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96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15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悠悠楠溪江

陈鹏举

①楠溪江生长在永嘉。

它使当时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成了山水诗的第一人。

②我大概是为了看望谢灵运,才到楠溪江的。

因为在我记忆里,许多诗写过的山水本来未必好。

到了楠溪江,却发现楠溪江这源头,真该有着谢灵运。

③在楠溪江的半腰渡头村,去乘漂流的竹筏。

一团青葱中,流水无声,村口树上那悠长的蝉声,把这没有尽头的安宁,唱成了舒坦和慵懒。

三两顶竹做的斗笠,让两岸的山形稍稍闪过了一番坚挺。

据说这水边的小路很漫长,可以到达山的心坎。

一位永嘉的朋友,曾经一次次从这儿步行十多小时去深山的丛林中讨生活。

他说这儿的山水太静,静到会让人从心中渗出苦味。

于是,在这个源头,一个小小的竹筏,让不同心情的人,都把自己的心浸到水中去,把宁静浸到了骨头里。

④楠溪江见不到现代生活的景致,这是一片上古留下来的天地。

水清澈到鱼以为它活在天上。

江两边的滩林,半在水中,半在水上。

我一直不敢去想人眼的差异。

因为人眼的差异,说明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我曾见过来自欧洲的油画和水彩画,一些作品中的纯净和明媚,我一直以为是因了人眼的差异。

直到有一天,我被告知欧洲的许多天空和大地,真是这样的纯净和明媚时,我才有了一个成年人的惊异。

我甚至因此相信那种高贵的青黛,是欧洲人很荣幸的独有。

然而在楠溪江,我见到了这种青黛,这种停泊在水天之间,被午后的阳光映出来的青黛。

这时节,万籁俱寂;在这源头,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黛色参天二千尺”,一下子明白了这纯净明媚的青黛,绝非独独属于欧洲人。

⑤眼中的水天出奇地空阔起来,人与这水天也出奇地感觉到了一种亲密,甚至很想在这水天之间有一个久长。

撑筏人很快活,用歌声,也用他四肢的语言,叙说着他的快活。

在这源头,快乐和恬淡像诗画一样浓郁。

⑥住在楠溪江边的芙蓉山庄。

入夜,山庄前的名为“芙蓉三冠”的山峰,被一轮明月映衬出一个深深的山形。

那晚,高大的山形依然寂寞。

山前有滩林般的几丛枝干很美的树影,树前是一条溪流,水声很低,然而很欢快。

动情的是各色虫鸣,还不时有几句蛙的情话。

虫声十分精致,也十分富丽。

它们与这山这水、与楠溪江一样永远,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

小坐片刻,沉思相随。

一位与水墨交游了大半生的画家明白了,中国画的全部美意,正在于它是用水墨描写大自然无限美妙的夜。

一位用文字过滤百年孤寂的鉴赏家,明白了山、水,还有虫的歌唱,并不需要见诸文字。

而我只是明白了自己的多余,明白了人其实并不被山、被水,甚至被虫子放在眼里。

⑦在芙蓉山庄,住去了生命中很轻也很重的一夜。

⑧离开楠溪江之前,又去拜访了楠溪江边两个古老的村庄:

芙蓉村和苍坡村。

这两个村庄大都有了一千个年份。

村庄里的石街和屋宇都已苍老得散发出草木的滋味。

鸡叫声是如此的悠长,仿佛来自久远的宋代。

苍坡村有个说是建于宋代的木质凉亭。

这亭里外有两圈木凳。

阳光很淡然,好像弥漫着许多年月。

两圈木凳上或坐或躺着七八个老人,个个慈眉善目,像是宋代翰林院中的人物;个个很健康的肤色和饱满的身子,又像是那遥远的年代退了伍的将军。

阳光与他们的谐和,谱成了生活的艺术。

这个村庄的人都姓李。

听得说到姓李,老人们都扳着指头悠悠地说起李家的大业来。

而楠溪江也在村前悠悠地流。

(注释)①谢灵运:

南朝宋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

138.文章第②段说“却发现楠溪江这源头,真该有着谢灵运”,结合③—⑤段归纳“真该有着谢灵运”的三大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9.第⑦段写道:

“在芙蓉山庄,住去了生命中很轻也很重的一夜。

”怎样理解“这一夜”“很轻”又“很重”?

