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586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考试冲刺题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

1.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2.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强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制。

这种学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普通教育学校;一轨是为普通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

(2)单轨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3)分支制。

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介于单轨和双轨之间的一种学制。

4.《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的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5.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

6.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7.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8.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发挥任课老师和家长的作用

9.班主任主要工作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工作、开展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10.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2)客观性原则。

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的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3)有效性原则。

讲究效果

(4)可接受原则。

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5)冷静处理原则。

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冷静的观察一段,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11.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小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的基本路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3.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4.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5.怎样激发培养学习动机

教学吸引、兴趣激发、反馈和评定、奖励和惩罚、合作与竞争

16.如何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

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用一些创造原型给学生启发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17.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发挥身边榜样作用

充分发挥班级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18.批改作业的要求

按照教师常规中各科设置的作业要求做到全批全改,禁止采用集体讲评、张贴答案、学生互相批改等方式代替教师批改,对于重点作业应该精细批改

作业批改要及时,应该在下一节课前将作业发给学生,未经批改的作业不能发给学生

要允许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业持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应及时倾听并合理采纳

评分应尽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等字眼,对于有创造性的作业教师应予积极的鼓励

严格要求学生,杜绝学生进行抄袭,认真审查雷同作业

1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七个层次。

其中,前四个层次属于缺乏性需要,后三个属于成长性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大大减小。

20.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

从个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1.家校合作的要求

(1)教育性。

家校合作应对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有教育意义

(2)发展性。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3)针对性。

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有效性。

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必须要完成预定目标

22.知觉的一般特性

(1)选择性,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23.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3)文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24.处理教材内容的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向学生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3)合理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5.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

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掌握复习量,坚持适度超额

26.撰写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

(1)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2)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3)文字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体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感情,造成家长误解

27.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具体运算阶段

(1)思维中形成守恒观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

28.家校合作的方式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家长委员会

29.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仔细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

(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30.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学的科学性,即保证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

其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1.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指导和促进学生发展。

具体而言,包括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指导:

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情绪、情感、意志、学习方法的指导

3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实施教学方案,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33.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未实行);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4.“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5.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36.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宗教、朱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有教育。

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学说:

孟禄。

人类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先天的、遗传的、本能的。

将教育这种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劳动起源:

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5)交往起源说:

叶澜。

教育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7.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的形态

37.教育的发展

(1)萌芽阶段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的四个环节“学、思、习、行”;还提出“庶、富、教”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第一步,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教育与政治关系密切,教育是国家的工具;“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观点体现在《政治学》中,教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教育遵循自然”;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

(2)教育的创立阶段培根首次提出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遵循人的发展原则;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卢梭:

《爱弥儿》;顺其自然发展,摆脱社会影响;“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高度尊重儿童

康德:

把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康德论教育》(或《教育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塔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洛克:

白板说;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中心;教学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杜威:

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

(3)教育的发展阶段

克鲁普斯卡亚: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讨论教育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全面论述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

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赞可夫:

“以最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

强调知识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

创立范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给教师的建议》被称为活的教学

布鲁姆:

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晏阳初:

“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黄炎培:

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

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8.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的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9.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约教育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决定教育体制

(2)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促进民主

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40.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选择和提升

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1.教育制度简称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目的、入学年限、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实质

42.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

4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科学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5.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泰勒,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3)情境模式:

劳顿;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

46.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泛性、长期性和间接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47.埃里克森:

6-12勤奋对自卑,12-18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

4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泛化、分化

(2)桑代克:

试误说;“饿猫逃离迷笼”;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

(3)斯金纳:

强化、惩罚、消退

(4)班杜拉: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9.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

学习是可以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托尔曼:

期望

(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①分类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先行组织者策略:

引导性材料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同化、顺应;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

5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

有意义的自幼学习观:

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

学生中心的教学馆:

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51.建构主义

皮亚杰,“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动建构,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教学启示,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52.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53.德育发展的特点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自觉纪律的形成

5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5.小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2)直观性

(3)启发创造性: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4)巩固性

(5)循序渐进性:

君子蹋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位孙

(6)因材施教

(7)理论联系实际

(8)量力性原则

56.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陶冶情操法、探究活动法

57.教学评价类型

(1)诊断性评价:

在学期开始或者单元教学开始,为了解学生的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因素而进行评价。

如摸底考试。

功能:

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口头提问或书面测验

功能:

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

(3)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学期结束时的评价

功能:

评定学生成绩、证明学生的掌握程度、预言以后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目标提供依据

58.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59.相对评价:

依据学生排名位置

60.绝对评价:

是否达到目标,如及格

61.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人纵向比较

62.定性评价:

写评语

63.定量评价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