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724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docx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课时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运用列表法比较传统与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以教材中插图为依托,适当补充有关历史图片或视频材料,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与社会及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________,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

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以________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军装和“______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

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________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

(1)传入:

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

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________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________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

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

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3.欧化住宅

(1)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2)西式家具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知识点四 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等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

开始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

恋爱自由、________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风俗

①近代:

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方色彩浓厚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

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图示巧记】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

【易错防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加剧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转型,推动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步伐,但也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易错防范】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教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图示巧记】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易错防范】“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政治色彩

(1)“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思想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迫于形势,中国政府也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2.

(1)③中山装 

(2)②旗袍 3.

(1)列宁装 

(2)②干部服

知识点二

1.淮扬 2.

(2)西餐 4.

(2)西点

知识点三

1.四合院 2.

(2)中西合璧

知识点四

1.改革开放 2.

(1)③婚姻自主

主题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

[史料探究]

1.近代服饰的演变

史料

思考 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

衣着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 特色:

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趋势:

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主要特点: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土洋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2.现代服饰的演变

史料 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变化

注:

“列宁装”是“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

思考 

(1)流行的服饰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

结合材料中的两幅图片阐述这一说法。

(2)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服饰变化的什么特点?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图一反映了中苏关系的友好(或学习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图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的改变。

(2)服饰变化由简单朴素到五彩缤纷彰显个性。

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史论形成]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四个时间关键: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运用史观整合:

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拓展延伸]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

(1)近代特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

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

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主题

 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探究]

1.近代礼仪的变化

史料

注:

抓住三幅图的时间“晚清”“民国初”“1922年”。

思考 上述图片体现了近代礼节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变化:

由晚清时的跪拜礼到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和握手礼。

问题:

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

2.现代礼仪的变化

史料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

随着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

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思考 建国初期,“同志”的称呼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 时代特征:

人民当家做主,追求社会平等。

认识:

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史论形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发展历程:

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

(2)演变趋势:

由传统保守走向现代开放,平民化、文明化、个性化明显。

(3)变化特征:

既有新旧观念的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

(4)地区分布:

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内地明显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名家论史]

观点: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导读:

反映了近代民众开始普遍接受西方社会生活,甚至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体现。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产生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1.(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

“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

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

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

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

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体现了民间服饰受到西方的影响。

答案 B

2.(2018·四川资阳高一下学期期中)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答案 D

3.(2016·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B.列宁装

C.长袍D.马褂

解析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故A项正确;列宁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的服饰,故B项错误;长袍、马褂是清代民间的传统服饰,与题意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

4.(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促进了近代中国“断发放足”习俗变迁的是(  )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土地革命

解析 辛亥革命前后,开展了“断发放足”等运动,尤其是“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6浙江学业水平)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答案 C

6.(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  )

A.勤俭节约、无私奉献B.崇尚享乐、追求自由

C.诚实守信、勤劳致富D.团结互助、包容开放

答案 A

7.(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今服装演变简表

时段

流行服装

清代

成年男子穿满洲服饰(长袍、马褂),汉族妇女和儿童穿传统的明朝服装,满族妇女穿旗装。

20世纪上半期

长袍、马褂、粗布长短襦、长短裤等;西装、中山装、旗袍等。

20世纪50~70年代

列宁装、工人装、军装等。

21世纪初

高档西装、休闲装、中山装、汉服、唐装等崭露头角。

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服装的流行趋势。

任选两个阶段,指出其服饰变化的特点并说明成因。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如:

清代;20世纪上半期;其次,指出其特点,如:

前者满族特色突出,满汉服饰并存;后者多种服饰并存,中西合璧成为时尚;最后,说明成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交往等角度思考。

如:

清代,满族实行高压政策,推行满族文化;满族与汉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答案 示例一:

清朝:

满族服饰特色突出,满汉服饰并存。

原因:

清朝实行高压政策,推行满族文化;满汉文化交融;多民族国家发展。

示例二:

20世纪上半期:

多种服饰并存,中西合璧的服饰成为流行服装。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西式服饰的影响;自然经济和传统观念影响。

示例三:

20世纪50~70年代:

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原因:

政治活动突出;强调劳动生产,阶级斗争占主导;学习苏联的影响;工人和军人社会地位高。

示例四:

21世纪初:

多元化突出,个性强。

原因:

改革开放提高生活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文明间交流;传统文化影响。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教材第63页)

提示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遭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2.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教材第64页)

提示 

(1)鲁菜:

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

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2)粤菜: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

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富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

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

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

五蛇羮、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等。

(3)川菜:

正宗川菜以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入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

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4)淮扬菜:

以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地菜为代表。

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其烹调技艺以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

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

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鳜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3.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材第65页)

提示 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从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

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

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

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

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自我测评】(教材第66页)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

呈现出什么特征?

提示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提示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

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

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

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67页)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思考 

(1)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演变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分析其原因。

(2)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提示 

(1)清朝入关后,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饰与装饰;清末受西方的影响,出现了着西服、剪发辫的趋势;20世纪末以来出现了复古的趋势。

原因:

清朝时受清政府强制推行的影响;晚清时受西方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影响。

(2)现代社会受科技发展的影响,人们渴望文化上的返璞归真。

其次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了国家的影响力和人们的自信。

课时作业

1.某学生搜集了以下材料。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

B.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

解析 材料中三种女人的穿着,既体现了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又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多元化。

A项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材料意图;D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答案 C

2.(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入侵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C.清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D.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彻底反清,上海军政府发动剪辫运动,以风俗改革来推动反清斗争的进行,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吕思勉曾认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该观点反映出(  )

A.近代服饰已中西合璧B.西装不合时宜将被淘汰

C.传统服饰更具生命力D.服饰变化源于列强侵略

解析 根据材料“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可知,吕思勉认为传统服饰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

这种现象表明了(  )

A.政治生活影响深刻B.舒适休闲意识强烈

C.综合国力大大提高D.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50~60年代”“看背影难辨男女”“十亿人民一款衣”,结合所学,列宁装、“布拉吉”、“毛式服装”、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较为流行,给时代画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7·山西晋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到了九十年代,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材料反映了(  )

A.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奢侈浪费风气形成

B.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C.国门打开,西方的生活观念冲击国人思想

D.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答案 D

6.(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19世纪末,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其原因有(  )

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 ③外国传教士和维新人士的倡导 ④民国政府的法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19世纪末,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对传统缠足陋习造成了冲击,①正确;19世纪末,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增强了不缠足运动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②正确;同时期,外国传教士与维新人士倡导革除陋习,废止缠足,也会推动不缠足运动的开展,③正确;民国政府成立后,制定了“废止缠足”的法令,推动不缠足运动进行,但与时间不吻合;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7.(2018·四川德阳高一下学期期中)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婚恋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以政治出身为主导、以文化资本为导向和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三个阶段。

其中,“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盛行于(  )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婚恋观逐渐由以政治出身为主导转变为以文化资本为导向,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6·保定高一检测)下列图片所示居室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近代中国同时并存。

其中,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的是(  )

解析 A、C、D三项是中国的传统建筑。

而上海石库门里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从图中可看出里弄中的建筑为西式,而里弄又是中国的传统,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

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摘编自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不断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

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根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

有何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

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头发为切入点来考查不同时期中国习俗的变化。

(1)问,由“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知,从人伦角度不敢损伤头发。

(2)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得出两种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