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589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1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专题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中国家庭结构的明显变化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

根据调查显示,尽管一些富裕之家仍然保持传统的大家庭,但是4—6口之家的小家庭在北洋政府时期已较为普遍。

这样的家庭规模已经不是多代同堂或多个已婚子孙或兄弟共存的大家庭,而多半是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小家庭”。

上述家庭结构的出现()

A.标志着中国传统宗法制的崩溃B.是中国社会人权和个性解放的结果

C.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

3.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

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16.75倍。

这一账本是上海(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

C.政治体制改革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4.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

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

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推翻

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的广泛使用

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

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

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B、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C、违背了历史潮流D、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

6.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7.王文权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到: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长久恶欲,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

”以下对题干材料意思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因西方社会生活习俗优越于中国,民国初年国人相继推崇

B.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成为了民国初年国民的共同心理

C.国内革命的成功,推进国人社会习俗和社会心态的近代化

D.民国初年,中国传统社会遭受着西方近代文明强有力冲击

8.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但其言论与行为往往令一些人难以理解。

观察思考胡适下列言行,你认为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C.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9.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以山清水秀的小镇为背录,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流行的迪斯科。

当时喇叭裤、迪斯科的流行说明了()

A、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

C、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获得成功D、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

10.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西方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

D.婚姻观念中和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

11.《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下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④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

12.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各地均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是()

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C.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

1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下面两则史料最适合于研究什么问题?

()

A.近代中国满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动

B.西方与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D.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根源

14.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年份

宗教

世俗消息

科技

比评与建议

1868年

48%

26%

22%

4%

1869年

36%

36%

9%

19%

1870年

18%

68%

5%

9%

1871年

16%

46%

23%

15%

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

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

二、非选择题。

1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876年,英国商人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但这条铁路经营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此后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二图10为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变化图

材料三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

1950年9月修复组装的一台日本蒸汽机车。

1964年制造的中国第一台经过重大技术改进的干线货运机车。

1973年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交--直流电传动干线货运机车。

2007年我国首列世界先进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对中国近代或现代铁路交通发展认识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简述应县木塔和平遥古城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6.(26分)书籍、报刊、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往往承载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战必胜说》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

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康有为全集》

材料二《申报》大事年表(部分)

——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

材料三下列是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l)依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日本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

(2)充分挖掘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概括1912年一1938年间《申报》的发展特点。

(8分)

(3)仔细阅读两份目录,指出两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主流评价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10分)

17.(34分)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

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

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

(14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国民政府的民众识字运动的官方宣传材料中,将大众的识字与三民主义能否实现直接挂钩。

在民间,经过知识分子的着力提倡而正在日趋普及的白话文正成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利器。

“定县实验”就是1929年晏阳初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在河北定县进行的以教育、生计、卫生、自治为主题的农村改革活动。

晏阳初的献身精神和他的活动筹款能力,使定县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

到1936年,定县有散布各处的平民图书馆、阅报所、问字处、图书担,有491种《平民读物》。

定县农民参与戏剧、篮球、足球等活动,与传统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定县似乎处在一个“人造环境”中。

后在战争威胁下,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学会被迫南迁。

——摘编自徐秀丽《平教会扫盲活动的历史考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定县实验”的认识。

(8分)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862年《莫雷尔法案》

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

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

开始着手建立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40年代

军事产业职业教育中受训人数达986055人

1982年《合作训练法案》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训练法案。

法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1994年《2000年教育目标》

提出了每个美国成年人必须要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有充分的能力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百年发展的历程”解读材料信息。

(12分)

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

“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

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

“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

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

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

《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

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

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

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19.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等沿海口岸出现了少量的国人自办报纸,但欧美报刊在民众心目中拥有很大的权威,中国报刊“多侈陈海外奇谈,以博阅者莞尔(指微笑)”,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思想陈腐。

1895年后,从上海到太原、重庆等地,国人自办报刊70多种,其中维新派创办的就有48种。

出现了政论、娱乐、商业等多种报刊,社会效应也非同凡响。

如《时务报》被誉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从1911年底,报界进入了黄金时代,孙中山下令减免邮费、电报费,大大降低了报业成本。

