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351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docx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笔记汇总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第一章绪论

一、引言

1.创世说与进化论: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用事实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指出:

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创世说”。

达尔文第一个认识到生物世界的不连续性。

2.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

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3.经典遗传学两条基本规律:

①统一律:

当两种不同植物杂交时,它们的下一代可能与亲本之一完全相同。

②分离规律:

将不同植物品种杂交后的F1代种子再进行杂交或自交时,下一代就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离,因而具有不同的形式。

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1900年被人们重新发现。

孟德尔被公认为经典遗传学的奠基人。

4.现代遗传学:

Morgan指出:

种质必须由某些独立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称为遗传因子或基因。

二、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1.准备和酝酿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的两点重大突破:

①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基础物质②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2.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以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主要进展包括:

①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②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

①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

②提出了碱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③从而最后确定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为认识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Crick于1954年所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CentralDogma)

3.初步认识生命本质并开始改造生命的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作为标志,重大成就包括:

①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和发展②基因组研究的发展③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建立和发展④基因表达调控机理⑤细胞信号转导机理研究成为新的前沿领域。

(发展内容见笔记)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一、染色体(chromosome)

1.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在分裂间期染色体结构疏松,称为染色质。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周期的表现。

①常染色质:

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电镜下表现为浅染,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降解。

②异染色质:

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也叫非活动染色质,是遗传惰性区。

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即异固缩现象。

2.原核生物DNA勺主要特征:

①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很少数基因(如rRNA

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

②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

③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勺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3.染色体特性:

①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②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

③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

④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4.真核细胞染色体勺组成:

DNA—30%--40%;组蛋白—30%--40%;非组蛋白—变化很大;少量RNA

5.染色体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histone)和非组蛋白(non-histoneprotein):

组蛋白分为H、HA、H及H4,其中H、H4富含精氨酸,Hi富含赖氨酸,HA、HB介于两者之间。

具有如下特性:

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

H3、HA、HB>H。

②无组织特异性:

极少细胞不含H而带有H5。

③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

④组蛋白的修饰作

用:

包括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及ADP核糖基化等。

⑤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气非组蛋白大约占组蛋白总量的60-70%,种类很多,酶等。

特性:

多样性、组织专一性、种属专一性。

1高速泳动蛋白(HMG)能与DNA结合(不牢固),也能与Hi作用,可能与DNA勺超螺旋结构有关。

2DNA吉合蛋白:

可能是一些与DNA勺复制或转录有关的酶或调节物质。

3A24非组蛋白:

与HA差不多,位于核小体内,功能不祥。

6.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DNA所隔开。

C值:

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勺总量。

C值反常现象:

C值往往与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不一致,某些低等生物却具有较大的C值。

真核细胞DNA可分为:

①高度重复序列②中度重复序列③不重复序列:

血红蛋白

7.DNA包装成染色体:

核小体-螺线管一超螺旋圆筒(中期染色质)-染色体单体

1核小体(nucleosome):

每200bp的DNAtHA、HBH、H4各两个,H—个。

压缩比为7。

2螺线管(solenoid):

10nm的染色质细丝盘绕成螺旋管状的30nm纤维粗丝。

每一螺旋包含6个核小体,其压缩比为6。

是分裂间期染色质和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基本组分。

3超螺旋圆筒:

直径为4000nm,压缩比是40。

4染色体单体:

压缩比是5。

总压缩比是7X6X40X5=8400

8.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①庞大,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②存在大量重复序列。

③大部分

为非编码序列,占总序列90鸠上(最主要区别)。

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⑤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

⑥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

⑦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

⑧具有端粒结构。

9.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①结构简练。

②存在转录单元:

多顺反子mRNA③有重叠基因。

1977年,Sanger在《Nature》上发表了①X174DNA勺全部核苷酸序列,正式发现了重叠基因。

二、DNA勺结构

1.DNA的一级结构:

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基本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

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腺嘌呤A只能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只能与胞嘧啶C配对。

2.DNA的二级结构:

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分两大类:

①右手螺旋,如

A-DNA和B-DNA②左手螺旋,即Z-DNA

3.DNA的高级结构:

