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365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

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更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一比”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

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内容:

一是主题图;二是练一练。

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1.创设了“比身高”“比铅笔”等情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

情境图中提供了学生、老师、铅笔、大象、松鼠、西瓜、西红柿等可供比较的资源。

利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身高的比较;铅笔与粉笔的比较;铅笔与铅笔的比较;饼干盒与魔方的比较;大象与松鼠的比较。

建立“高”“矮”“长”“短”“大”“小”“轻”与“重”的含义。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生活常识基础上,学习用“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比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这样有序地讲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了解“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2.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3.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比较的思维方法。

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将学生已有对事物的比较经验加以提升,用“高矮”“长短”“大小”与“长短”等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发展学生比较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下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去比较,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全面了解学生比一比的基本经验。

在“比一比”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调用已有的“比一比”的经验,理解“比一比”的道理。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高矮长短的认识

1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

1课时

总计

2课时

第一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4页用“高矮”与“长短”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高矮、长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

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高矮”与“长短”的含义。

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主题图、课件、铅笔、粉笔。

学具准备:

铅笔、线绳。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

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座位是按照一定顺序安排的,到底你们是按照什么排列好教室的座位呢?

生1:

身高。

生2:

个头的高矮。

师:

那么我们怎么比较两位同学谁高谁矮呢?

生:

让他们站在一起,很明显就能看出谁高谁矮。

师:

“比一比”较大的两事物,我们一般可以用“高矮”描述我们比较的结果;对于较小的物体,我们一般用“长短”来描述比较的结果。

本节课我们来研究怎样比较事物,以及确定高矮与长短的方法。

(板书:

高矮、长短的认识)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用高矮、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

(一)用高矮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

师:

老师今天想和课堂纪律最棒的同学比一比身高?

(学生彼此观察坐姿等课堂常规,指出上课纪律最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

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

(师和某生站在同一水平面上,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师:

哪个观察最认真的同学告诉我们,到底谁高谁矮呢?

为什么?

生1:

老师高。

生2:

xxx矮。

生3:

同学的头顶都没有超过老师的肩膀,所以老师高,xxx矮。

……

师:

对于上面的比较结果,我们还可以说老师比xxx高,xxx比老师矮,比较是有相对性的。

设计意图:

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既贴近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指出比较具有相对性。

师:

同学们彼此之间想不想比一比高矮?

生:

想。

师:

请同桌两位同学互相比高矮,然后汇报交流你们的比较结果。

(给学生充分的比较交流时间,指着比较不规范的或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师:

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比身高的队伍中,不过这次我不参与比较,而是让两位同学比高矮,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可以吗?

(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两个同学到前面展示比高矮的过程,其中暗示身高略矮a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身高略高b的同学站在讲台下。

师:

谁可以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来描述比较的结果?

生1:

a比b高。

生2:

b比a矮。

师:

你们都同意刚刚两位同学的描述吗?

为什么?

生1:

不同意。

a和b刚到前面去的时候,我发现b比a高。

生2:

a站在讲台上,b讲台下,我们不能一眼比较出他们的高矮。

可以让他们都站在讲台上,或者都站在讲台下面。

设计意图:

比身高的时候,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的比较方法。

师:

把掌声送给我们刚才观察认真的同学,也感谢他们的建议。

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掌握比高矮的方法了,我们做一个游戏来检测一下。

(指明某小组同学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设计意图:

排队的实践活动,既能帮助学生体会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

师:

谁想用你的铅笔和老师的粉笔比一比长短呢?

(指名某个同学用他的铅笔和粉笔比较,并强调比的过程中,铅笔和粉笔的一端要对齐)

师: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呢?

生1:

铅笔比粉笔长。

生2:

粉笔比铅笔短。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的数学语言真严谨,你们真棒!

我们也可以用我们准备的同一根绳子来测量一下粉笔和铅笔,得出比较结果。

(教师演示用同一根绳子测量粉笔和铅笔长度的过程)老师这有两根铅笔,请你们把比较的结果描述一下。

(用手捏住两支铅笔的一端)

生1:

只能看到铅笔的一端,不能比较出哪根铅笔长,哪根铅笔短。

生2:

铅笔的一端对齐,我们才能比较两铅笔的长短。

(教师让学生看到捏的铅笔一端,让两根铅笔的一端对齐,再请同学重新观察,并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

以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两物体比较长短要一端对齐的方法。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指着描述不清比较结果的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指导学生先可以直观从图中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用线绳比一比从而得出结论。

(3)同学之间交流测量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练一练,第2题。

(1)第1幅图,学生观察示意图,两绳子的一端对齐,可以直观得出结论。

(2)第2幅图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原因。

(教师可以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4、达标反馈。

1、

(1)在最高的下面画“√”。

(2)在短的后面画“√”。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答案:

1.