140.第④段中作者写“欧洲的油画和水彩画”,有什么作用?

141.阅读文中第③段和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③段中作者引用永嘉的朋友的话,目的是什么?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

142.楠溪江源头因为有了谢灵运而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华夏大地,能让文人墨客产生这样亲密情感的又何止楠溪江一处。

请列举一处山水,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仿照下面的示例作简要阐述。

示例:

南山:

陶渊明为之作《饮酒》,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答案】

138.这源头有着浸到了骨头里的宁静。

这源头里有着纯净明媚这源头里有着快乐和恬淡

139.“这一夜”“很轻”的意思是这一夜那些永远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

“这一夜”“很重”的意思是这一夜那些美丽风景,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140.作用是为了衬托楠溪江纯净明媚的青黛

141.

(1)目的是为了证明楠溪江源头有着浸到骨头里的宁静,会让不同心情的人都把自己的心浸到水中去,把宁静浸到骨头里去。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这些景物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令人飘然、逸放、陶醉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楠溪江的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42.西湖:

苏轼为之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

【解析】

13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三段的“在这个源头,一个小小的竹筏,让不同心情的人,都把自己的心浸到水中去,把宁静浸到了骨头里”,第四段的“在这个源头,一个小小的竹筏,让不同心情的人,都把自己的心浸到水中去,把宁静浸到了骨头里”,第五段的“在这源头,快乐和恬淡像诗画一样浓郁”提炼关键语句即可解答此题。

139.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这一夜”“很轻”是因为“它们与这山这水、与楠溪江一样永远,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

“这一夜”“很重”是因为“小坐片刻,沉思相随”,这一夜那些美丽风景,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140.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由第四段“然而在楠溪江,我见到了这种青黛,这种停泊在水天之间,被午后的阳光映出来的青黛”可知作者极力描写欧洲的油画和水彩画,是为了衬托楠溪江纯净明媚的青黛。

141.

(1)此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分析即可。

结合此段末尾“于是,在这个源头,一个小小的竹筏,让不同心情的人,都把自己的心浸到水中去,把宁静浸到了骨头里”可解答此题。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

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此句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这儿的山水飘然、逸放的情态,令人陶醉。

表达了作者对楠溪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睛:

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14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与理解以及仿写句子的,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解答时先写出山水的名称,再根据自己积累的诗句,仿照示例写出作者、出处,最后写出诗句即可。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43.“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这“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

144.选文的语言精练形象,往往一个词语就能描绘出景物的神韵,试赏析文中加点的“滤”字的精妙。

145.文段中把“泉声”比成提琴、弹拨乐器、铜管等的声音,有什么好处?

146.文中说“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后面又写“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你觉得前后矛盾吗?

说说理由。

【答案】

143.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144.“滤”写出了泉水对作者心灵的净化:

荡涤灵魂,冲走污垢,带来洗礼,留下深情。

145.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形象地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

146.不矛盾。

说“万籁俱寂”一是相对于白天能听到泉声、钟声等多种声响而言的,用来极言山中深夜之寂静;二是为下文做铺垫,以静衬动,以无声衬有声,正因为山寺入夜万籁俱寂,作者才能由倾听眼前的泉水交响乐进而听出大千世界新陈代谢的主旋律,听出自己的心音。

【解析】

143.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

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

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

根据文章中的“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来分析,可知作者是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自己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

所以“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自然中无形的一种和谐,指作者的心。

144.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

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虑”的本义指使液体、气体经过纱、布、纸等,除去其中所含的泥沙、杂质、渣滓而变纯净。

结合文意可知“滤”字写出了泉水荡涤了作者的灵魂,给作者带来洗礼,留下深情。

145.此题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

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解析: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泉声”比成提琴、弹拨乐器、铜管等的声音,将泉声的千变万化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146.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

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

“泉水”之所以“听来格外清晰”,是因为“万籁俱寂”,这是运用了以静衬动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使人对“泉声”的印象更加深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庄里的草木诗经

