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翅老人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119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巨翅老人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巨翅老人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巨翅老人2.docx

《巨翅老人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巨翅老人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巨翅老人2.docx

巨翅老人2

巨翅老人

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巨翅老人》是他魔幻现实主义的短篇代表作。

小说通过怪诞、异化、夸张等手法,使幻想与现实相结合,影射了拉美的社会现实。

巨翅老人是否天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镇人们对他的态度。

小说揭示了拉美人精神的空虚、宗教的荒谬。

作者认为,这正是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本原因。

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巨翅老人象征着拉丁美洲的传统文化;佩拉约夫妇是拉丁美洲社会的中产阶级象征;贡萨如神父则是今天拉丁美洲政教合一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天使的重新飞翔,暗示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压迫而消亡,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会重新发扬光大,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变现实为幻想而必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把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荒诞、写实与夸张、严肃与嘲讽等,似历史而非历史,似神话而非神话,似现实而非现实地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小说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拉美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堪称“移植”与“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巨翅老人》系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

本单元为小说单元,旨在“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古今中外小说刻划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其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语文版本单元“教学说明”)。

《巨翅老人》为马尔克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法上属于“魔幻现实主义”。

变现实为幻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它把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荒诞、写实与夸张、严肃与嘲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似历史而非历史,似神话而非神话,似现实而非现实,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上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的主流,对我国文学创作也有影响。

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个落难的年老天使被暴雨冲进贝拉约夫妇家的院子里。

在这里天使成了贝拉约夫妇招徕看客的摇钱树和居民们亵玩、戏弄、议论的对象,后来居民们对天使失去了好奇和兴趣,孤独衰老的天使却在平静中渐渐恢复了生机,振翅而去。

小说影射了拉美社会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冷漠。

本文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可视为了解外国文学创作的窗口;其所揭露的人类丑恶的一面,对学生也有明辨是非、激发爱心、完善人格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语文版教材的语文必修一选用了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学生对于小说的荒诞和象征写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小说阅读能力上,能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结构,能理解自然环境的象征意义。

但其社会环境的象征意义,小说所运用的双重叙述技巧——众生看天使和天使看众生,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设计思想

1.根据课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正确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位,丰富精神生活。

3.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应该源于作品本身,对小说所运用的双重叙述技巧的理解,应从文本中读出来,而不是教师凭借一个外在的依托给以解决,如果先介绍马尔克斯的创作风格,或者用魔幻小说对号入座,倘这样,学生只是知道了作者和魔幻小说这一流派,审美水准并未得到切实地提升。

4.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确切的定位。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

所以强调预习,为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在预习要求中预设可供课堂讨论问题的基本框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巨翅老人”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着重注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上的奇特与荒诞性,而在细节描绘和作品主题上的现实性。

认识到文学创作中艺术性对创作及阅读产生的巨大效力。

2.通过文本所揭露的人类丑恶的一面,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激发爱心、完善人格,提升文明素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巨翅老人”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难点:

1.多角度分析“巨翅老人”的象征意义。

2.小说所运用的双重叙述技巧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以“巨翅老人”的行踪为序,情节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巨翅老人降落人间。

第二部分(3—12段),写镇子里的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

第三部分(13、14段),写巨翅老人飞离镇子。

2.摘抄课文关于“巨翅老人”的形象的描写,根据摘抄内容提取关键词。

小说关于巨翅老人的形象有很多详尽、确切的描写,例如:

“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第1段)

“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

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

”(第2段)

“在惊慌的鸡群中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从近处看他完全是个人:

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的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

(第3段)

“……他的翅膀,竟然在这完全是人的肌体上长得那么自然。

”(第10段)

关键词——“巨大的翅膀”“老态龙钟”“肮脏”“可悲”

3.要求学生画出巨翅老人言行相关的语句,根据内容提取关键词。

关于巨翅老人言行的语句:

“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一种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

”(第2段)

“他躺在一个角落里,伸展着翅膀晒太阳,四围满是清晨来的那些人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

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无礼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

”(第3段)

“在这个临时栖身的巢穴里,他把全部时间用来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一种费解的语言表示愤怒,他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大风简直不像是这个世界上的。

”(第6段)

“天使对这个孩子也同对其他人一样,有时也恼怒,但是他常常是像一只普普通通驯顺的狗一样忍耐着孩子的恶作剧,这样一来倒使埃里森达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家务活了。

”(第10段)

“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最后一年冬天,天使不知为什么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

他的翅膀光秃秃的,几乎连毛管都没有剩下。

贝拉约用一床被子把他裹起来,仁慈地把他带到棚屋里去睡。

直到这时贝拉约夫妇才发现老人睡在暖屋里过夜时整宿地发出呻吟声,毫无挪威老人的天趣可言。

”(第11段)

关键词——“费解的方言”“愤怒”“忍耐”

二、课堂实施

(一)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作业

1.情节结构的划分及理由。

(指定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2.关键词交流。

(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人将自己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讨论。

(二)巨翅老人外貌奇特,肮脏,语言又费解,他为什么“愤怒”?