(1)

(2)

理由:

答案不唯一。

两个小动物的两端均已对齐,蛇的身体是弯曲的,很明显蛇长,鱼短。

2.

五、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高矮、长短描述比较的结果。

谁能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比较事物的高矮和长短需要哪些注意事项?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一般比较高矮的事物均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长短的事物的要一端对齐。

2.比较的结果具有相对性,a比b长,我们也可以说b比a矮。

六、布置作业。

1、画一画。

(1)长的画“√”,短的画“Ο”。

(2)在最长的()画“√”。

(3)谁长的最高,在

画“√”。

2、涂一涂。

(1)把最矮的涂上绿色。

(2)给先到树边的小刺猬涂红色。

答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的认识

1.老师比xxx高,xxx比老师矮。

(比较具有相对性,并且比较事物的高矮时,一般让它们在同一平面)

2.粉笔比铅笔短,铅笔比粉笔长。

(比较事物长短时,一般让物体的一端对齐)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高矮、长短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高矮与长短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高矮的认识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知道高矮的含义并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不公平的比身高(一学生站讲台上,另一学生站讲台下),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才能进行。

在长短的认识中,先通过粉笔和铅笔的比一比,知道长短的含义并掌握比较长短的方法,通过捏着两根铅笔的一端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使学生加深比较长短要在一端对齐的情况下进行。

最后在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师:

在动物园里长颈鹿特别想和小蚂蚁作为好朋友,可是长颈鹿低头找了好久都没有发现地上的小蚂蚁。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高矮或长短描述长颈鹿和小蚂蚁的身高以及类似的事物。

(板书:

高矮、长短的认识)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师: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请每组的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汇报)

生1:

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的,一支是白色的,一支是绿色的。

生2:

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的,一把是蓝色的。

生3:

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的,有扣儿;一根是粉色的;一根是蓝色的。

......

(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说出:

物体有长、有短)

设计意图:

一个精美的纸袋里有什么?

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在纸袋上。

可能有的学生会用手摸,或用闻的方法猜里面是什么。

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会带着问号进入下一个环节。

同时让组长带领大家参加活动,促进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分类放东西活动中,通过眼睛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2、教学资源。

用高矮、长短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1、比高矮时,一般事物处于同一平面。

2、比长短时,一般事物的一端对齐。

3、高矮、长短所描述的事物具有相对性。

 三、说课设计

《高矮长短》说课

1.教材分析。

“高矮”、“长短”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节,是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教学活动。

它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矮、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同时又为后面的“大小、轻重的认识”做铺垫。

教材以几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人有高有矮,物体有长有短。

通过师生。

生生身高的比较,抽象出高矮两个概念;通过铅笔和粉笔、两支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

练一练的内容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

2.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与长短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

因此,这堂课的教学,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也是孩子们尝试将学习方法用来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孩子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到方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性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时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高矮”与“长短”的含义。

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四.说教学方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是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取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以及多种活动,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形式,一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五.总体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矮、长短;通过活动实践、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且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为六大环节进行

(一)新课导入。

(二)探求新知,用高矮、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

(三)巩固知新。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

新课引入。

首先我以“学生座位的排列”这一学生最为熟悉的情境引入课题“高矮与长短的认识”。

(二)

探究新知,用高矮、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

第一步骤:

高矮的认识

通过师生、生生比身高一系列的活动,引出高矮的概念以及比较高矮的方法;不公平的比身高(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讲台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高矮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

第二步骤:

长短的认识。

在刚才比的方法的铺垫前提下,在比较粉笔与铅笔,以及铅笔与铅笔的比较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长短的概念以及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时,我也深入其中,加强指导。

在反馈时,还让学生演示一下,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交流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

在巩固知新、达标反馈、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中,先请学生通过教材上练一练上两道题目,初步巩固新知;再以课件出示的达标反馈中的题目,再次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的课堂小结;最后已针对性练习作为作业。