积雪草

①年少时,觉得《诗经》里那些植物很遥远,仿佛远古生物打上了神秘的烙印。

有一日,我幡然醒悟,那些远古的草木,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草木自有草木的存在方式,草木自有草木的光彩芳华。

②“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

在我的老家辽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

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这种野生植物,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③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搓成草绳,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只需把蒿绳点燃挂于门楣处,便可高枕无忧。

当然,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尔起疹,奇痒难耐时,用艾萵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

艾蒿,一种野生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

时光荏苒,路途遥遥,它依然郁郁葱葱,简直太神奇了。

④“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天》,说的是桃花。

桃树并不稀罕,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

房前屋后,并旁街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

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

每年春天,四五月间,各处桃花竞相开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岁大姑娘的脸色,粉嘟嘟的,娇艳水嫩,弹指可破。

这时节,远远地望着村子,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真是诗情画意,霞光烟影,白云深处有人家。

桃花的花期大约有半个月,之后花落籽实。

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静。

⑤“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说的是黄米。

黄米不是主粮,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杂粮的一种,多种在山地,春种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⑥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

秋天,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农人就会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

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

外祖父在世的时候,会用黄米酿酒,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

黄米煮饭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包粽子,特别好吃,特别香,粒粒晶莹别透,也算物尽其用。

⑦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间看到种植的黍子。

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⑧“采采芣莒,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莒》,说的是车前草。

这种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药叶片厚实,大小不一,小圆叶,抽穗,长茎,碎花,花梦结籽,可入药。

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⑨记得我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挎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和表姐结伴,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

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可笑吗?

一占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一占粮食。

⑩《诗经》里的很多草木我的村庄都有,每一种都令我记忆深刻,它们曾像亲人一样生长在我的周遭,与我和谐相处。

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分享过我的快乐喜悦。

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文章有改动)

147.为什么说《诗经》中那些远古的草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请分条概括。

14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149.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2)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150.文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1.作者笔下的村庄里有草木与人们“和谐相处”。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

(不得照抄原文内容)

【答案】

147.①《诗经·王风·采葛》中的艾蒿,能驱蚊止痒;②《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花,能增添村庄的诗情画意;③《诗经·王风·黍离》中的黄米,可以酿酒、做年糕、包粽子;④《诗经·周南·芣苢》中的车前草,可以用来喂猪.

148.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桃树的密、多)。

149.

(1)“疯”字写出艾蒿的生长速度之快,突出了它的“皮实”(生命力强)。

(2)“咕噜咕噜”是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作者肚子饿时的声音,突出作者的饥饿程度,引出下文打猪草的原因。

150.引出所写的植物,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严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51.可从保护乡村环境和传统等方面阐述。

【解析】

147.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第一,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第二,要依据题目要求,确定阅读区间,从文中可知,答题区域在第②到⑨段;第三,针对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筛选、概括。

文中提到四种植物,分别是艾蒿、桃花、黄米、车前草,题干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了,只要答出作用,分条表述即可。

148.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赏析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原文对其进行分析。

夸张的作用是突出强调。

“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这句话中“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

149.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1)句中“疯”是修饰“长”的,这里“疯”是疯狂的意思,写出了艾蒿长得快,突出它很皮实。

(2)句中“咕噜咕噜”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肚子饿的程度,所以,就有了下文解释打猪草的原因,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150.此题考查引用的表达效果。

可以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结构上,和题目呼应,使文章清晰严谨;内容上,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15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题干提示的信息是自然与人的和谐。

据此,可以结合实际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乡村环境;城乡如何更协调地发展等。

【点睛】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赏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效果。

阅读《你看》,回答问题。

152.诗中第一、二节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53.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的“你”指的是谁。

15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52.示例:

风吹青草图、飞鸟翔空图、晚霞夕照图。

153.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154.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5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春风、青草、飞鸟、晴空、夕阳、流云等意象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画面。

此题注意抓住主要意象及其特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

153.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理解。

《你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描绘了大自然的三幅图画。

第三节承接前两节,诗人将生命融入自然风景中,进行生命的思考。

根据第三节中的“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

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可知,“你”指的是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154.此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

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语句“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进行分析。

诗人看到美丽的自然之景,联想到自己及人类经历的欢乐和忧戚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的平静,希望自己能像自然一样平静的对待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点睛】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