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超螺旋结构是DNA高级结构的

主要形式,可分为正超螺旋(拧紧)与负超螺旋(松开)两大类。

天然状态下DNA以负超螺旋为主。

三、DNA的复希9

1.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

保证了DNA在代谢上的稳定性。

2.复制的起点与方向:

①复制单位为复制子。

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点。

②原核生物多为单复制

子,真核生物多为多复制子。

③DNA的复制主要是从固定的起始点以双向等速复制方式进行的。

复制叉以DNA分子上某一特定顺序为起点,向两个方向等速生长前进。

复制方向:

5'一3'

拓扑异构酶I:

解开负超螺旋,并与解链酶共同作用,在复制起点处解开双链。

DNA解链酶:

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来解开双链DNA

单链结合蛋白(SSB蛋白):

保证被解链酶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待单链复制后才掉下,重新循环。

SSB蛋白只保持单链的存在,并不起解链的作用。

3.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几个两个

1环状DNA双链的复制:

9型(双向,大肠杆菌)滚环型(单向,噬菌体)D-环型(单向,线粒体和叶绿体)。

2线性DNA双链的复制:

线性DNAS制中RNA引物被切除后,留下5'端部分单链DNA不能为DNA聚合酶所作用,使子链短于母链。

特殊机制:

a.将线性复制子转变为环状或多聚分子,T4和T7噬菌体。

b.在DNA末端形成发夹式结构,使该分子没有游离的末端,草履虫。

C.在某种蛋白质的介入下,在真正的末端上启动复制,腺病毒。

四、原核和真核生物DNAM制的特点

1.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①DNA聚合酶I:

有3'一5'外切酶活性和5'一3'外切酶活性。

主要起

修复的作用以及把RNA引物切除后的空隙填补起来,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

②DNA聚合酶U:

活性低,其3'一5'核酸外切酶活性可起校正作用。

参与原核生物SOS修复的酶。

③DNA聚合酶川:

7种

亚单位9个亚基。

只具3'—5'外切酶活性,是原核生物在DNA延长中起主要作用的酶。

2.真核生物DNA聚合酶:

a负责DNA引物合成,具有引发、延伸链的双重功能。

B主要负责DNA损伤修复。

丫负责线粒体DNA修复。

S是主要的DNAg制酶,参与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

&负责复制修复,与后随链合成有关,在DNA合成过程中核苷切除以及碱基的切除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3.DNA复制的调控

原核细胞:

复制叉的多少决定了复制频率的高低。

直接调控因子是蛋白质和RNA。

真核细胞:

①细胞生活周期水平调控:

限制点调控,决定细胞停留在G1期还是进入S期。

②染色体水平调控:

决定不同染色体或同一染色体不同部位的复制子按一定顺序在S期起始复制。

③复制子水平调控:

决定复制的起始与否。

五、DNA的修复:

1.错配修复:

恢复错配。

2.碱基切除修复:

糖苷水解酶,切除突变的碱基。

3.核苷酸切除修复:

DNA切割酶,修复被破坏的DNA4.重组修复:

复制后修复,5.DNA直接修复:

DNA光解酶,修复嘧啶二体或甲基化DNA6.SOS反应:

修复DNA(有利)或产生变异(癌变)

六、DNA的转座(移位)分为复制型(TnA家族)和非复制型(IS序列、Tn5)

1.TnA家族:

没有IS序列的、体积庞大的转座子。

这类转座子带有3个基因,两翼都带有38碱基的倒置重复序列。

2.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①玉米中的控制因子:

自主性因子:

具有自主剪接和转座的功能;非自主性

因子:

单独存在时是稳定的,不能转座,当基因组中存在与非自主性因子同家族的自主性因子时,它才具备转座功能,成为与自主性因子相同的转座子。

Ac—Ds体系、Spm,En转座子。

②果蝇中的转座

子:

Copia类、P转座子等。

3.转座作用的机制:

①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②不同转座子的靶序列长度不同,特定的转座子所复制的靶序列长度一样。

4.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①引起插入突变。

②产生新基因。

③产生染色体畸变:

复制性转座发生在原有位点附近,正向重复转座子fDNA缺失,反向重复转座子f倒位。

④引起生物进化。

第三章从DNA到RNA

★基因表达:

是基因经过转录、翻译、产生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整个过程。

★转录:

以D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一条单链RNA从而将DNA中的遗传信息转移到RNA中去的过程。

