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1992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

【目标要求】

xx年《考试说明》对该考点未作调整。

本考点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研究作品的形象和事件、选材和立意、主题和技巧,并对此作出高低、优劣或成败等评价。

完成这类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平常有较高的文章、文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所谓“鉴赏”就是在阅读中渗透进读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体验,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和阅读中的理解相通,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审美浩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

阅读达到鉴赏的领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患维陶冶思想情操。

【网络透视】

一、文学鉴赏的内容

(一)形象

1.典型性。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形象并不是生活现象的实录。

作家要选择,要提炼,要加工,从而形成“典型”:

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至于典型动作,典型话语,典型场面等。

典型的东西是概括而成的,因而是有代表性的。

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历史或一个人的全部人生采说,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典型”永远是龙的鳞爪,豹的一斑;但这一鳞一爪或者一斑,总要能反映全龙整豹,即要能以小见大,以近见远,以点见面,否则,它就不成为典型了。

杜牧有一首《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用“二乔”被掳暗指东吴灭亡,就很有典型性,耐人寻味。

如果换成“国破人灭尽归曹”,那就不是文学了。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套用数理逻辑那一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文学作品中的“一”,可能蕴含着十、蕴含着百,令人回味无穷。

2.生动性。

文学作品要以形象说话,不以枯燥的说明、论述去表达作者情感和认识,古人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指的就是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

生动的核心在于感人,即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

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方塘”,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或言志或说理抒感。

又如,朱自清要说父亲对自己的深挚的疼爱,就在《背影》里生动地描写父亲为了给自己买橘子而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形象;鲁迅要说对鲁四老爷的看法——书未必真读,理未必真懂,道未必真信,就生动描写他书房的对联“脱落”、字典“未必完全”

3.情感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文章”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

诗,自然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小说、戏剧、散文,也都是作家“情动于中”的产物。

《红楼梦》中有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作者还在开头第一回就声明,这部书“大旨谈情”。

脂砚斋在第八回有一条批语也说:

“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尽管对这个“情”可以有不同理解,但作者是情动于衷而创作、作品中贯穿着“情”,充满着“情”这一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懂得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化的特点,就要注意在鉴赏中去体会,去琢磨,要注意分析其中叙述、写景、议论等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而且对于作者情之所至脱口而出的句子,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比如“千里莺啼绿映红”“黄河之水,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

(二)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必须仔细揣摩作者刻画人物、交待环境、叙述故事、阐释事理、抒发情感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的;充分体会作品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理解语言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感受语言在特定条件下的内涵。

还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如何塑造艺术形象的。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概括作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包括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以及这些语言具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比如

(1)双关句

例: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们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

(2)类比句

例: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

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世间最美的坟墓》)

(3)象征句

例:

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得山那边笑了。

(《灯》)

(4)含蓄句

例: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

(5)文眼句

例:

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荷塘月色》)

除此之外,不同的表达文体,语言也相对不同。

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正面描写。

环境描写则是对景物、环境的刻画,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

戏剧语言:

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等。

诗歌语言:

含蓄、简洁、丰富、形象。

借助描绘、比喻、拟人、类比、夸张、想象等手法去让人领悟。

散文语言:

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也常用。

其他文体的语言也板有风格,杂文讲究“辣”,东西南北腔,风趣而有味;学者型论文,讲究逻辑的严密、层次、角度等等。

(三)表达技巧

1所谓表达技巧是指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如结构安排的巧妙、语言运用和遣词造句的独特、风格特色的鲜明等,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作品构成要素的知识,如主题、题材、结构等;各类文体的不同特点的知识,如:

小说的人物、环境及情节,散文中的“形”与“神”,戏剧的矛盾冲突,动作,对话以及舞台说明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和语言特点的知识。

作者在谋篇布局有何特点,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②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基本表达方式的知识,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表情达意,阐明主旨服务的。

③各种修辞方法和种种艺术技巧的特点的基本知识,如什么叫象征、对照、反衬、悬念、铺垫,什么叫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一波三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

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种种艺术技巧有怎样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包括其最突出的是什么,它对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主题起了什么作用。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比兴、类比、衬托、对比等)以及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不同的文学题材有不同的阅读要求,下面我们分别来说明一下。

(1)散文

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

重在评点人事,阐释物理,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揣摩人之神采,仔细品味事之菁华,努力琢磨物之精萃。

