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52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9.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1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朝:

早晨。

B.徐公来,孰视之孰: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

没有谁。

D.王之蔽甚矣蔽:

受蒙蔽。

2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暮寝而思之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皆以美于徐公以牒为械(《公输》)

C.能谤讥于市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228.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D.今/齐地方/千里

22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家庭、客人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

B.文章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又善于进谏的人物形象。

C.文中邹忌妻子对其提问的回答,表现了她对邹忌由衷的喜爱,而其妾则因地位低下,与主人间无多少真情可言,回答得谨慎而勉强。

D.全文的结尾用“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受蒙蔽的错误,使齐国政治清明,无蔽可言。

【答案】

226.B

227.C

228.D

229.C

【解析】

【分析】

226.考查实词的义项。

B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

“孰”通“熟”,仔细的端详。

227.考查文言虚词。

C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

都是“在”之意。

A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

B前者“认为”,后者“用”。

D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指这件事。

228.考查节奏。

D项句子停顿不正确。

改为:

今/齐地/方千里。

这个题关键是理解“今”和“方”两个词的意思,“今”是现在,而“方”是方圆、纵横,不是地方,是个动词。

229.C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

从原文“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分析,题干“而其妾则因地位低下,与主人间无多少真情可言,回答得谨慎而勉强”理解错误。

【点睛】

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

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

“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

”他的妻子说:

“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

“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妾说:

“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

“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

“你说的很好!

”于是就下了命令:

“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30.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刘病日笃(病重)告诉不许(告知)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B.拜臣郎中(授官)寻蒙国恩(寻求)当侍东宫(充当、任)

C.逮奉圣朝(及、至)淋浴清化(蒙受)夙婴疾病(绕)

D.供养无主(主人)辞不赴命(致辞)实为狼狈(难堪)

231.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⑤⑦D.②④⑧

23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之二虫又何知

B.猥以微贱去以六月息者也

C.急于星火俨骖騑于上路

D.且臣少仕伪朝彼且奚适也

2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几件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

B.第二段叙述朝廷对自己多次征召。

如果说第一段侧重于表现祖孙情,第二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从而引出既要尽孝,又要尽忠的两难状况。

C.作者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不见斧凿痕迹。

D.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答案】

230.C

231.C

232.B

233.A

【解析】

230.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项,“告诉”应该是“申诉”;B项,“寻”是“不久”;C项,正确;D项,“辞”是“推辞”。

据此,答案为C。

231.试题分析:

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连词,因为;②连词,来;③介词,凭;④介词,用;⑤连词,因为;⑥介词,凭借;⑦介词,因为;⑧连词,来。

据此,虚词“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①⑤⑦。

故答案为C。

23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项中“之”分别为“的,助词”和“这,代词”;B项中的“以”都是“凭借”;C项中的“于”分别是“比”和“在”;D项中的“且”分别是“而且”和“将要”的意思。

故选B。

23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项,“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

据此,答案为A。

【点睛】

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要在自己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可筛选一些较易判定的,缩小范围,也就是“排除法”,这样,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参考译文:

  臣李密陈言:

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

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

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

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

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23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

(3)皆叹惋(_____)

(4)问君何能尔(_____)

2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所从来,具答之。

(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3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各划两处)

(1)遂与外人间隔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3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38.对以上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乙)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美好景物时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辞官归隐后淡淡的忧伤。

C.(甲)文原文末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D.(乙)诗借“饮酒”之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达了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

23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中“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234.(沿,沿着)(邀请)(惊叹)(这样)

235.

(1)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236.

(1)遂/与外人/间隔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37.A

238.B

239.表现了诗人隐居时安逸闲适的心境。

【解析】

234.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要”是通假字,通“邀”,邀请。

2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具:

详细;足:

值得;为:

对、向。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36.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1)意思是“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句

(2)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237.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A项“豁然”意思是开阔或通达;B项“交通”,古义:

错杂相通;今义:

运输事业;C项“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D项“无论”,古义:

更不要说;今义: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故选:

A。

2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B项表述错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23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选自《陶渊明集》作者:

陶渊明年代:

东晋

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乙: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4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涉猎:

粗略地阅读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经:

钻研经典

C.邴原少孤孤:

幼时丧母

D.欲书可耳书:

读书

2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蒙乃始就学/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吾妻之美我者

D.过书舍而泣/思而不学则殆

24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断两处)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4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244.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___________;乙文侧重___________。

【答案】

240.C

241.C

24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43.

(1)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2)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244.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解析】

240.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C项,孤:

幼时丧父。

241.考查文言虚词。

C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之”字都是主谓之间的助词。

A前者“于是”,后者“才”。

B前者“用”,后者“认为”。

D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

24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为:

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做你的老师教你,不收一分钱。

此题要注意把假设复句的几个分句划开。

24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卿”“孰”“孤”“不孤”“得”等字词的翻译。

244.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甲文侧重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道理,而乙文则侧重说明做人要少而好学的道理。

【点睛】

小题2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一)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

“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二)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孩子,你为什么哭泣?

”邴原回答说:

“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

“(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

”邴原说:

“(我)没有钱交学费。

”老师说:

“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做你的老师教你,不收一分钱。

”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