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863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扩写望天门山150.docx

扩写望天门山150

扩写望天门山150

【篇一:

扩写望天门山150】

第1篇扩写《望天门山》400字有一天,我李白闲来无事,看天气如此的晴朗,干脆出去转转。

()

我去长江三峡那里租了一只小小的帆船。

我划着帆船,慢慢悠悠的转来转去。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要知道,我堂堂大诗人的眼睛除了见到美景以外就不会亮地!

我可要比那些摄影师更会抓景物)。

只见我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天门山的前面。

天门山有宽有窄,江水到了窄的地方就会波涛汹涌,到了宽的地方就可以平静一些。

我立马停下来,站在船头,仔仔细细的品位这迷人的景色,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在走,流连忘返了。

一时间,我摆出一副潇洒的样子,灵感又降临在我身上,我便马上诵起我刚刚作出的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哇哈哈我就是我,又作了一首诗啦!

时间不早了,我就游到这。

船啊船,都是你的船租要付不起了,不然我就要在这美景边过夜啊!

第2篇《望天门山》扩写400字清晨,我走出船舱,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在天门山上早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山风有些凉意,只听见江水流动的声音。

站在船头,我放眼望去,只见东梁山形成了一扇天门,仿佛要把天门截断了,江水缓缓而平静地流淌着,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时而缓。

偶尔,浪花飞溅,冲击船舷。

哗哗的声响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

整个身心都得到了享受。

纤尘不染的碧水向东流去,跳到着快乐的音符,忽然在半腰被天门拦住了,碧水滚滚地朝另一个方向流去。

突然,两座翠色欲滴的青山相对展现我眼前。

绿的发黑的岩石坚硬,挺直,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要扑下来,春把两座山染了一遍。

松柏成阵,在山上只见几簇野花就是在绿色的山丘上艳丽的点缀。

来自:

作文大全在天水相接的地方太阳一纵一纵的往上升,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雾散开了,眼前一片景象清晰。

太阳射出万道光芒,一艘白帆出来了,太阳给白帆镶上了一条金边。

江水好像被太阳惊醒了一般,奔腾流去。

第3篇《望天门山》扩写550字你见过天门山美丽的景色吗?

今天风和日丽,我跟随旅游团乘船要到风景秀丽的天门山旅游区旅游。

小船行驶在长江上,顺江水东去,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入我的眼帘。

天门山是由两座山峰所组成的,即由江南面的东梁山和江北面的西梁山组成,在江流之中远望东西梁山,才更觉得左右两山像座天门,所以东西梁山合起来又叫做天门山。

坐在激流中的小船上,遥望远处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白云深处朦胧的山,再看近处两岸陡峭险峻的山峰,岸边林立的怪石,哗哗流淌的江水,听着岸边树林中鸟儿的歌唱,你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

这人、船、山、水,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乘船顺江水继续东下,天门山的景色就会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

当江水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汹涌的江水拍打江岸,形成浪花,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时江水一个急转弯向东北方向流去。

当你还在欣赏天门山这美好景色的时候,小船又会忽然把你带入一个新的景点,一道靓丽的风景又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江面豁然开朗,水流也平缓了许多,太阳正在东方冉冉升起,给江面涂上了一层朱红,江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你会感觉到两岸青山迎面向你扑来,瞬间又会被你甩在身后。

小船激起串串浪花,真是孤帆红日,绿水青山。

这不又是一幅风景画吗?

还犹像什么,我赶紧拿出照相机,让天门山这美好的景色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

第4篇改写《望天门山》350字各位旅客、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门去参观美丽的天门山。

相传古时候,孙悟空用三打白骨精时使用的金箍棒,一下就把山辟成两半了。

因而,楚江水奔腾咆哮着,从天门山中间一泻而下。

有一天,李白坐着一叶扁舟饮着酒,看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看,水面上小鱼儿不停的跳跃,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就能看见一条美丽鱼儿跳到你的手心里,使你欣喜若狂,笑得合不上嘴。

看,河两岸的青山魏峨屹立,非常壮观;树木郁郁葱葱,风景异常秀丽。

瞧,树林里的小松鼠爬在松树上,摘松果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金丝猴爬到一棵桃树上,东摘一个西摘一个,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今天我们运气可真好,小松鼠把松果仍给我们,真好玩;金丝猴把桃子仍过来,差一点连它都一起下来了。

小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给我们唱着欢乐的歌曲。

看到这样的风景,是不是有机会还想来看这人间仙境?

第5篇改写《望天门山》800字清晨,我拿上几两银子,来到楚江边。

看见附近有一个小船经过,我就大声把它叫来了,然后给了船夫几两银子,上了船观赏风景。

我先抬头看看前面这天门山,立刻感叹道:

好雄伟啊!