何以“忍耐”?

(学生讨论)

参考思路:

是由于巨翅老人降临人间后,镇上人们对待他的举动造成的。

(1)身份的认定

女邻居认为他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而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

接着是人们的否定,认为“当代的天使都是一些在一次天堂叛乱中逃亡出来的幸存者”。

(否定了天使的圣洁,也就否定了对一切美丽事物的虔诚向善之心。

(2)恶劣的举动

“圈在铁丝鸡笼里”“戏耍”“俘获”“观看”“收取门票”“拔他的羽毛”“投掷石头”“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

(3)行为的发展

形形色色的人们蜂拥而来,“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头马戏团的动物”,“对这个俘虏的前途作着各种各样的推测”,“以至于不得不派来上了刺刀的军队来驱散都快把房子挤倒的人群”,造成了一场“震撼地球的动乱”。

贝拉约夫妇趁机大发其财。

但当人们找到新的娱乐对象后,仍然被囚禁在鸡笼里的天使受到了冷落,贝拉约夫妇在发财后早已嫌恶巨翅老人,“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4)贝拉约夫妇接触巨翅老人的情绪的变化脉络

“贝拉约被这恶梦般的景象吓坏了(巨翅老人出现)”——“贝拉手持警棍整个下午从厨房里监视着他”(戒备)——贝拉约夫妇好处捞尽,人们热情退却的冷漠——“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前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后来他们就忘记了害怕,逐渐习惯了这种瘟疫”(不带感情色彩的习惯性存在)——埃丽森达看着他又长出羽毛来飞走(如释重负)

(三)巨翅老人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恶劣的自然环境:

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海天苍茫,一切黯淡凄凉。

畸形的社会环境:

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的人群,以及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

如,神父辨别巨翅老人身份的依据以及为此与教皇的通信情形,杂耍班里的杂技学员长有蝙蝠翅膀,还有那些病人们,计算自己心跳数目的妇女,受星星噪音折磨整夜失眠的葡萄牙人,无可救药的梦游症患者,尤其是那位蜘蛛体形的少女等。

对巨翅老人而言,人世间无异于群魔乱舞的地狱。

(四)小说使用了什么技巧,将巨翅老人和众生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思路:

小说有两个叙述层面:

①天使经历了“落难—遭劫—飞升”的过程最终离去;②小镇的居民在一场闹剧般的热闹之后恢复了平静。

小说运用的是双重叙述技巧——众生看天使和叙述人看众生。

(五)对小说情节的描写、叙述,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思路:

巨翅老人是不是天使,在小说中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年迈孤苦、衰弱无力,面对凌侮,他由愤怒到痛苦地忍受、承担。

这正是小说触动读者的悲悯情怀的地方。

(六)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多媒体展示)

1982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马尔克斯,授奖的理由之一是这样的: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

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

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

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简要阐述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辞对马尔克斯创造价值的评价。

要点:

①魔幻性:

奇特、不可思议的奇迹、荒诞不经的传说。

②现实性:

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细腻的景物描写、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

(七)小结

《巨翅老人》在总体构思上是魔幻的,作者通过虚拟的想象,怪诞的情节,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再现现实的社会生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上,比如对老人形貌和心理的描摹,却是真实的准确的,作者就是这样把如实的描写和艺术的夸张巧妙的融合起来,影射了拉美的社会现实。

三、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神秘的与传说中的天使形象迥异的巨翅老人的外貌和举动

巨翅老人降临人间(触动读者的悲悯情怀)

自然环境:

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

海天苍茫,一切黯淡凄凉。

(这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

虚幻的社会环境:

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的人群,以及

镇子上的人物风情所产生的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

(这就是小说展示的人群)

课堂延展

1.结合《巨翅老人》,谈一谈你对瑞典文学院授奖辞的理解。

参考思路:

(1)对人间世界的丑恶、虚伪的描绘极尽夸张、嘲讽之能事,借助离奇的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交织,造成“魔幻”的艺术效果。

(2)同时,一些细节处的描写又是逼真、详尽、确切的,如对于巨翅老人的虚弱衰老的刻画,对于自然景色的描摹。

(3)魔幻境界无时不在影射和暗示着作者要表达的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

小说中恶劣的环境、怪诞的人和事,正象征着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扭曲。

而最后巨翅老人的飞离镇子,传达出对这个人间世界的否定,他要去寻求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4)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反省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是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所必备的品格。

分析“巨翅老人”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多角度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同学会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值得肯定的,最后老师总结并阐释主题。