全国各地报纸增至500多家,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和政党报刊大量出版。

这一时期的报人被誉为“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摘编自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

(12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历史信息

1

1977年10月21日,我国《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

1980年,万维网(WWW)在日内瓦附近的一个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心被首次开发出来。

3

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责任制的生产队达71.9%,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占总数的67%。

4

1986年初,苏联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提出“在完善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5

1986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

6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7

1994年,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15—20年里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

8

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萨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9

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200家。

10

2000年初,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

16—30岁最年轻群体的第一选择是“电脑工程师”。

11

2000年,美国网络企业占据股市价值的三分之一。

联邦政府财政盈余189.5亿美元。

12

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2000亿美元。

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信息(至少3条)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主题,加以简要论述。

要求:

1.填写“信息序号”和“主题”两个空格。

2.论述要结合所选择的历史信息,但不得照抄。

3.论述字数200字左右。

21.交通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

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

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l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

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前,福建通往省外的铁路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过修建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不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

“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

”1951年国庆期间,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又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

福建省委认为,修建福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

1954年9月,铁道部确定由铁道兵担任鹰厦铁路的施工。

……1957年全线开始正式通车,全长约700公里。

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当时福建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10分)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10分)

(3)概述材料三中各派对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态度。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5分)

(4)鹰厦铁路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建设项目。

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该铁路能建成的原因及通车后带来的影响。

(7分)

(5)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3分)

22.(26分)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是近代化运动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大众报业发展举例

时间与地点

报刊名称

创办人情况

备注

19世纪40—70年代的广州、上海等

广州纪录报、

万国公报、

申报等

西方传教士

19世纪70年代后,中外报刊共有170多种,占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

《申报》开辟了文学专刊。

1872,汉口

昭文新报

艾小梅

内容多为轶闻趣事

1895—1897,北京、上海等

万国公报

康有为

不同于传教士创办之《万国公报》,后易名为《中外纪闻》

时务报

梁启超等

同期,康有为创《强学报》。

游戏报等

李白元等

刊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

1901—1903,上海等

警钟日报

蔡元培等

提倡“抵御外侮,恢复国权”

中国白话报

林白水

刊有《黄黎洲》、《说君祸》等

材料二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

虽然,以我国之言论机关,竟予外人(注:

此处的“外人”指北洋政府)以扰乱治安之口实,而干涉,而取缔,而封禁,言论自由之特权,无端剥夺于外人之手,抑亦言论界之大污点也。

——《大公报》(1913年5月5日)

材料三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有1919年1月出版的《新潮》、《国民》等。

青年学生所组建的这些进步团体和创办的这些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之“五四时期北京的学生社团和刊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舆论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过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这场“启蒙运动”的影响。

(8分)

23.(34分)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反映了不同时期邮政发展的历史变迁。

秦驰道示意图

邮驿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

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

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

(1)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秦这样做的目的。

(8分)

欧洲邮政大事记

时间

历史资料

11世纪前

欧洲的邮驿(专人送信)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是靠别人捎带或专人递送。

11—15世纪

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这是欧洲私营邮递的开始。

17世纪中期

英国、法国等国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

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似。

19世纪中期

英国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邮资的凭证,统一邮资制。

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

(2)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欧洲邮政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12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1897年,大清邮政开办,以海关的管理区域为依据设立邮区,由外国人掌管的中国海关控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统称为中华邮政。

中华邮政按省设立邮区,颁布了邮政法,并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参与国际邮政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拓展网络、增设局所。

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成立。

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建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企业。

(3)阅读材料,对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每个阶段邮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14分)

24.(共30分)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

“(歙县)弥望皆瓦屋,……草房绝少,屋多建楼,大家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皆本邑产。

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一门颜雕刻,费辄数十百金。

但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此其所短。

……溪山清丽,居此者如置身画图中,故人人有不忍轻去其乡之意。

”徽州民居雕饰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最具代表性的棠樾牌坊群,从两头到中间都按忠、孝、节、义排列,以“义”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