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131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docx

原料的烫漂总结修正版资料

1.原料的烫漂(Blanching)

除腌制外,供糖制、干制、罐藏、速冻的原料一般都需要烫漂处理。

烫漂即是将新鲜果品蔬菜原料在温度较高的热水或沸水或常压蒸汽中加热处理一定时间的工序。

烫漂的作用

1. 烫漂的作用

1.烫漂能够驱除组织内的气体,原料体积收缩使原料透明度增加,改善原料外观;增加其耐煮性;

2.烫漂后,杀死细胞,破坏了细胞的膜系统,增加了组织透性,提高了组织内外物质交换的能力,便于后续工序操作;

3.烫漂后可钝化酶活性,从而抑制营养物质的氧化损失、酶褐变等一系列不良变化;

4.烫漂后,可减轻某些蔬菜原料的不良风味,如芦笋的苦味、菠菜的涩味等

5.烫漂时还可杀灭果蔬表面附着的部分微生物和虫卵;

 烫漂时也产生有些不良的后果,如引起可溶性固形物流失(对果品蔬菜而言,损失10-30%)、失脆(原料失去其原有硬度)、失绿等

烫漂的方法

 烫漂的方法

烫漂一般在特殊的设备中进行,设备的设计以能使产品均匀地接受到要求的温度和时间,而达到烫漂要求所实施的时间越短越好。

烫漂是在热水或蒸汽中进行,热水烫漂与原料接触密切,传热均匀,但耗水量大,营养成分损失多,蒸汽烫漂不易均匀,但营养成分损失少。

一般烫漂时水与原料的比例为2:

1,烫漂用水过少,会导致体系温度下降太大,影响烫漂效果。

烫漂设备有连续式烫漂机和间歇式设备,连续烫漂机如连续式浸水式烫漂机,藉履带链条或螺旋推进器将原料以一定的速度通过热水柜,水的温度由蒸汽阀们控制;连续蒸汽烫漂机,热源为蒸汽;间歇式如可倾式夹层锅。

原料的护色处理

指原料颜色的保护、维持,一般应用于加工的过程,特别是原料去皮、切分、破碎等操作完成以后。

对于有色原料,应尽量维持原有色泽,对于白色原料,应防止褐变发生。

在果蔬加工过程中,对于白色原料的护色应特别注意,如苹果、白桃、梨等;蔬菜如莲藕、牛蒡、马铃薯等,切碎后放置于空气中很容易变色,这与其多酚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如桃:

表2-3桃不同品种与褐变的关系

工艺上防止酶褐变的措施主要有:

烫漂食盐水浸泡硫处理(Sulpuring)抽空处理Vc护色

1.烫漂:

是护色最常用的方法,对于钝化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烫漂护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加入原料后的实际处理温度,若不能迅速升到指定温度,通常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对于多数原料,特别是蔬菜,烫漂处理可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对于酚类物质多的原料,简单的烫漂处理还不能完全达到护色的目的。

食盐水浸泡:

由于氧在食盐水中的溶解量减少,从而减弱了褐变程度,食盐水浓度越大,护色效果越好,但在加工应用中实际上不可能使用高浓度盐水,一般采用1-2%,因此其仅用于工序间的护色处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褐变。

硫处理(Sulpuring):

就护色来看,硫处理是一种最常用的、有效的处理方法。

即用燃烧硫磺生成SO2对果蔬原料进行熏蒸或用亚硫酸(盐)溶液浸泡原料。

1.硫处理的作用:

对原料进行硫处理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防腐、护色和抗氧化。

硫处理的护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对酶褐变的抑制(减氧和抑制酶活性、减少醌的积累和缩合),而且对非酶褐变也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如亚硫酸对葡萄糖的加成反应,其加成产物不能再酮化,因此阻断了含羰基化合物与氨基酸的羰氨反应。

并且由于亚硫酸的强还原性和漂白作用,对于已经发生褐变的产品,使用后其颜色也会逆转,所以有人把亚硫酸称为“化妆性”添加剂,如果脯,制成后仍可使用SO2熏蒸。

2.硫处理的方法:

A.熏硫法:

将处理过的原料或成品送入熏硫室进行熏蒸。

硫磺用量以2-4Kg/吨,或200g/m3。

(可在室内直接燃烧硫磺或室外燃烧后送入熏硫室)。

B.浸硫法:

用亚硫酸(盐)溶液浸泡原料(通常使用亚硫酸氢钠),达到护色的目的,在进行原料、半成品护色处理时最常用。

硫的使用量以有效SO2浓度计,并且与浸泡时间有关。

一般用0.1-0.2%浸泡1小时,或用0.3%浸泡半小时,如苹果、桃等的护色处理多用浸硫法。

   3.脱硫:

经过硫处理的原料必须进行脱硫处理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因为硫处理是一种护色方法而不是加工目的)。

脱硫的方法有清水漂洗或加热蒸煮5-10′,以促进SO2挥发逸散。

Vc护色

Vc是普遍应用于果品中防止酶褐变的添加剂,Vc可以被氧化,从而替代底物的氧化,另外Vc可使酚氧化产物(醌)还原,制止其积累。

关于Vc的作用特点,有人认为是反应钝化,也有人认为其间接对多酚氧化酶有活化作用。

但一般采用Vc护色,需要有足够的量(0.1-0.3%)。

脱水Vc、异Vc等皆可。

国外研究使用Vc复合物护色,如磷酸根Vc复合物(AA-2PO4)、硫酸根Vc复合物(AA-2-SO4)等,其中以磷酸根Vc复合物效果最好。

因为磷酸根Vc复合物本身不起作用,但磷酸酶可以使AA-2-PO4水解,释放Vc,这就类似一种脉冲释放剂,抑制褐变的发生,且不受其浓度的影响,稳定性好。

影响杀菌的主要因素1食品污染微生物的程度2食品的化学成分3食品的pH值

果汁加工中常见问题

•混浊果汁的稳定

•澄清果汁的稳定性

•果汁的掺假检测

•柑桔类果汁的苦味和脱苦

措施:

•降低颗粒的体积:

机械均质、超声波均质

•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

添加胶体物质

•降低颗粒和液体之间的密度差:

加入高脂化的亲水的果胶分子作为保护分子包埋颗粒可降低密度差。

相反,空气混入提高密度差,因此脱气可保持稳定。

澄清果汁稳定性

•原因:

胶体物质去除不完全、蛋白质过量、花色素及其前体物质被氧化或微生物污染。

 

果汁掺假检测

•掺假形式:

加入各种果蔬汁的营养成分和水;加入各种果蔬压榨冲洗出来的水

•检测途径:

1.化学成分加权鉴定法:

通过分析果汁中的成分以及计算它们在果汁中的相对权重即可确定果汁的真实性。

(苹果汁:

钾、磷酸盐、山梨醇、天冬氨酸,系数之和为原汁含量)

化学成分对照表:

西欧各国公布有主要果蔬汁的特性指标含量值,分析每种果汁及饮料中这些指标的含量,再综合参考标准值,即可判断一种果汁的真假或质量好坏。

3.特定方法:

对于橙汁可用光谱鉴定的原理来确定,不同的柑橘以及果汁和果皮的光滑吸收曲线不同。

不同柑橘类精油的光学旋光性不同均可作为柑橘汁掺假的参考。

氢和18O同位素的测定被认为可分辩柑橘成分和外来成分,柑橘汁中蒸馏的水中o18/o16为正值(1.2-4.7),但城市饮用水为负值(-2--8)

4.感官评定

注意事项

1.温度和时间:

各种果品蔬菜所要求的烫漂温度不完全一样,如菠菜76.5℃时烫漂对绿色保持好,如果在沸水中烫漂,就会造成严重失绿;山楂应在75℃以下烫漂,以免果胶受热溶胀,引起裂果;豌豆在沸水或稍低于沸水的温度下烫漂,视品种和成熟度而定,芦笋一般80℃烫漂。

因此,烫漂的温度和时间选择,应根据具体果蔬原料的种类、成熟度、嫩度、色泽等特性综合考虑,一般在沸水或略低于沸点的温度下处理2-10min。

2.对烫漂液的要求:

各种原料对烫漂液的要求也不完全一致,白色原料,如食用菌、芦笋、花椰菜等,要用柠檬酸调整烫漂液pH值,以防止褐变(酚酶最适pH值为6-7,低于6,活性明显减弱,可在pH=3条件下烫漂);绿色原料如青刀豆等,要求在烫漂液中加碱,使其pH值为7.5-8.0左右(不超过9),以抑制叶绿素脱镁。

3.冷却:

烫漂后应迅速用冷水将原料冷却,以防止余热继续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除去烫漂时排出的粘性物质(如罐藏时造成罐液浑浊)。

烫漂标准:

烫漂时应正确掌握烫漂标准,以钝化酶为原则,除了从时间(2-10min)上掌握外,一般应掌握半生不熟的原则,组织透明,光亮度增加,软而不烂等;也可以检测过氧化物酶活性,方法为:

烫漂原料表面滴上0.3%的双氧水,如气泡微弱,则表示烫漂完全,或在烫漂后原料切面上滴上0.1%联苯胺,再滴上0.3%双氧水,若不变色,则烫漂完全,若变蓝,烫漂不完全。

2.烫漂:

是护色最常用的方法,对于钝化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烫漂护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加入原料后的实际处理温度,若不能迅速升到指定温度,通常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对于多数原料,特别是蔬菜,烫漂处理可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对于酚类物质多的原料,简单的烫漂处理还不能完全达到护色的目的。

罐藏的基本原理就是:

通过密封和杀菌的手段,使罐头食品达到并保持商业无菌状态。

1.烫漂:

作用

1.抑制酶的活性;排气,增加透明度;去异味

2.附带杀菌软化组织,便于装罐,提高装罐净重。

降低水分活度:

微生物的活动与水分含量有关,如酵母菌生存含水量为30%以上,霉菌要求含水量12%以上,但有的在2%含水量下仍能生存,即单纯用含水量来确定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欠缺。

因此,应以水分活度来确定微生物生存的水分条件。

第四节罐头常见质量问题及原因

生物败坏

胀罐罐头底盖不像正常情况下呈平坦或内凹状,而出现外凸现象(称为胀罐),根据底盖外凸的程度分为隐胀,轻胀和硬胀。

①隐胀:

外观正常,但猛击一端底盖时,另一端会外凸,如用力按压凸端,又会恢复。

②轻胀:

轻胀罐头底或盖常呈外凸,若用力揿回原状,则另一端即会凸起。

③硬胀:

底和盖同时呈坚实地或永久性地外凸,是胀罐的最严重状态,继续胀则会出现焊缝炸裂,若为玻璃罐,则可能出现“跳盖”。

胀罐的类型:

胀罐并不一定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结果,包括物理性胀罐(假胀罐),化学性胀罐(氢胀)和微生物用罐。

假胀多因装量多或罐内真空度低(杀菌操作)引起,一般杀菌后就会出现,(如午餐肉罐头易出现),一般揿压可恢复。

   微生物胀罐:

由于杀菌不足或罐头泄露,微生物活动产气所致。

一般保持7-10天后即可完全表现。

   氢胀:

罐内食品酸度太高,罐内壁迅速腐蚀,铁、锡溶解并产生氢气,直到大量氢气气积聚于顶隙,故需经过贮藏一般时间后才会出现(可用抗酸材料)。

食品厂最常见的胀罐仍然是微生物胀罐。

其中:

低酸性食品:

主要是专性厌氧嗜热芽孢(如嗜热解糖芽孢杆菌)和厌氧嗜温芽孢杆菌(如生芽孢嗜热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

酸性食品:

常见专性厌氧嗜温芽孢杆菌(如巴氏固氮梭状芽孢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等

平酸败坏

平酸败坏罐头外观一般正常,而内容物却在细菌活动下发生变质,即呈轻微或严重酸味,其PH可下降至0.0-0.3(产酸不产气)。

导致平酸败坏的细菌常称平酸菌,大多为兼性厌氧菌。

低酸性食品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嗜温性如环状芽孢杆菌(耐热弱,一般很少出现)。

酸性食品:

凝结芽孢杆菌(嗜热酸芽孢杆菌),番茄罐头中常见的腐败菌。

黑变或硫臭腐败

   细菌作用下,含硫分解并产生H2S,与罐内壁铁质反应生成黑色硫化物,沉积于罐内壁及食品上,以致食品发黑,并呈现臭味,其腐败菌和致黑梭状孢杆菌(适温55℃,35-75℃皆能生长,其耐热性比平酸菌和厌氧嗜热菌低,一般不会出现,但杀菌严重不足时可出现。

发霉

   罐头食品表面层上出现霉菌生长的现象,一般不常见,只有容器泄露或罐内真空度过低时才会出现。

罐壁腐蚀

罐外壁腐蚀:

在湿润的环境下,罐外壁锡与空气中氧接触时就会形成黄锈斑,这种现象称棗或生锈,不但影响商品外观,严重时腐蚀穿孔,从而导致食品变质和腐败。

罐内壁腐蚀:

酸→酸性腐蚀:

均匀腐蚀(脱锡形):

均匀出现斑纹,金属味Sn4+>300-500可中毒、氢胀;