只见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大门。

两座山像巨人一样守护着这里,楚江就从它们脚下流过。

岸的两边还有几片枫林,叶子火红火红的,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它们哗哗地舞动叶子,仿佛在迎接人们的到来。

再一低头,我又发现了水面的几只白天鹅,它们优雅地游着,还不时地伸一伸脖子,真令人赏心悦目。

这里的山都是绿油油的,大片大片的树林挺立在山上。

还有许多好看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着,唱着自己的歌曲,这可真美啊!

转眼间,船就驶到了大门的中间。

在这里,水形成了巨大的漩涡。

这些漩涡不时地飞出许多水珠,在太阳的照射下亮晶晶的,让人感觉仿佛是在仙境一样。

我觉得,楚江真是个调皮的娃娃,他故意制造出这些漩涡用来玩耍,他可真顽皮啊!

这时,几条银色的小鱼游到了我们的船边,跟着我们的船尽情游着。

可能,它们也知道,这里有漩涡,所以才跟着我们的船,想平平安安地游过这里吧。

终于,我们离开了这个大门。

这时,太阳伯伯也升起来了,它发出耀眼的光芒,把水面都照的亮晶晶的。

扭头一看,我才发现岸两边有许多清秀的山,它们像早就商量好了似的相对出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在迎接我们。

看那个山,它仿佛在翩翩起舞呢!

再看看这个山,它就像一个圆形的绿球,可爱极了!

哇,那边的山更是美丽呢,它们一个个形态各异,有的像在踢球,有的像在跑步,还有的我开心极了,睁大了眼睛看着这些美丽的山。

哗哗,远方传来一阵划水的声音。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孤零零的小船正在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向我们行驶来。

在它上面坐着的,正是大诗人李白!

他看到这一切,有感而发,于是写出了一首千古名诗《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6篇李白《望天门山》500字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刘学锴)第7篇扩写《望洞庭》400字时序已交仲秋,大诗人刘禹锡正走在转任和州的路上。

天色渐渐晚了,诗人投宿在一家客栈。

月光如轻纱一般笼着大地,周围的一切显得异常清幽、空灵。

诗人想到自己曾多次观赏过的洞庭湖,今夜,我何不凭栏遥望,看看这月光下的洞庭湖会是什么模样?

诗人心底暗道。

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竟这般澄彻空明,与秋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更显得宁静、和谐。

迷迷蒙蒙的湖面,跟未经磨拭的铜镜一般,给人以安宁、温馨之感。

诗人不禁纳闷:

这往日的浩浩荡荡、浊浪排空,怎么一点儿影子都寻不着了呢?

哎呀!

我怎么这么糊涂。

风平浪自静吗!

诗人拍着脑门叫道。

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越发青翠,洞庭水越发清澈,山与水浑然一体,就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太叫人喜欢了。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诗兴大发,欣然赋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上海奉贤区曙光小学四年级:

无名大侠1

第8篇扩写《望洞庭》400字时序已交仲秋,大诗人刘禹锡正走在转任和州的路上。

天色渐渐晚了,诗人投宿在一家客栈。

月光如轻纱一般笼着大地,周围的一切显得异常清幽、空灵。

诗人想到自己曾多次观赏过的洞庭湖,今夜,我何不凭栏遥望,看看这月光下的洞庭湖会是什么模样?

诗人心底暗道。

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竟这般澄彻空明,与秋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更显得宁静、和谐。

迷迷蒙蒙的湖面,跟未经磨拭的铜镜一般,给人以安宁、温馨之感。

诗人不禁纳闷:

这往日的浩浩荡荡、浊浪排空,怎么一点儿影子都寻不着了呢?

哎呀!

我怎么这么糊涂。

风平浪自静吗!

诗人拍着脑门叫道。

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越发青翠,洞庭水越发清澈,山与水浑然一体,就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太叫人喜欢了。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诗兴大发,欣然赋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9篇《望江南》扩写750字晓雾将歇,空中缀着几点星。

月色入户,月儿的轮廓模模糊糊,惨淡的光映着泛着白光的江水。

月儿啊,你可知一江秋水载不动的悉滋味,你可懂思念让人瘦比黄花,泪冰玉珠修长的心酸。

屋中闯入了几丝晨风,不禁打了个寒颤。

端坐于梳妆台前,铜镜中的脸因期待添了几分神采,也因昨夜的兴奋未眠平添几分憔悴。

拿起木梳,一头瀑布般的长发垂至腰际,其中却夹杂了几缕白发。

好微微地皱眉,丈夫即将归来,怎能让他见到憔悴如秋日的容颜,秋霜染白的发丝。

她轻轻挽起青丝,巧妙地将白发隐于其中,又细细地梳妆,搽脂抹粉。

可是过去是谁将她的长发盘起,为她温柔地画眉。

心中又泛起了酸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望着镜中笑靥甜美的女子,想到他见到她时欣喜,幸福溢满了脸庞。

