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300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秩序与治理.docx

政治秩序与治理

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

一、政治秩序的含义(教材145-147页)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在这一概念中,包含几个关键的要素:

  第一,政治秩序是一种政治生活的状态,它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有序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

作为一个状态描述的概念,它的描述的可能性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其中一个极端是无政府状态,另一个极端则是良好社会。

而在无政府状态与良好社会中间则存在多种可能过渡的形式。

  第二,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任何一种制度,它存在与运行的前提都必须有一种共识的存在。

所谓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当政治共识消失,人们的政治观念陷入根本的冲突之时,政治秩序便必然陷于混乱之中。

政治共识的重要性在于,当人们对一种既定的政治体系存在着基本相同的看法时,人们便会去维护它,从而降低政治体系用来维护自身运行的交易成本。

  再次,政治秩序在行动上体现为政治治理。

这里治理既包括传统意义的维护政治秩序的统治行为,也包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管理行动。

以暴力为特征的统治之所以在政治秩序中不可少,这是因为:

第一,存在破坏既定政治秩序的行为。

虽然这种行为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政治体系为了维护自身的存在和运行,就必须对这类行为施以惩罚。

第二,即使现有政治体系以一种普遍接受的政治共识作为支撑,仍然可能会有一些人为谋取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种“搭便车”的做法,而这将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为了制止这种为了一已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政治体系仍然必须具有一种强制力。

  社会管理行为也与政治秩序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经济社会的交往中,人们彼此发生联系,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与共同利益关系。

政治秩序从根本上是人们的合作秩序,它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稳定化。

经济社会事务的治理虽然从根本上并不威胁政治秩序的生存,但各种治理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治理结构却规定着政治秩序的内在框架。

如何在社会治理方面做到符合政治共识的要求,是政治秩序实现有序性和稳定性的根本问题之一。

往年试题

本科补修06年1月名词解释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二、良好社会的标志与条件(教材147-150页)

(一)良好社会的定义(教材147页)【专科06年7月名词解释】

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

(二)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教材148-150页)

我们认为,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

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

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

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

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宽容:

现代文明的一种核心原则

宽容,是指对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的自制和忍让,也是冲突双方的理解、沟通与合作。

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各界中高层人士而言,是其本身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一种体现。

宽容意味着通过道德的榜样和理性的说法去努力影响别人。

积极的宽容意味着欢迎多元化。

消极的宽容意味着被动地接受多样性,或者只是采取“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andletlive)的态度。

宽容既不同于赞同许可(permissiveness),也不同于漠不关心(indifference)。

许可是一种允许他人随其心愿而行事的社会态度,它既可能出于道德上的不关心,认为对产生争议的行为无法做出道德判断;也可能出于道德上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认为道德判断只能因人而异。

宽容建立在两个道德判断的基础之上:

(1)不赞同某种行为或某一种观念;

(2)运用自己的观点明确拒绝或说服别人。

所以,宽容并不是简单忍受不可改变的事实,比方说,受丈夫虐待的妻子出于恐惧而忍受丈夫的行为很难被说成是宽容。

此外,宽容也不能简单等同于不干涉,虽然它也不意味着干涉和限制别人。

宽容意味着通过道德的榜样和理性的说法去努力影响别人。

宽容有时候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积极的宽容态度意味着欢迎和鼓励多样性和多元化。

消极的宽容意味着被动地接受多样性,或者只是采取“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andletlive)的态度。

宽容反映个人自主和独立。

真理只有在不同观念的自由竞争中才能产生。

宽容是现代文明生活的一种核心原则,它被认为是个人自由和社会繁荣的手段和条件。

早期的政治思想家如洛克(J.Locke,1632-1704)和密尔(J.S.Mill,1806-1873)等人都曾经为宽容辩护。

洛克特别为宗教宽容说话,认为国家无权在“人的灵魂方面”多管闲事。

他坚信人是有理性的,真理只有在不同观念和信念之间的自由竞争中才能产生。

所以,最好是让它们“独立谋生”。

密尔将宽容视为个人自由的一个方面,认为宽容反映和代表着个人自主和独立,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有助于促进社会智力和道德的健康发展。

他们的观点特别得到了多元主义的赞同。

宽容,就是冲突双方的理解、沟通与合作。

宽容是互相冲突的观点和立场之间互相理解、彼此允许存在、并力求说服和影响对方的行为态度。

它是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一种比较文明的行为方式。

它包括了以下几个环节:

(1)彼此承认不同意见和立场是可以理解的;

(2)彼此能够文明地(辩论而不是暴力)对待不同意见和立场;(3)三种行为选项:

(a)必须合作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合作;(b)发生争议的时候,本着理性说服的原则影响对方(可能被说服,可能不被说服;可能你被说服,可能他被说服);(c)在不能合作或不必合作的时候,本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原则,互不干涉。

讲宽容是为了根除野蛮政治。

在传统的政治斗争中,被“打倒”的人总是没有好日子过,总是憋着劲要“复仇”。

怨怨相报,没有终结。

在这种文化下,人们相信“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黑帮”哲学,斗争,谋杀,政变,你死我活。

