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667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docx

北京各区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

2018年各区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1

【2018东城期末】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8—20题。

(9分)

1938年的较量

郭凯冰

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天一阁的裱糊匠汤文刚把民国十八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

听人打门,知道是保长说的人来,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

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绢包起的卷轴,见汤文开门,鞠一躬。

汤文跟在客人身后。

这个斯文的背影,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

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

汤文牵一下嘴角。

好东西谁家挂在厅里,再说,这年月,还给你小日本留着?

“听说府上世代裱画,可当真?

”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

“是。

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

”汤文落座,安静回答。

“汤先生过谦。

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颇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

”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角翘起。

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过奖了。

我汤家在济南府居住多年,全赖大伙提携,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

“汤先生不要自谦。

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指教的。

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慢打开。

汤文身子哆嗦一下,站起,复坐下稳住——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宫本侧脸,审视汤文表情,示意近前观赏。

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

一个钟头过去,门外两个日本兵踱来踱去。

厅里,宫本和汤文依然俯在画前。

“汤先生,画可是真的?

”宫本意识到汤文已经看完,抬头问。

汤文笑笑:

“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

“汤先生不愿将真象告诉鄙人?

汤文沉吟一番,作无可奈何状:

“不,宫本先生,汤某只是不愿打扰先生雅兴。

我看先生表情,必认定画是真迹,汤某说假,先生会信?

再说,这画逶迤壮观,定为名家所绘,即使假的,若先生喜欢,赏心悦目,作真品藏之,又有何妨?

宫本听完,离开八仙桌,在屋里急速踱几圈,站定在汤文面前:

“汤先生,实不相瞒,此画是前几年你们的皇帝溥仪去东北之时从故宫带出,在长春送我们少佐转交天皇的。

此次鄙人奉命来中原,其实就是找人鉴定真伪。

你们中国,此画赝品太多了。

”说完,重新落座。

汤文微笑:

“既然宫本先生如实相告,我也就实话实说。

自此画出世,受徽宗皇帝喜爱,用瘦金体题‘清明上河图’并盖上双龙小印,就有历代名家争相临摹,故赝品颇多。

真迹藏于皇宫,虽偶有流落民间之时,一旦世道太平,朝廷即悬赏搜寻缴入皇宫,见真迹之人并不为多。

加之此画是巨幅长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结构严密,临摹非一朝一夕可成。

由此,赝品笔法精湛者不少,毫无差错者却无。

听完汤文一席话,宫本沉吟好久:

“先生果为饱学之士,宫本佩服。

不知汤先生如何知晓此画秘密,可否赐教如何看出为赝品?

汤文悠然叹一声:

“我祖上本御用画师,素喜此画,以身份之便,常观之忘食,且时有临摹。

因一宫廷政变,怕此画落入叛臣之手,故将之藏于御沟石缝内。

谁料当夜天降暴雨,沟内水涨,淹及石缝,待到雨停水退,画已尽毁。

祖上悔之不已,逃离宫廷流落民间,并立下家规,男不入朝为官享受俸禄,女不入宫为妃亲近帝王。

”见宫本张大嘴,汤文继续道,“先生不要失望,此画确有真迹。

张择端本一爱国之人,靖康之耻后流落南方。

每念及故园,痛恨金狗,彻夜难眠,于是重新绘制一幅,流落南方。

清时被一高官得到,后高官获罪处死,家产尽没入宫,此画复收入宫中。

可先生此画确非真迹。

汤文伸手指“市区街景”部分四个掷榖子人道:

“先生看桌面上榖子,掷出两颗为六点,有一颗尚在旋转。

以先生想来,此掷榖子之人希望自己几点呢?

宫本不假思索:

“六点!

“对,此人定然希望如此。

耍钱人皆为急功近利之徒,此时定会在口中狂喊。

先生细观此人口型,他喊的可是此数?

宫本张开嘴巴:

“六……”汤文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

“先生以为,此画是真是假?

宫本满面颓丧。

沉吟片刻,见汤文作势要为他收起画幅,不耐烦挥手:

“天皇索要真品,假画又有何用。

既然先生熟知真迹,又是画师之后,鄙人请先生细观此画,找出其中错处标之,可好?

