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892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

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

一、联系上下文语境,指出下列加点的代词“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1、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写一点东西。

2、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革命青年的牺牲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3、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活着的人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痛的教训。

4、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二、判断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移就)

2、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比喻)

3、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对比)

4、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

三、阅读课文“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至“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回答问题。

1、“无端”“喋血”是什么意思?

“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揭露了怎样的事实?

无端:

无缘无故;喋血:

流血满地。

揭示了反动政府无耻地残杀爱国青年的事实。

2、文章多次写刘和珍君“微笑”“和蔼”“温和”,这有什么作用?

突出刘和珍善良谦和的性格;反衬反动政府和无耻文人的凶残下劣,驳斥了他们对革命青年的污蔑。

表达了对烈士深沉的尊敬和怀念,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和控诉。

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联系文意说说这句话中的“缘由”具体指什么?

反动政府对人民施武力屠杀和舆论钳制政策,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万马齐喑,衰弱不振。

4、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都是独立成段的。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综合鉴赏这两个句子。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运用短语,语气急促肯定,情感激烈;单独成段,醒目有力。

强调了污蔑诽谤是铁的事实、手段之卑劣出人意料,强调了对段祺瑞政府和流言家的愤怒控诉之情。

5、“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如何理解这句话?

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

这是对造成民族默无声息的黑暗统治的极端愤怒,也是对反对派的警告,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小狗包弟》

阅读课文“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至“我自己终于也变成包弟了,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回答问题。

1、“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中“包袱”的含义是什么?

“包袱”指担心害怕包弟的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家里来。

2、“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如何理解这句话?

我也像包弟一样,受到“文革”的破坏摧残,只是保留了性命。

既是对自己为自保而将包弟送到解剖台上的自责,也是对“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控诉。

3、这段文字是作者无情解剖自己的心灵独白,请分条概括他得心理情感。

(1)送走包弟后我的轻松心情;

(2)我对包弟遭遇的同情、不安、不忍之情;(3)我对自己抛弃包弟行为的羞愧忏悔之情。

4、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请分析其作用。

叙述与抒情有机结合。

生动真切地再现了自己送走包弟后的心灵历程,严肃真诚地表达了悲悯忏悔之情,给读者深深地震撼,引发读者对人性问题的审视和反思。

5、对于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

言之成理即可。

■《包身工》

一、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比喻)

2、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反语)

3、“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借喻)

4、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

(反复、比喻、排比)

二、阅读课文开头至“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回答问题。

1、包身工的住宿环境有何特点?

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地方狭隘,空气污浊。

2、“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细节描写。

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每日都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

3、这部分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

有何作用?

介绍了包身工来源、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交代包身工的真实身份和来历,帮助读者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4、根据这段内容并结合全文,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包身工是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自由权的女工。

三、阅读课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至课文最后,回答问题。

1、“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与前文“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两句都用了“饲养”一词,其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

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后一句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两段话。

(1)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前半句运用排比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后半句用“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与“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强烈反差,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2)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黑夜”象征了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充满光明的新世界,表达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

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必修二

■《荷塘月色》

一、梳理全文

1、对“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这句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B)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未用比喻)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以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不是具体的说和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魅力,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神秘的世界。

(没有描写,谈不上神秘)

2、对文中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有关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C)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把所想到的都写在文中;

B、触景生情,有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和祖国河山的情感;

C、向往古代采莲的盛况,惦念故乡,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这些文字是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可以删去。

3、按照课文行文脉络在下面括号中填写相应内容。

家中(“我的情绪”:

颇不宁静)→背着手在小煤屑路上踱着→来到荷塘(“我的情绪”:

淡淡的喜悦)→忽然想起(什么事情:

采莲)→推门进家,妻已睡熟好久

二、精读课文4~5段

1、用四字短语给这两段加上标题。

四、(月下荷塘);五、(荷塘月色);

2、找出运用通感的句子,指出通感的具体用法。

(1)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用法:

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共同点: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雅、美妙。

(2)句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用法:

将视觉的画面转化为听觉的声音,共同点:

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

3、“弥望”意指:

荷塘大,荷叶多。

“田田”形容:

荷叶密(相连的样子)。

“羞涩”描摹:

用拟人手法描摹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态。

4、“酣眠”和“小睡”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句中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酣眠”指满月朗照,“小睡”指虽是满月却有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故都的秋》

一、梳理全文

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

饱尝一尝古都的秋。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古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

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3、第2自然段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

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领略名花美酒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饱赏透(赏玩十足)的程度。

6、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恋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

7、“蓝朵”一词是蓝色的花朵的意思。

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的词是因为作者以为蓝色和白色的搭配为佳。

8、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

9、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与它相照应的句子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0、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的枣子是淡绿微黄的颜色。

11、这段文字:

“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其意思是说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12、“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13、用一个成语概括上题句子中所逼于的意思相形见绌(相形失色)。

14、“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句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15、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思念时,突出写了在北平一椽破屋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D)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16、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现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二、阅读课文3~5段

1、请用四字短语给这三段文字分别拟写标题。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

2、第3自然段写破屋中的场景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示色彩的词?