不对称转录:

转录仅发生在DNA的一条链上。

★编码链=有意义链:

与mRNAP列相同的DNA链。

模板链=反义链:

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合成的DNAgo

一、RNA转录:

基本特点:

①合成方向为5'f3'。

②以DNA双链中的模板链为模板。

③以4种三磷酸核苷(NTPS为原料。

④遵循碱基配对原则。

⑤各核苷酸间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相连。

⑥不需要引物的参与。

⑦合成的RNA带有与DNA编码链相同的序列。

基本过程:

模板识别、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及转录的延伸和终止。

1.模板识别: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的过程。

原核:

RNA聚合酶直接识别基因的启动子区。

真核:

RNA聚合酶与被称为转录调控因子的辅助蛋白质结合形成复杂的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IC)。

2.转录起始:

不需要引物,RNAS上第一个核苷酸键的产生。

3.通过启动子:

转录起始后直到形成9个核苷酸短链的过程。

通过启动子的时间越短,该基因转录起始的频率也越高。

4.转录延伸:

RNA聚合酶释放Z因子离开启动子后,沿DNAS移动并使新生RNAS不断伸长的过程。

5.转录终止:

当RNA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时,RNA聚合酶不再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杂合物分离,转录泡瓦解,DNA恢复成双链状态,而RNA聚合酶和RNAS都被从模板上释放出来。

二、转录机器的主要成分:

RNA聚合酶、转录复合物

1.原核生物(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2a亚基+1B亚基+1B'亚基+13亚基=核心酶+1Z亚基=全酶B和B'亚基:

聚合酶的催化中心。

a亚基:

核心酶组装,启动子识别。

z因子:

模板链的选择和转录的起始,极大地提高RNA聚合酶对启动子区DNA序列的亲和力。

2.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一般有8-14个亚基所组成。

分为1(45SrRNA>除5S外各rRNAn(hnRNA>mRNAm(tRNA5SrRNAsnRNA

对a-鹅膏覃碱的敏感程度:

I不敏感;U低浓度也敏感;川高浓度对动物抑制,昆虫无;

3.转录复合物:

全酶(原核)或RNA聚合酶U+至少7种转录因子TF(真核)f与启动子结合形成封闭复合物fDNA开链转变为开放复合物f与最初两个NTP结合转变成三元复合物f转录起始复合物f释放Z亚基生成转录延伸复合物。

三、启动子与转录起始:

基因表达的关键阶段。

1.启动子区的基本结构

转录单元:

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转录起点:

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苷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通常为一个嘌呤。

启动子区: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位点,能与Z因子相互识别而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1原核:

Pribnow区(-10bp)、TTGAC区(-35bp)②真核:

Hogness区(-30~-25bp)、CAAT区(-78~-70bp)

2.启动子区的识别:

氢键互补学说。

解释了启动子功能既受DNA序列影响,又受其构象影响的事实。

3.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区的结合:

RNA聚合酶既是双链DNA吉合蛋白,又是单链DNA吉合蛋白。

4.-10区和-35区的最佳间距:

16~19bp。

两种启动子突变:

下降突变与上升突变。

5.增强子及其功能:

增强子很可能通过影响染色质DNA蛋白质结构或改变超螺旋的密度而改变模板的整体结构,从而使得RNA聚合酶更容易与范本DNA相结合,起始基因转录。

6.真核生物启动子对转录的影响

上游启动子元件UPE或上游激活序列UASTATA区上游的保守序列。

GC区:

在-110~-80区的保守序列。

TATA区的主要作用是使转录精确地起始。

CAAT区和GC区主要控制转录起始频率,基本不参与起始位点的确定。

转录实际上是RNA聚合酶、转录调控因子和启动子区各种调控元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7.转录的抑制:

①DNA模板功能抑制剂:

放线菌素D。

②RNA聚合酶抑制剂:

利福毒素、a-鹅膏覃碱

四、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勺特征比较

只编码一个蛋白质的mRNA称为单顺反子mRN;把编码多个蛋白质的mRN称为多顺反子mRNAmRN分为3部分:

编码区、位于AUG之前的5'端上游非编码区、位于终止密码子之后不翻译的3'

端下游非编码区。

1.原核生物mRNA勺特征:

①半衰期短②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③5'端无帽子结构,3'端没有或只有较短的polyA结构。

2.真核生物mRNA勺特征:

15'端存在“帽子”结构:

腺苷酸转移酶加G

帽子结构:

GTF和原mRNA'5三磷酸腺苷(或鸟苷)缩合反应的产物,常常被甲基化。

帽子功能:

免遭外切核酸酶的攻击;为核糖体识别RNA提供信号。

0号帽子:

第一个核苷酸甲基化,出现在所有真核生物中。

1号帽子:

第二个核苷酸甲基化,除单细胞生物以外所有其他真核生物中都有的最主要的帽子。

2号帽子:

第三个核苷酸甲基化,只占帽mRN总量的10—15%以下。

2绝大多数真核生物mRNA具有多聚A尾巴:

多聚腺苷酸是mRN仙细胞核进入细胞质所必需的形式。

五、终止和抗终止(大肠杆菌)

1.不依赖于p因子的终止:

模板DNA存在内在终止子。

结构特点:

①终止位点上游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由这段DNA专录产生的RNA容易形成发卡式结构。

②在终止位点前面有一段由4-8个A组成的序列,所以转录产物的3'端为寡聚U。

2.依赖于p因子的终止:

p因子是一个由6个相同亚基组成的六聚体蛋白,是一种NTP酶。

它能水解

各种核苷酸三磷酸,它通过催化NTP的水解促使新生RNAS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作用机制:

“穷追”模型。

3.抗转录终止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破坏终止位点RNA的茎-环结构②依赖于蛋白质因子的转录抗终止

六、内含子的剪接、编辑及化学修饰(真核生物独有)(内含子:

非编码区。

外显子:

编码区)

1.真核生物mRN厕体的加工:

核不均一RNA(hnRNA-5'端形成特殊的帽子结构一在3'端切断并加上一个polyA尾巴—通过剪接切除内含子,外显子连接成连续的可译框架。

GU-AGfc则(Chambor法则):

供体衔接点的5'端为GU接纳体衔接点的3'端为AG

2.mRNA勺剪接:

核内RNA与核蛋白(snRNPS参与。

GU-AG类内含子为主要,AU-AC类内含子为次要。

内含子的变位剪接:

在个体发育或细胞分化时可以有选择性地越过某些外显子或某些剪接点进行变位剪接,产生出组织或发育阶段特异性mRNA

内含子的自我剪接:

①I类:

游离鸟苷酸或鸟苷参与的转酯反应,发生两次磷酸二酯键的转移。

②U类:

本身羟基参与的转酯反应,形成套索状结构。

3.RNA的编辑:

在mRN水平上改变遗传信息的过程。

机制:

①位点特异性脱氨基作用(单碱基突变)②引导RNA旨导的尿苷酸插入或删除

意义:

①校正作用②调控翻译③扩充遗传信息

4.RNA的再编码:

①+1/-1移码②核糖体跳跃③终止子通读

5.RNA的化学修饰:

甲基化、硫代、二价键的饱和化、去氨基化、碱基的同分异构化、核苷酸的替代。

6.核酶:

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

分为剪切型和剪接型(I类、U类内含子)。

第四章从mRN倒蛋白质

一、遗传密码一三联子:

mRN肿翻译成蛋白质多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核苷酸。

共有64个密码子,其中有1个起始密码子和3个终止密码子。

起始密码子:

AUG终止密码子:

琥珀型密码子UAG蛋白石密码子UGA赭石型密码子UAA

1.破译:

①以均聚物、随机共聚物和特定序列的共聚物为模板指点多肽的分解。

②核糖体结合技术

2.性质:

①连续性②简并性③普遍性与特殊性④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互相作用

3.“摆动假说”:

密码子第一、第二碱基严格遵守碱基配对原则,第三碱基有一定的自由性。

反密码子第一位是A或C时,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第一位是U或G时,可分别识别两种密码子。

第一位是I(稀有成分)时,能识别3种密码子。

所以,假如数个密码子同时编码一个氨基酸,但凡第一、二位碱基不相反的密码子都对应于各自的tRNA。

二、tRNA第二遗传密码,3'端均以CCA-OH序列结束

1.tRNA的三叶草形二级构造:

分为①受体臂②T.C臂③反密码臂④D臂。

按多余臂大小分两大类。

2.tRNA的L形三级构造:

由在二级构造中未配对碱基间构成氢键而引发。

在三叶草构造中的氢键被称为次级氢键,在三级构造中的就称为三级氢键。

分子中两个不同的功能基因是最大限度分离的。

tRNA的性质由反密码子而不是它所携带的氨基酸决定。

3.tRNA的功能:

氨基酸必须通过AA-tRNA合成酶活化,结合到tRNA才能与mRN的密码子相互识别。

4.tRNA的种类:

①起始tRNA和延伸tRNA②同工tRNA③校正tRNA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

在蛋白质的构造基因中,一个核苷酸的改动能够使代表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UAG、UGA、

UAA,使蛋白质分解提早终止,分解无功用的或有意义的多肽,这种渐变就称为无义渐变。

错义渐变:

由于构造基因中某个核苷酸的变化使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变成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

5.氨酰-tRNA分解酶:

一类催化氨基酸与tRNA结合的特异性酶。

三、核糖体(原核:

50S+30S真核:

60S+40S

1.核糖体的构造:

①包括两个亚基,每个亚基包括一个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rRNA成分和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②核糖体上有多个的活性中心,每个中心都由一组特殊的核糖体蛋白质构成。

③核糖体的

根本功能依赖于其中的rRNA核糖体蛋白质起着增强rRNA功能的催化作用。

④核糖体有3个tRNA结合位点,tRNA移动顺序为:

A点一P位一E位,在核糖体里的顺序:

E点一P位-A位

2.核糖体的功能:

小亚基负责对模板mRNAS行序列特异性识别,大亚基负责携带氨基酸及tRNA功能。

四、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

氨基酸活化,肽链的起始、伸长、终止以及新合成多肽链的折叠和加工。

1.氨基酸的活化:

氨基酸必须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活化氨基酸——AA-tRNA

2.翻译的起始:

在mRNA起始密码子上游8-13个核苷酸的地方往往有一段富含嘌呤的序列,简称SD序

列。

它和16SrRNA3'端有一个互补的序列,它们互相识别,以保证起始的正确性。

原核生物:

①30S小亚基与翻译起始因子IF-1,IF-3结合,再在SD序列的帮助下与mRN模板结合。

2在IF-2和GTP的帮助下,fMet-tRNAfMet进入小亚基的P位,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t的起始密码子配对。

③带有tRNAmRNA三个翻译起始因子的小亚基复合物与50S大亚基结合,GTP水解,释放翻译起始因子。

真核生物:

与原核生物基本相同,其差异主要是核糖体较大,有较多的起始因子参与,其mRNA具有

nfepppNp帽子结构,Met-tRNAMet不甲酰化,mRN盼子5'端的“帽子”和3'端的多聚A都参与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3.肽链的延伸:

①后续AA-tRNA与核糖体结合②肽键的生成③移位

4.肽链的终止:

释放因子RF

5.蛋白质前体的加工:

①N端fMet或Met的切除②二硫键的形成:

蛋白质合成后通过两个半胱氨酸的氧化形成。

③特定氨基酸侧链的修饰:

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④切除新生肽链中的非功能片段

6.蛋白质的折叠:

翻译后形成功能蛋白质的必经阶段。

分子伴侣:

在细胞内辅助新生肽链正确折叠的蛋白质,增加折叠产率,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目前发现有热休克蛋白和伴侣素。

7.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①氯霉素:

阻止mRNA!

核糖体结合②四环素类:

阻止AA-tRNA与核糖体结合③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

干扰AA-tRNA与核糖体结合而产生误读。

青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只与原核细胞核糖体发生作用,氯霉素和嘌呤霉素对原核和真核细胞皆作用。

五、蛋白质运转机制

1.翻译-运转同步机制:

若某个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转是同时发生的。

如:

分泌蛋白①完整的信号多肽是保证蛋白质转运的必要条件②仅有信号肽还不足以保证蛋白质转运的发生③信号序列的切除并不是运转所必需的④并非所有的转运蛋白质都有可降解的信号肽

2.翻译后运转机制:

若蛋白质从核糖体上释放后才发生运转。

如:

细胞器发育蛋白

(1)线粒体蛋白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