”说完,细眯了双眼,看定汤文。

汤文作为难状笑笑,片刻方说:

“既然先生抬爱,汤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不过实在力不从心,怕耽误大事。

我勉力为之吧。

宫本走了,留下一日本兵,立在汤文正屋门外。

夜晚,又有一对日本兵驻进了院子。

第二天,天已大亮,日本兵还不见汤文出门,进屋察看,汤文竟没了踪影。

后来济南府的说书人快嘴张编了评书,在听雨轩道出真相:

那宅院本是一官宦的后院,家道中落,这后院就卖给了汤文。

寝室中有一地道通到后街,是防备兵乱修的。

那《清明上河图》竟是真的。

张择端画的上河是现在河南开封府,开封府人喊“六”,本就是嘬口音,可宫本有点福建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分)

答:

19.下面两句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情绪,请任选一句说出你的感受。

(2分)

A.汤文身子哆嗦一下,站起,复坐下稳住——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B.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

答:

20.读了这篇文章,汤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50字左右。

)(5分)

答:

答案:

18.汤文用智慧保全了国宝清明上河图并顺利脱身的故事。

(共2分,保全清明上河图1分,顺利脱身1分)

19.A.“哆嗦一下”写出汤文看到《清明上河图》的激动、兴奋。

“复坐下稳住”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宫本。

B.“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写出宫本听到汤文辨不出真伪的回答后的恼怒,“猛然扬起”到“缓缓落下”,反映出宫本瞬间经历了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强忍住内心的恼怒而假装平和。

 

(共2分,两种情绪,每种各1分)

20.(共5分,结合内容2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2018西城期末】

(二)阅读《寻找木头里的声音》,完成22—24题。

(共10分)

寻找木头里的声音

牛放

木头里一定是藏有声音的,一个懂得木头的人能够发现那些藏匿的声音。

音乐家是解读声音的高手,他们可以将散落在木质里的声音编织成音乐,像引导清泉一样让木质里储存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让那些大地生命、森林鸟语、天空流云经久不衰地穿越时空,流进人们的耳朵。

而要想找到木头里的天籁之声,需要既懂得木头又懂得音乐的人,何夕瑞就是这样一个人。

何夕瑞1945年生于重庆荣昌县。

他的母亲是音乐教师,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父亲是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

何夕瑞继承了父母的基因而颇有音乐天赋,识谱、拉琴,只要稍加指点,便能掌握八九分。

他12岁时,父母双双被划成了右派分子,命运发生了转折。

他13岁当了给人挑送东西的“挑夫”,16岁时,正式叩头拜师成了木匠学徒。

何夕瑞天资过人,生就是块当木匠的料。

一年后,他的手艺竟然超过了所有的师兄弟,成为师傅最看重的徒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厂里的文艺演出做了一把二胡,结果这把琴竟成了厂里的宝贝,谁拉都夸琴的音色好,这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

 正是这个机缘,改变了何夕瑞。

木头与声音结合的魅力,让他如醉如痴。

此后,他迷上了制作乐器,而他决定这样干了,九头牛也拉不回头。

1979年,34岁的何夕瑞带着自制的小提琴来到四川音乐学院,恭敬地恳请内行鉴定他的“成果”。

他踌躇满志,自制的小提琴在小城荣昌已经是名闻遐迩了,他更希望这把琴可以登上音乐学府的大雅之堂。

然而,教授的话泼了他一头冷水。

“这明明是板胡的声音,”教授拉了何夕瑞的琴后说,“不是模仿就能制作小提琴的,一个好的制琴师是在音乐的灵感中获得制琴的技巧。

”这番话对于信心十足的何夕瑞来说既是当头打击,又是明路的指引。

百折不挠的何夕瑞看到的是后者。

他心中堵塞很久的暗渠仿佛一下子被凿通了。

从此他走路睡觉都在想着他的“琴事”,这个初中未毕业的木匠,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知识,一边继续探索着制琴技术。

他渐渐发现,制琴的木材选择至关重要,而木材材质的好坏,与其生长的土壤、气候、海拔以及树种都密不可分。

他越是往深里钻研越是感到事情艰难,也越是被深深吸引。

(A)何夕瑞,一个中国乡镇的木匠,在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迈着坚定的步子。

他无数次去到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里,在高山沟谷之间仔细寻找他认为的优质木材——那种藏匿着万千美妙音律的优质木材。