集中腐蚀(局部腐蚀、孔蚀):

麻点,蚀孔,蚀斑,露铁点,严重时穿孔,(多发生于涂料和氧化膜分布不匀的镀锡薄钢板)。

   氧气→氧化圈:

顶隙和液南交界处,即液面周围的罐内壁上有暗灰色腐蚀圈存在,是由于残氧腐蚀液面所致,局部腐蚀,部颁标准允许存在,但应尽量避免。

(生产上可通过倒置避免)

   硫及硫化物→H2S与锡形成硫化斑(呈黑色)严重时还会从罐壁上析离出来污染食品(可用抗硫涂料)。

此外,硝酸盐,花青素,焦糖等皆会引起罐壁内蚀。

变色,变味

   变色:

氧、,花色素及无色花色素、绿色、硫化物污染。

   变味:

前述现象皆可引起变味。

在适当选用涂料防止罐内壁腐蚀的前题下,变味主要来自微生物的作用。

罐液混浊、沉淀原因:

①微生物

②加工用水中Ca2+、Mg2+过多。

③内容物软烂:

原料成熟度过高,热处理过度,剧烈震荡引起果肉碎屑散落。

④高淀粉含量物料淀粉泄漏

                  ⑤所含有份溶解度变化;如柑桔罐头中的桔皮苷,桔皮苷不溶于水,加热时溶解度 升高,降温冷却后从水中析出。

一、糖制品的保藏原理(食糖的保藏作用):

1、脱水作用(高渗作用)

   1%的蔗糖溶液在常温下可以产生0.7atm的渗透压,1%葡萄糖溶液可产生1.3atm的渗透压,糖制品一般最低含有60%-70%的糖,如以蔗糖计,可产生相当于40-50atm的渗透压,如果考虑到蔗糖的转化,则可产生70atm以上的渗透压,而大多数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只有3.5-16.7atm,远远大于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当微生物处于高浓度糖液中,由于外界强大的渗透压,其细胞内的水分就会通过细胞膜向外流出,产生外渗现象。

微生物就会因缺水而出现生理干燥,失水严重时可发生质壁分离,从而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严格地说,制品含糖量应达到70%以上才安全,因为在这样的高渗环境下微生物无法获得其必须的营养物质,例如含60%糖的食品能阻止不少菌种引起的食品变质。

但实际上尚存有极少数耐渗的微生物,这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如灰缘曲霉,鲁氏酵母,罗氏酵母等。

因此在糖制品中防止霉菌和酵母常成为主要问题。

2、降低水分活度

   糖制品中含有的高浓度糖使糖制品水分活性降低。

食品水蒸汽压

   水分活度(AW)=———————————————

同温度下水的蒸汽压

   新鲜蔬菜,它们的AW值一般在0.98-0.99,这样的AW值正适合微生物生长,但当加工成糖制品后,AW降低,微生物能利用的自由水大为减少,微生物活度受阻。

一般干态蜜饯AW可在0.65以下,果酱类AW0.75-0.80,所以多数的果酱类制品仍需要杀菌处理。

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作用是糖保存食品的另一原因,其作用主要由于氧在糖液中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为糖、水均为极性分子,而O2为非极性分子,故糖有抑氧作用),糖浓度越高,氧的溶解度越低,如:

浓度为60%的蔗糖液在20℃时,氧的溶解度仅为纯水含量的六分之一、另外,糖还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由于还原糖的还原性,能延缓某些物质的氧化作用,这些都利于制品色泽、风味及维生素的保存。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糖制品保藏的基本原理,即糖制品是以糖的保藏作用为基础的加工方法。

用糖置换原料中的部分水分,当糖达到一定浓度后,具有强大的渗透压,微生物与浓糖液接触时,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胞原生质收缩,发生生理干燥而无法生存,食品也就达到了保藏的目的。

为了获得这种效果,糖制品含糖量必须在65%以上。

食糖在糖制品加工中的主要性质:

1.溶解度和结晶性

食糖的溶解度大,这是其可以用于食品工业的首要条件,如10℃蔗糖饱和度65.6%,约等于糖制品所要求的含糖量,同温下,葡萄糖41.6%,转化糖56.6%,故不可全使用葡萄糖(避免室温和贮藏期间糖结晶)

糖制品要求原料糖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2.甜度

蔗糖100果糖173葡萄糖74转化糖130麦芽糖33

3.吸湿性:

果糖>葡萄糖>蔗糖

吸湿性与糖制品保藏的关系主要在于:

吸湿性>降低渗透压>削弱保藏性>微生物生长>引起败坏,所以用于糖制品生产的原料糖吸湿性不能太强。

4.蔗糖的转化:

PH=2.5或转化酶作用下

(1)可以提高蔗糖的饱和度,抑制蔗糖产生结晶,增加渗透压,加强食品保藏性,(克服蔗糖易洁净的问题,提高甜度)

(2)转化糖吸湿性强,如过度转化会使制品吸湿,或制品表面不易干燥,或因回潮而变质。

为什么糖制品制造时多选用蔗糖为原料糖?

