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论五苓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78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各家论五苓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家论五苓散.docx

《各家论五苓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家论五苓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家论五苓散.docx

各家论五苓散

各家论五苓散

***成无己***

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

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虽甘也,终归甘淡。

《内经》曰:

淡味渗泄为阳。

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

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

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

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

泽泻味咸寒。

《内经》曰:

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

桂枝味辛热,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

(《饬寒明理论》)***方有执***

以证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脉浮数,故凭一桂以和之,谓五苓散能两解表里者,此也。

……五苓散者,润津液而滋燥渴,导水饮而荡结热,所以又得为消痞满之治也。

(《伤寒论条辨》)***吴昆***

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

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

经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此用桂之意也。

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

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

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师又曰:

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

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面泄耳!

互考见霍乱门。

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也,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名曰霍乱。

霍乱责之里邪,里邪责之水谷。

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

水谷得其安,则霍乱自止矣,此五苓治霍乱之意也。

正考见伤寒门。

水寒射肺而成咳者,此方主之。

上焦有火,渴欲凉水,水为火格,不得润下,停留于膈,水寒射肺,故令人咳。

淡足以渗水,故用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辛温足以散寒,故用桂心。

向非水寒为患,则五苓非所宜矣。

有表证者,以伤寒门小青龙汤主之。

(《医方考》)***许宏***

发汗后,烦渴饮水,脉洪大者,属白虎汤;发汗后,烦渴饮水,内热实,脉沉实者,属承气汤;今此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脉浮,或有表,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乃汗后一解表药也,此以方中云覆取微汗是也。

故用茯苓为君,猪苓为臣,二者之甘淡,以渗泄水饮内蓄,而解烦渴也。

以泽泻为使,咸味泄肾气,不令生消渴也;桂枝为使,外能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结,温肾而利小便也。

白术为佐,以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湿也。

故此五味之剂,皆能逐水而祛湿。

是曰五苓散,以其苓者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肾邪,号令之主也。

(《金镜内台方议》)***汪昂***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脉浮为表证仍在,便秘热渴为腑证已急,用此两解表里);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涡属腑言,邪热挟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功擅荡热滋燥,导饮生津,故亦为消痞良方。

程郊倩曰:

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浊阴出下窍,而清阳之在上焦者,自能宣化矣。

心邪不从心泻而从小肠泻,又一法也。

昂按:

此乃正治,非又-法也,乃脏实而泻其腑也);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此皆伤湿之见证也。

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制水,滥于皮肤则肿胀,并于大肠则泄泻,水停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

暑先入心故烦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烦渴。

肺病则金不能生水,膀胱热则阳不能化阴,故便秘而渴;阴阳不和,则霍乱吐泻;湿胜则身痛身重。

大抵下不通利,则阴阳不能升降,而变证多矣)。

猪苓、茯苓、白术(炒)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半,桂半两(按:

杂病当用桂,伤寒证中表未解者仍当用桂枝,兼取解表)。

为末。

每服三钱。

服后多饮热水,汗出而愈。

伤暑者,加朱砂、灯心煎。

此足太阳药也。

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经曰:

谈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水无当于五味,故淡能利水。

茯苓走气分,猪苓走血分,然必上行入肺,而后能下降入膀胱也);咸味通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若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亏其阴也,勿治之,便利自愈。

亦有大热如狂、小便不利而用此汤者,欲使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由溺而出也,大热利小便,亦釜底抽薪之义。

陈来章曰:

治秘之道有三:

-曰肺燥不能化气,故用二苓、泽泻之甘谈,以泄肺而降气;一日脾湿不能升精,故用白术之苦温,以燥脾而升精;一曰膀胱无阳不能化气,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温膀胱而化阴;使水道通利,则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湿,下可以泄邪热也。

李东垣曰:

五苓散,太阳里之下药也。

太阳高则汗而发之,下则引而竭之。

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也。

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利,亦宜五苓下之。

又曰:

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五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去半里也,理中汤治吐泻上下之半表半里也。

《活人》云:

脉浮大是表证,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却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苓散主之。

五苓利水,何以能止渴生津?

盖湿热壅于中焦,则气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利其小水,则湿热下消,津回而渴止矣,亦《内经》通因通用之意。

李东垣曰:

伤饮者,无形之气也,宜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伤食者,有形之物也,轻则消化或损谷,重则方可吐下)。

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李东垣曰;无恶寒证,不可用桂。

周扬俊曰:

五苓为渴而小便不利者设,若不渴则茯苓甘草汤足矣,若但渴则四苓足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治小便不利。

本力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

治中焦积热。

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宣明》别见火门)。

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金匮》):

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

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

本方单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名泽泻汤(《金匮》),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

本方单用茯苓、白术,等分,名茯苓白术汤:

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

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

治水肿。

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

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译汤:

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本方去挂,加苍术、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名二术四苓汤:

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

本方倍桂,加黄芪如术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

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散:

治热畜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湿发黄,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