1997年7月他去西藏找木材,在杳无人烟的阿里地区寻找了32天,最后因“弹尽粮绝”困于山中,差点把命丢在藏北。

那些经过千辛万苦弄回家的木材是他的宝贝,家里没有谁敢随便动。

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叮叮当当,哗哗啦啦,又是锯又是敲,什么工具都用,什么声响都有……设计、制作、失败,再设计、再制作、再失败。

木材、时间在他的坚忍中消耗和流失。

他的信念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失败的锤炼。

何夕瑞吃尽苦头,终于发现了木头藏匿声音的种种奥妙,终于透彻地掌握了制作小提琴的要领,并完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这时,他发现自己追求的并不止于此,他要制造的是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小提琴”。

何夕瑞认为西方的小提琴体型是西方少女的胴体,宽肩、丰乳,个性张扬;而中国的小提琴应该是唐朝的少妇,削肩、蜂腰、肥臀,含蓄温婉,性格内敛。

但是小提琴一旦改变原来固有的造型,声音也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要想将造型与声音完美融合,无疑是个世界难题!

因此,中国式的小提琴也许是这位木匠的非分之想罢了。

但他生性就是一个善于给自己出难题的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个重庆荣昌木匠研制的中国小提琴“何氏三圆琴”诞生了。

这把有着显著中国特色的“中国小提琴”,震惊了世界。

2011年4月30日,何夕瑞迎来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邀请,他研究自制的“何氏三圆琴”走进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

专场演奏结束后,现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传达出了所有听众的称赞与享受音乐饕餮的满足。

专家们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琴的音色如同散发着橡木味的陈年葡萄酒般沁人心脾,从低音到高音,清澈透明,无一杂音,特别是高位音,声如珠玑。

好一个(B)何木匠!

一次偶然的拜访,我看到何木匠的院子里堆积了很多木头,知道这些木头都是他从遥远的森林中寻觅来的,甚至每一根都可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年届七十的何木匠一定不愿意让这些蕴藏着无数美妙声音的木头永远沉睡,他想用他那双灵巧的手将那些酣睡的声音唤醒。

然而这些木头却让我为何木匠担心,如果他将它们全部制做成琴的话,一定会被累死许多次的。

我看着一天天老起来的何木匠,心中不由为他祈愿:

老命只有一条,千万不能硬拼。

(C)何大爷,您还是慢慢来吧!

(选自《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22.为了寻找木头里的声音,成为好的制琴师,何夕瑞做出了哪些努力?

(3分)

答:

23.对人物称呼的变化,往往与记叙的内容相匹配,也往往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

请仿照示例,分析不同的称呼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

A.何夕瑞:

他在找木头和制琴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重之情。

B.何木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何大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以下是XX百科中“何夕瑞”词条。

  何夕瑞,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

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有人认为这一内容应该写入文中,有人认为不应该。

请你结合词条内容和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22.答案要点:

学习音乐知识;进山寻找木头;研制“何氏三圆琴”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3.答案示例:

B何木匠:

他以木匠身份经过不懈努力制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叹之情;

C何大爷:

他年界七十还坚持制琴,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心疼和祈愿,希望他慢下脚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共4分,每空2分,内容1分,情感分析1分。

24.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词条内容应该写入文中。

理由是本文写何夕瑞一生追求做一个好的制琴师,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创造了“中国小提琴”,被世界认可;材料中所谈到的他获得的头衔、称号和荣誉都是他成就的体现,是世人对他的认可,这一内容对文章有补充作用,所以应该写入文中。

答案示例二:

我认为词条内容不应该写入文中。

理由是本文是围绕“寻找木头里的声音”来写的,通过写木匠何夕瑞一生痴迷做琴的故事,表现他为理想执着追求以及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工匠精神;材料中所说他获得的各种头衔和称号不是他追求的目标,此内容对表现文章中心没有作用,所以不应该写入文中。

(3分,判断不占分,理由中涉及文章内容1分,材料内容1分,谈出两者之间的关系1分。

【2018海淀期末】

(二)阅读《换面》,完成16-18题。

(共10分)

换面

夏艳平

母亲连着喊了几声连生,没听到应答,就走出门来,大着声朝着对面竹林里喊。

一声刚喊出,脆嫩的回声就小鸟般扑楞着从竹林里飞过来,接着,钻出一个泥猴似的少年来。

连生只穿了一条短裤,手里握着一只蝉,蝉鸣悠扬,走一路叫一路。

母亲顺手在连生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说,都这么大的人了,还整天疯玩,真是一个脏猴儿!