整个过程中练习题目已由浅入深并不同形式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巩固新知;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再次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

6.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发挥学生主动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遵照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兴趣为主。

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索,感受比较的需要,体会比较的方法;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资料链接。

(一)人为什么叫高矮不叫长短

长短是需要人来做比较的,人通过观察来确定,人的个子不能和物类聚,所以就用高矮来形容。

(二)哲理小故事:

人生的长短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叫钱伟长,他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型编码等方面,有过举世闻名的突出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时叫学部委员)。

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

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

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

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

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

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

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

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

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

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

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

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

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

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

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

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人生哲理:

扬长避短是一般的“通则”,可并不意味着从短处进攻,就一定不会成功。

 

第2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6~7页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小、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

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直观的比较大小、体验轻重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简单的数学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魔方、正方体饼干筒、西瓜、苹果、羽毛球。

学具准备:

魔方、正方体饼干筒、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汽车吗?

你见过什么样的汽车?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

师:

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辆汽车,你认识吗?

哪个大?

哪个小?

(以课件形式出示两辆汽车情境图)

生1:

这两辆车橙色的是公共汽车,黄色的是小汽车(轿车)。

生2:

公共汽车大,小汽车(轿车)小。

生3:

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大,小汽车比公共汽车小。

......

师:

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数学语言真严谨,你们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板书:

大小轻重的认识)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2、探求新知,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一)用“大小”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拿出正方体饼干筒和魔方,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师:

现在,大家看老师这儿的两个物品,你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比一比,你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

生1:

一个是魔方,一个是饼干筒。

生2:

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大。

师:

比较是相对性的,对于魔方和饼干筒这两个物品比较,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小。

想一想:

这个魔方能放进饼干筒吗?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饼干筒和魔方,动手放一放。

最后汇报结果)

生1:

能。

生2:

魔方能放进饼干筒里。

师:

老师真习惯你,回答问题真完整!

准确清晰地告诉我们:

魔方能放进饼干筒里。

看来这饼干筒还真是比魔方大。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演示把魔方放进饼干筒中,一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另一方面给学生启发思考的物体大小的含义: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物体大小的含义,占空间大的物体大,占空间小的物体小。

(出示挂图)

师:

动物园里两只小动物正在激烈的讨论谁比谁大的问题,想不想知道是哪两只小动物,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想想帮帮它们解决它们的问题吗?

生1:

大象和小松鼠在讨论谁大谁小的问题。

生2:

我想帮忙它们解决它们的问题。

大象比小松鼠大,小松鼠比大象小。

生3:

我也认为是大象比小松鼠大,小松鼠比大象小。

因为在动物园里大象的房子要比小松鼠的房子大好多,才能住下大象。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以及挂图,使学生产生比较大小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二)用“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师:

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们!

它们谢谢你们这些聪明的同学们帮忙解决一直困扰它们的问题,不过它们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

大象和小松鼠哪个轻?

哪个重呢?

生1:

大象重,小松鼠轻。

生2:

大象大就重,小松鼠小,小松鼠就轻。

生3:

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

生4:

我也同意:

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

因为小松鼠可以趴在大象背上,只占大象背的一部分,大象也不觉得累;但是如果大象趴在小松鼠的背上,小松鼠的背都不够大象趴,并且会把小松鼠压的喘不上气来。

.......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拿出饮料和面包的实物(面包明显大于饮料)让它们先比一比大小,再比一比轻重,为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指着实物说说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

师:

谁想汇报你们比较的结果并说一说理由。

生1:

面包比饮料大,饮料比面包小。

生2:

我们小组把面包和饮料分别拿起来,发现:

饮料比面包轻,面包比饮料重。

师:

你们小组都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真了不起!

现在请所有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拿起你自己的饮料和面包掂一掂,并说一说掂一掂后的感受。

生1:

面包虽然看上去比饮料大,可是它很轻。

生2:

我同意饮料比面包重,因为拿饮料的这只手压的慌。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掂一掂面包和饮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理解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重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大,轻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小。

(出示西瓜、苹果和羽毛球实物)

师:

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你知道谁重谁轻吗?

生:

西瓜比苹果重,苹果比西瓜轻。

(请同学到前面用手拿一拿西瓜和苹果,体验一下重和轻的感觉)

师:

那羽毛球和苹果比呢,谁重谁轻?

生:

苹果比羽毛球重,羽毛球比苹果轻。

师:

听了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