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7006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9.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

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

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

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

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谁又能说不呢?

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

“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102.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103.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04.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105.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106.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

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

107.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

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

10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

102.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指出王维的诗句即可)

103.诗中有画

104.示例:

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

(句式相同,意境贴切即可)

105.第④段开头

106.坦诚 执著 自识

107.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108.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心的洗涤。

【解析】

10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即可。

通过读全文可知。

本文是一篇表达作者“从小到大”对王维诗句的不同理解的散文,开头第①段描写小时候背诵王维诗歌的场景;第②段大学以后体悟更深,因为这句诗而忘却烦恼;第③段写结婚生子以后从中学到要默默忍受、自我修复的道理。

王维诗歌的透彻使作者收益良多,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10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

解答时,结合语句内容和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进行分析。

文章写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应和了人们对王维诗画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因此可用“诗中有画”来概括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

104.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续写时,应仿造上句句式,用四字词语表达富有诗意的动作,能够衔接情节,想象丰富而合理即可。

如:

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

10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与之有联系的语段。

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

文章第③段末尾写“木中的祖宗”所遭受过的折磨:

“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符合题干句子中的“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所以题干中的句子应放到第④段开头,既承接了上文,也开启了下文,将“古树的胸襟”与“小人的蝇营狗苟”作鲜明对比。

10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第⑤段中作者写“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这里的“坦诚、执著、自识”是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语,可以表现出王维的高尚品格。

10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主旨,结合特定段落进行回答。

文章末尾写“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说明“精神的明月清泉”是甘于寂寞、保持独立、积极思考。

定位到第⑤段中,它对应“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一句。

10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提干要求: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结合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

本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分别解释了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句式一致,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并用“娴静淡泊”“细浪淘洗”等词语写出了诗句对自己疲惫的抚慰和对自己心灵的净化,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诗句的欣赏和赞美。

【点睛】

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别具特色的打树花

①随着春节临近,蔚县大街小巷里的年味儿日渐浓郁。

“树花广场”上聚集了不少人,超大鼓风机正在高速运转,大型炼铁炉里火苗子蹿个老高,师傅们还不停地往炉膛里添炭加铁。

有人不禁就要问了,他们这是干什么?

②原来,他们在“打树花”。

③“打树花”是河北蔚县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人们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

④“打树花”这一习俗还有着独特的渊源。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溶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

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⑤炼铁水是“打树花”最主要的准备工作。

铁水用白口生铁、焦煤和青石三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经过高温炼成,每场表演将用去生铁1200多斤、焦煤四五百斤以及青石料若干。

炼好的铁水温度高达1600多度,随着不断加温,铁水从排渣口喷涌射出,还没表演已经蔚为壮观。

⑥“打树花”的场面既刺激又宏大。

正式开始前,广场上举行了一段民俗表演。

随着鼓声雷动,灯笼舞和跑旱船首先展现,最为庄严的要数“祭炉”仪式,表演者在巨大的炉筒造型前膜拜,然后用动感的舞步表达对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祈福。

夜幕降临,匠人们把砸碎的铁器装入炉中,为晚上的活动做着准备。

待滚烫的铁水被倒进城墙前面的盆子里,一位师傅就上场了。

在鼓风机的作用下,上蹿的火苗和炉底被吹出的炭花跃跃欲试,打树花活动即将开始。

打树花铁水的温度可以高达1300多摄氏度,稍不注意就会烫伤,所以打树花都是由经验丰富而且胆识过人的高手艺人操作。

他们表演的时候戴上用水浸湿的帽子,并且把老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这样可以防止被飞溅出来的铁花烫伤。

只见艺人把手中在水中浸泡了3天的柳木勺子伸向铁水,火苗子一下就蹿了起来。

当他把一勺铁水奋力抛洒向城墙的时候,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红色水珠“哗”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伞状的金黄色火花,顺着城墙向远处四散开来,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惊呼。

⑦“打树花”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蔚县打树花”连同“蔚县古壁画”“蔚县常平仓”两大文化遗产项目一起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109.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典型的逻辑顺序,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打树花”的。

110.认真阅读文章第⑥段,写出“打树花”的具体过程。

__________→炼铁水→舀铁水→__________

11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人们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112.选文第⑤段“铁水用白口生铁、焦煤和青石三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经过高温炼成”中,加着重号的“按照一定比例”为什么不能删掉?