我去打盆水,洗干净了,帮我做点正经事去。

母亲将一个装了麦子的提箩交给连生。

连生惊喜地问,要换面?

母亲点了点头。

连生一把提起那个装了麦子的提箩,围着母亲打了两个转,边转边喊,换面哟,有面吃哟。

母亲说,二婶家也要换呢,你一起带去换了。

夏日的午后,日头正毒着呢。

连生两只手提着两个提箩,只好把蝉埋在麦子里。

蝉很狡猾,不时地从麦子里探出头来,然后,一点一点地往上爬。

连生哪会让它的阴谋得逞,待它差不多要爬出来时,就放下提箩,又将其埋进麦子里,让蝉白费了努力。

连生与蝉游戏着,一个人的路也走出了许多的滋味。

途中有一段田埂路,很窄,连生走得很谨慎,蝉趁机爬到了麦子上。

连生有些急了,但又不敢放下提箩。

蝉哪会放过这一良机,“吱”的一声飞到对面田边的一棵大柳树上去了。

连生本想放下提箩,再去把蝉捉回来,但怕耽误了换面,对着大柳树看了一阵,还是转身走了。

面房也就二里多的路程,很快就到了。

牵面的是一个跛腿老头,人称二先生。

二先生牵的面,细如丝,白如霜,又劲道,煮出来,一根一根的,很好吃。

二先生人品好,老少无欺,从不短人斤两。

有了二先生,当地人就多了一道口福。

人说,吃了二先生牵的面,寡淡的日子都平添了几分滋味。

连生一进门,慈眉善目的二先生就招呼说,连生,你来换面呀?

看把你热的,快坐下来凉一下。

说着,将一个大蒲扇递给连生。

连生说,嗯,我二婶家也要换。

二先生称好了面,对连生说,天太热了,你凉一下再走吧。

连生说,不嘞,我要回去了。

连生心里惦记着那只飞走的蝉呢。

连生提着两提箩面,感觉比来时还轻快,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那棵大柳树下。

树上有好几只蝉在叫。

听到蝉叫声,连生就有点走不动了,放下提箩朝着树上看。

连生听出,刚才那只飞走的蝉也正在使着劲叫呢,那叫声格外悠长,格外响亮。

连生的心跳加快了,猫了腰就往树上爬,朝着那只飞走的蝉悄悄地爬去,突然手一扑,捉住了那只蝉,满心欢喜。

连生是不会让蝉再次逃走的,他用一根细麻绳,一头系住蝉,一头系在提箩上,蝉就只能在提箩周围打转转。

连生高兴地站起身,看了一眼两个提箩,心不由一紧:

提箩里的面好像少了。

他记得,从面房出来时,两只提箩都是满满的,这下都变得浅浅的,特别是二婶家那个暗花提箩,好像浅得更厉害些。

莫不是有人趁我上树捉蝉的时候,把面偷走了?

连生又看了看四周,四周连个人影都没有。

连生有些急了,自家的面少了还好说,顶多挨母亲一顿骂,二婶家的面少了就不好说了,二婶像母亲一样爱着自己,我可不能对不起二婶啊。

连生看了看自家的提箩,又看了看二婶家的提箩,然后弯下腰,从自家提箩里拿出一挂面来,放进二婶家的提箩里。

二婶家提箩里的面,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而自家提箩里的面浅了。

那是一大碗面呢!

连生记得,有天晚上,母亲煮了面,他觉得很好吃,就多吃了一碗。

他吃完面,发现母亲的碗里没面了,最后,母亲只喝了一点面汤。

为此,他责怪了自己好多天。

这下,又无端少了一碗面,到时肯定又会少了母亲的。

那不行!

