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544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docx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级考试理科语文

2016年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培风中学高二2014级2016年3月考试(理科)(语文)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中国的古代雕刻,向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永远闪烁着瑰丽夺目的光彩,其缘由、因素与造诣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它来自于生活,牢固地扎根在生活的雄厚基础上,直接同人民的生活、感情紧紧地交融在一起,是真正从生活的肥沃土壤中萌长起来的艺术。

纵览我国古代雕塑的宏伟画廊,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不论是那些大型的石刻、泥塑,还是各类小品雕刻,都以这种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鲜明地体现了“根于生活”是艺术之本的普遍真理。

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就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开创中逐步地孕育与萌芽了灿烂的艺术,那些陶皿、石器及骨、玉器上的各种动物、人形等的造型,虽然尚很粗糙幼稚,但是,无疑都是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品格风貌的生动体现。

阶级社会的诞生,商、周、战国时期,那些斑斓的青铜器,威严的气宇以及奇丽的造型,从精神到状貌,无不是青铜时代奴隶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随着社会的进化,艺术的发展,这种“根于生活”的真理越来越体现得更为充分和深刻。

陕西临潼发掘出的“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宏伟的军容,布局严谨的实战情景,逼人的阵势,正面体现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四海,不可一世的赫赫气概。

真人大小般的一千多名官兵,无不带盔持盾,个个栩栩如生,特别是那勇敢机警的跪射俑和老练刚毅的将军俑,都有力地反映了史书中所明确记述的秦军“免胄而下,跿跔科头,贯颐奋戟,驰之韩卢,逐之蹇兔”的精神风貌,“秦始皇兵马俑”,所以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令人叹服,主要就是因为它完全来自生活,是从生活的基础上酝酿出来的艺术。

而更重要的方面是由于那些被征来制造兵马俑的工匠们本身就是下层最基本的苦难军民。

这些工匠和徒隶由于他们自身的地位和意识决定,自然就会在敷衍统治阶级的意图下汲取所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怨恚、苦难渗注入作品之中。

而且他们又完全了解和熟悉秦军的生活、理想,并有着一致的感情、理想,才能够如此深刻、生动地创造出这等惊人的鸿篇巨制来。

还有大足石刻的“养鸡女”,虽是作为摩崖石刻的形式出现的,但这位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的农妇形象,人人看了都觉得非常熟识,好像她就是自己周围生活中的熟人一样,印象极其深刻,始终活现在人的眼前!

中国的古代雕刻,完全来自于生活,深深扎根于生活,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真理。

作为意识形态的造型艺术,是形象地再现生活的。

其所再现的生活能不能使人感到真切和信服,根本的是取决于对待生活的态度。

具体讲,是取决于扎根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艺术作品,也只有牢固地扎根在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够根深叶茂、永葆其旺盛的活力,这也正是艺术的生命线。

                       (选自邢永川《鬼斧神工——中国古代雕刻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古代雕刻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永远闪烁着瑰丽夺目的光彩。

B.我国古代雕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体现了“根于生活”是艺术之本的普遍真理。

C.中国的古代雕刻孕育与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表现了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品格风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中国的古代雕刻以色彩斑斓、造型奇丽、气宇威严的青铜器为代表,从精神到状貌上真实地反映出漫长的奴隶制社会的现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雕塑范围较广,除大型石刻、泥塑及青铜器外,也包括陶皿、石器及骨、玉器上的各种动物、人形等的造型。

B.“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栩栩如生,而那些勇敢机警的跪射俑和老练刚毅的将军俑精神风貌又高于一般官兵。

C.工匠和徒隶自身的地位和意识使得兵马俑的创造者们在按照统治阶级意图创造的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的情感。

D.大足石刻“养鸡女”看起来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熟识的农妇一样,表现了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的形象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原始社会雕刻的粗糙幼稚,到青铜器的气宇威严、造型奇丽,再到兵马俑的鸿篇巨制,可以看出艺术在发展,体现“根于生活”这一真理也越来越更为充分和深刻。

B.中国古代雕刻中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都来自生活,深深扎根于生活,形象地再现生活,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C.随着社会的进化,艺术的发展,“根于生活”这一普遍真理会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和深刻,所以中国当代的雕塑就越来越接近生活。

D.造型艺术以形象再现生活,但其所再现的生活能不能使人感到真切和信服,根本的是取决于创作者扎根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找准答题区间,从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作出判断。

D.“中国的古代雕刻以色彩斑斓、造型奇丽、气宇威严的青铜器为代表”范围扩大导致错误,原文是“商、周、战国时期,那些斑斓的青铜器”。

故选D。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应通读全文,把握内容,然后根据题意,找准答题区间,从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作出判断。

B.“那些勇敢机警的跪射俑和老练刚毅的将军俑精神风貌又高于一般官兵”的叙述曲解原文。

故选B。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C.“所以中国当代的雕塑就越来越接近生活”逻辑推断错误。

故选C。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

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自兹以往,至于九族①,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②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③之比兄弟,则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④亲则易弭。

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

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

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

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

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

是反照而不明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九族:

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

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

又称“同气”。

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

③娣姒:

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

④地:

居住。

此处有“相处”之意。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B.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C.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D.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5.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挈:

提携

B.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量:

度量

C.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间:

间断

D.处重责而怀薄义也处:

肩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颜氏家训》作为“百代家训之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家训”文化。

本文重点谈及了如何处理家庭中兄弟之间的关系。

B.在作者看来,一个家庭中主要有三种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

而在男权社会里,兄弟间的相亲相爱对整个家庭的团结、和睦、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C.兄弟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有讲究的。

相处时要降低要求,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

D.作者认为影响兄弟友谊的主要原因是妯娌关系不睦、子侄关系不和、弟弟不敬兄长等,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形之与影”与“声之与响”结构相同,应在两句之间断开。