原料糖以蔗糖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在上述各种糖类中

1.以蔗糖的吸湿性最小,一般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必须具有较长的货架寿命,糖制品本身就是腐败微生物最好的养料,最易腐败,变质,制品所含游离水,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当制品暴露于空气中时,它的强吸湿性正是造成制品中游离水增加的主要原因,对制品的保藏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制品要求低吸湿性,以保证有较长的保存期,而蔗糖的低吸湿性正具备这种特点。

2.蔗糖在常温下溶解度大,并且可以转化,能兼顾吸湿性与结晶性的问题。

1.蔗糖纯度高,色白,葡萄糖虽然也具备这些特点,但其溶解度低、甜度低,价格高,而其它糖多为混合物,而且为非结晶性,不能单独使用,如:

饴糖、淀粉糖浆、果葡糖浆等。

注意:

a减压煮制一般应在后期结合热煮。

       b煮制时应避免糖液沸腾。

补充:

(1)不管什么糖煮方法,在煮制接近终点时应调酸(一般按原料重加入0.5%柠檬酸);

(2)煮制结束后,原料连同糖液一起放置24hr。

进行糖分平衡,这个过程叫糖渍。

4.糖制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结晶返砂

在产品表面或内部出现糖的结晶现象。

原因:

蔗糖的转化程度不够。

解决措施:

A 煮制接近终点时加入酸进行调整。

可加0.2-0.5%的柠檬酸,控制转化糖含量为30-40%左右,即占总糖60%左右。

B加入抗结晶物质。

如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饴糖等,因为这些糖或含有较多的转化糖,或含有糊晶等抗结晶物质,能够抑制晶核的产生和生长。

2.流糖

制品表面潮湿,粘手,不能保持干燥状态,严重的有稀糖液滴漏。

原因:

A蔗糖转化过度(糖液反复使用)B  糖的纯度不够,含有较多杂质,引起其吸湿性增强C贮藏环境空气温度过高,引起吸湿返潮D烘烤温度过高,时间短,产品表面干结,内部水分没有完全释放

3.煮烂与皱缩

煮烂与皱缩是果脯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

例如煮制蜜枣时,由于划皮太深,划纹相互交错,成熟度太高等,经煮制后易开裂破损。

苹果脯软烂除与果实品种有关外,成熟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过生,过熟都比较容易煮烂。

因此,采用成熟度适当的果实为原料,是保证果脯质量的前提。

此外,在煮制前用CaCl2溶液浸泡果实,也有一定的作用。

果脯的皱缩主要是“吃糖”不足,干燥后容易出现皱缩干瘪。

克服的方法,应在糖制过程中掌握分次加糖,使糖液浓度逐渐提高,延长浸渍时间,即增加糖液平衡时间。

4.成品颜色褐变

目前生产的各种果脯的颜色大体为金黄色至橙黄色,蜜饯的颜色和糖液多为浅褐色。

(1)如前述熏硫方法防止果实在煮制时颜色变褐,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2)热烫处理也是防止变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热烫的温度达不到要求,酶的活性没有被破坏,甚至还能起促进变色的作用。

在用多次浸煮法加工果脯时,第一次热烫,必须注意要使果实中心温度达到热糖的温度,否则也会引起变色。

(3)煮制果脯、蜜饯时引起变色的另一原因是糖与果实中氨基酸的作用,产生黑蛋白素(非酶褐变)。

糖煮的时间越长,温度愈高,转化糖愈多,能加速这种褐变。

因此,在达到热烫和糖煮的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糖煮时间。

(4)非酶褐变不仅在糖煮时产生,在果脯干燥过程也能继续变化,特别是烘房内温度高,通风不良,干燥时间长,产品颜色深暗,这可从改进烘干设备、缩短烘烤时间上加以克服。

(5)贮藏期间的褐变

5.净化工艺:

(1)酶解:

(解胶)