【答案】

109.打树花的历史、名称的由来、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场面及渊源。

110.举行“祭炉”仪式抛洒铁水

111.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树花的样子及其壮观程度。

112.“按照一定比例”起限制作用;说明了铁水所需的白口生铁、焦煤和青石三种原料所占分量不同,有具体要求,删去后表意不清楚,不符合实际;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

【分析】

109.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需要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打树花’是河北蔚县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介绍的是“打树花”的历史;“人们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写的是“打树花”名称的由来;“炼铁水”是“打树花”最主要的准备工作;第⑥自然段写的是“打树花”的场面;第⑦自然段写的是“打树花”的文化价值。

据此概括即可,语言要简洁。

110.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表演者在巨大的炉筒造型前膜拜,然后用动感的舞步表达对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祈福”写的是“祭炉”仪式;“把一勺铁水奋力抛洒向城墙”写的是抛洒铁水,这是“打树花”的最后一步。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11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

“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打树花”的美丽与壮观场面。

11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

“按照一定比例”说明了铁水中三种成分的比例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在句子中起到了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庄里的草木诗经

积雪草

①年少时,觉得《诗经》里那些植物很遥远,仿佛远古生物打上了神秘的烙印。

有一日,我幡然醒悟,那些远古的草木,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草木自有草木的存在方式,草木自有草木的光彩芳华。

②“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

在我的老家辽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

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这种野生植物,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③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搓成草绳,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只需把蒿绳点燃挂于门楣处,便可高枕无忧。

当然,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尔起疹,奇痒难耐时,用艾萵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

艾蒿,一种野生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

时光荏苒,路途遥遥,它依然郁郁葱葱,简直太神奇了。

④“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天》,说的是桃花。

桃树并不稀罕,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

房前屋后,并旁街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

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

每年春天,四五月间,各处桃花竞相开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岁大姑娘的脸色,粉嘟嘟的,娇艳水嫩,弹指可破。

这时节,远远地望着村子,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真是诗情画意,霞光烟影,白云深处有人家。

桃花的花期大约有半个月,之后花落籽实。

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静。

⑤“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说的是黄米。

黄米不是主粮,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杂粮的一种,多种在山地,春种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⑥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

秋天,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农人就会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

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

外祖父在世的时候,会用黄米酿酒,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

黄米煮饭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包粽子,特别好吃,特别香,粒粒晶莹别透,也算物尽其用。

⑦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间看到种植的黍子。

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⑧“采采芣莒,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莒》,说的是车前草。

这种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药叶片厚实,大小不一,小圆叶,抽穗,长茎,碎花,花梦结籽,可入药。

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⑨记得我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挎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和表姐结伴,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

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可笑吗?

一占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一占粮食。

⑩《诗经》里的很多草木我的村庄都有,每一种都令我记忆深刻,它们曾像亲人一样生长在我的周遭,与我和谐相处。

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分享过我的快乐喜悦。

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文章有改动)

113.为什么说《诗经》中那些远古的草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请分条概括。

1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11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2)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116.文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7.作者笔下的村庄里有草木与人们“和谐相处”。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

(不得照抄原文内容)

【答案】

113.①《诗经·王风·采葛》中的艾蒿,能驱蚊止痒;②《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花,能增添村庄的诗情画意;③《诗经·王风·黍离》中的黄米,可以酿酒、做年糕、包粽子;④《诗经·周南·芣苢》中的车前草,可以用来喂猪.

114.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桃树的密、多)。

115.

(1)“疯”字写出艾蒿的生长速度之快,突出了它的“皮实”(生命力强)。

(2)“咕噜咕噜”是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作者肚子饿时的声音,突出作者的饥饿程度,引出下文打猪草的原因。

116.引出所写的植物,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严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17.可从保护乡村环境和传统等方面阐述。

【解析】

113.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第一,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第二,要依据题目要求,确定阅读区间,从文中可知,答题区域在第②到⑨段;第三,针对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筛选、概括。

文中提到四种植物,分别是艾蒿、桃花、黄米、车前草,题干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了,只要答出作用,分条表述即可。

114.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赏析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原文对其进行分析。

夸张的作用是突出强调。

“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这句话中“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

115.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1)句中“疯”是修饰“长”的,这里“疯”是疯狂的意思,写出了艾蒿长得快,突出它很皮实。

(2)句中“咕噜咕噜”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肚子饿的程度,所以,就有了下文解释打猪草的原因,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116.此题考查引用的表达效果。

可以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结构上,和题目呼应,使文章清晰严谨;内容上,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11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题干提示的信息是自然与人的和谐。

据此,可以结合实际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乡村环境;城乡如何更协调地发展等。

【点睛】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赏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

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

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

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

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

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黃,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

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

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

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

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

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

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

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

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

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

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

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

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

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

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

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

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

这就是旧土。

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

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18.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119.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说说你的看法。

1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121.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做简要品析。

122.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

请说出理由。

【答案】

118.“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体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

(意思接近即可)

119.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

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120.提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赏析点:

将旧土赋予人的情感,从“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中任选一个赏析即可。

121.运用比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