故选B。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C项,间:

隔阂、疏远。

故选C。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时,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子侄关系不和”是兄弟不睦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原因。

故选D。

六、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日,杭州西湖法院宣判了一起诈骗案,两小伙诈骗之后改头换面,开公司做慈善,但是最终还是难逃法网。

B.根据估算,目前参与朋友圈经营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

然而,迅猛发展的背后却是混乱而缺乏监管的市场和素质良莠不齐的商家。

C.中国股市正经历“挤泡沫”的过程,亟需总结经验卷土重来。

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认为,尘埃落定之时也是反思和总结之日,中国不能再发生这样的股市动荡。

D.中国展示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是为了称霸,而是告诉世界,中国捍卫战后秩序和世界和平,绝非信口开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A项应为“乔装打扮”,乔装打扮:

进行伪装,隐藏本来的身份。

改头换面:

贬义,只对形式作了改变,而内容实质不变。

B项应为“参差不齐”,“良莠不齐”形容好人坏人都有。

此处用“参差不齐”和“素质”搭配更恰当。

C.项应为“重整旗鼓”。

重整旗鼓:

比喻失败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

D项“信口开河”:

没有任何根据,随口乱说一气,此处运用恰当。

故选D。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高三毕业生来说,人生面临的最大选择就是高考志愿填报,这一步迈得如何,关系到自己的未来。

B.宜宾市科技局创建了六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搭建起了创客平台,形成科技服务厅、创新服务协会、创新促进会等服务。

C.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6天票房就超过2亿多元,引爆市场。

不少人断言这部影片将中国动画与美日动画的差距从100年缩短到了10年。

D.考生在填涂选择题答题卡时要做到“满、深、匀”。

“满”就是以涂满小矩形框为准,不要过小,也不要超出框外。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辨析语病要学会查找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查看搭配、语序、结构、成分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要看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简洁、明确。

另外,还要考虑到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日常用法等。

B项宾语残缺,“服务”后加“通道”;C项成分赘余,应把“超过2亿多元”的“多”去掉。

D项不合逻辑,“不要超出框外”应改为“不要超出框”。

故选A。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的君王自称天子,居天下之大,正所谓“中正无邪,礼之质也”,所居之处自然也必是城之中心,辐射四方。

          ,       ,       ,       。

        ,        ,利用层层的高墙大院建立起君王高不可攀的威慑力。

①而整体布局也是中国典型的院落结构

②选址讲究“背山、面水、向阳”的风水之说

③背靠景山,面金水河

④依赖自然,亲近自然

⑤并且严格遵守中轴线的布局方式,宫中套宫,城中有城

⑥因此,紫禁城也严格遵守这一模式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根据文段首句可知②应排在首位,排除CD;根据文段尾句“利用层层的高墙大院建立起君王高不可攀的威慑力”可知⑤应放在末尾。

排除ACD。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7.

兄弟者,分形连气②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③之比兄弟,则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④亲则易弭。

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

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

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

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

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

是反照而不明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九族:

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

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

又称“同气”。

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

③娣姒:

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

④地:

居住。

此处有“相处”之意。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2)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答案】

(1)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2)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还有忠诚厚道的人,但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做到文通字顺。

此题要注意以下重要词句:

(1)本(来源于)、故(所以)、笃(重视);

(2)妻其妻(第一个“妻”是动词,娶妻;第二个“妻”是名词,妻子)、笃厚(忠诚厚道)、少(渐渐地)。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8.这首诗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赏析。

9.结尾“闲看”二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小题1】①写景角度富有变化。

首联从远处落笔,描写一幅壮阔的图景;颔联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

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很有层次。

②颜色的搭配很有特点。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旖旎,又不失雄浑。

③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依傍绿杨村,显得依恋不舍的情景。

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愉快的感情。

【小题2】“闲看”,可见诗人心情的轻松、悠闲,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者前四句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美好画面,字里行间充溢对草原美好风光的热爱之情。

第三联转为对战争的忧虑,警戒北方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最后听说边疆确实无战事之后,作者不禁欣然于怀,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打猎,心情轻松愉快。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步骤:

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

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在空间位置上,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

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新水乱侵”“残烟犹傍”用了拟人的手法。

此题考查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词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最后两句: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

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

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

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

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

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

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雨霖铃》中,表达词人在秋天难以分别的情感,同时也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句话是“          ,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抒发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感叹,以此来寄托江月的句子是“              ,                 ”。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借两虎的关系来表达自己与廉颇关系的句子是“              ,             ”。

【答案】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3)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

【解析】

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与积累。

此题为理解性默写,对于这类试题,平时要加强对名篇名句的理解和背诵,尤其是名句的内涵,要深入理解和赏析。

默写时做到“三不”:

不丢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

那堪、尊、酹。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卖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

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

呱嗒!

”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

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

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

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

“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

“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

“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

“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

”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

“……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

“哪庄的?

六叔说:

“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

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

六叔说:

“跑不了。

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

“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

“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

“那是,那是。

”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

“前面就到了!

”他这才把羊绳交给“鸭舌帽”。

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把它捆扎上了。

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

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

往回走的路上,六叔的心里酸酸的。

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扎小羊的凶杀样儿!

进门,女人问他:

“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

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块,后天好去下家沟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说:

“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

女人把留给小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

女人问:

“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

“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

猛不丁地冒出一句:

“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

”随后,六叔把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

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

早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

可他,还是卖给小刀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

“哎!

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摸起泪水。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生动地描写了村庄的环境,祥和温暖的氛围反衬了六叔归家时内心的无比凄凉伤感。

B.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非常切合人物的情感,如“六叔一时心焦!

猛不丁地冒出一句:

‘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