本方合益元散,治诸湿淋沥。

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谦甫);治小便数而欠(小便频而短也)。

本方合子胃散,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

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此上下分消其湿也。

按《机要》论泄泻,有属风、属湿、属寒、属火,此因于外感者也;《三固》言七情感动,脏气不平,亦致溏泻,此因于内伤者也;外则当调六气,内则当凋五脏。

又有因饮食所伤而泄者,法当消导;因风飧泄者,当解散;因痰积上焦,致人肠不固而泄者,当除痰;有脾胃气虚而泄者,当补中益气,使胃气升腾,而泄自止)。

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

治伤署泄泻。

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

治泄泻发热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以上三方,并加姜、枣煎。

深师用本方治发白及秃落;术一斤,桂半斤,二苓、泽泻各四两,更名茯苓术散。

(《医方集解》)***程郊倩***

标邪传入膀胱,是为犯本。

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

(此伤寒五苓论。

)乃一症以水入则拒而吐,一症以水入则消,何居?

膀胱为津液之腑,热入而蓄邪水,致小便不利也。

是则水气挟热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也。

用五苓者,取其开结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结,邪热从小便出矣。

若热微消渴,是则热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

此膀胱无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气回津也,使膀胱之气腾化,故渴亦止而病愈。

(一取开结利水,一取化气回津,尽太阳犯本之治矣。

)然症必以脉浮数,烦渴,为脉表症里,知非阳明之里,而仍为太阳之里,故以五苓主之也。

(《古今名医方论》)***沈金鳖***

业师孙庆曾先生尝渭余曰:

肿胀门惟水病难治。

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滥于肌肉间。

法惟助脾扶火,足以概之,而助脾扶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

肉桂以益火,火暖则水流;白术以补土,土实则水自障:

茯苓、猪苓、泽泻以引水,则水自渗泄而可不为患。

每见先生治人水病,无不用五苓散加减,无不应手而愈如响应者。

(《杂病源流犀烛》)***赵羽皇***

人身之水有二:

一为真水,一为客水。

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

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

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

(此杂症五苓论。

)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

(五苓与真武汤对看,五苓行客水之有余,真武护客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

不可不知!

)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

若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

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

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谈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为之堤防也,得以长流者,火为之蒸动也;无水则火不附,无火则水不行。

旨哉言乎!

(《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

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

杂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

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

加茵陈为茵陈五苓散,治酒积黄瘅。

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

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

(《古今名医方论》)***吴谦***

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

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刚消。

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

邪热入之,若水盛则水壅不化而水蓄于上,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利也。

若热盛则水为热耗,而水消于上,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不利也。

水入吐者,是水盛于热也;水入消者,是热盛于水也。

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

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也。

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

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

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

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

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

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

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也。

若发热表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

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

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

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

(《医宗金鉴》)***喻昌***

五苓利水者也,其能止渴而救津者,何也?

盖胃中之邪热,既随小水而渗下,则利其小水,而邪热自消矣。

邪热消则津回而渴止,大便则自行矣。

正《内经》通因通用之法也。

(《尚论篇》)***柯琴***

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

猪苓黑色入肾,以利水之用。

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

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寒热两除也。

(《伤寒附翼》)***程应旄***

五苓散能通调水道,培助土气,其中复有桂枝以宣通卫阳。

停水散,表里和则火热自化,而津液得全,烦与渴不必治而自治矣。

然多服暧水令汗出者,上下分消其水湿也。

是则五苓散与桂枝麻黄二汤虽同为太阳经之药,一则解发汗而治表,一则利小便渗热而治里,标与本所主各有别矣。

(《伤寒沦后条辨》)***陈尧道***

五苓散本表里两解之药,今之知用桂枝者鲜矣,殊不知欲兼治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以肉桂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结之处,故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也;泽泻味咸,所以泻肾邪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脾逐湿也。

兼以桂有化气之功,如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发热口渴之证,不治自愈。

(《伤寒辨证》)***钱潢***

其立方之意,用桂以助肾蒸腾之气,更用诸轻淡以沛肺家下降之功,使天地阴阳之气交通,气化流行,而上下之气液皆通矣。

(《伤寒溯源集》)***张锡驹***

散者,取四散之意也。

茯苓、泽泻、猪苓、淡味而渗泄者也。

白术助脾气以转输,桂枝从肌达表,外窍通而内窍利矣。

(《伤寒论直解》)***王晋三***

苓,臣药也。

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

猪苓、泽泻相须,藉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藉白术之燥以升精。

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既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

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专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若水肿与足太阳无涉者,又非对证之方。

(《绛雪园古方选注》)***黄元御***

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泄湿也,多服暖水,蒸泄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

(《伤寒悬解》)***徐忠可***

瘦人则腹中原少湿也;然而脐下有悸,悸者微动也,此唯伤寒发汗后,欲作奔豚者,有脐下悸,或心气伤者,劳倦则发热脐跳;今内无积湿,外无表陷,又非心气素伤,而忽脐下悸,论理上焦有水,不宜证见于脐,乃上仍吐涎沫,甚且颠眩,明是有水在中间,故能上为涎沫、为颠眩,下为脐下悸。