作者为什么说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色彩:

碧绿、青、蓝。

最能传达作者清闲、静寞的情绪。

3、“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故都之秋清静的特点?

听觉、嗅觉以及触觉。

4、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我有一个梦想》

一、阅读课文“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至“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内容作者提出了斗争的原则、态度和目标,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原则:

不使用暴力,因为暴力易造成更大的情感伤害。

态度:

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目标:

黑人必须获得自由,争取正义的胜利。

2、结合文意,揣摩加点部分内容的意思,简要作答。

(1)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2)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

在争取合法地位过程中,一味对政府持有敌对的仇恨的态度。

3、四个“只要……我们就绝不会满足”的句式各自独立成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排比和反复。

排比可使文章气势贯通,感情充沛,有鼓动性;反复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使作者要求平等自由的决心更强烈。

这些充满激情的呼吁、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坚定斗争的信念鼓舞了黑人同胞为民主、平等、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二、阅读课文“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现在和未来”至“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回答下面问题。

1、“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这句话中“这个梦想”和“美国的梦想”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什么不同?

分别指什么?

“这个梦想”是指美国黑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美国的梦想”是指一个通用的口号,即美国所宣传的赖以立国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

2、怎样理解“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有了给予黑人以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的观念,才能解决国家内部的种族矛盾和斗争,才能形成黑人和白人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段演讲辞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形式上:

一连使用了六个以“我梦想有一天”开头的排比句式,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畅快淋漓地从正面表达自己对自由平等的期待、渴望,气势磅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内容上:

把作者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形象化,深刻表现出作者一直热烈憧憬、魂牵梦绕的理想,那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白人黑人亲如兄弟。

4、这几段文字表现了马丁·路德·金怎样的精神?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为实现理想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精神;

(2)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3)团结一致反对暴力行动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阅读课文“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作者追述马克思的逝世的情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字里行间渗透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讳饰。

爱戴、遗憾和悲痛的复杂情感。

2、第二段文字中用两个“对于”概括了马克思生前哪两方面的巨大贡献?

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1)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和领袖作用;

(2)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造和推动作用。

3、第三段在写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谁?

为什么要这样写?

达尔文。

与达尔文的贡献相类比,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4、“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一句中,“简单事实”应怎样理解?

(1)存在决定意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二、阅读课文“不仅如此”至“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回答下面问题。

1、“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句中,“运动规律”怎样理解?

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2、文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三个句子中加点词“这样”分别指什么?

(1)指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不同寻常;

(2)像数学领域的其它科学领域;(3)马克思在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不是浅尝辄止。

3、“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一句中加点的三个词语分别从哪些方面评价马克思?

“满腔热情”是从革命热情方面讲的;“坚忍不拔”是从革命意志方面讲的;“卓有成效”是从革命成果方面讲的。

必修三

■《林黛玉进贾府》

一、选词填空

①贾母把黛玉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叫着(C)。

②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D),黛玉也哭个不住。

③王熙凤:

“……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A)。

④宝玉(B)泣道:

“家里姐妹都没有,单我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A、用帕拭泪B、满面泪痕C、大哭起来D、掩面涕泣

二、阅读课文“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至“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回答下面问题。

1、凤姐出场与众不同,显得放诞无礼,可贾母却和她戏谑开玩笑,这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王熙凤泼辣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才可能如此的有恃无恐,恣意放诞。

2、文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有着精彩的描写,从凤姐的雍容艳丽中透露出怎样的信息?

装扮上,集珍珠宝玉于一身,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容貌上,丹凤眼虽美,却带三角,柳叶眉虽俏,却是吊梢,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刁钻和狡黠。

3、“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凤姐会见黛玉时的短短几句话,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至,试作简要分析。

称“这样标致的人物”,像“嫡亲的孙女”,一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二是恭维阿谀了贾母,三是安慰了嫡亲孙女迎春、探春和惜春。

所以凤姐明是说黛玉,暗则给贾母等人听的。

4、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忙”表现出王熙凤察言观色,随机应变,逢场作戏的本领。

(2)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两个“只管”表明王熙凤在贾府不同寻常的地位、权势,是对黛玉的关心,也是自我炫耀。

5、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请结合选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王熙凤为人刁钻狡黠,善于玩弄权术,表面上可能热情如火,背地里可能冷酷无情,其言行多有表演虚假成分,像选段中她一哭二喜多有做作,在回王夫人话时也是机变逢迎,虚张声势。

三、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文中都体现在哪些地方?

