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953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docx

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

(2015年)四川省初三历史中考考点

初二历史(上)复习资料2015年5月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1842.8)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A、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即禁烟的原因):

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因此,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C、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经过:

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

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二、《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背景(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失败: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导火线):

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爆发标志: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3)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使中国丧失领土和关税两大主权)

三、鸦片战争影响(危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影响(详解)】:

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②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政治方面);③成为外国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材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上);④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社会矛盾);⑤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任务)。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因为鸦片战争它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的意图,并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商定税款。

【活动与探究】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②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

③英国国力强盛,武器先进。

(其中“清朝政治腐败”是主要原因,也可以说为:

腐朽的封建制度阻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进攻)(说明了:

落后必然挨打。

要毋忘国耻,立志进取)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目的):

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过程: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是帮凶。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爱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

1864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在浙江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是美国人华尔,1864年7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第3课 收复新疆

   1、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

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侵占新疆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

   经过: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分三路进军新疆。

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先收复乌鲁木齐及其附近的地方,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

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

为收复伊犁,清政府派人赴俄国交涉,同时,左宗棠做好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

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2、新疆行省的设立: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

【思考回顾】: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背景(原因):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日本制定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经过(几大战役):

黄海战役(此战役中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国捐躯);辽东战役(此战役后,日军在旅顺疯狂屠杀当地居民,现在旅顺的“万忠墓”就与此有关);威海卫战役(此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内容(掌握)

危害

影响(掌握)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既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也使中国京津地区和东南地区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辟通商口岸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

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日本蓄谋已久;清朝武器装备落后。

《马关条约》与其他条约的不同之处: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于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1900年6月,英、俄、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1901年9月,李鸿章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

(1)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

(2)主要内容:

①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3)影响(危害):

(非常重要,熟练准确记忆)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

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原因: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趁蒋介石围剿红军之机,侵略中国。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借口:

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并在第二天占领沈阳。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蒋介石的态度: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结果:

四个多月后,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陷。

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以长春为“都城”,溥仪任“执政”。

影响:

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

爆发的原因:

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个人因素)。

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目的:

为了逼蒋抗日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的性质:

逼蒋抗日的军事行动。

(注:

不是以推翻蒋介石统治为目的的兵变)

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目的:

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

解决的依据: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

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意义: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原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的推动。

合作表现: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奔赴抗日战场。

意义:

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3、南京大屠杀:

1、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被日军屠杀的中国人达30万。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对南京大屠杀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

战争是残酷的。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3、当前日本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实质是为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进行掩盖和辩护。

不利于今天中日关系友好、正常、健康的发展。

日本只有正视鼓起勇气,正视历史,真诚地道歉,才能把握未来。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正面战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抗战时的第一次胜利: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物资。

史称“平型关大捷”。

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由八路军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台儿庄战役——抗战时最重大的胜利: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

国民党将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近20天,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最重大的胜利。

敌后战场:

(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3、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目的:

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

主要目标:

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经过: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4、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延安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根据地,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5、中共七大: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前夕)目的:

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时间:

1945年4月; 地点:

延安内容:

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补充了解党的七大内容】: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制定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③通过新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历史意义:

这次大会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抗日战争的胜利:

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的。

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受降代表在台北主持受降仪式,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促使日本投降的原因:

(1)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2)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

(3)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了全民族的共同抗战(根本原因);②战争的正义性,得道多助;③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④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共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等

  中国抗战的特点:

以弱用强;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主战场;始终并存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初二历史(下)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

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

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结果: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义(影响):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①(思想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处:

都具有转折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3、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意义:

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第9课 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1)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

背景:

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前提:

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开始。

特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作用(意义):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

1985年。

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2、对外开放:

目的:

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分四步:

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沿海城市;规划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份设立一些开放城市。

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征: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作用:

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目的:

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增设了海南)作用:

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设了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1年,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现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在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又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中共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说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南巡讲话:

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主要精神:

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历史意义: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邓理的指导地位: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党的十四大(1992年召开)内容: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党的十五大(1997年召开)内容:

①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②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历史意义: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初三历史(上)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

1、出现背景:

(1)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是欧洲贸易最繁荣的地区。

(2)当时,意大利兴起了很多城市国家,这些城市商业发达,手工工场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发展工商业富裕起来,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3)新兴资产阶级,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2、时间:

14世纪前后。

3、概念(内容):

新兴资产阶级,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4、文艺复兴的定义: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人们把这场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5、文艺复兴的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地区:

意大利。

7、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8、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

9、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1)、但丁:

a、代表作:

《神曲》。

b、地位:

文艺复兴的先驱,意大利人。

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达·芬奇:

a、代表作: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b、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大师(绘画)。

(3)、莎士比亚:

a、代表作:

《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b、地位:

英国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

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10、文艺复兴的扩展:

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11、文艺复兴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