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286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2014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

第一课时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空气中最慢。

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传递信息

4.声音的利用:

传递能量

测量距离

检测物质是否存在缺陷

音调:

由振动频率决定

5.乐音的三特征:

响度:

由振幅决定

音色:

由材料和结构决定。

次声波:

频率小于20HZ大象鳄鱼地震海啸等

6.声音的分类:

可听声:

20HZ----20000HZ人说话的声音

超声波:

频率大于20000HZ蝙蝠海豚鲸B超

在声源处减弱

7.减弱噪音的途径: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到达人耳处减弱

8.声音的特殊利用:

利用音色和音调来鉴别物质是否存在缺陷。

二、习题:

有一个山峡宽1200m,两旁都是峭壁,有人在山峡内大喊一声,他听到头两次回声的时间差是5s,求该人离峭壁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第二课时光光的反射

自然光源:

太阳等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人造光源:

电灯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光的本质是电磁波。

3.光线:

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箭头方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实际上并不存在,是一种假想。

可见光

4.光的分类:

红外线:

波长长,有热效应。

(遥控器)

看不见的光

紫外线:

波长短,有荧光效应(验钞器)

红、橙、黄、绿、蓝、靛、紫。

混合

5.光的色散: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白色

混合

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黑色

6.光的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镜面反射:

反射面光滑平整。

7.两种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漫反射:

反射面曲面粗糙。

8.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相交而成,用眼可看到也可用光屏接收到。

9.虚像:

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用眼可看到,但不能用光屏接收到。

成正立、等大、左右倒置的虚像。

10.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根据反射定律作图:

先画法线。

11.两种反射作图: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先找像点。

12.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透明物体:

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13.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

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凸面镜:

使光变得发散。

14.三种镜子:

平面镜:

改变光路都可以成像。

凹面镜:

使光变的会聚

第三课时光的折射透镜

1.光在不同种或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折射规律:

①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③当光线从密度小的介质进入到密度大的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

④当光线从密度大的介质进入到密度小的介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4透镜的分类: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注:

对于会聚和发散要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做对比,是以入射光线为参照物折射光线的变化情况。

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特点

像距

异同侧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υ<2f

异侧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υ=2f

异侧

物像距离最小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υ>2f

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

车头灯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虚像同侧正,物远像变大。

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6.眼睛与眼镜:

近视眼:

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远视眼:

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减弱,使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第四课时物态变化

1.温度:

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3.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五会”

会选:

估测被测液体温度后选择合适的量程。

会看:

看清0刻度、量程、分度值。

会放:

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使温度计接触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会读: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读数时玻璃泡必须停留在被测液体中,并且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会记:

记录温度示数和单位

 

5.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化:

②④

液气

①熔化吸热②凝固放热③凝华放热

④升华吸热⑤液化放热⑥汽化吸热

6.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气化现象,都吸热

液化的部位

液面

表面和内部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的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体温度变化

降低(制冷作用)

不变

6.液化的两种方式:

降温和压缩体积。

7.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的形成:

①云、雨、雾、露都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②雪和霜都是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第五课时电学初步

1.电荷:

也叫电,物质的一种属性

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

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像相互吸引

③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2.物体带电的本质:

得失电子。

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

3.导体、半导体、绝缘体、超导体

划分不绝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超导体:

在一定温度下实现零电阻。

产生:

电荷的定向移动。

4.电流

方向:

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5.电流的三效应:

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

用来表示电流强度的物理量

6.电流:

单位:

AmAμA

测量:

电流表

8.电路:

将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通路。

通路:

电路处处联通的电路

9.电路的三种状态断路也叫开路:

电路在某处断开的电路

短路:

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回到电源负极。

电源:

提供电能,为电路提供持续电流。

10.电路中部分的作用

用电器:

消耗电能

开关:

控制电路通断

导线:

输送电能,同时也在消耗部分电能

串联:

将电路元件顺次连接的电路

11.电路的连接方式:

并联:

将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混联:

串联和并联组成的混合电路。

12.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形。

推动电荷发生定向移动,产生持续电流。

13.电压:

单位:

V

测量:

电压表

①串联:

I=I1=I2

14.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②并联:

I=I1+I2

①串联:

U=U1+U2

15.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②并联:

U=U1=U2

第六课时电阻欧姆定律

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电阻电阻:

单位:

Ω

影响因素:

R=ρL/s(t)

金属类导体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绝大多数非金属导体随温度升高电阻减小

变阻箱: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个数实现变阻

3.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长度实现变阻。

常见接法:

一上一下

4.滑动变阻器作用: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在接入电路时,将滑片放在阻值最大处,保护电路

5.电阻的串联:

R总=R1+R2R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值都要大。

6.电阻的并联:

1/R总=1/R1+1/R2R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值都要小。

7.在两个电阻并联中,若一个阻值不变,另一个阻值增大,R总增大。

R总=R1R2/R1+R2(上乘下加)

8.并联电阻简化:

将前两个电阻上乘下加后再与第三个上乘下加

串联:

R总=nR

9.相同阻值的串并联

并联:

R总=R/n

均匀拉伸:

R拉=n2R

10.电阻丝的均匀拉伸与对折

对折:

R拉=R/n2

测定值电阻原理:

R=U/I

11.伏安法:

测小灯泡电功率原理:

P=UI只测一次,因为小灯泡的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12.滑动变阻器的2种作用:

①凡是在测量实验中,除保护电路外,还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作用。

(小灯泡功率实验除外)

②凡是在验证实验规律的试验中,除保护电路外,还起多次测量排除实验偶然性,验证实验规律普遍性的作用。

13.欧姆定律:

I=U/R: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七课时等效电路图电路故障分析

1.等效电路图就是将一个复杂的电路通过适当的方法改画出简单的串联、并联的电路。

2.画等效电路图的几种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

判断电流的流径。

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在这个过程中,若电流不出现分支,那么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出现分支,则各支路之间是并联。

②拉线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者电源,则可将导线任意拉伸或缩短。

③去表法:

在电路中,将电压表看成是断路,将电流表看成是导线。

④标号法:

将电路中各接线柱标为1和2,若连接为1212···,电路元件之间是串联;若连接为1122·····电路元件之间是并联。

⑤等势法

3.电路故障分析方法:

①利用电表分析法:

a:

电流表示数正常,电压表无示数:

原因:

电压表损坏;电压表接触不良;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b:

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

原因:

电流表短路;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断路。

c:

电流表和电压表均无示数:

原因:

两表同时短路;干路断路。

②:

利用导线检测。

习题1

R3

R2

R1

R4

R3

R2

R1

习题2

 

习题3

R1

R4

R2

R3

R4

R3

R2

R1

习题4

 

习题5

R1

R3

R2

习题6

R2

R3

R1

R4

R2

习题7

 

R5

习题8

R4

L

R3

R6

R2

R1

 

习题9

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电路做电学实验时,出现一处故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R1短路。

B.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R2断路。

R2

R1

C.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R1断路。

D.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实数,则R2短路。

L2

习题10.在如图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发现亮灯都不亮,电流表的指针几乎指在零刻度线不动,电压表有明显的偏转,该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灯泡L2短路B.灯泡L2断路

L1

C.灯泡L1断路D.两灯都短路

第八课时电功电功率电热

电流所做的功。

1.电功

电流做功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电功的单位:

焦耳(J)常用单位:

kw/h1kw/h=3.6×106J

3.电功的计算:

W=UIt=Pt

4.测量:

电能表

①220V10A(20A):

该电能表只能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额定电流为10A,瞬间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不超过20A.

②3000r/KWh:

电能表表盘转3000转消耗电能1KWh.