表现出林黛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体现在会王熙凤时的赔笑见礼,邢夫人处的婉拒吃饭,吃饭时的讲究座次,回话时的细心应对等,表现出林黛玉小心谨慎、心思绵密的性格特点。

■《祝福》

一、阅读课文“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至“于我也毫无关系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中对祥林嫂临死之前的外貌有着传神的描写,谈谈从外貌中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

落魄到枯槁,悲哀到麻木,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和崩溃了,成了垂死之人。

2、“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句话中用了两个后置定语,有什么作用?

两个后置定语,目的是强调。

这是一种聚焦镜头,突出了破碗的空,竹竿的裂。

“空”说明人们的冷漠,毫不同情;“裂”说明乞讨之久,悲惨之重。

3、祥林嫂为什么要问灵魂的有无?

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因为她希望死后有灵魂,就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爱子;又希望死后没有灵魂,没有地狱,那样就不会被锯成两半。

这既反映了祥林嫂受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摧残,更能表现她对命运的抗争。

4、“我”对祥林嫂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时哪七个字?

这说明了什么?

也许、未必、说不清。

“我”同情弱者却又无能为力,反而增添祥林嫂的痛苦,最后甚至推脱逃避,加速另外祥林嫂悲剧的到来。

二、阅读课文“冬季日短”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前三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哪些作用?

以静衬动,反衬周围环境的沉寂,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为“我”的浮想提供契机;烘托“我”心境的寂寞与沉重;以自然景物的寂寞,暗示社会环境的冷酷。

2、“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如何停顿?

“无聊生者”和“厌见者”是什么意思?

文中具体指谁和哪些人?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无聊生者”是无依无靠活不下去的人,如祥林嫂。

“厌见者”指见到祥林嫂就讨厌的人,如鲁四老爷之流。

反语。

3、用四个“所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并指出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表达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恶。

必修四

■《雷雨》

一、阅读课文“鲁大海(见侍萍)妈,您还在这儿”至“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回答下面的问题。

1、周朴园对周萍、周冲说“不许多说话”“你少多嘴”的用意是什么?

摆出家长的威严。

2、面对周萍打鲁大海,侍萍说: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试分析这句话的艺术效果。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侍萍的感情。

“这真是一群强盗”这是感情的第一层。

周萍打大海的两记耳光犹如打在她心上,使她为之一震;她想见一见的“萍儿”原是这样为富不仁的豺狼。

“你是萍”三字充满了她的惊疑、痛苦、悔恨、愤怒,这是感情的第二层。

第三层就一个“凭”字,由失口喊出“萍”到理智控制感情转而愤怒、斥责,阶级仇恨终于冲走了母子亲情,迸发出愤怒的火花,这一个字反映她此时感情急剧的变化。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是感情的第四层。

这一段台词,深沉痛切,又含着怨愤,表达了鲁侍萍此时独特的感受。

3、选文结尾部分“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句台词在原稿中并没有,是作者修改时添加的,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添加。

加上这句话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慈母在离别了三十年的亲生儿子面前想认而又不敢认的悲哀。

这句话与后面的“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一起,表现出鲁侍萍爱与恨,希望与失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揣摩下面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1)周朴园问鲁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表现了周朴园怎样的态度?

是明知故问,是摆出一副资本家对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态度。

(2)周朴园说的“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表明骨肉亲情也不存在,只有尖锐的阶级对立。

(3)鲁侍萍反复催促鲁大海说“走吧,别说了”“大海,走吧,我们走吧”,原因是什么?

一是不想让大海知道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父子关系;二是担心鲁大海人单力薄而吃亏。

5、这一场戏主要是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这一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鲁侍萍最终作出了走的选择,原因是什么?

(1)揭露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对罢工工人的血腥镇压及其罪恶的发家史,也充分揭示了周朴园的老奸巨猾与冷酷阴险。

(2)鲁侍萍亲眼见到周朴园对亲生儿子毫无情义,也看到了周萍蛮横无理地打鲁大海,本应是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会见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使鲁侍萍及其失望与悲愤,因而最终作出了走的选择。

二、阅读文段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