①原理:

解除大分子水溶性物质

简单讲就是利用酶分解大分子物质,以去除过滤的障碍和果汁的后混浊,主要应用果胶酶、淀粉酶等

果胶果胶酶半乳糖醛酸

淀粉淀粉酶葡萄糖

②作用条件:

a温度50-60℃以下随温度升高,作用增强(应根据果胶酶特性而定)。

b用量:

根据酶制剂要求

一般国产果胶酶制剂0.01-0.03%,以完全解胶为度。

c时间:

1-2小时

③检验:

a果胶检验:

利用果胶不溶乙醇之特性。

从车间取酶解后的果汁→滤纸过滤→清亮果汁→每1份果汁+1-2份96%酸化酒精→混匀→沉淀→有果胶→继续果胶酶解。

无沉淀→进入下一道工序

注:

酸化酒精用1%H2SO4酸化,若用HCl,因很多物质不溶于HCl,易造成检验偏差。

一般原汁用果汁:

乙醇=1∶1,浓缩汁用1∶2或更高(若不加酸,则沉淀物中包括半纤维素等)。

b.淀粉检验

前述样品加热至80℃以上(未进行果浆泥热处理的)→冷却至室温→取5ml果汁→加2-4滴碘液(1%I和10%KI混合液)

变黄色:

无淀粉→进入下一道工序

→变褐色:

淀粉降解不完全

变兰色:

有淀粉

(2)净化酶解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

原因是:

酶解不彻底仍会产生后浑浊;酶在净化过程中被吸附,失去活力。

酶解结束后,尽管果汁粘度已降低,但颗粒尤其是小颗粒的沉淀仍然很慢,此时进行过滤亦可,但对过滤机堵塞严重,过滤速度慢,因此还需要进行净化处理。

净化处理是一个化学及物理化学过程。

利用加入的净化剂,或中和离子电性,或产生化学反应,引起沉淀,且沉淀过程中同时捕捉其它颗粒,进而引起更剧烈的沉淀(絮凝)。

净化结束后,果汁已失去其胶体状态,呈明显的汁渣分离,即使搅动后使其混合,宜能迅速分离,且易于分开,常用方法有:

①方法a.明胶净化处理:

明胶与果汁中酚类物质反应;明胶中和果汁电性,引起聚集。

该法适应于酚类物质含量多的果汁净化。

b.明胶-单宁法:

利用单宁与明胶的反应。

先加单宁,后加明胶。

c.明胶-硅溶胶法:

用酸性明胶(正电)加硅溶胶(负电),中和产生沉淀。

d.膨润土净化:

膨润土带负电,可吸附明胶、蛋白质等物质,特别适应于“过净化”处理。

膨润土净化一般应结合其它方法而不单独使用,形成明胶-单宁-膨润土或明胶-硅溶胶-膨润土的净化工艺。

②净化工艺

净化过程为避免过量明胶、硅溶胶溶入果汁,再造成新的浑浊、沉淀,净化过程中加入的明胶、硅溶胶量必须准确,生产中所有的净化处理每次都必须先进行小样试验,以确定明胶、硅溶胶的准确加量。

(每天,至少每周做一次)

A、确定明胶用量:

5-50g/100L范围内试验,以确定明胶准确用量。

B、确定硅溶胶用量

一般30%硅溶胶=5×明胶

15%硅溶胶=10×明胶

C、净化

③净化注意事项

A、净化在酶解完全结束后进行

B、生产上的净化需先进行小样试验

C、为避免明胶溶入果汁,净化温度应控制在40℃以下

D、净化后果汁应进行后浑浊检验,方法为:

果汁加热至80℃,然后在-18℃下冻结,大约1h后解冻观察,果汁应保持澄清透明,若果汁浑浊,则有产生后浑浊的危险。

作为一种食品的保藏方法,罐藏的优点有:

①罐头食品可以在常温下保存1~2年;

②食用方便,无须另外加工处理;

③已经过杀菌处理,无致病菌和腐败菌存在,安全卫生;

④对于新鲜易腐产品,罐藏可以起到调节市场,保证制品周年供应的作用。

罐头食品更是航海、勘探、军需、登山、井下作业及长途旅行者的方便食品。

罐藏容器应具备的条件:

1.对人体无毒害,不污染食品(保证食品的卫生符合要求);

2.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3.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4.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5.耐高温处理;

6.使用和开启方便。

罐藏的基本原理就是:

通过密封和杀菌的手段,使罐头食品达到并保持商业无菌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