徙倚望江楼,倚窗而望,点点白帆映入双眸,色勾走了点点期盼,带来了微微的失意。

细看来,不是白帆,是点点离人泪。

时光已逝,依旧呆望那白帆,却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思念令人断肠,令人消魂。

这般滋味,怎一个愁字了得。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有情月长吟,人若相思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记得他曾寻他说: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描绘不出你的美,你永驻我心中。

我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之后,白发苍苍的你依旧是我心中的最美。

如今,伊人不再,已是昨日黄花,他是否还记得他曾与他结下海誓,立下山盟,她是他最挚爱的伊人。

望江南,盼夫归,望江楼上盼夫归,江流千古,望夫万载。

为了他,如花容颜成昨日黄花;为了他,三千青丝染上秋霜。

为他,为他,还是为了他面不辞朱颜镜里瘦。

可为什么,千帆已过,却还是寻不着那朝思暮想的身影。

望江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水悠悠,涛声依旧,斜晖未落,瘦弱的思念憔悴于秋风下的日暮,肠断白频洲。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后记

第10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28.望天门山500字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

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

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

回旋。

5.出:

突出。

6.日边:

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第11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28.望天门山500字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

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

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

回旋。

5.出:

突出。

6.日边:

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第12篇在山下望山顶上的人800字我读中学时在课文中学到了文人相轻这个成语,老师讲解了它的含义,特别地强调,这个成语是指旧社会的文人说的。

我走向社会,成了一名文学爱好者,突然发现老师说的那个文人相轻的事,在现今的社会中许多文人身上显得更甚:

文人相轻说的是文人互相瞅不起,现在有些文人都已达到了无人不贬的地步了。

在他面前,你不能说别人行,你也不能介绍你自已,凡是不在场的文朋诗友几乎都是他渺视的对象。

大到伟人,小到平民,任意评判,口若悬河,吐沫飞喷,大有以世界全方位的评论家自居之状态,说到动情时,还要大骂。

我常常庆幸自已每次与文友聚集,无人让我难堪。

后来才得知,我不在场之时正是被人哧之以鼻的时候。

只不过是我在场时,又成了被人吹嘘的角色,我的盲目庆幸使我十分上火,有文友不以为然的说:

你少见多怪,咱们都是这样的角色。

咱们都是这样的角色?

我不甘心我充当这样的角色,也不愿文朋诗友年年月月日日充当这样的角色,可是嘴笨舌塞,阻挡不了人家的嘴,有时还让人怀疑我莫不是那不在场人的一只耳目,于是,只好任文人相轻的传统在身边的文人堆里光大了。

五月二十日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的纪念日,这一天,大家以文会友,登山召开笔会。

面对远山远海,身边的一位女诗友问一位男画家:

你喜爱高山还是喜爱大海?

画家说:

山有高度,海有广度,海所拥有的山没有,山所拥有的海也没有,它们都有自已的美丽,自已的风光。

我爱大海,也爱高山;我登山,也赶海。

那画家爱大海,也爱高山,是因为他走近了高山,走近了大海。

那一时,我突然间想起一位诗友的一首新作《我在山下看你》:

你在山顶上看我小,我在山脚下看你也小。

是啊,是人的自大和距离使自已把对方看小了,把自已看大了,看高了;把别人看小了的时候,自已自然也就小了。

心若相近了,文人向文人走去,向工农商学兵,向人民大众走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你会发现: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高山,一片大海,这时,你自已在别人的眼中也成了一座高山,一片大海。

第13篇《小白云》扩写150字我是一朵可爱,柔软的小白云,轻轻的飘在空中。

早上,太阳大哥帮我洗脸,还给我披上了金色的外套,慢慢的送我出去。

中午,天气很热,我脱去了金色的外衣,穿上了白色的衬衫。

风娃娃来了,他用手指为我梳头,有时还会带我出去玩。

到了晚上,我藏入星空,一个人去欣赏天上与人间的美丽。

我是一个小白云,一个快乐,开心的小云朵。

西洞中学六年级:

邓海龙

第14篇《鹬蚌相争》扩写400字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一只河蚌高高兴兴地爬到沙滩上晒太阳。

就在河蚌张开壳享受着日光浴的时候,一只鹬飞过沙滩看见蚌在晒太阳,他心想:

难得有这样的美食,真是太好了!

于是鹬便飞了下去,一下子伸出长嘴啄住了蚌的肉。

蚌被吓了一大跳,两片蚌壳紧紧地合在一起,鹬的长嘴夹在了蚌壳的里面,鹬对蚌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太阳晒死。

蚌听了心里来了火,心想:

是你先要吃我,现在反倒恶人先告状了!

于是蚌在壳里大声的喊道:

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饿死。

另一只鹬看见了,便劝它俩快松手,不然,被渔翁看见了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鹬和蚌根本听不进去,依然还是老样子。

这只鹬看它俩这样,摇了摇头便飞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