电流在单位时间做的功。

5.电功率:

单位:

Wkw

计算公式:

P=UI=W/t

6.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①额定电压是由用电器本身决定,实际功率是由实际电路决定。

②U2实/U2额=P实/P额

例:

220V60W的物理含义:

220V,额定电压,允许加的最大电压为220W,最大功率是60W;

一般在计算时,看见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先算电阻,(P=U2/R)同时还可计算出额定电流。

7.电热:

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8.电热器:

主要部件是发热体,由电阻较大,熔点高的材料制成。

它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

9.计算:

Q=I2Rt

10.家庭电路:

①元件:

电源线电能表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

②家庭电路:

一火一零220V。

③开关、保险丝接在火线上。

11.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①整体代入法:

利用基本公式和推导公式代入数值进行计算,在计算时,要先选公式,选择在题目中含已知量最多的公式进行计算。

(P=W/t=UI=U2/R=I2R,只在纯电阻电路中适用)

②分步法:

在任何一个复杂或者简单的电路中,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等于各个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之和。

(P总=P1+P2)

S2

例: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60V保持不变,只闭合开关S1,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60W,闭合开关S1和S2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150W,求灯泡的电阻和定值电阻R的阻值分别为多少?

L

R

解法一:

整体法

S1

当只将开关S1闭合,整个电路接了一个灯泡L

此时电灯泡的功率也就是灯泡的功率为60W,

由推导公式PL=U2/RLRL=U2/P=3600/60=60Ω

当同时闭合开关S1S2,两用电器并联。

P总=150W。

由公式P总=U2/R总

R总=RLR/RL+R可得R=40Ω.

解法二:

分步法

由题意可知PL=60W,RL=U2/P=3600/60=60Ω根据P总=150W可知,PR=90W.由比例关系R:

RL=PL:

PR60:

R=90:

60解得R=40Ω.

第九课时电和磁

1.磁性和磁体: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2.磁体的性质:

磁体具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3.磁极: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

N极和S极;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现象。

5.磁场:

①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②磁场具有方向性。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为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6.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情况的曲线叫磁感应线。

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性的强弱,磁感线的箭头方向表示磁场方向。

7.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第一个提出磁偏角是沈括。

8.奥斯特实验:

①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从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与条形磁铁相似。

③磁极的分布可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9.右手螺旋定则:

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那么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N极。

10.电磁铁:

由铁芯和线圈组成;根据通电线圈插入铁芯磁性增强的原理制成的;磁性的强弱与有无铁芯、线圈中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有关。

11.法拉第电磁感: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的运动方向、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12.发电机:

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理是电磁感应。

13.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受力的方向和大小与导体内电流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F=BIL(B表示磁场方向和强弱、I表示电流的方向和大小,L表示接入磁场中导体的长度.)

14.直流电动机:

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绕轴旋转;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是:

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由于惯性可以越过平衡位置,当越过平衡位置后,换向器及时改变电流方向。

15.直流电和交流电:

直流电:

电流大小和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交流电:

电流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我国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表示电流每秒发生50个周期性变化,方向改变100次。

16.电磁破的产生:

水面振动产生水波,声带振动产生声波,电流的迅速变化就在空间产生电磁波;光的本质就是一种电磁波。

计算公式:

C=λf。

17.电磁波分类:

无线电波、微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18.电磁波的应用:

手机雷达收音机等

19.电磁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利:

使“顺风耳”、“千里眼”变为现实,同时有激光,卫星通讯。

第十课时:

多彩的物质世界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4.1t=103kg1kg=1000g=103g1g=103mg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改变。

(纸片变成纸团)

质量不随物体的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

(篮球放在教室和太空)

5.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改变而改变。

(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

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

(餐具消毒)

6.天平的使用:

先看、估测再使用。

①看天平的称量,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②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

避免被测物体超过天平的量程;方便加砝码。

使用口诀:

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加码从大;求和为称,正确记录。

7.特殊测量:

取多测少法

例:

测量1个大头针的质量m,可取10的整数倍个大头针(一般20-30个),测出总质量m总,再除以总个数就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写成公式:

m=m总/n

形状规则:

利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

8.测量物体体积可以下沉的物体:

排液法溢液法

形状不规则

不能下沉的物体:

捆绑法悬挂法

9.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

先把它放在水中吸足水后再测量。

10.常用到的体积单位:

ml、l、cm3、dm3、m3

1ml=1cm3=1×10-3dm3=1×10-6m3

11.等容法:

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使用,利用的是转换的思想。

例:

一位同学要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器材:

天平(带砝码)、水、量筒、烧杯。

结果一不小心将实验室中唯一的量筒打碎了,问该实验能不能继续进行?