这是野蛮政治的典型表现。

为了结束这种状况,现代人倡导政治上容忍异己。

政治宽容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多数人要容忍少数人,二是少数人也要容忍多数人。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多数人不能容忍少数人的思想信仰,少数人当然就无自由可言;反过来,假如少数人不能容忍多数人的思想信仰,时常怀着“有朝一日权在手,杀尽异教方罢休”的心理,那么,多数人也就必然要选择“斩草除根”,“除恶务尽”。

在西方社会,政治宽容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应用的结果就是政党制度。

根据选民意志,产生多数党,即执政党;执政党一旦失去多数人的支持,就成为在野党。

所以,执政的人都得准备下台,过一种坐冷板凳的生活;而少数党又都有变成多数党的可能和机会。

这样就从根本上结束了政治上朋党之争所带来的极端残酷的后果。

不能过于相信人类的理性能力和抵御恶劣观念的能力。

对类似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极端思想以及邪教理论不能讲宽容。

然而,宽容也有限度。

即使是提倡宽容的自由主义者,为了防止宽容导致的不宽容(intolerant),也不得不对宽容采取保留意见。

对那些反对宪法(良好的宪法)和挑战共同价值的极端党派采取不宽容的态度,是因为一旦他们上台,可能取消宽容,实施极权和独裁统治。

另外,也不能过于相信人类的理性能力和抵御恶劣观念的能力。

人们也常常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蛊惑。

对类似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极端思想以及理论的宽容,只能使社会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和文化遭到破坏。

理性(教材148页):

能够鉴别、判断、评价、认识真理以及能使人的行为适合于特殊目的的能力。

(摘自《牛津法律大辞典》,750-751页,“理性”词条)

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教材149页)

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

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

所谓制度,是指那些规范人类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规则的总和,是人们所应遵循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有机整体。

它包括法律、规章以及政策等等。

一种制度作为一整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可以视为特定利益关系的凝固化。

也就是说,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

制度具有全局性。

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

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

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

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教材149页)

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

而有效的协商(或者说讨价还价)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

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

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

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

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教材149-150页)

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

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往年试题

专科07年1月简答题(《学习指导》74页简答题第1题)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教材148-150页)

  

(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

  

(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

  

(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本科补修05年7月论述题

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

(2)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

(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

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3)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

  (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06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自测题无此题)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BCD)。

(教材148-150页)

A、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B、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

  

  D、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三、政治合法性的含义(教材150-151页)【专科06年1月、本科补修09年1月名词解释】

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往年试题

08年7月填空题(《学习指导》72页填空题第4题)

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教材151页)

专科06年1月、本科补修09年1月名词解释

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四、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教材151-155页)

  1.政治正义观(教材152-153页)

2.政治制度基础(教材153-154页)

宪政(教材153页):

宪政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依照一组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和法律来组织政府的方法。

宪政主义者希望他们的国家有一部宪法,但是他们也承认:

(1)一部宪法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成文宪法,毕竟一部宪法出来不会完全包容在一个文件之中;

(2)如果确实存在着一个文件,它也可能或者通过自己的条文或者通过权威的解释,拒绝民主或者拒绝宪政。

按照自由主义的看法,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当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这种社会契约通常采取宪法的形式,而宪法又会确定政府的框架及其建构蓝图。

通过立宪性契约,人们同意受统治。

即将成立的政府的官员们则需要做出承诺,尊重宪法蓝图及其对他们的限制。

可见,宪政意味着政府应受制于宪法,它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即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而这一切又受制于法治。

它还意味着权力的分立以避免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危险。

宪政还意味着广泛私人领域的保留和每个个人权利的保留。

宪政还要求一个由独立机关行使司法权,以保证政府不偏离宪法规定,尤其是保证权力不会集中以及个人权利不受侵犯。

一个民主宪政制度的宪法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必须在事实上而不仅仅在文字上享有最高的权威。

一个真正有最高权威的宪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要具有专门负责宪法运作的权威机构;

(2)宪法所表达的理想,所规定的程序,所使之合法化的行为必须反映或者能够引导公民的价值观。

宪政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也即有限政府和自治政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理论中最重要也最难理解的问题之一。

改革派们质疑,如果政治官员必须按照先人设置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如今的多数派也无法轻易更改的,而且是由那些非选举出来的、与公众舆论隔绝的法官们做出解释的——来行事,那么他们如何对今天的选民意志负责?

为什么人们要接受那些实际上已经变成为社会精英服务的限制条款呢?