巨翅老人是沦落的拉丁美洲传统文化的象征,这种文化就像天使一样能造福于人类,但在不合理的残酷现实中,却像那个老的受伤的天使一样受到无情的打击、冷待和嘲弄,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天使的重新飞翔,暗示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压迫而消亡,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会重新发扬光大,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多媒体显示)

四:

小说艺术特色探讨。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

1982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马尔克斯,授奖的理由之一是这样的: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

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

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

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多媒体显示)

2.阅读《百年孤独》的第一章,感受马尔克斯的作品魅力。

七、教学反思

1.一堂课承载的东西是有限的,无法要求一堂课顾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略读课文的教学。

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界定在“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和文本“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上。

同时,由于文本主旨的隐蔽,更能使学生“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极好范本。

2.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必须依托文本,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与感知,审美感受应该源于作品本身,而不能是一个外在的、虚假的依托。

无论是教师的预设,还是学生的置疑,问题都必须是特定的文本所独有的,这是由文本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

《巨翅老人》所展示的虚幻世界的人生百态,所揭露的人类丑恶的一面,必须让学生阅读中感受、理解,而不能由教师通过外部手段强加给学生。

如果先介绍魔幻主义,再用文本对号入座,验证的指向性太强,学生的阅读就成了概念的实验性操作了。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的处理,将瑞典文学院授奖辞和“魔幻现实主义”的介绍放在阅读文本之后,以避免概念的先入为主干扰了学生的感受。

3.对话必须以文本为出发点,以文本为立足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领悟、审美的提升、素养的培养,一切都要围绕文本这个中心。

“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是读书”(课标组长巢宗祺语)要让学生反复读,以完成与文本对话这一环节。

课前预习预设的作业,尤其是摘抄和提取关键词,就是保证“读”的。

但,预习任务占用的时间略多了一些。

4.课堂实施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前阅读的情况。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语)这是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出发点。

因而在学生阅读水平高下不一的情况下,考虑可能产生的生成,从不同视角预设多种问题,以保证课堂实施的顺利进行。

5.问题的预设,要考虑能够构成环环相因的递进性问题。

本教学设计预设的问题,思路上尽量形成一个问题套问题的结构:

巨翅老人的外貌和举动(由愤怒、忍耐引入)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人群的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由社会环境引入)自然环境:

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象征意义)本文为例阐释授诺贝尔文学奖时给马尔克斯的授奖辞。

问题的预设是要体现在过程上,而不是体现在结果上。

以保证问题不断产生,又不断释放思考的张力。

(南平一中蔡伟潭)

八、点评

《巨翅老人》被编入教材,表现出新教材编选者对现代派文学的极大关注,也透露出编者对新世纪的青少年了解多元文化、接触新型文学门类的期望。

面对这一崭新的教材内容,教师如何根据课程目标、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构建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是否能实现课程目标?

是否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的教学,目前老师们有一些不同的处理方法:

1、学生用课外时间自行阅读,因为学生们对这部分内容兴趣不大。

2、先在课堂上列出若干个问题(基本上是课后思考练习或基于练习的简单变形),给学生一定时间快速阅读课文,提问几个学生,老师根据参考书上的说法小结了这些问题。

3、介绍相关的文学知识;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致的内容;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创作主旨。

这样的“讲深讲透”,是因为有一些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有困难,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有一些引导;另外,是因为执教教师本人对其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有兴趣。

这三种教学处理,也许比较符合考试的实际,但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先进理念。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研究外国现代派文学的教学内容。

本设计在外国现代派文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首先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去感受文本,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对话。

设计者摒弃了通常“概念先行,文本套说法”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以整体感知梳理零碎感觉,以理性情感梳理非理性情绪,以清晰的生命体悟解读晦涩的言语暗示。

让学生对外国现代派文学有一些切实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1、《巨翅老人》中的文化批判意识

巨翅老人并没有被他意外来到之处的人们接受,原因仅仅在于其奇特的长相和无法交流的语言。

人们怀着戒备的心理看待老人,不管他多么的残弱,不管他多么的友善和忍耐,一切都无济于事,老人被永远隔离在当地人认同的生活世界之外。

虽然老人的到来为那些贪婪的人带来钱财上的富足,但并没有给那个世界和那个世界中的人们以任何的改变。

尽管人们寄希望于老人的到来能治愈病中的小孩,但小孩不治而愈;尽管老人奄奄一息时,有人仁慈的将其裹起来,却依旧束手无策,老人依靠自然规律的变化起死回生。

这些看似诡异的现象背后意味着人和人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各自代表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中,巨翅老人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巨翅老人所到之处的人们则象征另一种文化。

那么小说的主旨是否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注定不能水火交融,而只能格格不人?

文化的宿命注定无法打破呢?