如果可以,应该怎么进行该实验?

分析:

①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空。

②给烧杯中装满水,测出总质量m总,则水的质量m水=m总-m空

③此时烧杯中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V烧杯=V水=m总-m空/ρ水

④把水倒掉,给烧杯中装满牛奶,测出总质量mˊ总,则牛奶的质量为m牛奶=mˊ总-m空因为是装满,所以V牛奶=V烧杯=V水

⑤ρ牛奶=(mˊ总-m空)ρ水/m总-m空

12.剩液法:

测量具有粘滞性液体的密度。

例:

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方案一:

先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空,然后向其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然后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利用密度公式测出食用油的密度ρ水=m总-m空/V.

评价:

该方案的缺点:

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完全倒入量筒,导致食用油的真实体积减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方案二:

向一个空烧杯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然后向量筒中任意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烧杯中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剩,则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m总-m剩,从量筒上读出食用油的体积V。

则食用油的密度为ρ油=m总-m剩/V

13.平均密度:

ρ=m总/V总

①两种密度分别ρ1ρ2为物质按等质量混合:

ρ=2ρ1ρ2/(ρ1+ρ2)

②两种密度分别ρ1ρ2为物质按等体积混合:

ρ=(ρ1+ρ2)/2

14.密度的七个利用:

①ρ=m/V:

计算密度鉴别物质种类

②m=ρV:

计算物体质量

③V=m/ρ:

计算物体体积

④鉴别物质实心,空心:

比质量、比体积。

⑤计算长度:

V=m/ρ=SL

⑥利用已知液体测未知物体密度

⑦利用已知物体测未知液体密度。

第十一课时运动和力

1.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

m/skm/h1m/s=3.6km/h

4.平均速度:

用来粗略的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υ=s总/t总

①等路程的平均速度:

υ=2υ1υ2/(υ1+υ2)

②等时间的平均速度:

υ=(υ1+υ2)/2

5.相对速度:

①追击问题:

υ相对=υ1-υ2;追上的时间t=s/υ1-υ2

②相遇问题:

υ相对=υ1+υ2;追上的时间t=s/υ1+υ2

6.刻度尺的读数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一种作用

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理解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8.力的三要素:

①大小、②方向、③作用点:

三个要素共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10.运动状态变化指: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变化.

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

11.力的示意图: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

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

重力、弹力、摩擦力。

12.惯性: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13.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是衡量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无关。

即一切物体都有质量,有质量就有惯性。

14.牛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5.物体的平衡状态: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6.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几个力就彼此平衡

简记为: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17.初中阶段物体的受力平衡主要是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上平衡,因此可称为二力平衡.(两个方向上的受力平衡)

第十二课时力和机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1.重力大小:

G=mg

方向:

竖直向下

2.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

①形状规则、质地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②并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力

F=kx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与弹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静摩擦

4.摩擦力滑动摩擦:

f=µN(用于实验探究题)

动摩擦

滚动摩擦

(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的压力

(2)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

(3)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4)实验结论:

(先条件后结论)

①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物体间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在物体间压力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5.杠杆五要素:

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L1>L2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6.省力杠杆:

实例:

撬棒扳手瓶盖起子钢丝钳

对于直杠杆当动力作用在杠杆末端且方向与杠杆相互垂直时,最省力

对于非直杠杆当动力臂相对于阻力臂越长约省力。

L1<L2

7.费力杠杆:

实例:

筷子镊子钓鱼竿铁锨

一找点:

找出支点,标注字母O

二画线:

画力的作用线,将力的两端延长(虚线)

8.如何作力臂:

三定距离: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标明垂直符号,用大括号标注出该力的力臂。

定滑轮:

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变形杠杆。

9.滑轮

动滑轮:

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变形杠杆。

定滑轮:

只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