抒情散文又有写景散文和咏物散文两类。

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方式可以定点观察,即以某地点为固定观察点,观察四周景物描写景的方法,也可以定景观察,即以某一景物为固定观察点,对它们全方位观察描写,还可以移步换景,即不以景也不以观察点为固定的点,而是随观察点的变化写景状物。

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含义,首先要体味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抒情散文,更多地是营造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意境。

有的意境气象宏大,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有的意境清丽自然,更是小桥流水的风格,有的意境欢快,有的意境忧伤,有的明畅,有的含蓄。

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寓情于景,也即间接抒情。

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完全融合了作者的感情思想。

细细体会一切景物皆情语。

寓情于景,也即间接抒情。

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完全溶和了作者的感情思想。

细细体会一切景物皆情语。

寓情于理,就是在叙事、写人、绘景中,不仅动人以情,而且晓人以理,使人在文学鉴赏中,不仅有美感产生,还受到哲理的启迪。

抒情散文主要运用以下一些手法:

渲染:

通过人物的行动,心理刻画,或对环境气氛,景物烘托,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用反复出现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或借环境特定的气氛,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加强表达效果。

虚实:

实指事物真实的描写,实实在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虚即事物的虚化,若有若无,或隐或现。

虚实结合可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大的容量,从而创造出和谐隽永的情境,余味深长。

对比:

借助正反之间的反差比较,使悲更悲,使喜更喜,达到将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准确、透彻。

衬托:

通过一定的环境或气氛使听更表达的感情、思想、更加鲜明,突现出来。

对比无主次的比与被比。

衬托有次托主与被衬。

(2)小说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即小说三要素)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的文学体裁。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最能浓缩“人生精华”。

正因如此,小说阅读的核心是审美,小说阅读的基础是理解,要理解小说的人物的典型性及其意义,要理解情节安排的巧妙性及其用意,要理解环境描写的合理性及其作用,从而获得鉴赏小说的美感,并评价小说的优劣得失。

因此要掌握下面一些基本常识及其运用。

①人物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

②情节a意料之外,b悬念

③环境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赖以生存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情理之中之间的关系

二、文学鉴赏的方法

(一)就整体来说,各种文体有着一些共性的地方

1.形象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因此,阅读文学作品的关键是从形象出发,通过想像去激发作品的形象,使他重现于你的脑中,这里要解决二个问题,由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态度及欣赏习惯是不同的,因此,再现到你脑中的形象与别人的不一样,这样理解上就有差异,也就是我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高考总是选取有定论的文学作品作为命题对象的,此其一。

其二,在形象的再现中,常常会出现不清晰、不完整的情况,这样激活就存在困难。

此时,我们不妨依照谢冕教授指导的方法,去完善它。

这就是“泡”“找”“进”“猜”“补”。

泡—就是将作者通过高度凝炼的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到原先的状态中,即把浓缩在东西泡开。

找—就是找到作者塑造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

进—就是走进作者创者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文学作品的客观世界,引起感情的共鸣。

猜—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太多蕴含,通过猜读,去阐述自己的理解。

补—就是文学作品中有些内容跳跃性大,为使“综合性思考”能顺利进行,需要对这些部分进行补充和再加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共典型意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来理解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握了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

②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如《守财奴》中葛朗台与女儿的矛盾冲突时起时伏,葛朗台在其中反复表演,使其卑鄙性格充分暴露。

③从描写手法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为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官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都是表现人物性格的。

④从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既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也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概念化,给人物“贴标签”凭主观臆测,随意拨高或贬低。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原则、方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2.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因为与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主题、和艺术特色等结合在一起,所以鉴赏必须结合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据其语句、文段的“形”,深入悟其语意、段意的“意”,进入得“意”志“形”的境界。

除了要了解词句的一般意义和用法、不同句式的特点外,还要更多地品味词句在具体语境的含义、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

原文中含意深邃且较为隐晦的话——它具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多重义,或者就某一个或几个含意丰富的段落,要求考生作出符合作者意图或作品原意的正确理解和阐述;揭示其与作者观点、全文核心内容密切联系的切合点。

这类题常要从对文中重要语句、核心段落把握上作正确理解,要从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它所指代的内容判断作正确揭示。

