习将知识互相联系,融汇贯通,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广度、难度要求:

 题型面广,能基本涵盖仪器连接相关知识,但难度又不能太大,层次展开,由浅入深。

题型设计:

 采用一题多变的题组教学。

实战感受中考实验题型。

从精讲精练的原则出发,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挖掘习题中的练习要点和潜在联系对习题进行适当延伸、改造、扩展,形成一系列题组。

教学方法:

 

(1)场景构建——知识发现 

(2)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3)不上成简单习题评课,将理论知识贯穿于习题讲评之中,通过解题深化系统知

教学研究课题实验题型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层自主、协同共振教学模式研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能力的高低是同学们化学学习水平的一个标志。

本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复习基本仪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设计的习题讨论使综合实验的能力有所提高。

倾听,思考。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复习提问】这是一个装有稀硫酸和锌粒的简易发生器,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操作制氢气并叙述该仪器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讲解】这个仪器的巧妙之处是:

装有固体的部位就是气体发生的地方,气体在这里导出,液体在这个部位可进可退。

150多年前荷兰化学家启普发明了这种仪器至今为我们后人所称道。

(CAI演示)

例题1请每一名同学用下列几种仪器,设计出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氢气发生装置。

(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并讲述:

工作原理:

打开活塞,容器内压强减小,硫酸从长颈漏斗流入仪器的中间部分与锌粒接触,放出氢气;关闭活塞,容器压强增大,使硫酸与锌粒脱离接触,停止制气。

适用范围:

块状固体十液体气体

例如:

制H2、C02、H2S。

思考并动手操作。

掌握简易发生器使用、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启迪思维,激兴趣

巩固启简易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仪器的选择、连

接顺序及组装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设问1】请一位同学讲述仪器的组装程序。

【设问2】为什么这套装置不能使用仪器c、f、g?

【指出】现在同学们就用自己思考和创造的装置装药制气。

【演示】软件模拟(CAI)

回答设问1:

一名学生在电脑前组合胶片。

[答案]

回答设问2:

该套装置与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相同,虽然c、g能够制气,但不符合题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要求;f是一个敞口容器不能制气。

操作制气:

干燥管中加入粗锌粒,烧杯中加入稀硫酸进行制气和停止制气的操作。

反馈思维产品,并对思维产品进行评价。

把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复习基本技能,感受成功的愉悦,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复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软件演示】(实验装置图)

例题2某氧化铜混入了一种不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杂质,称取该混合物质量为mg,试通过测定生成水的质量,求出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

【设问3】如何改进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动画CAI)

【设问4】用测出的数据进行计算。

观察和思考。

(观察实验所用仪器和这套装置的特点)

思考、讨论。

回答设问3:

将还原氧化铜的试管改为硬质玻璃管,一端连接制氢气装置,另一端连接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通过测反应前、后干燥管的质量而达到目的。

巩固已学知识。

通过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板书】设反应前干燥管和固体的质量为m1g

反应后干燥管和固体的质量为m2g

【软件演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回答设问4:

一位同学到前面板演计算

CuO+H2=Cu+H2O

80    18

x    (m2—m1)g

解得:

x=

100%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复习实验的定量读者计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设问5】用上述装置能否准确完成题目要求的实验?

【设问6】如果使用了较浓的盐酸仍用上述装置完成例题2,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怎样改进实验装置?

【设问7】如果实验结束后检验出生成的铜中有氧化亚铜,又会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过渡】前面的例题是从制气开始,然后到净化和产物的吸收;又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和误差分析。

【设问8】综合性气体制备实验的设计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讨论并回答设问5:

不能,应在进入硬质玻璃管前进行干燥,除去水蒸气。

讨论、回答设问6:

造成实验误差偏大。

方案1:

在制氢气的装置后加入盛水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气体。

方案2:

在制氢气的装置后去掉除水的洗气瓶,改用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既能除去氯化氢又能除去水蒸气。

思考、回答设问7:

使实验误差偏低。

归纳并回答设问8:

首先选择主要反应装置。

如从制气开始而后净化、除杂、集气及尾气处理等。

通过设问2和设问3的讨论复习误差分析,提高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使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并通过归纳,使实验设计知识系统化。

【软件演示】CAI

例题3草酸晶体与浓硫酸共热可制得一氧化碳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下:

现利用该反应制取一氧化碳并要求:

(a)验证CO的还原性及氧化产物;

(b)剩余CO不能排入大气。

【9】试从下图选用几种装重复使用,连接成一套实验用的装置及连接顺序是什么?