众所周知,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等众多因素的缘故,其文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所以当一种文化接触到另一种文化的时候,才会发生冲突和摩擦。

当一种文化约定俗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之后,便会对另一种文化产生本能的排斥抗拒。

例如小说《巨翅老人》中描写的那个世界的人们,他们对陌生人始终保持着戒备心态,即使是老态龙钟、温和的没有攻击性的老人也不愿去同情,不愿去了解。

他们把老人看成是异己,是他们生活中的障碍物,希望他消失。

谁都不愿意因为陌生人的出现而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秩序,颠覆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

巨翅老人因落难来到陌生的环境,虽然他始终表现出谦和的态度和巨大的忍耐力,依旧离开了那里,回到属于他的世界。

老子曾提倡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是社会文明极度低下的状况里维护各自生态环境不被侵犯的有效途经。

然而文明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低级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层面上,历史发展的足迹给我们以启发,仅仅寄希望于地理环境上的与世隔绝来阻隔文化的冲撞是多么的幼稚。

先进的文化终究会以侵略的形式完全取代落后的文化,如何在保留自己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其他文化,打破文化宿命是大多数人都面临的问题。

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态度:

无条件的接受或排斥。

《巨翅老人》里的人们采取了完全排斥的态度。

但不是每一次外来文化都会以温和的面孔出现,当外来文化以侵略性的嘴脸出现时,带来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巨翅老人》中那个世界的人们在不久的将来会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完全沦丧,这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对外来文化欣然接受依旧导致灭亡的例证比比皆是,借用《百年孤独》简单说明。

《百年孤独》里的小镇也是个被文明遗忘的角落,人们在与世隔绝里繁衍生息。

吉普赛人的出现给小镇带来了文明,这种文明是有益的,小镇的人们狂热的接受却未给小镇带来很大的改变。

独立共和时期,内战、政变这些看似文明世界的政治运动也没能使小镇摆脱蒙昧癫狂的状态。

最后,美国的香蕉公司给小镇带来经济上空前的繁荣,同时也把小镇卷人文明的肮脏之中。

宁静纯朴的生活被打破,道德沦丧,意识茫然,小镇跌人痛苦的深渊,彻底消失在一阵咫风中。

显然,保守的文化观念或是纯粹的附庸都会宣告破产。

2、《巨翅老人》与文化重生

从“巨翅老人”的文化象征性意义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异己文化呢?

首先,要坚守传统的文化。

每个人,每个民族最珍贵的往往是失落的东西,传统文化像命根子一般可亲可贵。

无论外界的文明有多么的绚目,多么的精彩,传统文化的积淀会使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不会急功近利地追求异己的文明而走向文明的深渊,沦丧为文明的奴隶。

存在先于生存,也就是说,首先要有身份的标示并得到认同才可以谈论生存。

那么旧的文化根基就是我们的身份标示,它使我们区别于他者而生存。

没有旧的根基,现代文明根本无法适从。

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即便能够接受外来的文化,即使外来文化能给它带来辉煌,也一定是昙花一现,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接受不是一毗而就的,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文化的嫁接,其结果必然是拔苗助长。

在80年代,中国的小说掀起了“寻根文学”的热潮,看似热闹的文学流派,却是对已经遮蔽的或是丢失的传统的文化之源的回归。

如果未曾失去,哪里又谈得上要去寻找。

只有当在别人的小说中意识到文化之根的重要性之后才去寻找,似乎有些亡羊补牢的意思。

所以今后无论何时,文化之根都不能丢,不要等丢失之后再去“寻根”,正如“巨翅老人”的离去一样。

其次,克服孤独的民族心理,以主动的姿态迎接新的文化。

“巨翅老人”周遭的人们都是文化优越者,但同时也是“孤独文化积淀”的代言人,这种“孤独文化积淀”的民族总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孤独的民族心理,总是站在本民族文化的既定立场,将其他文明解释为一种违反文化规则的非文化,劣质文化,从文化坚守走向了文化自闭。

只有放弃神圣化的心态才能以主动的姿态迎接新的文化。

主动迎接新的文化避免了被动接受造成的传统意识的中断,以及自卑和软弱造成的痛苦和精神压抑,社会急逮变化带来的自我迷失,“巨翅老人”的离去正是表明了这种孤独文化的失败。

再次,“巨翅老人”的悲剧是不但是文化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文化。

西方的文化理论已步人后现代主义的时代,种种后现代的理论像潮水般涌人我们的视野。

出于标新立异,很多人动辄就将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理论生搬硬套地用于中国文化语境。

殊不知,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是承接着现代主义孕育而生。

而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现代性,又怎能跨越到后现代主义?

在看似热闹的文化背后是一片空洞。

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嫁接就能完成的,更不可能一下跨越低级进人高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