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200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3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但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它却是唯一的。

地球以它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黄色的土地哺育了无数生命,而人类不过是众多生命中的一员,绝没有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随意浪费自然资源的权利。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享受它带给我们一切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珍惜,用心去呵护这颗美丽的星球。

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浪费自然资源,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危及人类生存。

我们应该像三黑那样珍惜和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像山野老农那样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而不懈奋斗。

请珍爱我们的家园吧,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为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本单元的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永恒的主题。

这样编写的目的在于依托文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底,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色;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只有一个地球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黑和土地

1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感受三黑的形象,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青山不老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课题的作用。

意见不同怎么办

1

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的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根有据。

习作

学写倡议书

1

注意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倡议的内容要写清楚、有条理。

交流平台

1

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概括段落的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信息;了解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17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浪淘沙》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

这首诗开篇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接着用神话传说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加形象化,给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江南春》通过描写江南秀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神往,同时又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朋友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学诗意为前提,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分析每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5.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情景交融等写法。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

(指名背诵。

)同学们背得真不错!

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

古诗三首。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

浪淘风

净无

◆着重辨形:

“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

尧字歌

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

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2.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

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过她。

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板书:

浪淘沙。

(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

“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2)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出示资料卡)

刘禹锡生平简介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出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公元842年,字梦得,他自称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他的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

刘禹锡文学成就非常高,被称为“诗豪”。

他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贞元九年参加科举考试,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也一起登博学鸿词科。

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后刘禹锡因家中长辈去世回家守丧。

贞元十六年复出,他在淮南节度使那里做掌书记,上司杜佑很看重他。

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后没过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

而我们颇为熟悉的大文豪韩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职,他们三个人因为爱好相同,相互欣赏所以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来往密切。

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

唐顺宗即位后对自己的侍读王叔文、王伾加以重用,当时的唐朝已经有很深的积弊,所以两人希望改革弊政。

刘禹锡和王叔文的关系很好,并且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于是就将刘禹锡升职,协助自己改革。

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由于严重触及顽固派的利益,所以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失败了。

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等参与变法的人都遭到贬谪。

在之后的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贬到偏远之地,郁郁不得志的刘禹锡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二十三年的飘零生活。

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时候,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担任东都尚书,之后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后还担任过很多官职,最后他因为年纪大了改任一些闲职。

在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71岁。

刘禹锡一生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这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浪淘沙》。

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

预设一:

“九曲”“万里沙”

九曲黄河:

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藏族人民。

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等(藏语中,称“河”为“曲”)。

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蜿蜒。

万里沙:

这是说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既写出了黄河泥沙多的特点,也写出了黄河之长。

这里的“万里”也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

过渡:

大家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

(出示图片。

)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预设二:

“浪淘风簸”

明确:

“淘”是水流冲刷,淘洗;“簸”是颠动摇荡。

这两个动词连用,节拍非常紧促,渲染出黄河上的险恶风波,河水的汹涌澎湃。

预设三:

“自天涯”

思考:

“自”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示“自”的几种释义:

①自己;②自然,当然;③从;由。

第三种释义说得通,“自天涯”是说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预设四:

“牵牛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

牵牛和织女是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见一次。

2.学生简要概括诗意。

过渡:

我们已经理解了字义,那么谁能说出诗意呢?

(指名学生回答。

示例:

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浪滚滚好像来自天边。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味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品读第一、二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

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黄河的雄伟壮观?

(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朗读提示:

读出黄河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美。

(2)品读第三、四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

①品评“上”字。

这个字用得好吗?

可否改为“到、过、去”?

预设:

诗的语言精练,其中的每个字都要经过推敲,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炼字”。

这里引导学生品读“上”,就是让他们体会诗歌用字的精练。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其他字填到诗中读一读,看效果有何不同。

“上”能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联想,因为要逆着汹涌的河水而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用其他字则不会有这种联想。

②假设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到了牵牛织女的家,想象一下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如:

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朗读提示:

最后一句要由豪迈转为轻柔,读出牛郎织女家的宁静美好。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欣赏诗中哪一句所描绘的画面。

示例:

生1:

我喜欢“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

读到这一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黄河自西向东绵延,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上的情形。

生2:

我喜欢第二句。

读到这一句,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咆哮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浊浪滔天的情形,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

读这一句诗时我还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3:

我喜欢最后两句。

读这两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撑着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逆流而上,毫不畏惧。

经历了一番拼搏之后,他终于到达银河,银河是那么宁静,那么美好。

2.拓展阅读。

朗读《浪淘沙》组诗中的其他几首,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

过渡:

诗人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啊!

但是诗歌的妙处就在于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真的只是描述了自然界中奇伟的景观和诗人神奇的想象吗?

我们对此不做过深的理解,但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几首诗来思考一下。

《浪淘沙》一共有九首,我们挑出几首有代表性的诗作,大家读一读,再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诗想一想,说不定会有新的体会。

(出示课件)

浪淘沙·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译文]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

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

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预设:

关于课文中这首《浪淘沙》的理解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以淘金女的口吻讲述了淘金的艰辛,表达了她们对“牛郎织女”那样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的说银河在这里指朝廷,“浪淘风簸”指诗人为官生涯中无数次的坎坷动荡,但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不屈服,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体现了他的豪迈情怀。

对学生来说,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本诗中奇特的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即可。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探索更深层的含义。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举行配乐朗读比赛。

预设:

可以指名朗读,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给学生渲染出恰当的气氛。

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学完全诗后,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读诗,还可进行小评比,看哪位学生读得最好。

2.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3.延伸拓展,丰富积累。

(1)课外搜集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名诗,读一读,背一背。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

(指名背诵。

)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

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

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

(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

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

(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

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

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

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

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

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

(学生讨论:

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

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

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

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

(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

①体会情感基调:

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

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

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

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交流后明确:

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

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

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示例:

诗人可能在想:

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

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

自己先试试。

(再指名读。

5.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过渡:

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

学到这里,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

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去欣赏江南春景吧!

(1)播放视频。

(欣赏谱曲的《江南春》。

提示:

古代的许多诗歌都可以用来谱成曲,这样也方便了传播。

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哼一哼,唱一唱。

(2)再读诗歌,背诵诗歌,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过渡:

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③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接下来,同学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解诗题,明背景。

诗题:

“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

诗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提示: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

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这样的诗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上;翠柳——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僧;宿——敲;池边树——月下门。

4.再读诗歌,明意悟情。

(1)教师复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教师: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

思考:

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

(3)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①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B.本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汇报交流。

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

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指名学生朗读。

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C.《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庭院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小结:

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5.熟读诗歌,感悟诗韵。

(1)指名读背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2)教师出示几首写景的古诗,学生读一读、悟一悟。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