【10】用简洁的文字说明置如何达到上述要求。

(学生做题,教师在下面巡视,5min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矫正)

倾听、思考。

回答设问9:

思考后由学生操作计算机鼠标选择仪器:

A、C、E、F、H。

连接顺序:

A—E—F—C—F—H,组装成一套完整的装置。

讨论并回答设问10:

制气装置:

因为该实验是固—液反应制气应选择A,排除B。

净化装置:

依据题目的要求要在验证CO的还原性前除去CO2,并验证CO2已被除净,所以除CO2用E装置:

验证CO2是否除净用F装置,现象是气体通过时不变浑浊。

D装置入气管太短,不能除去CO2,故舍去

验证CO的还原性:

这一反应是气—固反应,故选择C装置,现象是CO使C中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生成铜)。

验证CO的氧化产物:

CO的氧化产物是CO2,检验CO2用F装置,现象是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

尾气处理:

验证CO的还原性的反应是气—固反应,气体过量。

CO是可燃性的有毒气体不能直接排入大气,所以应

考查学生接爱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回答问题和教师的矫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实验综合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endif]>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巩固可燃性气体的尾气处理方法。

【软件演示】正确的装置图及实验现象(见下图)

【设问11】请同学们将各个部分的仪器的名称按照从下往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叙述(重复的可以省略)

【小结】实验设计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初三学习的难点,解这类题也是有章可循的。

该排除G装置,选择H装置方法是点燃气体;现象是蓝色火焰。

回答设问11:

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圆底烧瓶,铁夹,双孔塞,分液漏斗,导气管,U形管,洗气瓶,硬质玻璃管等。

记笔记。

深入浅出、复习和巩固    基础知识。

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力求掌握这类知识。

【随堂检测】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CO2和水蒸气。

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

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1)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

(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

混合气→()()接()()接()()接()()接() ()。

(2)确认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是:

            ;其理由是

第四讲.解答中考化学综合实验题的对策

一、解答综合实验题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双基不扎实,运用不灵活,对综合实验题产生畏惧心理

综合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常有一些超出课本的新信息,且容量大、综合性强,对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相当多学生因基础不扎实,又不能灵活运用,一见题就发怵,不能冷静观察与思考,直接影响到正常思维和答题效果。

2. 阅读、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

不少学生习惯于拿到题就动笔,不认真审题,对问题缺乏全方位理解,直接影响对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相互关系的思考,必然影响答题的准确性,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许多考生的试卷都是反复涂抹。

  正确地分析问题是解题成败的关键。

许多学生反映,题读来读去就是理不出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这说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审题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不会审题。

这是影响综合实验题解答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观察不全面,描述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差

综合实验题往往要考查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等,学生只有观察仔细、表达清楚、描述准确才能拿高分。

评卷中发现考生因观察不全面、描述不准确而失分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综合实验题很少满分的部分原因。

二、答好综合实验题的对策

1. 夯实基础,训练多变,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克服畏惧心理

综合实验题是以双基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扎实的基础是解题的前提。

平时教学要夯实双基,弄清每个知识点和基本实验,特别是三大气体的制取和氢气还原性等几个重要实验和相关问题。

  训练多变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要处处渗透多变思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从而使学生遇“新”不惧,处“变”不惊,克服畏惧心理。

例如,在实验复习时,采用下面装置进行多变训练,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用图1仪器回答:

图1实验仪器

  ①洗气: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________,气体应从________端通入。

  ②检验:

证明CO中含有CO2,装置内应盛________,要除去CO2最好盛________。

  ③贮气:

排空气法收集H2时,气体从________端通入;排水法收集O2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_端通入;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O2排出进行实验,水应从________端通入。

  ④量气:

要测量气体体积,还需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测量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_端通入,该法适用于测量________气体的体积。

  上述装置是综合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弄清它的用途和连接,为综合实验题的解答奠定基础。

  例2.将上述装置再作变换。

增加一个装置,如图2[

(1)或

(2)也可换为U型管)]。

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试验气为含HCl和H2O(气)的H2,要得到干燥纯净的H2,图2 实验装置

(1)中应盛________,

(2)中应盛________。

  ②若试验气为CO2和H2O(气)的混合气体,要分别证明它们的存在,

(1)中应盛________,

(2)中应盛________。

  ③若试验气为含少量水蒸气的H2,要测量H2还原CuO后生成水的质量,需在

(1)与

(2)装置间增加________装置,

(1)盛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

(2)盛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要准确测量,还需增加什么装置?

为什么?

  例2中几项训练,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中水作为杂质而除去(先除其他杂质,后干燥)、作为产物的检验(先检水,再检其他产物)、水定量测量(前后都要排除干扰)的不同规律和处理方法,这对于综合实验题中试剂选择、装置连接、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都起到决定作用。

  通过多变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水平逐步提高,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审题

  平时教学中,对于题干长、信息多、不能一目了然的综合题,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实验题,都要重视分析问题的过程,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并逐渐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

只要问题分析清楚、思路理顺,方法就自然明确了,解题就顺理成章,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审题的重要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学会审题,就是让学生学会拨开“枝叶”寻求“主干”的方法,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需要反复训练。

在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抓住综合实验题的几个关键并直观化,对解答综合实验题大有帮助。

具体方法是通读全题,分别寻找几个“主干”:

①实验目的。

明确目的至关重要,因为其他问题都是围绕目的展开的。

②已知信息。

信息是破解问题的线索和依据。

读题时圈点重要信息,特别是高于课本的新信息,并迅速与旧知识联系、比较,明确其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确定相应的原理、装置和现象等。

③所给数据。

综合实验多结合有定量测算,读题时先找出所给数据或物理量,仔细分析其与最终求算量的关系,判断是否可直接求解、还需什么量、可测哪些量,然后确定求算方法。

最后,综合归纳以上各点,结合有关原则,用框图直观地将实验方法、步骤、产物流程等全题贯通。

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先被分解成几个部分来分析,化繁为简,再进行综合归纳,直观地“全盘托出”,使问题顺利解决。

  3.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观察全面、操作规范的基本素质;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语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