文学作品的语言归根结底是含蓄的语言要能解说,因此概念性的题目较少,而阐释性的题目较多。

概念性的题目多是就其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以及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作出正确的判断;阐释性题目则要求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它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所包括的内涵,回答此类题目,除了不能脱离语境来分析外,还要做到联系作品主题,联系形象特征,有的还要联系标题或文本注解说明。

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

在阐释其含义时有时还要符合字数的限制。

只要考生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就可以在规定字数内完全可以答得完整、全面。

3.鉴赏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画人手去进行训练:

(1)从表达方式角度去评价: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从选材剪裁的角度去评价:

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生动、真实、新颖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评价:

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4)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去评价:

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在文中是否有所运用,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二)就具体的文体来说又有一些个性的地方

1.散文高考散文阅读能力的测试,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赏析作品的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

虽然试题没有使用这些字眼,或不是直接考查这些要点,但归根结底,散文的阅读离不开这些要点。

高考试卷中的散文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写景状物中另有一根情感的线索。

设譬取喻,在形象的描绘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构思精巧,在独特的章法中富有作者旨趣倾向。

散文阅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表现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赏析和评说。

在这方面,高考试题溶入的鉴赏因素越来越多:

由词语的解释、填空进而为词语的表达作用;由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辨识进而为评析其使用的原因或表达效果;由文中“怎样写”的确认到“为什么这样写”的评述。

试题多为主观型。

基于此,散文阅读的方法大致有三个方面。

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指导语的要求、导引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作者的思路、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要求考生答题时,一方面要倾心感受,另一方面还要精心提炼,通过反复阅读捕捉合乎试题要求的鉴赏点;要求考生仍然带着考点回到文中去,从上下文梳理中,辨析考点怎样为表达内容服务,达到什么效果,然后结合头脑中原有的关于考点的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加以理性的分析,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

2.小说

小说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环境、情节都是围绕着人物安排、展开的。

所以理解人物还要从抓关键语言着手。

(1)抓具有特定情味的词语

所谓的特定,就是不能离开了语境去品味,也无法品味的,因为连确认都无法形成。

只有对上下文形成了一个整体认识才能确认并把握词语的情味。

(2)抓需要补充的抽象语句

小说中有许多并不具体的话,这就需要具体化,而具体化必须要进行阐释。

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结合小说的背景、作者的意图,使阐释合理、正确。

(3)抓需要联想的含蓄的语句

对于作品中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话需要到更广阔的背景去思考,要从语句涉及到的对象情节捕捉出发,深入到语句的内部,揣摩作者的用意。

【活题精析】

(例1)xx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乡土情结   

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

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

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恨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若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该题5个选项中的4个选项考查的是鉴赏,只有A项兼有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的作用。

A是正确选项,本文确实是“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项的错误在于“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的说法明显与原文“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的表述矛盾。

C是正确选项,“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确实把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

D项的错误比较明显,“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几乎是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什么“旧典活用”,更谈不上什么“极富新意”:

至于说“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也极不恰当,正确的表述应为“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

E项的错误不如D项明显。

原文说“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如果只用“笔法生动”“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一类的话来赏析,虽不够准确,但也无大错。

E项的错误在于“具体”和“细致人微”,文章的结尾不是细节描写,就不宜用“具体”和“细致入微”一类的词语来赏析。

 (例2)xx年春季高考安徽卷试题

巴金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

好些日子没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

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首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

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居·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

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

他没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闭了眼睛。

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可喜的事。

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的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

见到了巴黎的春天里少见的日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

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

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能够再见。

我也象发布里那样到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十几年来,不打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

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冒着微雨,在黄昏、在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梭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十八世纪世界的良心”的巨人吐露一个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

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

有时火种在我的腹内燃烧起来。

我受不了煎熬。

我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爆发。

为了浇熄这心火,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

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

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

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留心街上的人和物,但是我没有被车撞伤,也不曾跌倒在地上。

我脸上眼睛看不见现实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下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

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

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

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

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

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了。

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

1941年7月20日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从自己窗外露台上的阳光,写到发布里房间里的阳光,表面是写早晨难得的阳光,实际是写自己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开门见山,含义深刻。

B.“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能够再见。

”写出了作者遗憾和怅惋的心情,不由使人自然联想到“出事未捷身先死”的诗句。

C.“我也象发布里那样地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既写出了作者对阳光的热爱,又完成了从写阳光到写雨的自然过渡。

D.作者写自己时常冒着微雨在卢梭像的脚下吐露痛苦的胸怀,这一细节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作者自己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气和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