连生弯下腰,把刚放进二婶家提箩里的那挂面,又拿出来重新放进自家的提箩里。

可目光触到二婶家的提箩时,他一下子懵了,二婶家提箩里的面,少得他不敢看了。

他连忙扭过脖子,但脸上发起烧来,心也跳得急了,像做了贼一般。

连生把那挂面又放进了二婶家的提箩里。

可看了自家的提箩,他又心痛了。

他想将那挂面重新拿回来,可手伸了几次,还是缩了回来。

此时,那只蝉因麻绳的拉拽,不停地鸣叫着,连生听得有些心烦,就解开麻绳,放了那只蝉。

母亲收工回来,见他像个蔫茄子,有些惊讶,问,你不舒服?

连生不答,母亲疑惑地看着连生。

这时,隔壁的二婶提着那箩面过来了,手里还捏着一杆小秤。

二婶说,嫂子,二先生的面称错了。

母亲一惊,称错了?

不会吧,二先生的秤向来称得准。

二婶笑了笑,说,这次称得不准了。

母亲看了一眼连生,又转过头来看二婶,问,少了多少?

二婶说,不是少了,是多了,多半斤多呢,我回家提起那箩面时,觉得沉沉的,比我装的麦子还重,一称,还真的是重了。

母亲接过二婶手中的秤,也把自家那箩面称了一下。

一称,母亲的脸就阴了,说,少了,少了半斤多呢。

怎么会这样?

母亲和二婶一齐把目光转向连生。

此时,连生的情绪明显地好了。

看到情绪好转的连生,母亲的心情也好了,跟儿子比起来,多半斤面少半斤面太小菜了。

不过,母亲还是想问个清楚明白,连生就把路上的事说了。

听连生说完,母亲和二婶都大笑起来。

连生更疑惑了,问,提箩里的面怎么看着比原来浅了呢?

母亲说,我的傻儿子,你提着撞来撞去的,原来的空隙就撞没了,看着就浅了。

连生一下子跳起来朝门外跑去,一直跑到了那片竹林里。

二婶在后面喊,连生,晚上在我家吃面呀。

没听到回声,只听到竹林那边,传来一片悠扬的蝉鸣。

(选文有删改)

16.小说结构精巧,在记述连生换面的过程中,“蝉”始终贯穿于情节的发展中。

阅读小说,在下面横线处补全内容。

(2分)

(1)连生竹林捉蝉,母亲唤回连生换面。

(2)①,连生惦记换面未追。

(3)连生上树捉蝉,②。

(4)③,烦躁不已放了鸣蝉。

(5)④,跑进竹林畅听蝉鸣。

17.小说多处写到悠扬的蝉鸣,分析结尾画横线处写蝉鸣的作用。

(2分)

答:

18.这篇小说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意让我们体会到了浓郁的人性美。

请结合小说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感受。

(150—200字)(6分)

答:

答案:

(二)

16.答案:

①蝉儿趁机飞走②下树发现箩里面少③连生来回倒腾面④连生知晓原委(2分。

每空0.5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

以悠扬的蝉鸣衬托出连生内心的轻松愉悦;为小说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意境;与前文悠扬的蝉鸣相呼应,使行文圆融自然。

(2分。

第一点必答;后两点答对其中一点即给满分)

18.角度:

(1)连生:

连生对母亲,连生对二婶;

(2)母亲:

母亲对连生,母亲对二婶;

(3)二婶:

二婶对连生,二婶对二先生;(4)二先生:

二先生对连生,二先生对乡亲。

(本题6分。

自选角度,结合小说概括人与人之间的相关内容,分析出体现的人性美,3分;联系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感受,3分)

【2018朝阳期末】

(一)阅读《都是英雄》,完成16-18题。

(共8分)

都是英雄

①那天晚上,钟仁为了救一个横穿马路的老人,被一辆疾驰的卡车撞飞,失去了右腿。

钟仁一夜之间成了英雄,可妈妈却老泪纵横:

“你还不到30岁,为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头,值吗?

