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744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docx

高考语文小说的情节难点突破

短板快攻点

 分析情节作用与手法要精准

精准分析诊断

高考命题越来越趋向综合,情节与小说的环境、人物、主题等密切相关,高考题对情节的考查,由过去单一的概括梳理,转为注重小说情节整体设置的特点与对重要段落作用的分析,而且设问不再是直接发问,而是通过有一定迷惑性的发问来完成考查。

这是二轮复习时一定要吃透的地方,即明确命题人的发问角度。

在二轮复习时,还要侧重对小说情节知识的综合运用,准确掌握术语,练好审题。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

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

”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

“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

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

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

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

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

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

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

”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

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改编]判断以下对文章分析鉴赏的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

(1)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答:

 

答案 错误。

理由: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为开头,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达控诉战争罪恶的主题思想,没有“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的意思。

(2)“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答:

 

答案 错误。

理由:

“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说法片面,主要表达了战争对“我”的压抑。

(3)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答:

 

答案 正确。

(4)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答:

 

答案 正确。

(5)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

 

答案 错误。

理由:

“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错,发生在“我”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它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也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

2.[改编]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请根据线索划分故事情节。

答:

 

答案 线索是一位受伤退役的士兵与一位陌生女子多次打电话。

第一层(开端)(第1~10段):

写“我”和陌生女子第一次通话,谈论战争。

第二层(发展一)(第11~14段):

“我”和女子的第二次通话,谈论文学和家庭生活,知道了女子的儿子也死于战争。

第三层(发展二)(第15~16段):

在坚持通话中,“我”和女子产生了爱情,谈论的话题也有对战争的看法。

第四层(高潮、结局)(第17~20段):

写“我”和女子的通话被战争毁灭。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认真审题,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的物象“电话”的作用。

②如何分析题干已给出的“人物”“情节”两个角度?

梳理文本,要关注与电话有关的情节和与电话相关的人物描写的内容。

鉴赏时要联系情节,结合人物形象,兼顾小说主旨。

答题时要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

如小说通过电话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交集,偶然与必然交替,使文章富有戏剧性等。

我存在的问题:

 

 

高效突破提升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

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

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

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

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

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

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

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

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

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答:

 

1.审题规范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考查的是“情节手法”,“这有什么好处”指的是情节手法的作用。

此类试题应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角度分析手法,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作用及对主题的表达作用等角度分析作用。

2.思路规范

叙述人称或叙述视角:

小说以第三人称“他”为叙述视角,真实地再现了科研工作者身处绝境而努力抗争、在危难之际向敲门者伸出援救之手的故事。

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叙述方式:

整篇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采用顺叙的方式,叙述了科研工作者和送瓜人相互救助的故事,省去了许多拖沓冗长的叙述和交代。

情节安排作用:

“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

文中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

主题表达:

“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的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彰显了蒙汉一家亲的主题。

3.整合答案

[参考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文本见上文《天嚣》)

答:

 

1.审题规范

题干要求分析这篇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本质属于“分析情节作用类”题。

联系小说体裁特点来看,要回答“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人物、情节、主题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回答。

2.思路规范

对人物的作用:

从小说中“他”及队友的视角来看,由于听不懂蒙语,无法弄清送瓜人如何冲破风沙奇迹般来到这里。

这样写,说明“他”所知有限,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对情节的作用:

小说围绕“渴”这一中心展开,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到西瓜解渴。

结局给出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而是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么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对读者的作用:

读者是希望知道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从而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3.整合答案

[参考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2019·山东济南市高三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护士的遗憾

吕斌

在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陈菊花习惯坐在角落里,她的眼神不是看着大家,而是盯着屋子的某一处,一副深思的样子。

大家在争着抢着提名并且气氛逐渐紧张的时候,她却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

茵陈,性味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

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于湿润的原野、路旁。

主持会议的院长忽然喊一句,陈菊花。

大家把眼光转向她,身旁的同事捅她,她才回过神来,看着院长。

院长说,有人提你当今年的先进个人,你说说你的想法吧!

陈菊花非常意外,她刚来这个医院三年,怎么能和在座的老医生老护士比呢。

去年评选时也有人提她,说她工作任劳任怨,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接触她的人都喜欢她。

就像三月的茵陈,给患者带来福音。

她却说,我还年轻,应该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

她这一句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都说,是呀,她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现在,她见大家都望着地,她还是那句话,我还年轻,不应该过早地获得荣誉,还是把先进的荣誉给老医护人员吧。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呀,她虽然人好,工作好,但是还年轻,应该把先进评给老医护人员,她以后有的是机会。

她的工作场所是药房,天天就是为患者拿药,她要记住每种药的药理,要记住每种药放的位置,要记住每种药的价格等。

在递给患者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

每个患者见到她,心情舒畅,都赞扬地说,她真是三月的茵陈,药到病除。

听到人们的这种评价,她只是笑眯眯地不说话,她在医学院读书时,就熟悉茵陈这种药,三月份从平民百姓的菜桌到高档饭店,是常见的佳肴,作为一种野生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食用,加上本身具有的中药身份,更是被追求健康的人们喜爱。

她要像三月的茵陈一样被人喜爱,她心里暖洋洋的。

陈菊花天天默默地工作,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

地球在不知不觉地转动,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转眼间,她眼角有了鱼尾纹,头发白了几根,且已经是药房主任。

药房里又来了几个年轻人。

年终的评选先进,她依旧坐在角落里,听大家纷纷提名、争论不休,又有人提到了她。

主持会议的院长已经是新人,他不知道之前的事,也不知道陈菊花有一个别名叫茵陈。

他看看人到中年的陈菊花,征求意见似的对陈菊花说,老陈,咱们医院这几年新进了一批人,从培养新人、鼓励新人的目的出发,先进个人在年轻人里评选,就不考虑你这样的中年人了。