保守派们则持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也同意宪法的限制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

然而他们又相信,这是赞成宪政的一个很好的理由。

他们指出多数暴政的危险并强调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免受过度民主侵害的必要性。

在他们看来,宪政是对大众统治的罪恶和残忍的制约。

这两派的观点也体现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两分法中。

我们有权参与选举和制定法律(民主)和我们的私人生活受到保护以免于政府的欺凌和干涉(宪政)是不同的。

简言之,宪政的主要功能消极的(防止暴政),而民主的主要目的却是积极的(执行多数人的意志)。

但是,宪政与民主并不是根本对立的,一部自由宪法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规划民主的,是要将民主付诸实践。

宪法只是治理的一种工具,它是组织人们实现自治的一种方法。

(潘小娟、张辰龙主编:

《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76-377页)

往年试题

06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自测题无此题)

(A)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教材153页)

A、政治正义观B、政治公平观C、政治民主观D、政治法治观

06年1月、06年7月、08年7月填空题(《学习指导》72页填空题第5题)

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教材153页)

06年7月填空题(《学习指导》72页填空题第5题)

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教材153页)

08年7月填空题(《学习指导》72页填空题第5题)

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教材153页)

3.政治体系的效率(教材154-155页)

五、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教材155-156页)

  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它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1)政治共识的危机;

(2)政治制度在人们的观念中失去了其正义性;(3)政治体系的低效率,它无法实现人们的利益。

这三种合法性危机对于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意义。

1.单纯的执政危机

单纯的执政危机主要发生在下面这种情况:

人们存在着相同的政治共识,并且现存的政治制度符合着这一政治共识及其相应的政治正义观念,但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效率失去了信任,认为需要改变执政者以实现政治体系的效率以及人们的利益。

这时合法性危机仅仅发生在政治体系的效率层面,有可能引发的政治行动有:

弹劾、投不信任票等。

如果在现存的政治体系没有合法途径来解决执政危机,则有可能发生政变甚至起义。

执政危机它所关系到的只是执政者的地位问题,并未危及整个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

2.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当人们普遍存在着政治共识,但是认为当前的政治制度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和符合人们的政治共识时,就发生了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的发生一般还伴有政治体系的效率危机,但从根本上说,人们对现存的一些政治制度失去了信任与支持,并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政治改革。

3.政治共识的危机

政治共识的危机指人们在政治秩序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彼此的政治正义观存在深刻的冲突。

政治共识的危机主要发生在社会急剧变迁,代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阶级与代表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阶级在政治的基本问题上持相互冲突的看法。

这些相互冲突的看法威胁着现存的政治秩序,有可能从根本上变革政治秩序。

4、政治革命的定义(教材156页)

往年试题

05年7月、07年1月填空题(《学习指导》73页第7题)

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六、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教材157页-158页)【专科05年7月、本科补修08年7月简答题】

1、建立政治共识

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

在政治共识这一问题上,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有着不同的观念。

在古代,人们不但要求在政治共识上存在统一,还要求整个社会对于世界、宗教、社会的观念获得统一,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义观念。

而在现代,人们在世界、人生、社会等基本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形成一种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

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因此在当代,只能要求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在政治的基本问题上而不是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价值观等问题上取得基本的一致。

往年试题

09年1月选择题(《学习指导》73页选择题第3题)

()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教材157页)

A罗尔斯B韦伯C托克维尔D亨廷顿

答案:

A

专科09年1月名词解释(教材157页)

2、宪政建设

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

对于新的政治体系来说,往往是在政治革命发生以后,用宪法来规定这一体系的各种基本的政治制度。

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程序正义。

宪政体制除了要求有一部良好的宪法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基本政治制度,如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权利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规定了政治正义的实现方式,维护了政治秩序的稳定,从形式的角度确保政治体系的运行不能违背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程序正义(158页):

这是指,只要程序公平,则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都将是正义的。

英美法系中的程序性正当程序体现了程序正义。

程序性正当程序是一种着重审查政府行为方式的程序审查。

它要求,在任何剥夺自由或财产的行为发生之前,必须给人以正式通知并提供获得公正审判的机会,具体包括聘请律师的权利、与证人对质的资格以及由陪审团进行审判。

程序性正当程序保证政府施加限制和惩罚方式的公正性。

程序正义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中立原则,它包括:

1、任何人不得成为自我案件的裁判者。

2、决定者与决定结果之间不存在任何私人的利害关系。

3、在抗辩过程中,裁判者不得偏袒其中一方。

(杨一平:

《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13、122页;贺卫方等译:

《美国法律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页)

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绩效方面却落后于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往年试题

专科05年7月、本科补修08年7月简答题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那些?

(1)建立政治共识;(2分)

  

(2)宪政建设;(3分)

  (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3分)

七、“治理”的含义(教材158-160页)

  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

  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八、“善治”的精神(教材161-163页)

  善治在精神上有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契约观念和效率精神。

1、契约观念(教材161-162页)

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以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契约观念的要素:

  第一,自愿

  第二,一致同意

  第三,责任性

  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往年试题

本科补修06年7月简答题

契约观念包含哪几个要素?

契约观念的要素包括:

  第一,自愿

  第二,一致同意

  第三,责任性

  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本科补修07年1月、09年7月名词解释

公开性:

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效率精神(教材162-163页)

包括的内涵:

  第一,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

  第二,制度效率

  第三,回应性

往年试题

05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74页选择题第12题)

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

(教材161页)

A、效率精神B、民主精神C、契约观念D、法治观念

06年1月选择题(《学习指导》73页选择题第5题)

(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以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教材161页)

A、善治B、服务C、契约D、平等

08年1月、08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73页第9题)

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教材162页)

A.公开性B.自愿C.责任性D.一致同意

本科补修05年1月简答题

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

(1)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