②虽然失去一条腿让钟仁痛不欲生,他再不能像以前一样东奔西走跑销售,可钟仁认为救下一命还是值得的。

但让他耿耿于怀的是,那个被救的老人从出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目击者说,那个老人60多岁,可是当时天黑,谁也没看清他的模样,再加上大家都忙着救钟仁,他就不声不响地从众人眼前消失了。

③一个月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露面。

妈妈气愤地说:

“要想道谢早就谢了,估计他再也不会站出来了!

④可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那天下午,一位拎着保健品的老者敲开了家门:

“我姓程,我就是你救下的那个人……谢谢你,孩子,让你受委屈了!

我担心太多——一直不敢来看你。

⑤钟仁理解程大爷的苦衷:

程大爷有他的顾虑,今天他能出现在这儿,就说明我没白救他一回。

钟仁需要的只是那声感谢。

不想,妈妈却一下哭了出来:

“这么年轻就没了一条腿,以后日子可怎么过?

要是你儿子,你心不心疼?

”程大爷低下了头,钟仁看到两颗大大的水滴落到了老人的手背上,心里一暖。

⑥“孩子,都是我的错。

”程大爷抬起头,递来一张银行卡,“这是我所有的积蓄,6万元,给你。

”钟仁心里又是一暖,妈妈的脸色也明显缓和多了。

钟仁没有接钱,一个老人攒钱不容易,况且社会捐款已经不少。

争执中,还是妈妈把银行卡放进程大爷的兜里:

“今天您能来,我们就知足了。

如果有空,就常来看看钟仁吧。

⑦从此,程大爷几乎每天都会来看钟仁,陪他聊天、下棋。

在他的帮助下,钟仁做起了网购,身体也康复得很好。

当记者再来采访时,善良的钟仁让记者只报道了被救老人知恩图报的新闻,隐去了姓名。

⑧一切很圆满,直到有一天,门铃再次响起。

一个同程大爷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进门就跪在地上:

“对不起呀,孩子,我才是那个被你救了的人,是我自私,今天我是特意来向你道谢的!

⑨钟仁和妈妈彻底愣住了:

开始没人承认,现在却又多出了一个。

老人见状,便讲起了当日的情形。

他姓杜,刚刚退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那天晚上过马路时分了神,多亏钟仁出手相救才躲过一劫。

本来杜大爷想一起去医院,可他怕钟仁就此讹他的钱,便趁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溜回了家。

其实他的心一直悬着,可又鼓不足勇气去承认,直到看到那篇报道。

他不知道程大爷是出于什么目的,可程大爷的行为却让杜大爷最终下定决心来到钟仁家道歉。

⑩疑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程大爷身上:

“您到底是谁?

程大爷思考良久,说:

“孩子,你能陪我下盘棋吗?

”当钟仁吃了程大爷手里最后一颗棋子时,程大爷已泪流满面:

十年前,程大爷的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

一天晚上,他刚和程大爷杀了一盘棋,接到同学电话便出了门。

路上,当他看到三名男子劫持一个女孩便出手相救,最后倒在歹徒的刀下。

程大爷没想到那是他和儿子的最后一盘棋。

虽说后来儿子被授予了“见义勇为”的英雄称号,可程大爷始终不能释怀,因为那个被救的女孩一直没有露面说过一句谢谢。

“其实,只要她打来一个电话我就安慰了,就算是给地下的儿子一个交代。

”可这个电话成了程大爷最漫长的等待。

“我确实骗了你,你救的不是我,我也根本不认识你,但我懂得你的感受。

你那么年轻,我想让你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因为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帮你就是帮我自己。

当你释然的时候,我也一样。

(有删改)

16.文章标题为“都是英雄”,你认为文中哪些人是英雄?

请分别写出他们的英雄事迹。

(3分)

答: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程大爷和钟仁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3分)

答:

18.请就文中人物的描写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理解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

(3分)

问题:

说明:

答案:

16.答案示例:

钟仁不顾自身安危,勇救老人,失去了右腿仍心怀善良,令人钦佩;程大爷假冒被救老人感谢钟仁,帮钟仁走出内心困境,令人钦佩;程大爷的儿子,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救助被劫持的女孩,令人钦佩。

(共3分。

每点1分)

17.答案示例:

程大爷和钟仁互不相识,但程大爷和钟仁都遭受痛苦,且未能收到被救者的感谢,有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