陈菊花点头同意。

她向来对这种事礼让三先,不争不抢,何况自己已经过了青春期,荣誉对于她并没有什么意义。

陈菊花依然故我地在药房里忙忙碌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她也渐渐地变老,额头爬上了皱纹,白发更多,动作也变得缓慢了,人们似乎忘记她曾经有过的茵陈称呼。

又是年终的评选先进,角落里,坐着的是一个老医护人员,头发斑白,满脸皱纹,望着屋子的某一处,再有一年,她就退休了。

人们在提谁该当选今年的先进个人时,交锋很激烈,虽然都在为别人争,实际是在为自己得到这份荣誉而暗战。

整个过程,没人提起角落里的陈菊花,甚至忽略了屋子里还坐着这样一个老医护工作者。

陈菊花望着窗户外的院子,花坛里的花已经谢了,冬天什么时候来的她都没注意,冷风就呼呼地刮起来了。

她习惯性地默念一些药品的药理,或者回顾一些药品的习性,这是她念大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多年不变。

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远,三月的时候,阳气上升、百草发芽,茵陈也会旺盛生长,是采茵陈中药的最佳时间。

而到了四月,便成了蒿,药性渐减,多被普通百姓作为食材。

而到了五六月只能当柴烧。

所以,民间也流传着“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谚语。

她,陈菊花,已经是五月、六月的茵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一个护士的遗憾”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又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感情真挚。

B.“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陈菊花对患者的关爱。

C.陈菊花退休前一年,在评选先进个人时,大家都忽略了她,说明大家已经了解并且接受了陈菊花不争不抢、总是谦让的性格。

D.小说描写了陈菊花一生中评选先进的几段情景,时间跨度大,重点突出,抒发了对陈菊花的赞美之情,语言朴实有味,叙事自然平实。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根据前后文,大家忽略陈菊花,一是因为大家都在为自己争得荣誉,无暇顾及陈菊花;二是因为陈菊花一向不争不抢、谦虚退让,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她的存在。

但说“大家已经了解并且接受了陈菊花不争不抢、总是谦让的性格”,则于文无据。

2.小说在刻画陈菊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任劳任怨,敬业务实。

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她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能记住每种药的价格和放的位置。

②善良朴实,淡泊名利,谦虚礼让。

主动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不与年轻人争抢荣誉。

③富有爱心,体贴患者,服务热情周到。

在给患者递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每个患者都赞扬她。

(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通过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性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从陈菊花对待工作的角度来看,通过“她却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去年评选时也有人提她,说她工作任劳任怨”“她的工作场所是药房……要记住每种药的价格等”等内容可以看出她工作时任劳任怨、敬业务实。

从陈菊花对待个人名利的角度来看,通过“在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陈菊花习惯坐在角落里……她却置身事外”“她却说,我还年轻,应该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陈菊花点头同意。

她向来对这种事礼让三先,不争不抢……荣誉对于她并没有什么意义”等内容可以看出她善良朴实、淡泊名利、谦虚礼让。

从陈菊花对待患者的态度来看,通过“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给患者带来福音”“在递给患者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陈菊花天天默默地工作……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等内容可以看出她富有爱心,体贴患者,服务热情周到。

3.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这样设计有哪些作用。

(6分)

(1)审题规范

本题属于“分析情节作用类”题。

“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限定了分析的对象,“哪些作用”指出了分析的方向。

联系小说体裁特点来看,回答“小说情节作用”这一问题,首先应找出这一情节的所在位置,再结合表达技巧分析这一情节对人物、情节、主题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

(2)思路规范

从情节结构本身看,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而且这一情节贯穿了陈菊花的一生,从年轻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用四次评选先进的经历展现,起到了典型化和以点带面的作用;

从表现人物形象看,虽然同一情节反复出现,但情节各不相同,这样既集中又富有变化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从表达主题看,这样设置突出了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3)整合答案

[参考答案] ①以点带面,运用典型场景复现的手法突出了陈菊花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中有代表性的四次评选先进的经历,构成了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②展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四次先进评选标准不一,细腻地刻画出陈菊花在表面的波澜不惊中内心产生的微妙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前后呼应,在看似简单重复的故事情节复现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愈加鲜明,深化了小说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引导我们关注生活中那些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本题考查情节设置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般说来,情节设置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本身、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等角度考虑。

从情节结构本身看,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而且这一情节贯穿了陈菊花的一生,从年轻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用四次评选先进的经历展现,起到了典型化和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表现人物形象看,虽然同一情节反复出现,但情节各不相同,这样既集中又富有变化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从表达主题看,这样设置突出了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配套作业

一、(2019·柳州高中、南宁二中两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

“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

”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

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

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

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

他听见方歌的歌声后苏醒过来。

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

“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加了新四军。

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

他说:

“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

“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秦山说:

“你唱歌唱得真好听,要是我真的牺牲了,你就对我唱歌。

方歌崇敬英雄,说:

“不许这么说。

秦山笑了,说:

“这有什么?

听你唱歌,我就活过来了。

方歌也笑,说:

“如果我唱歌有这么厉害,我就唱。

秦山说:

“那我们可就说好了。

1948年,秦山被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他当了独立旅一个连的连长。

挺进西北,开赴新疆——后来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的歌声。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她们已经唱不出声了。

女兵很惹眼。

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了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

“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

“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

“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你唱出来呀。

秦山说:

“我这破嗓子,一唱会吓坏你。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

他乐了,说:

“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