盖心为水逼,肾乘心之虚而作相凌之势,故曰此水也,因以桂、苓伐肾邪,猪苓、泽泻、白术泻水而健胃,此痰饮之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猪、泽。

彼重温药和胃,此则急于去水耳。

且云饮暖水汗出愈,内外分消其水也。

(《金匮要略论注》)***尤在泾***

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而颠眩,则水且犯于上矣。

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

颠眩即头眩。

苓、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

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

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

(《金匮要略心典》)***吴谦***

悸者,筑筑然跳动之病。

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脐下为病也。

若欲作奔豚,则为阳虚,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今吐涎沫,水逆胃也,颠眩,水阻阳也,则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

(《医宗金鉴》)***唐容川***

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

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而阳水绝不可用。

(《血证论》)***章楠***

此方在伤寒门,为兼治太阳经腑之病,应用桂枝。

故论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可知当用桂枝以行表,故又言汗出愈,不然二苓、泽泻下泄之力胜,焉能使其行表出汗乎?

若无表证,宜用肉桂,则其化气行水之功更胜也。

盖是方无论用桂、用枝,皆为宣化三焦之法,即非太阳之主方,何也?

以三焦司一身表里升降之气,内自脾胃,外达肌肤,必由三焦转输,故三焦气和,则内外通利,二便自调。

然其升降之机,又在脾之健运。

故此方用术健脾,以桂通阳,阳气运化,水道流行,乃以二苓、泽泻导入膀胱而泄。

所以经言:

三焦者,水道出焉,属膀胱,而膀胱为三焦之下游也。

又曰:

气化则能出焉。

谓三焦之气宣化,而膀胱之水方能出也。

仲景又用此方治霍乱。

霍乱,脾胃病也,因三焦气阻不得升降,而致吐利交作,则其非太阳主方,理可见矣。

若治霍乱,当用肉桂为宜。

(《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王士雄***

仲圣于霍乱分列热多、寒多之治。

皆为伤寒转为霍乱而设,故二“多”字,最宜玩味。

所云热多者,谓表热多于里寒也;寒多者,里寒多于表热也,岂可以热多二字,遂谓此方可治热霍乱哉?

沈果之云;其用桂者,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用泻、术、二苓,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

如果热入而渴,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加苓、泽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

余谓观此则多饮暖水汗出愈之义益明,故霍乱无阳气郁遏身热之表证,无三焦闭塞气化不宣之里证,而欲饮水者,切勿误解热多为热证,而妄援圣训,浪投此药也。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费伯雄***

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

坐卧卑湿,汗渍雨霖,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

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定法也。

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

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

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

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

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

若重阴生阳,积湿化热,便当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

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参之。

(《医方论》)***徐忠可***

太阳之经与腑气本相通,故有经之余邪袭入腑为烦温,而经热未除者,亦有腑邪盛,而牵定经络致表未全解者,五苓有桂枝解表,暖水以助汗也,苓泽以荡热,白术以健中,而内外之邪顿清,所以五苓为两解表里首剂,若无表竞去桂矣,故又有四苓之用也。

(《伤寒原方发明》)***唐笠山***

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阳药也。

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此方用桂以助命门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后胃中之精气上腾,再用白术健脾以输于肺,而后用二苓泽泻运水道之升已而降,其先升后降之法,与内经之旨滴滴归源,复与太阳何涉。

(《吴医汇讲》)***沈目南***

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伤寒六经辩证治法》)***左季云***

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

内经曰:

淡味渗泻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湿。

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

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渗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

咸味下泻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枝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

((伤寒论类方汇参》)***李中梓***

淡味渗泄为阳,内蓄水饮,须渗泄之,故以二苓泽泻为主。

脾土强旺,则水饮不敢停留,故以白术为佐。

水蓄则肾燥,经曰: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用桂为向导之使。

(《伤寒括要》)***吕震名***

诸家皆以导湿滋干,释五苓之取义,但以桂枝之辛温,苓泽之渗泄,即白术亦主燥脾,与生津润燥之义全不相涉,而渴证宜之何也?

盖此证由经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输津于上,故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饮暖水,自有输精散布之功。

(《伤寒寻源》)***张秉成***

治伤寒太阳证,表不解,邪入于腑,热结膀胱,小便不通,以及诸湿肿满,盛于下焦,或趋于下,则为泄泻,或逆于上,则为呕、咳等证。

然太阳有经有腑,经者,即为表证,可汗之而愈;若传入于腑,腑者,膀胱也,膀胱为水腑,热则水结不行,少腹满,小便不利,由是内外之湿,悉皆趋附,下行极而上者有之,故用二苓、泽泻直入膀胱,泻其热结之水邪。

表既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不尽之表。

湿盛则土衰,故用白术崇土以胜其湿,使脾土有健运之功,表里两解,正气不伤耳。

如湿邪在里,外无表证者,则用肉桂,假其大辛大热以入下焦,化其阴湿,开之导之,随苓、泽渗利,自无留滞也。

(《成方便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